韓延明 左媛媛
摘要: 國際化是影響和塑造21世紀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順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的時代潮流和學校深入開展國際教育的要求, 加拿大湯普森河大學開設了課程國際化工作坊。該工作坊幫助學生進行跨文化學習交流,幫助教師順利開展跨文化課程教學,提升了教師的跨文化意識,促進了教師自我發(fā)展、教學發(fā)展和專業(yè)發(fā)展。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和競爭力人才的背景下,我國高校應該重視課程國際化,設立相關工作坊,提高教師跨文化教育能力,從而有效推進國際化辦學進程。
關鍵詞: 高等教育國際化;“雙一流”建設;跨文化教育;課程國際化;課程國際化工作坊;加拿大高校
中圖分類號: G649.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8)03-0038-06
收稿日期:2018-02-10
基金項目: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一般課題“民辦高校治理能力提升研究”(YB15014)。
作者簡介:韓延明(1959-),男,山東肥城人,中共山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巡視員,山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學、高等學校管理研究;左媛媛,山東英才學院民辦高等教育研究院講師。
國家《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強調:“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1]。伴隨著“雙一流”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實施,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的人才,已經成為科教興國、科教強國戰(zhàn)略的重要議題。課程是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載體,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實施者。因此,重視課程國際化,幫助大學教師提高國際化教學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勢在必行。
加拿大作為移民國家,是世界上留學生流入最多的國家之一,其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尤為突出。其中,湯普森河大學(Thompson Rivers University)在這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成效卓著。為了保障學生在全球競爭中取得成功,該校致力于為學生和教職人員創(chuàng)造更多國際交流、學習機會,獲得更多國際經歷,努力提高整個大學的國際意識和國際理解力。尤其是該校的“課程國際化工作坊”(Internationalizing the Curriculum)的運作,亮點紛呈,特色獨具,對我們頗多啟迪。本文對湯普森河大學課程國際化工作坊的成功經驗加以梳理和分析,旨在為我國高校開展國際化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課程國際化工作坊”的實施背景
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開展國際化或跨文化教學,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意識和理解力,是加拿大很多高校的重要任務和發(fā)展目標。其中,湯普森河大學的“課程國際化工作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先進性。“課程國際化工作坊”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將跨文化維度融入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
(一)政府鼓勵發(fā)展國際教育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成為世界潮流。為爭取在國際教育合作交流中處于主動地位,加拿大政府重視國際化發(fā)展,并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
1990年,加拿大在《沒有國界和邊界的教育》報告中,通過制定資助政策、簽證政策、學分互認、工作與居留等政策措施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1997年9月,加拿大大學及學院聯(lián)合會(AUCC)發(fā)表了關于國際化的說明,強調大學不僅要把國際化作為發(fā)展目標之一,更要通過制定政策措施實踐國際化。2012年8月,加拿大聯(lián)邦政府出臺了《國際教育是加拿大未來繁榮的關鍵動力》(International Education,a Key Driver of Canadas Future Prosperity)戰(zhàn)略規(guī)劃書,從質量、政策與各方合作等方面對今后十年的高等教育國際化路徑進行了細致規(guī)劃[2]。2014年,加拿大發(fā)布“加拿大國際教育戰(zhàn)略”(Canada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rategy),旨在吸引能夠建設21世紀加拿大的國際學生。近年來,加拿大政府通過不斷調整簽證政策,為留學生提供一切可能便利的條件,吸引大量優(yōu)秀國際生到本國學習、工作和定居。
(二)社會各界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
在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加拿大大學與學院聯(lián)合會(AUCC)、國際開發(fā)署(CDIA)、國際發(fā)展研究中心(IDRC)等機構做出了重要貢獻。
加拿大大學與學院聯(lián)合會(AUCC)成立于1911年,一直關注高等教育發(fā)展趨向,并于2006年設立“AUCC國際化優(yōu)秀獎”,開始了助推國際化交流合作的實踐之路。國際開發(fā)署(CDIA)成立于1968年,通過一系列諸如雙邊學生培訓、卡爾頓大學-CDIA、國際審計援助、法國國家獎學金等項目,為外國學生和學者提供多項資助服務。國際發(fā)展研究中心(IDRC)成立于1970年,旨在資助發(fā)展中國家開展應用技術和相關政策研究。此外,加拿大外交與國際貿易部(Develop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通過英聯(lián)邦獎學金計劃(Canadian Commonwealth Scholarship and Fellowship Plan)、美洲國家組織獎學金項目(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 Fellowships)等為國際教育發(fā)展提供資助[3]。
(三)高校重視國際化發(fā)展戰(zhàn)略
加拿大高校注重將國際維度、跨文化維度融入教學、科研和服務工作中,接近96%的高校將國際化作為學校發(fā)展戰(zhàn)略,80%的高校將國際化作為優(yōu)先發(fā)展事項。如阿爾伯塔大學推行了“和平與安全下的全球化教育”,麥吉爾大學實施了“國際法庭與特別法庭”項目,卡爾加里大學頒發(fā)了“國際學生獎學金”。
湯普森河大學作為加拿大國際教育的先行者之一,30年前通過廣泛參與國際活動、招收國際學生,開展國際培訓項目等開始實施國際教育。現(xiàn)今,該校與45個國家建立了國際聯(lián)系,全校接近25%的學生是國際學生,他們分別來自美國、英國、法國、中國、日本、印度等80多個國家。伴隨著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不同文化背景學生數(shù)量的持續(xù)增長,學校確定了包括“提高跨文化理解力”在內的五大發(fā)展重點,通過優(yōu)先安排一系列有助于促進不同群體相互包容和加強跨文化理解的課程和活動,為學生提供滿足多樣化發(fā)展需求的學習環(huán)境。
(四)教師跨文化教學能力倍受關注
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聚集在加拿大各高校。這些學生帶來了各自國家和文化的烙印,有著不一樣的教育背景和學習經歷,對學習過程、學習方式以及學習成就的認識各不相同,與本地學生的認識差異較大,這給教育教學帶來了巨大考驗。因此,了解不同學生的文化背景,懂得如何與多元文化群體進行溝通,充分利用學生的背景和經驗促進其學習能力的提升,日漸重要。“作為以教書育人為己任的教師,必然自己需要具備全球觀念與世界視野,需要具有跨文化的意識與能力,才能有效培養(yǎng)出適應全球化時代要求的國際性人才”[4]。國內外學者如雪莉·邦德(Sheryly Bond,2006)、莉可·貝蒂(Leask Betty,2006)、迪爾多夫和瓊斯(Deardorff &Jones;,2009)、潘曉青和朱麗華(2017)等,均強調應該而且必須為教師提供相應的發(fā)展“工作坊”,以提高教師的跨文化教育能力。
二、“課程國際化工作坊”的運作及成效
學習和教學卓越中心(Centre for Excellence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是湯普森河大學重要的學術支持機構。對教師來說,該中心致力于支持他們不斷進行學習和教學方法改革,通過開展全校師生合作,運用創(chuàng)新專業(yè)發(fā)展方式、個性化咨詢和適宜的領導方式來支持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與方法。從2008年開始,該中心舉辦“課程國際化工作坊”,支持教師開展跨文化教學實踐探索與改革,提升跨文化教育能力。
(一)工作坊的宗旨
“課程國際化工作坊”每年舉辦一期跨文化學習與實踐活動,主要目的是完善教師應對不同文化的教學策略,提高教師將國際視野融入課程的能力。該工作坊的課程旨在促進教學文化發(fā)展,提高參與者的記憶能力、學習能力以及成功轉換的能力,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日益復雜、相互依存、多元化和全球化的世界。
(二)工作坊的運行
第一,工作坊持續(xù)一個學年的時間,通常在春季學期安排4天培訓課程,講授跨文化的相關理論、介紹不同群體的視角差異、參與者對自己的課程進行反思改革等;然后,在秋季學期要求參與的教師實踐自己的教學改革,并在學期期末的時候進行成果報告展示(見表1)。
第二,工作坊通過提供課程和課程計劃,主張反思性的學習模式,鼓舞學生將對原住居民文化和歷史的反思融入學習,以加強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程度,培養(yǎng)學生用多元視角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跨文化工作、學習能力(見圖1)。
第三,工作坊運用跨文化發(fā)展清單(Intercultu
-ral Development Inventory (IDI))來檢驗參與者多元文化學習、研討以及提升狀況(見表2)。具體而言,跨文化發(fā)展清單是幫助個人和團隊評估、反思文化敏感性的有力工具。
(三)工作坊的成效
參與者對工作坊參與體驗的反饋,是工作坊成敗的重要標桿。為了解“課程國際化工作坊”的實施效果并進一步改進,湯普森河大學學習與教學卓越中心于2014年對參與工作坊的教師進行了調研。從調查結果來看(見表3),75%以上的參與教師認為工作坊對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教學發(fā)展以及個人發(fā)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具體表現(xiàn)為提高了文化敏感性和自信心,擴充了教學內容,豐富了教學方式,增強了研究自信,擴展了研究視野。
三、啟發(fā)與思考
國際化已經成為影響和塑造21世紀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要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5]。毋庸置疑,國際化教學已經成為當前眾多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加拿大高校立足國際教育探索了諸多有益經驗,對我國高校開展國際化辦學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重視課程國際化
加拿大著名學者簡奈特認為,國際化是高校將國際維度融入機構的教學、科研和服務的過程。課程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載體,理應成為推動高校國際化進程的重要平臺和媒介。湯普森河大學課程國際化工作坊進行效果反饋時強調,有效的國際化不僅包括傳統(tǒng)的海外學習項目和招收國際學生,更需要課程方面的國際化來促進校園國際化或本土國際化,以服務更多的學生。這為我國高校提升課程國際化建設能力提供了參考。
意識是行為的先導。湯普森河大學始終秉持“全球化課程”理念,高度重視課程國際化發(fā)展,經過一系列實踐探索,取得了顯著成績。我國高校開展國際化辦學,首先要認識到課程國際化的重要性,從思想上重視課程國際化,以課程國際化理念指導工作。樹立課程國際化理念,絕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表達、書面文件,而應貫穿于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要改變傳統(tǒng)課程設計觀,深刻認識到課程國際化不等同于引用外國教材,也不等同于開設雙語課。因此,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應有效結合本國優(yōu)勢特色與其他國家高校課程精華,在“引進來”的同時堅持“走出去”戰(zhàn)略,將本國特色文化推向世界,實現(xiàn)課程輸入與輸出并存,努力達到雙向的流動與均衡。
培養(yǎng)合格的“世界公民”是全球化時代對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湯普森河大學在知識的構建過程中,向來重視吸收、容納各國優(yōu)秀文化和教育傳統(tǒng)。我國高校應當完善課程內容國際化,在充分展現(xiàn)本土文化、堅守自我文化根基的基礎上,汲取世界其他民族和地區(qū)文化與科學知識,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文化體系的話語。課程內容還應當關注人類共同命運,增加諸如國際恐怖主義、地球環(huán)境災變、民族地區(qū)沖突以及人口、資源、貧困等全球性問題。
湯普森河大學課程國際化具有多樣化特征。該校通過加強師生國際交流、開設專門國際化課程、在原有課程中增加國際化內容等形式豐富課程國際化設置。我國高校在推進課程國際化建設中,應當豐富課程國際化類型,根據(jù)本校特色和條件,選擇開設多樣的國際化課程,例如國際區(qū)域課程、全球性問題課程、國際主題課程、外國語言類課程、國際合作項目課程等。
(二)開設“課程國際化工作坊”
目前,我國很多高校設有諸如“教師促進中心”“教師發(fā)展中心”之類致力于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機構。但從運行情況來看,這些機構普遍存在運行機制不健全、教師參與度低、影響力小等問題。湯普森河大學課程國際化工作坊的有效運行,啟示我們要重視開設相關工作坊,為教職員工提供獨特而密集的專業(yè)發(fā)展機會,為學生提供跨文化學習平臺,增強師生的跨文化交流與體驗。
湯普森河大學課程國際化工作坊順應時代與學校發(fā)展要求,是提升學習者跨文化策略的服務機構。我國高校開設工作坊,首先要明確工作坊的定位與目標,要充分認識到工作坊是幫助教師提升跨文化教學能力、幫助學生提升跨文化學習能力的服務支持機構,而不是研究高深學問的科研組織,更不是管理教師的行政機構。
湯普森河大學課程國際化工作坊活動類型多樣,并且不限制參與者身份,教師或學生可自愿選擇想要體驗的活動。我國高校開設工作坊,需要融合師生發(fā)展的多元需求,真誠傾聽各方建議,了解師生真正需求,從而提高活動內容的針對性,激發(fā)參與者的積極性。高校應搭建高質量的學習平臺,打破身份壁壘,允許符合條件的師生自由、自愿參與活動,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對話。
工作坊活動的開展應當充分考慮高校教師的群體特征,注重實施的多樣化,采用諸如集中研討與網絡研修相結合、主題研修與自學研修相結合、專家引領和團隊協(xié)作相結合、線上研修與線下實踐相結合、問題解決與案例研討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自我反思與成果評價相結合等方式,豐富體驗類型,充實活動內容,從而調動參與者熱情,提高參與度,真正發(fā)揮工作坊的實際作用。
(三)提高教師跨文化教育能力
1992年,國際教科文組織提出“跨文化教育”概念,我國學者魯子問、涂東瓊、朱秀珍等人從不同視角解讀了跨文化教育,其中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研究頗多。實際上,跨文化教育能力包含兩個維度,即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跨文化教學能力。
通過湯普森河大學課程國際化工作坊參與者的反饋,他們正是由于轉變了觀念,樹立了多元文化觀,認識到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從而關注多元文化學生群體的不同需求,尋找恰當?shù)慕逃绞?,贏得了教育自信。我國高校應當遵循“了解-理解-評價-運用”的漸進性原則,培養(yǎng)教師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敏感性?!傲私狻笔侵附處熞獜V泛學習、熟悉不同文化知識;“理解”是指教師要理解不同文化知識的核心價值觀;“評價”是指教師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正確評價不同文化的差異;“運用”是指教師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處理跨文化交際問題。
湯普森河大學課程國際化工作坊參與者認為,課程國際化工作坊是提高跨文化教學自信心、敏感性的重要平臺。加拿大很多高校通過設立專門機構(如滑鐵盧大學設有教學卓越中心、組織與人力發(fā)展部,百年理工學院建立和發(fā)展學習共同體),推進和支持教師的個人和職業(yè)發(fā)展。我國高校應積極營造跨文化交際環(huán)境,搭建國際化信息共享平臺,配用多種語言文字介紹,為教師提供跨文化學習與實踐機會,增加教師跨文化體驗;要通過邀請外籍教師、國際學生講述本國文化知識,組織海歸教師分享出國體驗等方式,豐富教師多文化知識背景,幫助教師真實了解更多文化深意[6]。要鼓勵教師積極參與諸如國際文化節(jié)、國際賽事等活動,通過親自參與獲得更多跨文化實踐體驗。
此外,為提升教師跨文化教育能力,高校應鼓勵教師將多元文化要素融入教學,豐富課堂內容;要從培養(yǎng)師生的國際視野出發(fā),鼓勵師生瀏覽國外網站、查閱國際文獻、了解國外專業(yè)前沿動態(tài),努力使師生在互動交流中產生共鳴;要鼓勵教師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式,根據(jù)學生群體的不同特征,實行小組討論、學生報告、角色扮演、小組報告等多種教學方法,借助多媒體、現(xiàn)代網絡技術,探索不同的、適宜的教學方式,提高課堂吸引力,助推學生獲得更多學習成就;要鼓勵教師分析多元文化學生群體的共性與差異性,探索多元化評價方式,包容和尊重學生的多元化需求。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印發(fā)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2015-10-24)[2017-10-2] http://www.moe.edu.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11/t20151105_217823.html
[2] 張睦楚,汪明.質量·政策·合作:新一輪加拿大高等教育國際化戰(zhàn)略的核心[J].外國教育研究,2015(10):96.
[3] Canada Bureau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Student in Canada. [EB/OL].(2017-6-15)http://cbie.ca/media/facts-and-figures/2017-6-18.http://www.univcan.ca/universities/facts-and-stats/internationalization-at-canadian-universities-quick-facts/.
[4] 楊啟光.美國教師教育變革中的國際跨文化教學實習——以印第安納大學文化體驗方案為例[J].教師教育研究,2011(1):73-76.
[5]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7-10-3]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6] 韓萌,張國偉.戰(zhàn)略聯(lián)盟:世界一流大學群體發(fā)展的共生機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7(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