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藏區(qū)學生對英語學習不重視,英語教育是學生的學習難點與學習薄弱環(huán)節(jié)。字母認不全,混淆,發(fā)音不標準是高一入學學生的特點。對此如何正確有效地進行初高中英語銜接,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完成高中英語的教學目標,是藏區(qū)英語教學要研究的一大課題。該文章以口語教學法設計了一堂由音素到口語交際的銜接課,很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為其他老師的教學提供了可行性借鑒。
【關鍵詞】音素;音標;詞組;詞塊
【作者簡介】鄧發(fā)綢,西藏昌都第三高級中學。
一、英語課堂教學設計前的分析
1.教學設計的背景 2017屆西藏昌都高考英語全市平均分理科為37.24分,文科為38.84分,三高理科為34.04,文科為35.23;2016屆高考英語全市平均分理科為37.18分,文科為39.21分,三高理科為34.54,文科為36.10,由此可知西藏昌都學生的英語整體水平較低,三高低于全市均分。本課的授課對象為昌都三高2017級高一五班學生,53人。入學摸底調(diào)查顯示,有的學生小學甚至初中都沒有學過英語。以一個字母1分計算,18個學生26個英語字母書寫得滿分。13個學生得分在24.5分以下。其中一個只得19分。學生對英語不夠重視,課后也沒有時間學習,遺忘率高,英語基礎薄弱,詞匯量很小,發(fā)音不標準。字母a,i,r混淆,g, j, z分不清,無法把音標的符號與發(fā)音對應起來,對英語的學習沒有信心,考試靠蒙,上課注意力不易集中。個別提問時,學生不敢開口、羞于表達。但是學生整體外向,開朗,思維活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設計由音到詞,詞到詞組,詞組到句子,句子到交際的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口語教學設計方案,進行初高中英語銜接教學。
2.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jù)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出:對于語音、詞匯和語法知識的學習,要特別注意語境的創(chuàng)設。學習語言知識的目的是發(fā)展語言運用能力,因此要特別關注語言知識的表意功能。高中階段的語音知識學習,應側重在有意義的語境中,通過學習和運用語言,感知語音的表意功能,逐步學會恰當?shù)倪\用語音知識,達到有效交際的目的。教師應設計具有綜合性,關聯(lián)性和實踐性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提高英語學習能力和運用能力。在課堂上,教師要注意詞塊的呈現(xiàn),幫助學生關注動詞詞組,介詞詞組,名詞詞組,形容詞詞組和副詞詞組的習慣搭配和表達。詞匯學習是一個長期綜合實踐和有效積累的過程。在練習和活動的選擇和設計上,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實際需求,圍繞“形式到意義到使用”采用和設計不同類型的學習實踐活動,以既有層次,又強調(diào)整合的多種教學活動來引導學生發(fā)展英語語法意識和能力。
3.對教材的分析。該教學內(nèi)容是根據(jù)本校學情設計的初高中銜接課。本課的學習準備:20個元音,3個濁輔音/θ/ /?/ /d?/,冠詞 a, an, 指示代詞this,人稱代詞it。系動詞is,形容詞性物主代詞,表示顏色的形容詞,以及名詞umbrella, handbag, jacket, orange, apple, coat, color。本課目標句型:Is this a handbag?Yes, it is. What color is it?Its yellow. Whats this?Its my/a yellow handbag.
本課的授課內(nèi)容比較少,語法結構簡單,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任務型教學方法和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運用能力。
4.教學目標 經(jīng)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夠:(1)認讀五個長元音,七個短元音。八個雙元音,以及/θ/,/?/,/d?/。(2)看音標讀單詞。(3)看音標,選擇與音標對應的單詞。(4)利用冠詞、形容詞和名詞組成名詞詞組。(5)運用目標句型進行對話
5.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詞塊意識,學生能運用目標句型進行口語交際。
6.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詞塊意識,掌握并運用目標句型進行口語交際。
二、本課具體的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
為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由于本校多媒體設備欠缺,在英語課堂教學設計中要注意運用傳統(tǒng)的板書和實物展示的教學手段,活躍課堂教學氣氛,調(diào)動起學生對新知的積極學習熱情。
1.音素認讀。課前在白板上板書20個元音和三個濁輔音音素/θ/ /?/ /d/。課上隨機抽查,檢驗學生音素學習情況,進一步加強學生對音素的認讀,同時問學生/θ/ /?/對應的字母是什么,引出/θ/ /?/對應的字母為th,如thing, father, brother,/d/對應的字母為j, ge, 如jeep,orange。通過本活動,鞏固學生的音素知識,為掌握單詞的音、形、意做準備,激發(fā)學生對學習英語單詞的興趣,為下一步的教學做鋪墊。
2.音標認讀。學生認讀單詞的音標。4人小組討論認讀,然后推選代表認讀。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使學生由對單個音素的認讀轉入單詞音標的認讀,為學生自學英語詞匯打基礎。
3.音形結合。認讀音標后,學生小組活動,匹配單詞與音標,后選代表到白板上寫出音標對應的單詞。使學生把音與形對應起來,為詞匯學習做準備。
4.詞組教學。組織學生利用所寫出的詞匯進行組名詞詞組比賽。老師舉著紅蘋果問:“Whats this in English?”引導學生回答“an apple”和“a red apple”;教師再問“Whats ‘我的紅蘋果in English?”,引導學生回答“my red apple.”接著讓學生小組進行組詞組比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學生在應用中學會名詞詞組的結構和詞性的排列順序:冠詞或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加形容詞加名詞,完成由單詞進入詞組的學習。
5.主系表結構造句。運用名詞詞組以及所給代詞和系動詞造句。老師舉實物黃蘋果并且說:This is a yellow apple .It is a yellow apple. It is my yellow apple.再舉夾克衫,看學生能否說出This is a red jacket.如果不行,則教師先說出This is ,讓學生補充a red jacket. 然后讓學生說出完整的句子:This is a red jacket.以此類推,讓學生運用This is......的句型介紹其他實物。
6.句型操練。為引出帶冠詞的名詞詞組句型,教師舉起一個黑色的手提包說;“This is a handbag.”接著自問自答:“Is this a handbag?”,“Yes, it is.”并板書這兩個句子。然后接著自問自答:“What color is it?It is black. ” 并板書這兩個句子。接著自問自答“Whats this?”“It is a black handbag.” 并板書這兩個句子。為引出含形容詞性物主代詞的名詞詞組句型,教師舉起黑色手提包說:“This is my handbag.”接著自問自答:“Is this my handbag?”“Yes, it is.”“what color is it?”“It is black.”“Whats this?”“This is my black handbag.”并在前面板書的句子中,冠詞a 的下面用紅筆寫出my。依次類推,教師繼續(xù)拿出不同顏色的實物,如雨傘,夾克,橙子,外套等,集體反復操練句型。
7.學生模仿操練句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目標句的輸出,對已學得句型進行小組間倆倆對話訓練。小組自己創(chuàng)設的情景,學生更加容易進行自由的對話練習。在操練過程中,學生得到交流交際成功的樂趣。再通過評價機制,可以更加激發(fā)他們交際的欲望。
8.操練展示。每組選兩個代表展示句型操練。此階段檢測學生掌握程度以及評價學生的口語表達,給學生展示自己小組成果的機會。
9.總結和布置作業(yè):通過總結重點詞匯和句型,強化本節(jié)課重難點。通過布置編寫一篇有關于目標句對話的作業(yè),考查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邏輯能力。
3 板書設計 教室有4塊白板,各塊白板均有板書內(nèi)容。
白板1
/ɑ:/ /?:/ / ?:/ /i:/ /u:/
/ ?/ /?/ /?/ /?/ /?/ /e/ /?/
/e?/ /a?/ /??/ /??/ /e?/ /??/ /??/ /a?/
/θ/ /?/ /d?/
th j,g
設計意圖:為學生朗讀和自學提供了方便。音素按類別排列。第一行元音音素的發(fā)音與漢語拼音的a,o,e,i,u,的發(fā)音相似。第二行為短元音音素,前五個與第一行長元音一一對應。第三行按雙元音的第二個音素來分類。這種設計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正遷移記憶。
白板2和3
把學生學案的內(nèi)容板書到白板上,省略單詞,保留音標。
設計意圖:按詞塊的排列順序把詞按類別歸納,并且按句型的詞的排列順序設計詞的位置,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詞塊意識。其中冠詞和形容詞性物主代詞放到同一列,表示二者可以選擇其一。
白板4
Is this a/my handbag? Yes, it is.
What color is it? Its yellow.
Whats this? Its a/my yellow handbag.
設計意圖:為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進行口語替換操練提供范例。
三、學生學案
設計意圖:讓學生完成詞與音標的配對,這既降低難度,又能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養(yǎng)成音形相結合的意識。同時這份學案能更方便學生運用句型進行口語操練。
四、結語
從本節(jié)口語操練課中可以看出,這個課型非常符合學生的認知層次。在實踐操作方面很流暢。通過實踐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反饋,我們得知通過課型中的由音素到音標,由音標到詞匯,由詞匯到詞組,由詞組到句型,由句型到口語交際的這五個步驟可以很好地達到教學目標,使學生提升自己的聽說技能。整個教學理念新穎,層層過渡,銜接自然流暢,課堂活動精彩,就地取材,符合三高的學情、生情。同時,在此框架下,教師可以靈活地加入自己的設計,使得藏區(qū)初高中課堂的銜接走出不一樣的特色,讓課堂變得高效有趣,讓學生敢于開口,愛上英語。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朱曉燕.英語課堂教學策略如何有效選擇和運用[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3]蔣尚芳.任務型教學法在高中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D].華東師范大學,2008.
[4]王琳.論英語教學中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8,(04):38-39.
[5]昌都市教育局.昌都市2017年高考質(zhì)量分析報告,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