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博
【摘要】本文從《武陵春·春晚》這首詞來賞析李清照晚期對自己支離破碎的生活的悲嘆,主要從李清照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對《武陵春·春晚》的具體分析,其中包括上片對落花意象的分析,和作者此時內心情感的變化;下片是對女詞人“愁”的表達及化虛為實的藝術手法的運用。
【關鍵詞】李清照;落花;愁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這是宋朝詞人李清照在躲避金華戰(zhàn)亂時所作的一首詞,李清照(1084—約1151年),宋代女詞人。出身愛好文學藝術的官宦之家,從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父親李格非是當時著名的學者,母親也是很有文學修養(yǎng)的一個女子。李清照出生在這樣一個書香世家,她自己也很喜歡文學,再加上遺傳的因素以及受到父母的教育與熏陶。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代,就出現了李清照這樣一個奇女子。在她十八歲時嫁給太學生趙明誠,婚后詞人與丈夫可以說是遇到了知己,都喜歡文學創(chuàng)作,在婚后李清照與丈夫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早期兩人過著富裕美好的生活。然而這樣幸福的婚后生活并沒有持續(xù)多久。1127年,靖康之變后,她與丈夫趙明誠為了躲避戰(zhàn)亂流落到江南,在避亂途中喪失了珍藏的大量文物,文物的喪失也給李清照帶來了沉痛的打擊,但是更不幸的是丈夫趙明誠在逃難的過程中病死,留下李清照獨自一人在孤苦寂寞中度過了晚年??梢哉f李清照的晚期跌宕起伏,無依無靠,悲慘凄涼。
李清照的一生可以分為早期和晚期,早期她的詞作多是寫悠閑生活,晚期多是對自己不幸的遭遇和丈夫的去世,以及國家支離破碎的悲嘆。詞人作這首詞時已經五十一歲了,而她的丈夫已經去世六年,再加上國難當頭,孤身漂泊,思念丈夫,思念家鄉(xiāng),讓她滿腹愁情,這首詞集中地反映了她的這種心情。
上片作者并沒有直接寫狂風把花吹的落得滿地,而是含蓄地寫風停了,塵土里帶有花的香氣,而塵土為什么會有花香呢?是因為枝頭的花兒被風吹地已凋落殆盡,留給人無盡的想象,仿佛能夠看到暮春的狂風暴雨后,花兒經歷挫折最后只剩一縷塵香,這和詞人的經歷又何其相似啊, 詞人經歷國破家亡,文物丟失,獨自漂泊,最后孤獨死去;而這落花呢,凋落之前也是美好的啊,可現在經歷狂風暴雨,也只是化為塵土。這里不僅有作者對落花的惋惜,也有對自己命運多舛的哀愁。 接著本首詞提出“日晚倦梳頭”,詞人沒有了昔日美麗的容顏,沒有了可以相守一生的良人,本來早晨起來就應該及時梳妝的,可是現在日頭已經升的很高了,詞人也懶得對著鏡子梳妝打扮,因為想看的人已經不在了??!也就不想梳妝打扮了,更能看出此時作者內心的孤獨寂寞。接下來直接引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的悲嘆啊!從這可以看出作者想想過去美好的日子,看看現在所遭遇的苦難,雖然事物還是從前的樣子,但人和事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再是從前的樣子,想到此,想要傾訴自己的憂愁,話還沒說出口,也不知道從何說起,眼淚就先流了出來,這是何等的悲痛??!這兩句作者直接寫出“物是人非”的變化與作者個人的經歷有關,不是偶然的、短暫的、輕微的變化,而是一種極為持久的、劇烈的、重大的變化,作者的遭遇、經受的痛苦,都包含在其中,因此上片以“事事休”概括總結。在生活中,我們也會經歷各種各樣的挫折委屈,但是與詞人的這些經歷相比,是何等的微不足道?。≌自~上片的前兩句作者寫的含蓄;而后兩句寫的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無處可訴,但是又給人無盡的遐想,真率,是作者雖然明明知道沒有地方可以訴說也沒有人可以訴說,而仍然不得不訴的感慨。
下片詞人進一步表現了自己憂愁的深重,并以船太小愁太重載不動的以實寫虛的新穎的藝術手法來表達愁的多。全詞充滿了作者對自己遭遇的傷悲和對國家親人的思念,語言深沉婉轉,自然貼切,沒有一點矯揉造作的感覺,很有自己的特色。根據資料了解到作者在寒冷的冬天下著鵝毛大雪,都喜歡戴著斗笠披著蓑衣游覽尋詩,更何況是在這景色怡人的春天,不是更應該去看看大自然的風采嗎?下片詞人以“聞說”兩句起筆,上片詞人還在“欲語淚先流”, 但是在下片詞人來了一個轉折,一聽說金華郊外的雙溪陽光明媚、景色美好,很適合出去尋春,這個平日喜愛游覽的人當然就有去雙溪探春的打算了,接著就有了本文中“也擬泛輕舟”的打算了?!按荷泻谩薄胺狠p舟”用詞輕松明快,讓人感覺到作者這一刻能夠出去游玩是一件很高興的事情,此時心中好像沒有了憂愁,一切煩惱都暫時拋到一邊。而在它們之前分別加上“聞說”“也擬”“只恐”這三個詞語,結果就大不一樣了,可以看出作者只是聽說雙溪的景色美好,打算去劃船游玩,這些都說明詞人出游只是一時興起,并不是真正的想要去出游雙溪,興致也不是那么強烈。前后有了一個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原來這只是詞人想要借出游排解自己愁悶的心情。但是為什么最后沒有去成呢?事實上是因為詞人所遭遇的痛苦太大了,心中的憂愁太深了,不僅僅是出游劃船所能排遣的了。所以詞人在還沒有出游之前,就已經預料到自己心中的憂愁太重了不是這小小的舟兒所能承受的。因此詞人就有了下文“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的感慨,設想新穎,但是又很真切。這句是全詞最巧妙的一句?;療o形為有形,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不是小小的舟兒載不動自己的憂愁,而是自己心中的憂愁苦悶太多。在很多詩歌中詩人總是把憂愁比做向東流的春水,比做三千丈的白發(fā),比做淅淅瀝瀝的小雨等,而李清照卻說自己的愁重得連船兒都承受不了,以實寫虛,將抽象的東西形象化,給人一種新穎的感覺。在這里“聞”是聽說,“擬”是打算,“恐”是擔心、害怕的意思,雙溪的景色雖然美好,只不過是作者聽說;泛舟出游雖然愉快,只不過是打算去;接下來又忽然出現“只恐”一詞來了個轉折,道出了作者為什么沒有出游的原因,作者擔心內心的憂愁太深不是小舟所能承受的,因此就有了作者聽說了美景,也有了泛舟的心動,結果呢,還是沒有出去只是獨自坐在家里發(fā)愁罷了。愁,本來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更不能稱出它的重量,是作者內心的一種感受,但在這里作者卻說愁是一種具體的東西,還能稱出斤兩。在這首詞作者卻運用她豐富的想象力,通過生動的刻畫描寫,把小小的船兒無形中說成了一個秤盤,在這里詞人的愁也是有重量的,但是這個重量不是這個秤盤所能承載的,這就可以使讀者更加形象地感受到詞人的憂愁重量之大,這種化抽象為形象的表達方法使整首詞又上升了一個層次。
李清照的這首《武陵春》中描寫愁的內容是我很喜歡的,特別是下片中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一句,寫得最為傳神,為人們廣為傳誦,新穎奇特的表達效果也是我們在語文詩詞的寫作中值得借鑒的。
參考文獻
[1]張海明.李清照《詞論》的再評價[J].中國文化研究,2005(2).
[2]彭國忠.試論李清照詞中的花草意象——兼論李清照詞創(chuàng)作的低俗傾向[J].中國文學研究,2011(1).
[3]顧易生.關于李清照《詞論》的幾點思考[J].文學遺產,2001(3).
[4]艾朗諾.才女之累贅:李清照的重塑與再造[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
[5]譚新紅.李清照詞的經典化歷程[J].長江學術,2006(2).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