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時期,民間瓦子(大城市娛樂所集中地方的稱謂)、勾欄(百戲雜劇的演出場所)比較多。那么,瓦子究竟始于何時?多位史學(xué)研究者都認為一時還說不清楚。
宋代吳自牧撰寫的《夢粱錄》卷19《瓦舍》中記述:“瓦舍者,謂其‘來時瓦合,去時瓦解’之意義,易聚易散也。不知起于何時。頃者京師(指汴京)甚為士庶放蕩不羈之所,亦為子弟流連破壞之門。杭城紹興年間駐蹕于此,殿巖(殿前司統(tǒng)帥)楊和王因軍士多西北人,是以城內(nèi)外創(chuàng)立瓦舍,招集妓樂,以為軍卒暇日娛戲之地。今貴家子弟郎君,因此蕩游,破壞尤甚于汴都也?!惫鄨@耐得翁在《都城紀勝》“瓦舍眾使”條目中,也說“不知起于何時”。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瓦子應(yīng)該形成于北宋之前,北宋崇寧、大觀年間,已開始興盛。據(jù)《東京夢華錄》所載,汴京東角樓一帶是瓦子勾欄最集中的地方,著名的有桑家瓦、中瓦、里瓦、朱家橋瓦、州西瓦、??甸T瓦、州北瓦等十余個。南宋臨安的瓦子,不僅在數(shù)量上,而且在規(guī)模上都超過了汴京。
臨安瓦子到底有多少數(shù)量?宋人記載不一,大致上有三個數(shù)字:
《夢粱錄》卷19《瓦舍》載:“杭城之瓦舍,城內(nèi)外合計有十七處?!?/p>
《西湖老人繁勝錄》“瓦市”條載:城內(nèi)外有二十五個瓦子。
《武林舊事》卷6《瓦子勾欄》列舉了二十三個瓦子的名稱及地點。
《咸淳臨安志》卷19《瓦子》也列舉了城內(nèi)十七個瓦子的名稱與所在地點。
比較以上記錄,筆者認為《武林舊事》所列數(shù)目較為正確,即城內(nèi)外共有瓦子二十三處。城內(nèi)有五處:即清冷橋西的南瓦、市南坊北的中瓦、市西坊的大瓦(又名上瓦、西瓦)、眾安橋南的北瓦(或名下瓦)、蒲橋東的蒲橋瓦(亦名東瓦),其中北瓦最大。
城外有十七處。東郊最多,有便門外北的便門瓦、候潮門外北的候潮門瓦、保安門外東的小堰門瓦、新門外南的新門瓦(又名四通館瓦)、崇新門外章家橋南的薦橋門瓦、東青門外菜市橋南的菜市橋瓦、良山門外的艮山門瓦七個;城南有嘉會門外的嘉會門瓦、錢湖門外的錢湖門瓦、龍山之麓的龍山瓦;北郊有:北郭瓦(又名大通瓦,在余杭門外)、米市橋瓦(米市橋下)、舊瓦(石牌頭北麻線巷內(nèi))、錢塘門外羊坊橋瓦(羊坊橋下)、王家橋瓦(今圣塘閘附近);城西有行春橋瓦(東行春橋側(cè))、赤山瓦(步司后軍寨前)。
城外瓦子大都在諸軍營寨左右,是西北軍卒暇日娛戲的場中,求屬于殿前司管轄;城中五瓦歸屬修內(nèi)司,是市民游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