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龍
一、體裁入手,梳理閱讀范圍
從體裁入手,有助于讓學生通過分化、類化的訓練獲得讀懂這一類體裁的基本視角、路徑與方法,并使學生在遷移訓練中借助所學的思維方式來分析、解決問題,將操作行為逐步轉化為思想方法,直到內化為一種思考習慣,形成閱讀這一類體裁的閱讀素養(yǎng)?!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將第一學段的閱讀體裁分為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等文學作品,第二、三學段的閱讀體裁則有敘事性作品、說明性文章乃至優(yōu)秀詩文。教師必須要關注這些體裁的特點,梳理出閱讀范圍,逐步指導學生用心揣摩,幫助他們深入理解內容,促進他們認識不同體裁的語言風格,最終在閱讀中建構體裁意識。
1. 在童話中培養(yǎng)語感,獲得啟迪。在蘇教版小學語文啟蒙階段教材中,童話類課文近30篇,它們多采用擬物擬人化形象,小學生被童話中豐富的想象、生動的語言、夸張的人物、神奇的情節(jié)所吸引,所以,借助童話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是我們的職責所在。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深入挖掘這種體裁的教材因素,充分利用關鍵詞句,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還原場景,豐滿人物,獲得啟迪。例如:《蝸牛的獎杯》這篇課文通過“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這些詞語,生動地表現(xiàn)蝸牛得獎后不思進取、滿足現(xiàn)狀的心態(tài),導致最后由飛行冠軍退化成只能在地上慢慢爬行的蝸牛。通過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句來揭示“成績只能代表過去,不進則退”這個激勵人心的道理。通過言語實踐,教師幫助兒童品味文學語言的情感美與形式美,使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提升閱讀素養(yǎng)。
2. 在兒童詩中學習語言、認識生活。無論是現(xiàn)代兒童詩、古詩,還是詩詞故事,要想使學生體會到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的精妙之處,都應在教學中牢牢樹立體裁意識和兒童立場。在蘇教版小語教材中,有一些現(xiàn)代兒童詩作,如《我學寫字》 《鄉(xiāng)下孩子》 《送給盲婆婆的蟈蟈》等。它們以睿智的語言、純真的童趣、美好的情感和豐富的想象彰顯著獨有的文學特質,成為學生認識生活、豐富情感、學習語言和實現(xiàn)自我的典范,讓學生體會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精妙。小語教材的古詩內容生動,語言簡潔含蓄,想象奇特,富有節(jié)奏美和音樂美,適合學生學習、欣賞和熏陶。如《憶江南》 《敕勒歌》 《小兒垂釣》,詩中包括的活動有垂釣、賞江景、草原風光等,這些古代兒童活動,至今仍方興未艾,充滿了生活氣息。教材還安排了詩詞故事這個獨特的閱讀材料,旨在提高學生對詩歌的興趣,讓學生初步學會自學古詩的方法,如《英英學古詩》 《少年王勃》等。
3. 在寓言故事中感悟文化、品味風格。寓言故事精致雋永,經(jīng)受了時間的考驗和磨礪,呈現(xiàn)出歷久彌新的韻味,具有其他文本無法替代的教學價值。蘇教版小語教材中寓言類課文近20篇,理應成為閱讀教學關注的重點。如《揠苗助長》語言獨特,值得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細加揣摩品味。文中的“巴望”“轉來轉去”等口語色彩濃厚的詞語,生動刻畫了農(nóng)夫期盼禾苗快速生長的焦急心理。教學中可引導學生抓住有關描寫反復品讀,體會作者是怎樣表現(xiàn)人物特點的,并讓學生運用剛剛學到的描寫方法,寫一寫《守株待兔》中種田人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這種結合語境進行遷移運用的訓練,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言語智能。如果在教學設計時不關注這些獨特的遣詞造句的風格,就會混淆寓言和其他敘事性文本的區(qū)別,背離此類文體閱讀鑒賞的規(guī)律。
二、聚焦題材,提煉閱讀范圍
小學語文教材編者根據(jù)單元題材的不同,編寫了體裁相同或相異的文本,以便于進行人文性教育。但如何發(fā)揮相同題材課文的合力,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這需要我們在備課時轉變思路,打破常規(guī)思維,通觀整組教材,了解編者的意圖、閱讀的目標和習作的要求,找準單元讀寫的結合點,幫助學生在閱讀與習作之間搭建一座金橋。
1. 生活題材:指向有感情地朗讀和聯(lián)想能力。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秋游》 《夕陽真美》 《掌聲》 《剪枝的學問》 《母親的恩情》等這些充滿本真的、原生態(tài)的、富于兒童情趣的元素,讓語文教學走出狹小的天地,邁向更廣闊的生活空間。如《鄉(xiāng)下孩子》描寫了農(nóng)村孩子的快樂生活,讀來清新舒暢,學生樂學。教學以朗讀為主,并通過創(chuàng)設各種不同的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激活課堂氣氛,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結合“曾是媽媽懷里歡唱的黃鸝,曾是爸爸背上盛開的野菊”,可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躺在媽媽懷里是怎樣一種感覺?趴在爸爸背上去野外游玩又是怎樣一種感覺?當學生爭先恐后地說出“幸福、溫馨、快樂”等,就會發(fā)現(xiàn)言語互動下,讓學生了解了鄉(xiāng)下孩子的生活是多么幸福。
2. 科普題材:指向提取信息和口語交際能力。科普題材的文本以科學知識為內容,表現(xiàn)的主題與自然科學有關,既富于科學的啟迪,又具有藝術的美感,它能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啟迪智慧,深受兒童喜愛。另外,這類科普文本語言生動,給人一種親切、真實的感覺,容易和學生溝通,產(chǎn)生共鳴,讓學生樂于接受,是訓練提取信息和口語交際能力的好材料。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像《我叫黑臉琵鷺》 《小動物過冬》 《水滴的旅行》 《會睡覺的植物》 《地球和它的七個兄弟》這類文本閱讀理解的重點是提取文本信息。在教材的課后練習設計中,明顯地增加了關于內容理解的考察,這正是對提取信息能力的重視,如若教師再相機融入學生“演一演”的環(huán)節(jié),則實現(xiàn)了語言的習得由外化到內化的轉變過程。
3. 歷史題材:指向理解關鍵詞句的能力。修訂版的小語教材強調立德樹人與閱讀素養(yǎng)的融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滲透與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融匯于優(yōu)秀文化作品的學習中。如《要好好學字》 《朱德的扁擔》 《孔繁森》 《大禹治水》這些歷史題材類課文,既注重思想性,又重視工具性;既體現(xiàn)現(xiàn)代氣息,又朗朗上口,適合閱讀。如《大禹治水》的教學,可緊扣“千辛萬苦”這個關鍵詞語,引領學生細細品讀。通過看圖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難、“走遍千山萬水”的艱辛,同時啟發(fā)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使學生對“千辛萬苦”有了更形象的認識,再通過反復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說的辛勞,從而加深對“千辛萬苦”的理解。
4. 文化題材:指向想象和感悟能力。傳統(tǒng)單一的題材組合方式,會使語文教材更多偏重于人文性特點,導致語文教學的德育課程傾向。巢宗祺教授指出:“以語文素養(yǎng)作為新課程的核心概念,堅持在語文課程的實施中正確把握語文學科的特點,即人文性特點、實踐性特點、本國通用語言文字教學的特點、漢語言文字特點及課程的綜合性特點?!币虼耍K教版修訂新教材的混合主題單元在編排上既考慮人文主題,又考慮其他因素的單元形式,力求實現(xiàn)學科知識、學生經(jīng)驗、社會生活三方面的統(tǒng)一。在教學中,要根據(jù)低年級兒童形象思維占優(yōu)勢,對于鮮明、生動的形象易于接受的特點,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直觀形象,讓學生對生動形象的畫面產(chǎn)生興趣,從而提高注意力。
啟蒙階段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還有藝術類的題材,都很有閱讀價值。甚至那些刊登在書籍、報刊上的閱讀材料,也都蘊含著教學價值的。所以,一位語文教師,必須具有大語文觀,要學會將學生可能閱讀到的各類題材中蘊含的教學價值挖掘出來,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言語培養(yǎng)與訓練。葉圣陶老先生曾指出,教師要用課文教而不是教課文,課文僅僅是一個例子而已。如果再引申一步,用題材教而不是教題材,題材也僅僅是一個例子而已。
三、關注形式,著力語文運用
提升閱讀素養(yǎng)的兩大基本任務就是讀懂語言文字和學習語言形式。語文的核心功能在于能夠熟練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參與社會交際。在現(xiàn)實中,我們很多小學語文課卻將大量的時間消耗在文本解讀上。對此,吳忠豪教授曾指出:“對小學生來說,學語文首先就是學語言——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今后在課程目標設置上,應變‘閱讀核心為‘讀寫并重并朝向‘表達;在教材編寫上,應變閱讀本位的‘閱讀教材為聽說讀寫并重的‘語文教材;在教學時間分配上,應變‘閱讀主導為‘表達主導;在教學內容上,應變‘理解課文為注重‘讀寫結合的實踐活動?!边@就要求我們的閱讀教學要從單純的指導閱讀轉變?yōu)樽x寫并重、讀寫結合,使學生在閱讀教學中不斷積累語言,逐步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
當然,語文運用能力的發(fā)展呈現(xiàn)螺旋式上升的規(guī)律。學生必須在閱讀了大量同一體裁和題材的作品之后,才能逐漸辨識這一類閱讀材料的特征及閱讀方法,知道對于這一類的作品,應該從哪兒入手,要特別關注哪些關鍵節(jié)點,思索這些關鍵點背后的語文知識,找到閱讀這一類文本的方法與策略,擁有屬于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由篇及類,或許可以讓學生獲得“帶得走”的語文和“帶得走”的能力。
針對啟蒙階段的小學生,我們的閱讀教學若要吸引他們,就要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而不是對文本內容的簡單重復,或者是對文本中詞句的低水平徘徊。只有思考教學的起點,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進步與發(fā)展。只有思考閱讀的范圍,才能讓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不斷提升。當然,這一切,都需要我們自覺的意識覺醒。
(作者單位: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