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生霞 朱國明
[摘? ? ? ? ? ?要]? 隨著企業(yè)與學校的結合,對學校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根據企業(yè)要求,積極探索新的模式,利用專機夾具設計作為突破,使學生在完成基本上課內容的同時,提前接觸企業(yè),在教師帶領下完成企業(yè)產品夾具設計。通過各類專機夾具設計的共同實施,使以后的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關? ? 鍵? ?詞]? 專機夾具;高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5-0259-01
什么是夾具?很多學生都是茫然的,而本文提到的企業(yè)專機夾具會引導大家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夾具的概念。所謂專機夾具就是專為某工件的某道工序而設計的夾具,通過分析工件的幾何形狀、尺寸結構及工藝特性而設計,涵蓋了有關機械課程的多方面內容,而關于這方面的內容恰是我們課堂教學中所欠缺的,利用企業(yè)真實產品進行夾具設計解決了理論課枯燥學生不易接受等問題。鑒于此,本文借用企業(yè)的專機改造設計夾具,以使學生能夠利用良好的企業(yè)資源,使自身在空洞設計理論基礎上,在實踐應用上有更大的提升。
一、夾具結構的設計
(一)夾具底板設計
夾具設計的首要任務是對企業(yè)產品進行分析(產品參數、加工工藝等),這與我們項目化教學理念是一致的,但學生課堂接觸的內容過于理論化,需要更多的實踐來支撐。
例如,在底板設計中用到的避空處理,何謂避空?簡而言之,就是讓位,即減少部件間的干涉幾率。由于工作臺在運行到極限位置時,底板前部易于主軸發(fā)生碰撞;為便于工作臺螺釘安裝孔時,底板后部也需要預留一定的位置,所以對底板進行避空處理。
通過事先確定采用的夾緊方式以及需要進行的避空處理,最終確定底板的大致形狀,通過真實企業(yè)產品分析,學生可以很快將理論應用其中,課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螺栓分布及螺紋參數確定
在教學中各類工具書的使用是學生不擅長的,而在專機改造夾具設計中要求學生根據實際要求選擇合理的螺栓,鍛煉了學生使用各類工具書的能力。主要從以下方面,確定螺栓孔的分布原則:
(1)根據受力分析來確定聯接面的幾何形狀;(2)完成受力分析,通過計算力的大小確定螺栓的布置情況;(3)為減少螺栓受力,防止變形,確定合適螺栓位置;(4)螺栓的布置應有合適間隔,最小距離根據扳手活動空間確定;(5)分布在同一圓周上的螺栓數目為偶數。
在實際的工程圖中,大多采用粗牙、右旋、長旋合的內六角螺釘,如果是標準件,大家都可以很快確定,那么對非標件如何確定就依靠各類工具書的使用以及工作經驗。因此對內六角螺釘的選擇,首先根據計算結果中出現的帶小數的尺寸,然后利用工具書中的長系列尺寸,調整為合適的整數后再查閱相應的工具書進行選擇,最終確定。
螺釘主要參數:杯頭直徑=1.5倍公稱直徑+1mm(公稱直徑≤10);杯頭厚度=公稱直徑。
孔的主要參數:沉頭直徑=杯頭直徑+1~4mm。
沉頭深度要保證沒過杯頭厚度,一般最深為公稱直徑的5~7倍,特殊情況下需要加長扳手。
螺釘孔的倒角不要忽略,否則有可能導致螺釘孔方向攻偏。
根據進行受力分析、計算、查表一系列的工作流程,學生對工具書應用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了解,對設計類的工作也有了更大的興趣。
(三)夾具定位及實現
課堂教學中夾具如何準確定位是課堂的重點,也是夾具設計的難點。如何使在裝夾過程中不欠定位、不過定位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綜合各方面分析、考慮采用“一面兩銷”定位,為了避免采用兩短圓銷所產生的過定位問題,選擇將其中一個圓銷削邊,這樣,既保證沒有過定位,又不增大定位時工件的轉角誤差。同時為了保證“一面兩銷”支承面的準確性,安放六個等高塊來保證。
二、設計過程
(一)多工序集一體
專機中的每個孔系都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工序才能完成加工,為了使多工序一次性加工完成,采用的是成型刀具。
(二)工件的快速裝夾
專機設計中為了方便工件的快速裝夾、有較強的鎖緊力。設計了一個在工件安裝平臺上的鎖緊機構,并與工件安裝平臺上的卡槽進行配合,底部的氣缸將其鎖緊,完成快速裝夾。
(三)工作平臺二次加工工位的精準定位
專機設計中粗加工和精加工是分為兩個工位進行的,我們沒有使用伺服電機、滾珠絲桿等高額傳感機構,只使用了氣缸進行第一工位與第二工位之間的移動。
三、結語
通過專機夾具設計豐富了課堂內容,原先空洞的知識變得鮮活,師生在理論和實踐上有了很大提高,師生受益匪淺。機械發(fā)展的過程是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這要求我們在以后的教學中要不斷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從功能原理、原動力、機構、結構、材料、制造工藝、檢驗試驗到設計理論和方法均不斷涌現創(chuàng)新和發(fā)明,推動機械向更完美的方向發(fā)展,使其更好地用于生產實踐中。
參考文獻:
[1]余強.UG零件設計技術與實踐(NX6)[M].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7.
[2]何華妹.三維造型設計UGNX6文版事例詳解[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
[3]陳立德.機械設計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陳榕林.機械設計應用手冊[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