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華
(福建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福建 福州 350007)
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小丑(Fools,Clowns and Jesters)是一種特殊的喜劇人物,小丑形象出現(xiàn)在莎士比亞的大量悲劇、喜劇、歷史劇中。小丑與普通的喜劇性形象(comedians,comic characters)有較大的差別。區(qū)分被嘲諷的喜劇人物與小丑是必要的,例如,《第十二夜》中的(小丑)費(fèi)斯特與(喜劇人物)托比爵士、安德魯爵士、馬伏里奧;《雅典的泰門》中的傻子與(喜劇人物)諸仆人弗萊米涅斯、凱菲斯等;《裘力斯·凱撒》第一場第1幕中的市民(Second Commoner)原本是一個(gè)補(bǔ)鞋匠,其機(jī)智的言辭近似小丑;《辛白林》中的克洛頓(Cloten)是國王辛白林的繼子,僅僅是一個(gè)喜劇性的情人形象。易紅霞《誘人的傻瓜:莎劇中的職業(yè)小丑》極有啟發(fā)性的提出了“莎士比亞的‘類傻瓜’形象”,后二者應(yīng)該即是“類傻瓜”形象。莎士比亞的喜劇人物的行為往往遠(yuǎn)離崇高與莊嚴(yán),他們總表現(xiàn)出不容忽視的人生智慧和對社會生活的睿識。
中世紀(jì)以來,職業(yè)調(diào)笑者/弄臣活躍在歐洲宮廷和顯赫貴族的家中[1]。莎士比亞劇作中的小丑可分為“愚人/傻子”(fools)、“調(diào)笑者/弄臣”(jesters)和“職業(yè)小丑”(clowns),三者分別源自不同時(shí)期的歐洲文化傳統(tǒng)。前二者具有鮮明的中世紀(jì)色彩,最末者源自意大利的即興藝術(shù)喜劇中的鄉(xiāng)下仆人形象。在較長的時(shí)間里,“愚人/傻子”與“調(diào)笑者/弄臣”二者并沒有明顯的區(qū)別,是可以替換的。
(一)首先談?wù)劇坝奕宋幕迸c“愚人/傻子”。“愚人/傻子”具有深刻的中世紀(jì)烙印,與廣泛流傳的“愚人文化”密切相關(guān)。然而,人們認(rèn)為羅馬時(shí)期已經(jīng)存在“愚人/傻子”,而雜技和小丑表演往往被認(rèn)為是不容忽視的羅馬遺產(chǎn),“馬戲團(tuán)在羅馬很受歡……隨后在馬術(shù)中增加了翻筋斗和小丑表演”[2]。莎士比亞的喜劇《馴悍記》(IV,1)寫到三英寸高的弄人/傻子(three inch foole)則暗示最初時(shí)期的弄人/傻子是侏儒[3]。悲劇《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Act I,Scene 1)中對安東尼的遲疑寫道:“你就可以知道他本來是這世界上三大支柱之一,現(xiàn)在已經(jīng)變成一個(gè)娼婦的弄人了(a Strumpets Foole)?!盵4]
在嚴(yán)厲的等級制度社會里,通過書寫/教育而傳承的(高雅)知識和上層社會的禮儀是身份與地位的表征,鄉(xiāng)下人、下層民眾等往往由于缺乏這些知識與禮儀而被認(rèn)為是“愚人/傻子”,而被歧視性地排除在上層社會之外。例如,《維洛那二紳士》(Act III,Scene 1)使用了fool(不識字的,無知的,傻瓜),Come fool,come:try me in thy paper?!短芈逡亮_斯與克瑞西達(dá)》(Act I,Scene 3)表明不識字(vn-read)是被歧視的,the Bold and Coward,The Wise and Foole,the Artist and vn-read,The hard and soft。由于文化發(fā)展的差異,或者來自主導(dǎo)性文化的偏見,該詞還使用于某些歧視性的地域/種族觀念,歐洲的埃塞克斯人、萊佩人、坎彭人曾被認(rèn)為是“愚人/傻子”。莎士比亞的歷史劇《亨利五世》(Act IV,Scene 1)出現(xiàn)了“英格蘭傻瓜”,(Be friends you English fooles)。在東方文化(猶太文化)中,進(jìn)而區(qū)分了倒霉蛋(Schlemiel)與傻瓜(Schlimazl)。
1370年羅伯特(Robert Cicyle in NugPoet)較早使用了fool(fole)一詞,意指“愚人/傻子”,(Lyke a fole and a fole to bee,Thy babulle schalle be thy dygnyte!);1440年詩歌《伊珀米東傳》(The Lyfe of Ipomydon)也使用了fool(fole)一詞,(He semyd a foleBothe by hede and by atyre.);1440年《雅各之泉》(Jacob's Well)也使用了fool(fole)一詞,(A nunne,atmade here as a fool,and obeyid here to alle here sustren as here fool.);《亨利八世私人財(cái)物記》(The Privy Purse Expenses Of King Henry The Eighth,From November 1529,To December 1532)使用了fool(fole)一詞,(For making of gere for the kinges fole.);1532年杜維《法語閱讀聽說基礎(chǔ)》(Giles Du Wes.An Introductory for to Learn to Read,to Pronounce,and to Speak French)使用了fool(fole)一詞,(To plee the fole,baguenauder.)。
愚人節(jié)(festum stultorum,Feast of Fools)是歐洲中世紀(jì)的一個(gè)重要世俗節(jié)日,可能與12世紀(jì)法蘭西北部的民俗新年(割禮日)有關(guān),然而有關(guān)的文獻(xiàn)記載則出現(xiàn)得較遲。1515年溫肯沃德(Wynkyn de Worde)出版的英譯《七個(gè)智者》(Sevyne Sagis)寫道:Sire,hastou owt herde geste,Whi men made folen feste? 1609 年戴克(Thomas Dekker)寫道:To the intent I may aptly furnish this feast of Fooles.(The Gulls Horne-Booke)。
15-16世紀(jì),愚人節(jié)和愚人舞的混合題材出現(xiàn)在大量的歐洲諷刺文學(xué)、論文、木刻和版畫中,例如,奧斯特沃倫(Jacob van Oestvoren)《藍(lán)舟》(De Blauwe Schuit,1413)、布蘭特(Sebastian Brant)《愚人船》(Das Narrenschiff,1494)、穆爾梅(Thomas Mumer)《愚蠢的請求》(Narrenbeschwonmg)、科洛茲(Corroz)《駁瘋狂的愛情》(Contre Fol Amour)、拉貝(Louise Labé)《愚蠢和愛情的辯論》(Débat de Folie et d'Amour,1566)、加盧斯(Judocus Gallus)《壟斷與社會,光明船上的庸眾》(Monopolium et societas,volgo des Lichtschiffs)、弗雷德爾(Friedrich Hermann Flayder)《復(fù)活的風(fēng)俗》(the Moria rediviva)、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 Roterodamus)《愚人頌》(Stultitiae Laus,In Praise of Folly,1511),和弗萊芒畫家博斯(Hieronymus Bosch)《愚人船》(The Ship of Fools)、布魯蓋爾(Pieter Bruegel)《杜爾·格里特》(Dulle Griet,1562)等。??隆动偘d與文明》指出,中世紀(jì)普遍流傳著傻子/愚蠢與瘋狂的故事和道德寓言,而且瘋癲或愚蠢的題材/主題一直流行于文藝復(fù)興時(shí)期?!暗堑街惺兰o(jì)末,這方面的作品大量涌現(xiàn),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傻(子)故事’。這些作品一如既往地鞭撻罪惡和錯(cuò)誤,但是不再把這些全部歸咎于傲慢、冷酷或疏于基督徒的操守,而是歸咎于某種嚴(yán)重的非理性。這種非理性其實(shí)沒有什么明確的緣由,但卻使所有的人都卷入某種密謀。對瘋癲(愚蠢)的鞭撻變成了一種普遍的批判方式。在鬧劇和傻劇中,瘋?cè)?、愚人或傻瓜的角色變得越來越重要。他不再是司空見慣地站在一邊的可笑配角,而是作為真理的衛(wèi)士站在舞臺中央。他此時(shí)的角色是對故事和諷刺作品中的瘋癲角色的補(bǔ)充和顛倒。當(dāng)所有的人都因愚蠢而忘乎所以、茫然不知時(shí),瘋?cè)藙t會提醒每一個(gè)人。在一部人人相互欺騙,到頭來愚弄了自己的喜劇中,瘋?cè)司褪禽o助的喜劇因素,是欺騙之欺騙。他用十足愚蠢的傻瓜語言說出理性的詞句,從而以滑稽的方式造成喜劇效果:他向戀人們談?wù)搻矍?,向年輕人講生活的真理,向高傲者、蠻橫者和說謊者講中庸之道。甚至佛蘭德爾和北歐非常流行的傳統(tǒng)的愚人節(jié)也成了戲劇性的活動(dòng),把原先自發(fā)的宗教戲仿因素變成社會和道德批判?!盵5]自中世紀(jì)以來,人們常用“愚人/傻子”這一觀念來指責(zé)有違宗教的教條與規(guī)范的事情,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Act II,Scene 5)寫道:“也不要伸出頭去,瞧那些臉上涂得花花綠綠的傻基督徒們(Christian fooles)打街道上走過?!盵6]《羅密歐與朱麗葉》(Act II,Scene 4)寫道:“可是我要先明白對你說一句,你想騙她做一場傻子的美夢(in a fooles paradise),那可真是人家說的一件頂壞的行為。”[7]莎士比亞進(jìn)而把“愚人/傻子”這一觀念納入基督教思想中,表現(xiàn)了對人類的懷疑主義精神,《如愿》(Act IV,Scene 1)寫道:“傻子(The Foole)自以為聰明,但聰明人知道他自己是個(gè)傻子?!盵6]185《哈姆萊特》(Act I,Scene 4)寫道:“使我們這些為造化所玩弄的愚人(fooles of Nature)由于不可思議的恐怖而心驚膽顫,思索我們所不能了解的事?”[8]《李爾王》(Act IV,Scene 5)寫道:“當(dāng)我們生下地來的時(shí)候,我們因?yàn)閬淼搅诉@個(gè)全是些傻瓜的廣大的舞臺之上(this great stage of Fooles),所以禁不住放聲大哭。”[8]527“我是天生下來被命運(yùn)愚弄的。(I am euen The Naturall Foole of Fortune.)”[8]527
在莎士比亞戲劇(1623年第一對開本)中,F(xiàn)ool(愚人/傻子)出現(xiàn)了2種拼寫形式(foole,fool),另有多種變化詞形(fooling,foolish,foolishnes,foolishion,foolery),共使用了660多次。fole作為過時(shí)的褪色的陳舊詞沒有出現(xiàn);在《雅典的泰門》中,fole卻是foal(生馬駒)的非標(biāo)準(zhǔn)化拼寫形式。以下對fool作出簡要分析是有益的。
(1) fool的用例6次。在悲劇《李爾王》中,有3次fool用例,fool與foole兩種拼寫法在指李爾王的“弄臣/職業(yè)小丑”時(shí)是通用的,沒有本質(zhì)的差別。在其他3次用例中,則與“弄臣/職業(yè)小丑”無關(guān)。《第十二夜》(Act III,Scene 1)的費(fèi)斯特宣稱:“我并不是她的傻子,我是給她做文字游戲的人。”(I am indeede not her foole,but hir corrupter of words.)[9]《哈姆萊特》(Act III,Scene 1)寫道:Or if thou wilt needs Marry,marry a fool。fool的意思是“不明智的,頭腦簡單的,天真的”。《皆大歡喜》(Act IV,Scene 3)寫道:“因?yàn)榘丫L家里的一個(gè)不知人事的傻丫頭弄大了肚子(he was whipt for getting the Shrieves fool with childe,a dumbe innocent),被他的師傅一頓好打趕了出來?!盵6]380fool的意思是“傻瓜,頭腦簡單的,天真的、無知的”。
(2) foole(包含unfoole)的用例530多次,顯然,foole在莎士比亞戲劇中的使用極為普遍。foole作為名詞,其含義是“愚人/傻子、愚蠢、傻氣”,主要包括A bitter Foole,a dry foole,a fine Foole,a franticke foole,a learned Foole,A many fooles,A materiall foole,a patch'd foole,a peeuish Foole,A ramping foole,a secure foole,a soft and dull ey'd foole,a tedious foole,a very dull foole,a wittie foole,a wretched puling foole,an ordinary foole,common Fooles,constant Fooles,credulous Fooles,dull foole,euery foole,Good foole,grosse fooles,hatefull foole,honest Fooles,most credulous Foole,mumbling foole,my foole,patient Fooles,Peace foole,poore foole,Poore venomous Foole,pretty foole,schoole foole,sweeter Foole,that oath foole,the hairie foole,the iealious foole,the lamenting foole,the poore dapled fooles,these deliberate fooles,these shallow fooles,These tedious old fooles,this foole,this dull foole,wretched fooles,worse fooles。莎士比亞的悲劇《裘力斯·凱撒》(Act IV,Scene 3)對詩人的進(jìn)場寫道:“在這樣戰(zhàn)爭的年代,要這些胡謅幾句歪詩的傻瓜們(these Iigging Fooles)做什么用?”[8]167喜劇《維洛那的二紳士》(Act III,Scene 1)寫道:I am but a foole。喜劇《愛的徒勞》(Act V,Scene 2)寫道:I am a foole,and full of pouertie。悲劇《雅典的泰門》(Act IV,Scene 3)寫道:“有學(xué)問的人要向多金的蠢材(the Golden Foole)低頭?!盵8]61《如愿》(Act II,Scene 7)寫道:“穿彩衣的傻子”(A motley Foole),“因?yàn)樯底拥挠薇?the dulnesse of the foole)永遠(yuǎn)是智慧的磨刀石。(Act I,Scene 2)”[10]
中世紀(jì)和文藝復(fù)興時(shí)期,由于女性較少參加社會活動(dòng)和普遍地接受教育,她們往往容易被認(rèn)為是“天真的、單純的、簡單的、無知的、傻的、愚蠢的”,莎士比亞在戲劇中有時(shí)也表現(xiàn)出這種長久的世俗偏見。歷史劇《約翰王》(Act II,Scene 1)寫道:“婦女們和無知的愚人們(Women & fooles),不要多說?!盵6]632歷史劇《理查三世》(Act IV,Scene 4)寫道:“溫情的傻子,淺薄易變的婦人!” (Relenting Foole,and shallow-changing Woman.)[7]108喜劇《馴悍記》(Act III,Scene 2)寫道:“嘿!她比起他來,簡直是頭羔羊,是只鴿子,是個(gè)傻瓜呢。”(Tut,she's a Lambe,a Dove,a foole to him.)[6]258《冬天的故事》(Act II,Scene 1)寫道:“別哭,傻丫頭們(goode Fooles),用不著哭?!盵6]530
尤其重要的是,foole還可以指社會生活或者戲劇舞臺上的“小丑/弄臣”,即“人為的傻子”(artificial fools)。中世紀(jì)以來,歐洲各地宮廷總是活躍著機(jī)智而敏銳的小丑/弄臣,無疑他們屬于一個(gè)特殊的身份類型。莎士比亞的喜劇《第十二夜》(Act III,Scene 1)寫道:“這家伙裝個(gè)小丑是很夠聰明的,要裝得好也需要一種機(jī)智?!?This fellow is wise enough to play the foole,And to do that well,craues a kind of wit)[9]103
其一,在莎士比亞戲劇中,F(xiàn)oole一詞有時(shí)指“小丑/弄臣”,例如,悲劇《李爾王》、喜劇《第十二夜》等突出了這一喜劇人物(形象)。喜劇《如愿》(Act I,Scene 3)寫到了宮廷小丑,(The clownish Foole out of your Fathers Court),并且他們贏得了較高的評價(jià),(Oh noble foole,A worthy foole)。喜劇《無事生非》(Act II,Scene 1)也寫到了宮廷小丑,(the Princes foole)。歷史劇《理查二世》(Act II,Scene 1)也寫到了宮廷小丑,(a lunaticke leane-witted foole)。
其二,文藝復(fù)興時(shí)期,意大利的悲喜劇、喜劇突出了舞臺上的“小丑/傻子”,它成為一種特殊類型的喜劇演員。而且,意大利即興藝術(shù)喜劇(Commedia dell' arte)曾流行于英國,這一戲劇舞臺上的“小丑/傻子”對英國戲劇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1566年英語文獻(xiàn)最早記錄了小丑Zanie/ Zanni(意大利語Gianni是一個(gè)來自鄉(xiāng)下的仆從,其特征是機(jī)敏、狡黠),該喜劇形象迅速贏得了人們的喜愛:1592年納什(Thomas Nashe)《身無分文的皮爾斯》(Pierce Penniless,His Supplication to the Divell)寫到了小丑Zanie,1594年納什《不幸的旅行者》(The Unfortunate Traveller:or,the Life of Jack Wilton)也寫到了小丑Zanie,1596 年洛奇(Thomas Lodge)《機(jī)智的不幸和世界的瘋狂》 (Wits Miserie,and the Worlds Madnesse.M iv)寫到了小丑Zanie,1599 年本瓊生(Ben Jonson)《違反脾性的人們》(Every Man out of His Humour,IV,1)寫到了小丑Zanie,1601 年本瓊生《合乎脾性的人們》(Every Man in His Humour,II,3)也寫到了小丑Zaney。莎士比亞的喜劇《第十二夜》(Act I,Scene 5)寫到了戲劇舞臺上的小丑, “我說,聽見這種傻子的話也會那么高興的聰明人們,可是比傻子的配角扎尼好不了多少”。 (I protest I take these Wisemen,that crow so at these set kinde of fooles,no better then the fooles Zanies.)[6]425《空愛一場》(Act V,Scene 2)寫到了戲劇舞臺上的小丑,“你們串通一氣,預(yù)先知道我們要玩的把戲,決計(jì)把它像圣誕節(jié)喜劇似予以破壞。一定有多嘴的,獻(xiàn)媚的,低微的仆從(Some carry-tale,some please-man,some slight Zanie)……”[11]
14世紀(jì)后期英語中出現(xiàn)了motley(mottelay,moatly)的用例,意指“斑點(diǎn)、雜色”。16世紀(jì),意大利即興藝術(shù)喜劇的小丑常常穿著紅、藍(lán)、綠三色的舞臺服裝,尤其是Harlequin(來自鄉(xiāng)下的仆人zanni中的一種)的舞臺服裝,演員那瑟尼(Alberto Naselli)成功塑造了Zan Ganassa這一固定性格/形象。受意大利文藝時(shí)尚的影響,motley在英語中便指小丑的服裝,而Motley Fool(著彩衣的小丑)特指小丑。莎士比亞的喜劇《如愿》3次使用了motley Foole。該劇中反復(fù)談到了小丑的彩衣:Oh noble foole,A worthy foole:Motley's the onely weare.(Act II,Scene 7),O that I were a foole,I am ambitious for a motley coat.(Act II,Scene 7),Inuest me in my motley:Giue me leaue To speake my minde,as I weare not motley in my braine.(Act II,Scene 7)。歷史劇《亨利八世》的序曲(Prologue)表明:在英格蘭,小丑的彩衣可能與意大利的藝術(shù)喜劇演員的彩衣有某些差別,“身穿鑲著黃邊的長長的彩衣的丑角(a Fellow In a long Motley Coate,garded with Yellow)”[7]133。重要的是,伊麗莎白時(shí)期,英國法律規(guī)定,小丑必須穿著彩衣,否則不得自由說話。這樣,小丑被排除在嚴(yán)格的社會等級制度之外,同時(shí),也不必遵循社會等級規(guī)范及其所包含禮儀差別。喜劇《如愿》第五場第4幕則暗示小丑的社會地位較低,This is the Motley-minded Gentleman。
(二)其次談?wù)劇奥殬I(yè)小丑”(Clown)的出現(xiàn)。在希臘戲劇中較早出現(xiàn)了以鄉(xiāng)下人為原型的滑稽的喜劇人物(sklêro-paiktês or deikeliktas),而后的羅馬戲劇中也出現(xiàn)了以鄉(xiāng)下人為原型的笨拙而粗魯?shù)南矂∪宋?fossor)。然而,1560年代Clown(cloyne,cloine,clowne)一詞才出現(xiàn)在英語中,它可能是一個(gè)源于斯堪的納維亞方言或者低地德語方言的新詞。一般的,人們認(rèn)為“職業(yè)小丑”(Clown)的形象源于意大利即興藝術(shù)喜劇中的小丑Zanni(來自鄉(xiāng)下的仆人),是戲劇舞臺上的一種小丑形象,突出了啞劇式的、滑稽的鬧劇表演,多著夸張不齊的鄉(xiāng)下人服裝,它與古典戲劇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顯然,該劇中clown這一喜劇形象是接受意大利藝術(shù)喜劇影響的產(chǎn)物,原本指來自鄉(xiāng)下的仆人?!度缭浮?Act I,Scene 3)中,試金石稱鄉(xiāng)下牧人威廉為you Clowne“鄉(xiāng)巴佬”。在莎士比亞戲劇中,clownish的2次用例恰恰證明了這一舞臺行為特征。《維洛那的二紳士》的劇中人物表寫道:“斯皮德,瓦倫坦的蠢仆”(a clownish seruant to Valentine)?!度缭浮?Act I,Scene 3)寫到了小丑試金石,“我們設(shè)法去把你父親宮廷里的逗樂的傻子(The clownish Foole)帶走好不好”[6]122。
莎士比亞在戲劇中,clown一詞使用了90多次,出現(xiàn)了2種拼寫形式(clown,clowne),在用法上,二者沒有差別?!豆啡R特》(Act II,Scene 2)寫道:“小丑(The Clowne)將要使那班善笑的觀眾捧腹。”[8]327《愛的徒勞》寫到了“職業(yè)小丑”:a most simple Clowne(Act IV,Scene 1),sweet Clowne,sweeter Foole,sweetest Lady.(Act IV,Scene 3)?!度缭浮?Act II,Scene 2)寫道:“逗人發(fā)笑的低賤小丑。”(the roynish Clown)[6]125悲劇《哈姆萊特》《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和《安東尼與克里奧佩特拉》,喜劇《一報(bào)還一報(bào)》《愛的徒勞》《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皆大歡喜》《第十二夜》和《冬天的故事》等出現(xiàn)了“職業(yè)小丑”(Clown)這一喜劇形象。
(三)談?wù)劇奥殬I(yè)調(diào)笑者/弄臣”(jester,court jester)的發(fā)生。Jester/ gester(源于諾曼底法語gestour,or jestour)最初指中世紀(jì)講述故事的人、騎士傳奇(romances)的吟唱歌手,1815年司各特(Walter Scott)《群島之主》(The Lord of the Isles,ii.ii)記錄了該詞的這一用法,(Harper's strain And jester's tale went round in vain.)。而后,該詞表示中世紀(jì)各宗教節(jié)日里模擬的滑稽表演者、雜耍/魔術(shù)表演者、開玩笑/說笑話的人等;16世紀(jì)中葉以來,Jester逐漸指職業(yè)調(diào)笑者/弄臣,即在宮廷或者貴族家中逗樂、取悅主人及其客人的娛樂性的藝人(侍從)。這些職業(yè)調(diào)笑者/弄臣表現(xiàn)出更多的智慧和技能,例如,音樂演奏、歌唱、講故事、雜技、戲法、魔術(shù)、講笑話、猜謎語等,但他們與“愚人節(jié)”沒有直接的關(guān)聯(lián)。約翰·多蘭(John Doran)《宮廷小丑趣史》(The History of Court Fools,1858)指出“職業(yè)調(diào)笑者/弄臣”的地位高于“小丑/弄臣”(The jester was now a higher personage than the fool.)。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萊特》(Act V,Scene 1)承認(rèn)調(diào)笑者/弄臣郁利克能說無盡的笑話,有不可比擬的想象力,(a fellow of infinite jest,of most excellent fancy)。
“職業(yè)調(diào)笑者/弄臣”具有明顯的中世紀(jì)色彩。1362年《杜朗紀(jì)事手卷》(the Account Rolls of the Abbey of Durham,Durham Eng Surtees Society)較早使用了jester一詞,(Cuidam Istrioni Jestour Jawdewyne in festo Natalis D'ni,3s.4d.);1510年巴克萊(Alexander Barclay)《禮儀之鑒》(The Mirror of Good Manners,1570)中使用了jester,(Seke not to get glory nor lawdes vnto thee Of a common gester or bourder hauing name.);1510年托馬斯·莫爾(Thomas More)《皮庫斯伯爵傳》(The Life of John Picus,Earl of Mirandula)中使用了jester,(The flesh chaungeththe rauenous extorcioner in to a wolfe,ye mocking gester in to an ape.)1580 年約翰·巴里(John Baret)《英語、拉丁語、法語詞典》(An Alvearie,or Triple Dictionarie in English,Latin,and French)認(rèn)為調(diào)笑者,即是夸張地逗樂或者戲擬各種人類言行姿態(tài),滑稽模擬者(A Gester,or dizard faining and counterfeiting all men's gestures,pantomimus.)。
在莎士比亞戲劇中,“職業(yè)調(diào)笑者/弄臣”成為最突出的喜劇性形象。莎士比亞在戲劇中使用jester(Iester)一詞共8 次,2次表示“開玩笑/說笑話的人”。喜劇《溫莎的風(fēng)流婦人》(Act II,Scene 1)寫道:“因?yàn)槲衣犝f那位牧師決不是個(gè)開玩笑的人。”(I heare the Parson is no Jester.)[12]悲劇《李爾王》(Act V,Scene 3)寫道:“說笑話的人常是真的預(yù)言家。”(Jesters do oft proue Prophets.)[13]另外6次表示“弄臣/宮廷弄臣”,喜劇《無事生非》(Act II,Scene 1)寫道:“他是親王手下的弄人,一個(gè)語言無味的傻瓜?!?he is the prince's jester:a very dull fool)[14]喜劇《第十二夜》(Act II,Scene 4)寫道:“是那個(gè)弄人費(fèi)斯特,殿下;他是奧麗維婭小姐的尊翁所寵幸的傻子。”(Feste the Jester my Lord,a foole that the Ladie Oliuiaes Father tooke much delight in.)[6]443歷史劇《亨利四世 上》(Act III,Scene 2)寫道:“至于那舉止輕浮的國王……陪伴他的都是一些淺薄的弄臣和賣弄才情的妄人(shallow jesters and rash bavin wits),他們的機(jī)智是像枯木一般易燃易滅的?!盵15]《亨利四世 下》(Act V,Scene 5)寫道:“蒼蒼的白發(fā)罩在一個(gè)弄人小丑的頭上,是多么不稱它的莊嚴(yán)!”(How ill white hairs become a fool and jester!)[15]331悲劇《哈姆萊特》(Act V,Scene 1)寫道:“這一個(gè)骷髏,先生,是國王的弄人(the Kings Jester)郁利克的骷髏?!盵8]403《暴風(fēng)雨》的劇中人物表寫道:“特林鳩羅:調(diào)笑者?!?(Trinculo,a Jester.)喜劇《無事生非》(Act II,Scene 1)寫道:“我是親王的弄人,我比融雪的天氣還要無聊;她用一連串作弄人的玩笑向我射來(that I was the Princes Iester … hudling iest vpon iest)?!盵14]478
在莎士比亞戲劇中,jest一詞使用了80次,詞性為名詞或者動(dòng)詞,表示“開玩笑、說笑話”等歡悅言行。歷史劇《理查二世》(Act I,Scene 3)寫道:“我將行止高雅,心情歡悅,像機(jī)智嬉戲一樣,挺身赴戰(zhàn)。”(As gentle,and as jocund,as to jest,Go I to fight.)[15]17悲劇《考利歐雷諾斯》(Act I,Scene 3)寫道:“是真的,我不是和你說玩笑的(Verily I do not jest with you),昨晚他那里有消息來?!盵16]
在莎士比亞在戲劇中,廣義的小丑的分類是一個(gè)直接或者表面化的問題。標(biāo)明“傻子/小丑”(fool)的戲劇包括:悲劇《李爾王》、悲劇《雅典的泰門》、喜劇《威尼斯商人》;標(biāo)明“職業(yè)小丑”(clown)的包括:悲劇《奧賽羅》、喜劇《冬天的故事》、喜劇《第十二夜》、喜劇《維洛那的二紳士》、喜劇《皆大歡喜,標(biāo)明“調(diào)笑者/弄臣”(jester)的包括:悲劇《暴風(fēng)雨》、喜劇《第十二夜》、歷史劇《亨利四世》。喜劇《愛的徒勞》中的考斯塔德(Costard)原本是鄉(xiāng)下人,被看作是“愚人/傻子”,也被看做是“小丑”(Act V,Scene 2),喜劇《第十二夜》中的費(fèi)斯特(Feste)被看作是小丑(Clowne),卻自稱為“聰明的傻子”(wise fool)。事實(shí)上,莎士比亞在許多戲劇中往往混淆這三者的分類界線。
重申伊麗莎白時(shí)期對“傻子/小丑”的法律是必要的,小丑/傻子必須穿著愚人的彩衣(《第十二夜》第一場第5幕)。在嚴(yán)格的等級制度下的貴族社會里,鄉(xiāng)下人和仆人自然是低俗/粗鄙的喜劇人物(形象),由于他們?nèi)狈ψ銐虻闹R與上層社會禮儀,和識字(閱讀)教育,被看做是“自然的傻子”,極易成為上層社會取笑的對象。喜劇《愛的徒勞》(Act I,Scene 1)中的小丑(Clown)考斯塔德被指責(zé)是“卑鄙的村夫,可發(fā)一笑的下賤的小人物,沒有教養(yǎng)的孤陋寡聞的靈魂,淺薄的東西?!?that low spirited Swaine,that base Minow of thy myrth,that vnletered small knowing soule,that shallow vassall)[14]567
另一方面,一些原本屬于上層社會的人物在莎士比亞戲劇中也被看成喜劇形象(即小丑),歷史劇《亨利四世》中的福爾斯塔夫(Falstaff)爵士原本是亨利王子的侍從,被看作是“調(diào)笑者/弄臣”;悲劇《辛白林》中的克洛頓(Cloten)原本是王后的兒子(即王子),卻被看作是小丑。小丑甚至可以算上《溫莎的風(fēng)流娘們兒》中的福爾斯塔夫(Falstaff)爵士。上層社會的人物為什么可以成為傻子/ 小丑?《維洛那的二紳士》(Act III,Scene 1)指出,對于主導(dǎo)性的理性規(guī)范和社會制度而言,傻子/小丑是瘋狂的,因?yàn)樗鼈兏菀走`背習(xí)慣理性,由此它們被排斥在外(the fooles are mad,if left alone.)。悲劇《辛柏林》(Act II,Scene 3)進(jìn)而指出,傻子/ 小丑與瘋狂的民眾是不同的,因?yàn)榍罢咧皇窃趪?yán)格的等級社會中表現(xiàn)出滑稽與無知,以及偏離習(xí)慣理性的機(jī)智,(Fooles are not mad Folkes.)。同時(shí),悲劇《裘力斯·凱撒》中的市民因?yàn)檫`背習(xí)慣理性而被看作是“愚人/傻子”。 《第十二夜》 (Act IV,Scene 2)暗示“傻子/小丑”與瘋狂的區(qū)別在于前者具有常情常理的機(jī)智。(then you are mad indeede,if you be no better in your wits then a foole.)
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小丑(廣義的)往往是由劇團(tuán)中的喜劇演員的表演特征來決定的。1594—1603年宮內(nèi)大臣劇團(tuán)先后有2個(gè)喜劇演員:威廉·坎普(William Kemp,or Will Kemp) 和阿爾敏(Robin Armin),后者接替坎普的演員位置。該劇團(tuán)的保護(hù)人是亨利·凱利男爵及其子喬治·凱利男爵。一般的,宮內(nèi)大臣劇團(tuán)由5個(gè)或者8個(gè)核心成員組成,他們分別享有劇團(tuán)財(cái)產(chǎn)份額;劇團(tuán)另有雇傭演員和學(xué)童演員(boy players)。
宮內(nèi)大臣劇團(tuán)的喜劇演員威廉·坎普在莎士比亞戲劇中扮演了哪些傻子/小丑,人們對此確知的并不多。1585—1586年坎普在萊切斯特公爵劇團(tuán)演出,錫德尼曾稱他為“搞笑的演員”(Will,my Lord of Lester's jesting player)。1590年納什(Thomas Nashe)在《為了鸚鵡啄食的杏仁》(An Almond for a Parrot)表達(dá)了對坎普的贊譽(yù)。1592年坎普加入了斯特朗劇團(tuán)(Lord Strange's Men),他創(chuàng)作了3個(gè)笑劇(jigs)。1594年坎普加入宮內(nèi)大臣劇團(tuán),作為核心的喜劇演員(即小丑扮演者),坎普享有該劇團(tuán)的財(cái)產(chǎn)份額。1599年坎普離開該劇團(tuán)。1600年他刊印了日記《坎普的九天趣事》(Kempe's Nine Days Wonder)。1601年坎普加入了沃切斯特伯爵劇團(tuán)(The Earl of Worcester's Men)??财丈瞄L吉格舞、莫里斯舞,尤其是舞臺上的即興的創(chuàng)作,其風(fēng)格接近意大利的即興藝術(shù)喜劇的小丑(Plebian clowns)。他扮演了四折本《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仆人彼得(Peter),《無事生非》中的警吏道格培里(Dogberry),《亨利四世》中的福爾斯塔夫;他可能還扮演了《仲夏夜之夢》中的織工波頓(Nick Bottom),《威尼斯商人》中的朗斯洛特·高波(Lancelot Gobbo),《愛的徒勞》中的鄉(xiāng)下人考斯塔德(Costard),坎普可能參與了《哈姆萊特》的演出。一般的,坎普主要扮演的是隨從或者仆人,這類舞臺形象即是“自然的傻子”。 威爾斯(David Wiles,1987:46)認(rèn)為,坎普扮演的傻子/ 小丑讓觀眾在經(jīng)過兩小時(shí)全神貫注的欣賞之后,得以稍微放松[17]。
與(早期)喜劇不同,莎士比亞的悲劇更加遠(yuǎn)離意大利即興藝術(shù)喜劇,也幾乎彌合了“職業(yè)小丑”與“傻子/小丑”的舞臺區(qū)分?!豆啡R特》(Act II,Scene 3)的抱怨, “還有你們那些扮演小丑的,除了劇本上專為他們而下的臺詞之外,不要讓他們臨時(shí)編造一些話加上去。往往有許多小丑愛用自己的笑聲,引起臺下一些無知的觀眾的哄笑,……這種行為是不可恕的,它表示出那丑角的可鄙的野心。”(And let those that / play your Clownes,speake no more then is set downe for /them … that's Villanous,& / shewes a most pittifull Ambition in the Foole that vses / it.)[8] 346-347這也暗示了1599年既已出現(xiàn)的宮內(nèi)大臣劇團(tuán)內(nèi)部分歧?!兜谑埂?Act I,Scene 4)托比爵士的對白則讓人回想起坎普曾經(jīng)在喜劇表演中的舞蹈,“你為什么不跳著加里阿(舞)到教堂里去,跳著科蘭多(舞)一路回家?假如是我的話,我要走路也是吉格舞,撒泡尿也是五步舞呢。(Why dost thou not goe to Church in a Galliard,and come home in a Carranto? My verie walke should be a Iigge:I would not so much as make water but in a Sinke-a-pace)”[6]419
宮內(nèi)大臣劇團(tuán)的另一個(gè)重要的喜劇演員是羅伯特·阿爾敏(Robert Armin)。據(jù)《塔爾頓的調(diào)笑趣聞》(Tarlton's Jests)中的一則故事,羅伯特·阿爾敏曾向女王的弄臣理查·塔爾頓(Richard Tarlton)學(xué)習(xí)小丑表演。1590年代,阿爾敏是錢多斯男爵劇團(tuán)(the Chandos's Men)的喜劇演員。納什(Thomas Nashe,Strange News)、哈維(Gabriel Harvey,Pierce's Supererogation)都曾記載,阿爾敏是一個(gè)通俗歌謠的創(chuàng)作者,并擅長歌謠演唱。1599-1600 年間,阿爾敏(Robert Armin)加入宮內(nèi)大臣劇團(tuán),接替了坎普的喜劇演員角色,他深刻地影響到莎士比亞對丑角形象的創(chuàng)作[18]。除了在劇團(tuán)供職外,阿爾敏也同時(shí)在倫敦劇院外表演。阿爾敏創(chuàng)作并表演了很多喜劇,例如,《兩個(gè)聰慧女人的故事》(The History of the Two Maids of More-clacke,1597)《傻子對傻子》(Foole upon Foole,1600),《天真漢的安樂窩》(A Nest of Ninnies,1608)《意大利裁縫和他的小學(xué)徒》(The Italian Taylor and his Boy)等。阿爾敏的表演突出了高級喜劇的日常機(jī)智,其形象往往是風(fēng)趣幽默的小丑或者弄臣,而不是粗俗的仆從。《第十二夜》(Act III,Scene 1)中的薇奧拉說道:“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須窺伺被他所取笑的人們的心情,了解他們的身份,還得看準(zhǔn)了時(shí)機(jī);然后像窺伺著眼前每一只鳥雀的野鷹一樣,每個(gè)機(jī)會都不放松。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shù)一樣艱難的工作:傻子不妨說幾句聰明話,聰明人說傻話難免笑罵。”[6] 458-459
一般的,人們認(rèn)為,阿爾敏扮演了《如愿》中的試金石(Touchstone);扮演了《第十二夜》中的費(fèi)斯特(Feste);扮演了《李爾王》中的傻子(Fool);扮演了《皆大歡喜》中的拉瓦契(Lavatch);可能還扮演了《特洛伊羅斯與克瑞斯達(dá)》中的忒耳西忒斯(Thersites);扮演了《麥克白》中的看門人/門房(the Porter);扮演了《雅典的泰門》中的傻子(Fool);扮演了《冬天的故事》中的奧托里古斯(Autolycus)。哥爾斯密斯(Robert Hillis Goldsmith)《莎士比亞戲劇中的聰明傻子》(Wise fools in Shakespeare,1955)考察了試金石(Touchstone)、費(fèi)斯特(Feste)、拉瓦契(Lavatch)和《李爾王》(King Lear)中的傻子(Fool),他們都是阿爾敏扮演的。
1590年代,英國戲劇舞臺出現(xiàn)了新的時(shí)尚,《哈姆萊特》第二幕第二場暗示了新時(shí)尚的勝利。貴族階層的優(yōu)雅作派流行一時(shí),例如,(宮廷)假面舞、里黎的優(yōu)雅體、世俗的室內(nèi)音樂等。在莎士比亞戲劇中,一直就存在“自然的傻子”(Natural Fool)和“人為的傻子”(Artificial Fool)的區(qū)分,例如,《威尼斯商人》(Act III,Scene 5)中羅蘭佐聲稱“每個(gè)傻子都會說俏皮話!(How euerie foole can play vpon the word)”[6]68《如愿》中費(fèi)斯特被稱為“機(jī)智的小丑”(thou art a wittie foole)。即使“人為的傻子”部分沿襲了小丑/傻子的傳統(tǒng)形象,但是阿爾敏突出了高級喜劇的機(jī)智和歌舞技藝表演。
楊·科特《〈李爾王〉,最后一局》寫道:“角色產(chǎn)生于戲劇中演員對人物的扮演,它的隱含意義是為著某一特定的目的而制定或構(gòu)建的,它給人的印象是功能性的,沒有個(gè)人意志的?!盵19]《哈姆萊特》(Act II,Scene 2)強(qiáng)調(diào)了小丑在舞臺上的娛樂功能:“扮演國王的演員是要受歡迎的,我要向他陛下致敬;冒險(xiǎn)的騎士要盡量用他的劍和盾;情人要有報(bào)酬的長吁短嘆;脾氣古怪的角色要心平氣和的終場;小丑(clown)要使那些最容易發(fā)笑的人笑;扮女角的流暢的訴說她的心事,不用怕那無韻詩的句子錯(cuò)了板眼。”[20]一般的,喜劇人物在較大程度上依然要求模仿特定類型人物的性格,即喜劇形象遵守(現(xiàn)實(shí)的)人生與社會規(guī)范、道德傳統(tǒng)對人物性格的制約。以彩衣為顯著標(biāo)志的小丑/傻子,在戲劇舞臺上,表現(xiàn)為一種極易變化的混雜性格,而其目標(biāo)是實(shí)現(xiàn)該戲劇角色的(職業(yè)性的)娛樂功能。因此,在戲劇舞臺上,小丑/傻子往往是不戴面具的從屬者形象,甚至與劇場觀眾作(旁白式的)交流。
戲劇作為模仿的藝術(shù),其中,小丑/傻子的滑稽模仿和幽默諷刺是夸張且怪誕的,它促發(fā)了人們對(現(xiàn)實(shí)的)人生與社會規(guī)范、道德傳統(tǒng)的反思與批評。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小丑/傻子的形象類型繁多,豐富多彩。在戲劇舞臺上,正如弄臣在宮廷和貴族府邸中,小丑/傻子上總有特許放肆的權(quán)利,即人們應(yīng)該原諒小丑/傻子的一切嘲諷或者冒犯的笑話,《李爾王》中稱“特許放肆的傻子”(all-licensed fool),《第十二夜》(Act I,Scene 5)中稱“傻子有特許放肆的權(quán)利,而沒有誹謗的惡意,雖然他只是一味的挖苦人?!?There is no slander in an allow'd foole,though he do nothing but rayle)[6]425由于小丑/傻子卑微而依附性的自我身份、社會地位和社會境遇,舞臺上“人為的傻子”更樂于展現(xiàn)社會生活矛盾所在的褶皺或者裂縫,發(fā)現(xiàn)跨越嚴(yán)格的社會等級,和超越狹隘/偏頗的陳見陋習(xí)的可能性?!叭藶榈纳底印笨梢宰匀坏匕l(fā)現(xiàn)并揭示了自我與社會的真相,為人們提供了無傷大雅的娛樂,以及少量的人類的普遍智慧。這些智慧表現(xiàn)在對人生對社會的機(jī)敏觀察,或者表現(xiàn)為從常情常理出發(fā)的各種生活經(jīng)驗(yàn),包括道德的勸誡等。值得指出的是,小丑/傻子對社會人生的認(rèn)識,顯然是基于常情常理,而不是某種身份、知識或者道德上的優(yōu)越性。
小丑/傻子與喜劇情節(jié)的關(guān)系,顯現(xiàn)了小丑/傻子在莎士比亞戲劇中的不同作用。在莎士比亞悲劇和歷史劇中,小丑/傻子在情節(jié)或者形象上往往獨(dú)立于悲劇人物。在嚴(yán)格的意義上,莎士比亞的悲劇即是意大利式的悲喜劇,這是文藝復(fù)興時(shí)期新的戲劇類型,其中交混著或多或少的喜劇性情節(jié),劇中并不缺乏一些喜劇人物,有時(shí)還包括小丑/傻子形象,例如,《哈姆雷特》中的二掘墓人即是小丑(two Clownes),《奧賽羅》中的小丑(Clown),《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中的小丑(Clown),《李爾王》中的傻子(Fool),《雅典的泰門》中的傻子(Fool)。此外,歷史劇《亨利四世》上下中的福爾斯塔夫(Falstaff)是一個(gè)拉丁式的喜劇人物,卻更近似弄臣。其中,小丑/傻子極少介入到悲劇人物的行動(dòng),不對對情節(jié)的發(fā)展有明顯而直接的影響。
《哈姆雷特》中小丑的出現(xiàn)是第五場第1幕中的喜劇性插曲,小丑們的對話主要是討論一系列社會或者倫理主題:奧菲利亞的死是否適于基督徒的葬禮,時(shí)間(生命)主題,弄臣(jester)約里克。這些主題顯然表現(xiàn)出鮮明的基督教色彩:骷髏是中世紀(jì)死亡之舞的核心形象。《奧賽羅》中的小丑是奧賽羅的仆人,出現(xiàn)在第三場第1幕,和第4幕中,這是傳統(tǒng)的小丑形象,這僅僅是為戲劇舞臺增添短暫的娛樂,而不是主題討論。《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中的小丑(信使)的出現(xiàn)是第四場第3—4幕中的喜劇性插曲,這個(gè)傳統(tǒng)的小丑形象歸屬于“自然的傻子”,即老實(shí)的鄉(xiāng)下人?!堆诺涞奶╅T》中的傻子的出現(xiàn)是第二場第2幕中的喜劇性插曲,傻子原本是妓院女主人的仆人,卻表現(xiàn)出超越仆人/奴才身份的立場,機(jī)智地打趣了三個(gè)討債的仆人,并暗示了真正的傻子是什么,(聰明人vs傻子)。特別指出的是,《李爾王》中的傻子,即是李爾王的弄臣,出現(xiàn)在第一場第4—5幕,第二場第4幕,和第三場第2、4、6幕中,劇中的傻子在較大程度上促進(jìn)了悲劇的情節(jié)轉(zhuǎn)變,由于他總是機(jī)智的應(yīng)答,甚而成為真相的揭示者和行動(dòng)的指引人。傻子回答了李爾王的疑問“誰能告訴我我是誰”——“李爾的影子”[13]65。首先,李爾王的傻子是以傻子的彩衣和彩色帽子來標(biāo)識自己的身份,因此,傻子可以把帽子送給坎特伯爵和李爾王,并一次提醒二者;其次,傻子突出了自身在法律上的卑微地位,并以尖銳的玩笑話揭示了李爾王失去應(yīng)有的君王禮遇以及別的真相,增強(qiáng)了言語的力量;再次,這些戲劇情節(jié)嚴(yán)肅的討論的問題,即在社會人生中傻子是什么,而且,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基督教信仰/觀念是一致的;又次,傻子忠實(shí)地恪守著超越性的(世俗)王權(quán)與君王的尊嚴(yán),抗拒企圖改變傳統(tǒng)規(guī)范/禮儀的褻瀆的/冒犯的行為,因?yàn)樵诜饨ǖ燃壷粕鐣?,一切褻瀆/冒犯君王的言行都是罪惡的。最末,傻子明了一切戲劇的偽裝,和偽裝的人們(坎特、愛德蒙)的真相;在李爾王的虛假審判時(shí),傻子被稱為充滿智慧的先生(sapient sir),同樣,傻子用“我以為你是一個(gè)細(xì)工精制的凳子”揭示了這場虛假道德的懲罰。
在莎士比亞的喜劇中,小丑/傻子卻是極其重要的,甚而他們的行動(dòng)可以構(gòu)成喜劇的次要情節(jié)。由于受到中世紀(jì)鬧劇、意大利戲劇(尤其是即興藝術(shù)喜劇)的影響,莎士比亞喜劇中的小丑/傻子總是被突出在戲劇前景中,這直接或者間接源于喜劇情節(jié)是簡單而快樂的,小丑/傻子的出場意味著喜劇將接連不斷地展現(xiàn)取悅觀眾的娛樂場景,由此推動(dòng)情節(jié)的發(fā)展?!跺e(cuò)誤的喜劇》中的以弗所的德洛米奧(Dromio of Ephesus)和敘拉古的德洛米奧(Dromio of Syracuse),作為仆人(attendants),主要是拉丁式喜劇人物,敘拉古的德洛米奧還被稱為可靠的小廝(trusty villian),以弗所的德洛米奧則更近似鬧劇人物;二仆人顯然是該喜劇的重要人物/角色,他們幾乎貫穿整個(gè)喜劇?!抖斓墓适隆分械奶煺娴泥l(xiāng)下人(Clown)出現(xiàn)在第三場第3幕,正是在這個(gè)喜劇性插曲里,“自然的傻子”講述了拾得的西西里王子;奧托里古斯(Autolycus)的出現(xiàn)是第四場第2幕中的喜劇性插曲,這個(gè)墮落的從前的弄臣(a rogue)現(xiàn)在卻做了騙子和小偷;而后鄉(xiāng)下人和奧托里古斯還出現(xiàn)在第四場第3幕,在第五場第2幕中,奧托里古斯依然是偽裝了的騙子,最后卻被大方的原諒了。奧托里古斯、鄉(xiāng)下人構(gòu)成了該劇中最重要的喜劇情節(jié)。《如愿》中的小丑(Clown)即試金石(Touchstone)出現(xiàn)在第一場第2幕,第二場第4幕,講述了試金石伴隨羅瑟琳、西莉婭在前往亞登森林的流亡途中;第三場第2幕,第三場第3幕,講述了試金石在亞登的牧場;第五場第1幕,第五場第3-4幕,講述了試金石與奧得萊的婚禮;這些喜劇性插曲幾乎構(gòu)成了戲劇的次要情節(jié)?!兜谑埂分械馁M(fèi)斯特(Feste)的出現(xiàn)是第一場第5幕中的喜劇性插曲,費(fèi)斯特機(jī)智地應(yīng)對了瑪利婭、奧麗維婭、托比等;費(fèi)斯特還出現(xiàn)在第二場第3-4幕,這是費(fèi)斯特與托比、安德魯?shù)聂[劇,以及在公爵府上的情歌演唱;第三場第1幕是費(fèi)斯特在奧麗維婭的花園與薇奧拉的機(jī)智對白,第四場第1-2幕是人物誤認(rèn)的情節(jié),以及作弄馬里奧的鬧?。坏谖鍒龅?幕是費(fèi)斯特在街道上與公爵的機(jī)智對白、鬧劇的結(jié)束以及誤會的和解。費(fèi)斯特幾乎參與了喜劇的所有插曲(I was one sir,in this Enterlude)。《皆大歡喜》中的拉瓦契(Lavatch)是勃特拉姆伯爵家的小丑(Clown),也被稱為機(jī)智的傻子(witty foole)。他出現(xiàn)在第一場第3幕,這是一個(gè)關(guān)于拉瓦契與伊絲貝爾的婚姻喜劇性插曲;拉瓦契還出現(xiàn)在第二場第2幕,是拉瓦契去宮廷之前的喜劇性對答;第二場第4幕是拉瓦契與海麗娜、帕洛斯機(jī)智的對白;第三場第2幕是拉瓦契返回羅西昂伯爵府上的對白;第四場第5幕是拉瓦契在羅西昂伯爵府上的喜劇性應(yīng)答;第五場第2幕是拉瓦契與帕洛斯機(jī)智的對白,帕洛斯是一個(gè)拉丁式的吹牛的軍人、惡的誘惑者形象。顯然,小丑拉瓦契的行動(dòng)僅僅是一些啟發(fā)的、暗示的、關(guān)聯(lián)性的喜劇性插曲,或者對喜劇情節(jié)的敘述。《仲夏夜之夢》中的織工波頓(Nick Bottom)和促狹鬼迫克(Puck)是該劇中的小丑?雅典工匠們表演的假面舞劇僅僅是一個(gè)戲中戲,波頓和迫克是其中的喜劇人物。應(yīng)該強(qiáng)調(diào)的是,該喜劇中的戲中戲是一個(gè)獨(dú)立的故事情節(jié)。他們出現(xiàn)在第一場第2幕,即為慶祝忒修斯公爵的婚禮而準(zhǔn)備假面舞劇;第二場第1-2幕是森林中的假面舞劇排演;第三場第1-2幕也是森林中的假面舞劇排演;第四場第1-2幕是為圣瓦倫坦節(jié)的假面舞劇表演;第五場第1-2幕是在雅典宮中的假面舞劇表演?!兑粓?bào)還一報(bào)》中的龐貝(Pompey)原本是酒店/妓館主人歐弗頓太太的當(dāng)差,被看作是小丑。龐貝的出現(xiàn)是第一場第2幕中的喜劇性插曲,機(jī)智的應(yīng)答維也納新禁令;第二場第1幕是被拘押的龐貝為審訊作證;第三場第1幕是龐貝監(jiān)禁前的申辯;第四場第2幕是龐貝與獄吏、行刑吏的對白;第四場第2幕是龐貝在獄中的對答。在劇中,小丑的行動(dòng)較少影響主要情節(jié)的發(fā)展,卻是使劇情關(guān)聯(lián)的喜劇形象。
小丑/傻子在莎士比亞早期喜劇中的情形略有不同,他們的行動(dòng)主要是增強(qiáng)喜劇的諧謔、嘲諷等娛樂效果。《愛的徒勞》中的小丑(Clown)考斯塔德的出現(xiàn)是第一場第1幕中的喜劇性插曲,他被西班牙騎士亞瑪多拘押,后者是一個(gè)夸張的喜劇形象;第三場第1幕是獲釋的考斯塔德充當(dāng)單戀者的信差;第四場第1-2幕中的喜劇性插曲是由考斯塔德錯(cuò)送的亞瑪多的兩封情書;第四場第3幕是考斯塔德見證了國王及其侍從大臣的戀情;第五場第1幕是考斯塔德見證了亞瑪多、霍羅福尼斯、納森聶爾的文字游戲;第五場第2幕是考斯塔德參與假面舞劇的表演。顯然,考斯塔德在劇中是劇情關(guān)聯(lián)的次要形象,他處于各個(gè)戲劇行動(dòng)的關(guān)節(jié)點(diǎn)上。《維洛那的二紳士》有兩個(gè)小丑(clownish servant),一個(gè)是朗斯(Launce),另一個(gè)是史比德(Speed),雖然二仆人在劇中是不可忽視的喜劇形象,但他們的行動(dòng)較少影響劇中情節(jié)的發(fā)展。史比德出現(xiàn)在第一場第1幕,作為信差的史比德機(jī)智應(yīng)答普洛丟斯;第二場第1幕是史比德與他的主人瓦倫坦、西爾維婭的機(jī)智對白;朗斯的出現(xiàn)是第二場第3幕中的喜劇性插曲,即朗斯虛構(gòu)的離別場景,并離開維洛那;而后,朗斯和史比德同時(shí)出現(xiàn)在第二場第5幕中,并談?wù)撈章鍋G斯的愛情;第三場第1幕是史比德發(fā)現(xiàn)了普洛丟斯的陰謀,主要是談?wù)摾仕沟那槿说奶攸c(diǎn);第四場第1幕是史比德及其主人瓦倫坦被迫加入強(qiáng)盜團(tuán)伙(outlaw);第四場第4幕的喜劇性插曲是朗斯被驅(qū)逐,錯(cuò)誤的真相,受命送戒指。兩個(gè)小丑的行動(dòng)較少影響主要戲劇情節(jié)的發(fā)展,僅僅是娛樂化的喜劇性插曲?!锻崴股倘恕分械睦仕孤逄亍じ卟?Launcelot Gobbo)原本是夏洛克的仆人,被看作是“愚人/傻子”(the clowne,a "patch" and a fool)。朗斯洛特的出現(xiàn)是第二場第2-4幕中的喜劇性插曲,朗斯洛特與父親高波的玩笑,而后,朗斯洛特成為巴薩尼奧的仆人;朗斯洛特辭別杰西卡;作為信差的朗斯洛特;第二場第5幕是朗斯洛特受命恭請夏洛克參加化裝舞會;第三場第5幕是朗斯洛特與杰西卡、羅蘭佐的對白;第五場第1幕是朗斯洛特傳達(dá)一個(gè)消息。小丑的行動(dòng)較少影響主要戲劇情節(jié)的發(fā)展,僅僅是娛樂化的喜劇性插曲?!恶Z悍記》一劇是個(gè)例外,小丑的行動(dòng)并未構(gòu)成喜劇性插曲而增益舞臺的娛樂效果,卻更多表現(xiàn)出仆人的本分。劇中的葛魯米奧(Grumio)原本是彼特魯喬的仆人,是戲中戲的人物。葛魯米奧的出現(xiàn)是第一場第2幕中的喜劇性插曲,彼特魯喬及其仆人葛魯米奧拜訪帕度亞的友人霍坦西奧,并向(潑辣的)凱瑟麗娜求婚;第三場第2幕是葛魯米奧隨從其主人彼特魯喬,來迎娶(潑辣的)凱瑟麗娜;第四場第1幕是維洛那的仆人們迎候新主婦,葛魯米奧服從其主人彼特魯喬,馴服新娘(悍婦)凱瑟麗娜;第四場第3幕是葛魯米奧應(yīng)答凱瑟麗娜、裁縫;第五場第2幕是葛魯米奧傳達(dá)主人的信息。
小丑/傻子的喜劇性語言的特征與品質(zhì)。在莎士比亞戲劇中,雙關(guān)語(quip)、行話隱語、謎語、惡言咒罵、村俗俚語、色情文字、言語訛誤、文字游戲(word play)、毫無意義的重復(fù)、滑稽摹仿的辯論等語言形式強(qiáng)烈地表現(xiàn)出嘲諷、詼諧、滑稽、輕佻等意味,它們是喜劇人物(包括小丑/傻子)的顯著標(biāo)志。在《威尼斯商人》第三場第5幕中,羅蘭佐評論朗斯洛特時(shí)指出:“看他分辨得多么精巧,用辭多么恰當(dāng)!這個(gè)傻子腦子里塞滿了一大堆動(dòng)聽的字眼。我知道,有好多傻子,地位比他高,跟他一樣好咬文嚼字,為了說一句雙關(guān)語,不惜破壞了意義?!?The foole hath planted in his memory/ An Armie of good words,and I doe know/ A many fooles that stand in better place,/ Garnisht like him,that for a tricksie word/ Defie the matter:)[21]
機(jī)智(wit)是巴洛克風(fēng)格的詩歌特征,它們與規(guī)范/正式的、日常的語言方式不同,機(jī)智(wit,witnesse,wittie)往往也是莎士比亞戲劇中喜劇人物(包括小丑/傻子)的顯著標(biāo)志,例如,人物的妙語應(yīng)答(repartee)、雙關(guān)語等?!毒S洛那二紳士》第一場第1幕中的瓦倫坦認(rèn)為:“無論如何,那是用聰明做荒唐事,/ 再不然,就是聰明被荒唐所控制?!?How euer:but a folly bought with wit,/ Or else a wit,by folly vanquished.)[22]在很大程度,這更適合舞臺上的小丑/傻子。
與規(guī)范/正式的,日常的言語陳述不同,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喜劇人物(包括小丑/傻子)的言語本身就是一種明顯的文字游戲,他們的言語表現(xiàn)出顯著的娛樂功能,而且,往往是融合了高雅與俚俗、規(guī)范/正式的與滑稽的等語言形式。當(dāng)然,人們不必要夸大小丑/傻子的言語所謂非官方的、褻瀆的和降格的特征。例如,《李爾王》第一場第4幕中的傻子說道:“真理是一條賤狗,它只好躲在狗洞里; 當(dāng)獵狗太太站在火邊撒尿的時(shí)候,它必須一頓鞭子被人趕出去?!盵8]450
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小丑/傻子顯然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甚至是較重要的形象。由于意大利式的悲喜劇和喜劇的深刻影響,這些小丑/傻子是戲劇舞臺上最活躍的逗樂/娛樂人物。作為貴族或者富裕商人的仆人,小丑/傻子是聯(lián)系上層社會和下層社會的紐帶和中介,并具有了二者混合的文化特征,由此產(chǎn)生矛盾的、反諷的戲劇效果。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小丑/傻子并不缺乏激情與理性,尤其是“人為的傻子”表現(xiàn)出豐富而可樂的機(jī)智,有利于人們透視社會的深層。
參考文獻(xiàn):
[1]Frederick Barkham Warde.The Fools of Shakespeare:An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Wit,Wisdom and Personalities[M].New York:McBride,Nast & Company,1913:1-9.
[2]托可爾岑.休閑與游憩管理[M].重慶:重慶大學(xué)出版社2010:24.
[3]Mr.William Shakespeare's Comedies,Histories,& Tragedies[M].London:Isaac Jaggard (First Folio),Edward Blount,1623.
[4]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六[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4:6.
[5]莎士比亞.???瘋癲與文明 理性時(shí)代的瘋癲史[M].劉北成,楊遠(yuǎn)嬰,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2:15-17.
[6]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二[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4:35.
[7]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四[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4:650.
[8]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五[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4:303.
[9]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第十二夜[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101.
[10]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如愿[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77,27.
[11]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空愛一場[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183.
[12]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溫莎的風(fēng)流婦人[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65.
[13]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李爾王[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237.
[14]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一[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4:475.
[15]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三[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4:170.
[16]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考利歐雷諾斯[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47.
[17]David Wiles.Shakespeare's Clown:Actor and Text in the Elizabethan Playhous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46.
[18]Charles Stanley Felver.Robert Armin,Shakespeare's Fool:A Biographical Essay[M].Kent State University,1961:39-68.
[19]楊周翰.莎士比亞評論匯編: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79:89.
[20]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哈姆雷特[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111.
[21]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威尼斯商人[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137.
[22]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維洛那二紳士[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