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迎春 周學之
“哲思閱讀”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閱讀課程。它以閱讀實踐為主要形式,引導學生圍繞相關哲學話題展開閱讀、思考、對話,達到“知哲學文化”“立哲學思維”“練哲學表達”的目的。
課程框架
哲學指向人、道、理。學校根據(jù)這三個方面建構(gòu)哲思閱讀課程框架。
1.年段模塊與定位
哲思閱讀課程分年段建構(gòu)。低段《哲思啟蒙》指向人,也就是哲學家;中段《哲思探究》指向觀點,主要介紹哲學家的基本思想;高段《哲辯明理》把哲學的觀點、思維方法運用于生活實踐。三個年段分別指向基礎哲思、學養(yǎng)哲思和特需哲思?;A哲思要求人人知曉;學養(yǎng)哲思指向?qū)W生的哲學認知和哲學思維方式,目的是讓學生的思想變得更加豐厚;特需哲思針對高年級學生自我意識增強的特點,通過話題爭鳴引導學生展開哲辯,讓其在聽、說、思、寫中獲得屬于自己特需的那一份營養(yǎng)。
2.教學內(nèi)容與安排
《哲思啟蒙》引導學生認識中外哲學家;《哲思探究》分為自然哲學、社會哲學、人生哲學三部分;《哲辯明理》通過“我和哲學家辯一辯”“我和同伴辯一辯”兩種方式,引導學生開展辯論?!拔液屯檗q一辯”主要讓學生圍繞成長中遇到的問題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建構(gòu)自己的思想,指導自己的行為;“我和哲學家辯一辯”引導學生借鑒先哲的思考方式、觀點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同時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產(chǎn)生新的觀點。
3.學習形式與目標
《哲思啟蒙》的教學,主要采用“知文識人”“尋幽探勝”兩種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哲學家,落實“閱”和“讀”。例如:研學中,教師帶領學生走進東湖行吟閣屈原紀念館,瞻仰他的塑像,閱讀他的資料,了解他的生平、思想;夏令營時,教師帶領學生到山東曲阜游覽孔子故里,耳濡目染地感受孔子的思想和觀點。
《哲思探究》的目的是積淀基礎的哲學思想,落實“聽”和“讀”,所以主要采用“兼聽則明”“持經(jīng)遐想”兩種教學方式?!凹媛爠t明”指聽得越多,認識就越清楚,“持經(jīng)遐想”是把哲學道理和其他哲學家的觀點相聯(lián)系、和學生的生活相聯(lián)系。因此,這個年段的教學中,教師通常會引導學生在閱讀、傾聽中發(fā)現(xiàn)哲學家的觀點,知曉哲學道理,并聯(lián)系生活說一說。
《哲辯明理》采用“篤論高言”“文以載道”兩種教學形式,主要落實“說”和“寫”。教師或引導學生圍繞某個話題展開辯論,或引導學生在傾聽、思考的基礎上建構(gòu)自己的想法,或鼓勵他們在思考、辯論后口頭抒懷,或要求他們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思想,目的是讓學生表達出自己的思想。
課程實施
1.準確把握課程目標
哲思課程有兩個層面的目標:一是課程總目標,前面已有論述;二是年段目標,目的是讓學生在不同時期獲得相應的哲思,下面分年段具體談談這個問題。
《哲思啟蒙》目標。知識與技能:認識中外偉大的哲學家,了解他們的故事。過程與方法:閱讀故事,品味圖畫,實地研學,觀賞影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喜歡閱讀哲學故事;在故事閱讀中對哲學思想充滿好奇與敬意。
《哲思探究》目標。知識與技能:圍繞自然哲學、社會哲學、人生哲學對學生進行哲思啟蒙;通過對哲學思想的理解、追問和探究,初步形成哲學思維方法。過程與方法:閱讀故事,追問觀點,傾聽思考,聯(lián)系生活,探討對話。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閱讀哲學故事中形成積極思考、善于傾聽、敢于追問、樂于分享的哲思品質(zhì)。
《哲辯明理》目標。知識與技能:在案例閱讀中形成自己的觀點;通過觀點辨析形成辯證思維,并進行表達。過程與方法:話題故事,亮明觀點,傾聽辯論,寫作抒懷。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閱讀案例中形成自己的觀點;積極參加哲學思辨活動;在傾聽與對話中構(gòu)建自己的態(tài)度、價值體系。
2.遵循課程指導原則
統(tǒng)一性原則。大興一實小的培養(yǎng)目標是培育“心智綻放的陽光少年”。哲思閱讀課程通過閱讀、思考、對話等方式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與“心智”教育目標相統(tǒng)一,是實現(xiàn)學校培養(yǎng)目標的保障。
生活性原則。哲思閱讀課程不是晦澀的邏輯演繹,而是適應學生身心發(fā)展需要的認知、思考和應用。因此,這門課程所討論的哲學問題必須從生活中來,到生命中去,讓哲學思考伴隨學生的生命成長。
思辨性原則。哲思閱讀課程不在于讓學生獲得多少哲學知識,而是促使他們產(chǎn)生哲學意識,逐步形成獨立思考、遇事思辨的哲學思維能力。
開放性原則。哲思閱讀鼓勵學生進行開放式的討論,教師只是討論的促進者,而非引導者。討論內(nèi)容往往是沒有固定結(jié)論的話題或沒有答案的問題。文化的滲透、探究的精神、思維的構(gòu)建、思辨的表達才是哲思閱讀課程的核心所在。
3.理解活用教學模式
根據(jù)課程目標定位,結(jié)合課堂實踐,我們構(gòu)建出哲思閱讀課程教學模式:閱讀故事——思考觀點——話題探討——思辨寫作。閱讀故事:依據(jù)學生閱讀層次,精選1-3個哲學家或其他有哲學思考價值的故事,讓學生自由閱讀。思考觀點:從故事中認識哲學家,了解他們的觀點,發(fā)現(xiàn)他們的思維角度與方式。話題探討:依據(jù)故事表達的觀點,提出自己的質(zhì)疑、思考、觀點,與哲學家、同伴辯一辯。思辨寫作:引導學生將自己思辨后新構(gòu)建的認知、觀點進行個性化的表達和闡述。
構(gòu)建模式的目的在于幫助教師盡快掌握課型特點,使教學有法,但教學有模無定模,各年段在實際運用模式時的側(cè)重有所不同。低年段的重點是在故事閱讀中滲透觀點,指向的是哲學基礎文化;中年段側(cè)重“思考觀點”“話題探討”,指向的是對哲學家思維方式的認識,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哲學家式的思維;高年段側(cè)重“話題探討”“思辨寫作”,指向的是批判性思維的建立,目的是訓練思辨表達能力。即使在同一年段,由于文本不同、學情不同、教學風格不同,課堂模式在基本模式上也會發(fā)生變化,產(chǎn)生變式。
我們以《哲學家康德》教學為例,對模式做簡要介紹?!墩軐W家康德》是低段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初步認識康德,了解“勤勞最美”的哲學觀點。教學分三個板塊。
一、閱讀故事,思考觀點
(一)哲學家的故事
1.出示故事《丑陋的康德》,要求學生自由閱讀并思考:①故事的主人公是誰,講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②關注故事中泡泡語的提示,邊讀邊思考。
2.同桌之間相互說一說故事的內(nèi)容。
3.故事中,為什么康德認為那些正在地里干活的鄉(xiāng)村姑娘很美,而這個長得漂亮的貴族小姐不美?
4.思考觀點:康德心中,什么是美?
(二)我們身邊的故事
一天,一位年輕的、打扮時髦的家長問她的孩子:“你覺得班上誰的媽媽最美?”孩子脫口而出:“我覺得張俊源和張書愷的媽媽最美!”這位媽媽特別失望,問孩子為什么。孩子說:“因為她們?yōu)榘嗉壐冻鲎疃?!?/p>
找一找,這個故事和康德的故事有什么相同?你能理解這名同學的話嗎?
二、聯(lián)系生活,話題探討
1.思考:什么東西讓你感受到了美?
2.學生聯(lián)系身邊的案例說說自己眼中的美。
3.小組討論交流,形成自己對“美”的理解。
4.引導歸納:每個人眼中的美都不一樣,我們要學會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問題,用欣賞的態(tài)度感受生活中的一切事物。
三、嘗試表達:什么是美
自選一項完成:
1.以“我眼中的美”為話題,用1-2句話將自己對“美”的理解寫在愛心卡片上。
2.準備一段“美與丑”的口頭說話,下一次哲思課堂上和大家分享。
這個案例把四個環(huán)節(jié)合并為三個,側(cè)重于讓學生在閱讀和討論中理解、拓展對“美”的哲學觀點的認識。這種目標定位以及采取的教學方法,是符合年段特點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哲思閱讀課程以哲學閱讀為依托、以哲學思考為核心,引導學生在聽說讀寫的思維實踐中積淀哲學文化,建立哲學思考,練就哲學表達,進而實現(xiàn)學?!靶闹恰薄瓣柟狻钡呐囵B(yǎng)目標。
(作者單位:武漢市江漢區(qū)大興第一實驗小學)
(本文是武漢市江漢區(qū)小學教研室夏綺云主持的教育部課題《未來小學“LCC”新讀寫課程建設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CSDP17FS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