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力的提升理當是教育的職責擔當。只是思維力的“生長地”常常被人們誤會,很多人認為理科教學才是思維力培養(yǎng)的專屬“道場”,文科教學對思維力的培養(yǎng)似乎愛莫能助。由此,生長思維力自然成了語文教學未曾開化的“鹽堿地”。
語文教學中忽略思維力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是隨處可感的。我們總是習慣于字詞語義品讀的“器”,忽略字詞運用的“道”;總是習慣于關注語感體驗,忽略言語思維的培養(yǎng);總是習慣于表達技巧的敲擊,忽略表達內容的思維張力……羅列這些,不是數(shù)落前者的過錯,而是強調后者的缺憾。
誠然,言語學習需要語感,語感體驗之于言語能力培養(yǎng)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語言又顯然離不開思維。誠如烏申斯基所說的“語言并不是什么脫離思想的東西……誰想要發(fā)展學生的語言,首先應該發(fā)展他的思維能力。離開了思維單獨地發(fā)展語言是不可能的;在發(fā)展思維以前發(fā)展語言甚至是有害的?!闭f我們的語文教育沒有思維參與也是冤屈的,但我們基本停留于學生言語淺思維的滑行而忽視言語思維力的生根與生長,這也是事實。語文人似乎天生就不喜歡帶上理性,讓學生運用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系統(tǒng)化、具體化等思維活動去認識、熟知、掌握語言文字的本領,雖然不是一點沒有,畢竟少之又少。
語文教學中聚焦思維無需羞羞答答
不可否認,我國的語文教學長期以來以體驗型的感悟為主,理由即文科是感悟性的,理科是思維性的。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強調了反復閱讀出的“悟”,其實即便是感悟,也應感有“門道”,悟有“章法”,隨著一個人的閱歷與學力的提升,顯然在將來會有新的“門道” “章法”。而這里的“門道” “章法”本質上就是理性地學。在眾所周知的國際經(jīng)合組織的PISA檢測中,理解文章主旨只是低水平要求,要求深刻的理解和精確的理解卻是PISA的本有要求。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似乎只關注悟出的內容,不習慣引領學生明晰“悟”的層次、路徑與策略。有人援引語文課標中主張閱讀的“個體體驗”,誤認為文章閱讀只要感情體會就行了,各人有各人的閱讀收獲,所謂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混淆了文章閱讀與文學欣賞。這樣的思想金箍,直接導致了語文教學的“模糊”狀。
人們以“水中望月” “霧里看花”為美。語文人,更是情有獨鐘語文特有的朦朧美。我們要思考的是朦朧美的背后,是不是有清晰美在先,用心理學來說,就是有了美的“先驗”。倘若,我們沒有“花” “月”美感的前提作為基礎,縱使你再多次“霧里看花” “水中望月”,那看到的還不是一個很平常的物而已?語文教學,主張人文性沒有錯,但也不能忽視科學性,輕視思維力。即便在關注語用的當下,我們的教學著眼點常常仍是人文性感悟。因此許多執(zhí)教者有一種偏好:鐘情于文學情感性文章的教學,而忽視社會性實用文章的教學,特別是科學性文章的教學,兒童的課外閱讀也是如此。而世界經(jīng)合組織PISA尤為著重的卻是生活的知識與技能,為學習而閱讀,而不是為“人生哲理”而閱讀。由此可見,國外對閱讀思維力何等重視。他們更關注學生是否準備好應對未來生活的挑戰(zhàn)以順利進入成人生活;學生是否有能力有效分析、討論、交流他們的思維(思想);學生是否形成語文思維力,而為終身學習備好行囊。當我們還在津津樂道于“任意解讀”時,國外卻在訓練學生在文章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當我們的學生還在孜孜不倦地感悟文本基本內容、基本意義時,國外早已引領學生磕磕碰碰地學著整合、分析、推斷、思考、評價文本的意義了。這在告訴我們:文本的閱讀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在重視對文學的閱讀時,也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對實用性文章的閱讀。因為,相對于文學閱讀來說,實用文章的閱讀更便捷于思維力的訓練與提升。
文學類作品之于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又如何呢?關于文學教育與思維力培養(yǎng)的話題,著名語文教育家劉國正先生曾在“呂叔湘先生語文教育思想研討會”上做過觀點闡發(fā):“文學教育當然要培養(yǎng)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這是不在話下的。更重要的是,文學可以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這一點時常被忽略?!彼诳隙ㄎ膶W教育對于思維力培養(yǎng)的功效,也在很現(xiàn)實地評述了當下文學教育對思維力的忽略。細細想來,文學教育當然有助于思維力提升。文學作品的教學對于培養(yǎng)形象思維,不需要贅述。其實,文學作品中,不論小說、詩歌、散文、戲曲,都各有各的邏輯結構,關注到這些,同樣能發(fā)揮其培養(yǎng)言語邏輯的功效。只不過文學作品之所以感人,首先靠形象,而非靠邏輯思維。是文學形象搶了風頭,這也是文學作品的特質。倘若,教學中我們在彰顯文學作品特質的基礎上,不忘運用作品材料,喚起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語文思維的提升也就不期而至了。此外,文學作品更能發(fā)展人們的想象力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思維,這一點更是毋庸置疑的。
語文教學讓思維擲地有聲已趨共識
2011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要讓學生發(fā)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逐步養(yǎng)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tài)度” “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jù)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fā)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課標研制專家組顯然發(fā)現(xiàn)了當下語文教學忽略思維力的傾向,以剛性的課標表達極力扭轉語文教學的偏頗局勢。
今日學堂創(chuàng)始人張健柏先生曾用一棟大樓來比喻語文教學:語文教學的價值體系就是大樓的設計圖,思維方式是施工隊,知識體系是建筑大樓的材料。他認為,一篇好文章,最大價值是它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內涵,其次值得學習的才是文章思路表達的流暢清晰,而不是該文章用了什么特別“優(yōu)美精彩”的文字詞句。的確,我們語文人看見更多的只是詞句,離思想和思維遠了許多。在張教授看來,一個只會“教詞句”的老師,是典型的缺乏思想和思維的知識型老師,不配當真正的語文老師。所以,他提出“真正的語文教學,首先需要具有很高的思維能力的老師。”并指出目前的中國“教改”歧途:很多套“教改方案”,都是以改變教材內容為中心,還沒有走上關注改變師資“思維境界”的正道,怎么改都沒有用。
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組召集人、北大中文系溫儒敏教授曾大聲疾呼:“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是一條最重要的認知規(guī)律,一個人思維的形成、思想的成長、語言文字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作為支撐,語文課堂承擔著教會學生理解世界、表達自我的使命,更是與邏輯密不可分。”溫儒敏教授呼吁思維力的提升對于語文教育的支撐度,值得所有語文人驚醒。語文特級教師肖遠騎說:“不單單是在語文課堂上,學好邏輯對人的一生也至關重要?!?“在人們的生活、學習中,邏輯無處不在,與我們的思維、語言、行動等密切相關。沒有邏輯的生活,將會一塌糊涂。沒有邏輯的學習,只會徒勞無益?!?/p>
早在2010年,孫紹振、李鎮(zhèn)西、崔巒等語文教育界的有識之士也曾呼吁:長期以來,我們更多地關注語文教學對學生人文品質的培養(yǎng),語文教學也應關注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培養(yǎng)學生的洞察力和批判力,讓學生在思考和處理問題時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為他們打好精神底子。
即將落地的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新時代語文核心內涵的標志,主要表達為“語言建構與運用”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 “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語文學科是一門學習語言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本身的樣態(tài)就是整合的、綜合的,因此這四方面并非并列關系,該是彼此交融,互為實現(xiàn)的。沒有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也就實現(xiàn)不了語言的運用,產(chǎn)生不了審美品悟,更形成不了文化傳承。
語文教學中要讓思維飛升起來
思維世界是現(xiàn)實世界與語言世界之間架起的橋梁。學習者在五官的感知到語言的表達之間,有一個構建、斟酌、漸進豐展的過程。誠如鄭板橋提煉出的“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的“三竹說”理論。而“眼” “手”之間的“胸中之竹”,就是語文教學“言” “意”之間的思維轉化過程。語文教學中的語言理解或表達,需要歷經(jīng)意義編碼、轉化、采集的過程,來得不那么直接,需要思考。思考,就是在大腦里“自言自語”,語文思維力的培養(yǎng)并不那么高深,就是讓學生在大腦中進行言語斟酌。語文課堂上表現(xiàn)出來的思考狀態(tài)是學生言語的磕磕碰碰、斷斷續(xù)續(xù)、欲言又止、漸進流暢等。筆者不禁回想起二十年前賈志敏老師的教學經(jīng)典《鎮(zhèn)定的女主人》,恍若眼前。賈老師板書揭題后,在文題后加上逗號,補上了一條橫線:“鎮(zhèn)定的女主人,_____________?!闭n堂安靜了許久,學生們心領神會,進行語言嘗試與組織,開啟了關于文本內容的言語表達,效果甚佳。然而,賈老師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擦去句號,改為逗號,又加了一條線:“鎮(zhèn)定的女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生異常興奮,這是一場言語的挑戰(zhàn),課堂思維行進得如火如荼。賈老師另一課例的思維力也很凸顯。賈老師執(zhí)教課文《灰姑娘》,他放棄了常見的“作者生平” “分段” “比喻修辭”等,而是適時插入了“畫外音”來代替枯燥的說教,指導學生學習閱讀批注。如講夜里十二點之前灰姑娘要回家,加入畫外音——“要做一個守時的人”;講到狗、老鼠、仙女都來幫助灰姑娘時,就加上畫外音——“無論走到哪里,我們都是需要朋友的”;課上,賈老師還適時地停下來,引導學生用批判思維來代替模式思維,如“后媽是壞人嗎” “這個故事有不合理的地方嗎”……“畫外音”就是一個人的閱讀立場,就是帶著思考在閱讀。在“畫外音”的對話中,文字隨著活躍的思維汩汩流淌進學生的心田。無論是對文本的概括與延展,還是對文本進行鑒賞,都需要在字里行間“停停頓頓” “左顧右盼”,這樣的語文教學擁有因思維飛升而來的魅力。
語文課當然要有詩意美、道德美、形式美,也應有思維美、思想美、理性美。用“真語文”倡導者王旭明先生的話來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丟失思維能力,不能沒有理性的底蘊,不能缺少了陽剛之氣?!毕嘈?,語文教學聚焦到思維發(fā)展,會成為越來越多的語文人的共識;語文思維在理性且批判中建設,語文教育終會越來越接近本真:語文與思維共生共長。
(姜樹華,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對象,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如皋市安定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