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杰
上海博物館藏有元王蒙《丹山瀛海圖》卷,圖左上有王蒙自題“丹山瀛海圖。香光居士王叔明畫”,下鈐“黃鶴山樵”白文方印。卷后有金崖主人和陳方跋,并有明項元汴題記。為現(xiàn)存王蒙真跡之別體。然其創(chuàng)作年代及山水原型等尚在探討中。一般認(rèn)為此圖“畫東海蓬瀛諸島壯麗奇?zhèn)ブ啊薄?〕。淩利中則認(rèn)為:“此卷學(xué)者多有專文論述,一般認(rèn)為是王蒙入明后出仕山東,描繪嶗山、蓬萊一帶海景之作。王蒙于明洪武二年(1369)北上任山東泰安知州,時年六十二歲。事實上,王氏此圖所畫‘丹山’當(dāng)為浙江寧波四明之丹山?!薄耙喾侨朊骱笸砟曜髌?。應(yīng)為五十歲左右中年所作,且應(yīng)略早于《太白山圖》(遼寧博物館藏)?!薄?〕
筆者則以為此圖所寫乃狼山,在今江蘇南通,長江之北岸,其時則在入明之后。主要依據(jù)一為畫卷后兩詩跋,二為相關(guān)之狼山史料,三為王蒙相關(guān)資料,四為筆者實地之調(diào)查。茲分述如下,敬請方家指正。
據(jù)筆者所見,明清著錄此圖涉及其后跋者,有明郁逢慶《書畫題跋記》〔3〕、清倪濤《六藝之一錄》〔4〕,但都只是單有陳方詩跋。若謂金崖主人之跋為后補者,亦當(dāng)為有關(guān)系者。并且,根據(jù)常理,即便此圖為贗,此二詩跋也應(yīng)是據(jù)當(dāng)時人看來是與其相關(guān)者,所以,據(jù)此二跋進(jìn)行研究是可行的。
金崖主人跋詩如下:
山為城海為池,龍伯有國東海陲。我皇仁風(fēng)被八極,其上錫貢多珍竒。樗社子雪獅獼,跨海來拜天人師。神鰲皷濤雪山白,浪花作雨青天低。龍驤何啻萬斛重,大風(fēng)開帆秋葉飛。手提雙履蔥嶺西,七條掛在扶桑枝。城頭皷響城下馬嘶,人從大唐國里歸。
明李蓘《元藝圃集》卷四〔5〕、明孫原理《元音》卷十二〔6〕亦錄此詩,作者為楊維楨,詩題為送日本僧,唯第四句作“其王錫貢多珍奇”小異。明宋緒《元詩體要》卷五所錄“送日本僧太歲歸國歌”,則差異較多,作者仍為楊維楨:
山為城海為池,秦童子國東海垂。有九一統(tǒng)薄海外,其王歲貢來珍竒。太歲子雪須眉,七條掛在扶桑枝。跨海來從震旦國之師,取經(jīng)徑徃西天西。神杯踏浪浪花白,浪花作雨青天低。城頭皷響,城下馬嘶?;ㄅ蹏踅哟鄙w,人從大唐國里歸。〔7〕
楊維禎(1296—1370)為元末文壇盟主,與王蒙為摯交。此跋落款為“金崖主人”,楊維禎有“鐵崖主人”“鐵笛道人”等多號,鐵即金也,此“金崖主人”,當(dāng)即楊維禎。但楊為當(dāng)時才高八斗之詩壇盟主,亦不至于以送日本僧人之舊作,搪塞老友王蒙精心之作,且亦無證據(jù)說明此圖與日本僧人有何關(guān)系。所以,以此詩跋此卷,應(yīng)非其本人所為,而當(dāng)是別人所抄錄。那么,為何抄跋此詩于畫卷后呢?原因不外乎提示此圖的內(nèi)涵而已,即此圖所寫為到日本之出發(fā)地。
第二跋的作者陳方資料較少,明清人有零星記載。明朱存理《樓居雜著》有《書陳子貞詩》:
右陳子貞詩一巻,得之笠澤虞氏,讀之而不能論其世。及觀顧仲瑛草堂雅集嘗選其詩,遂昌、貞居、云林、棲碧諸家集中互見酧和之什,想一時輩行風(fēng)流文物可尚也?;蚍Q子貞為考亭人,考之實為京口人??纪?,示不忘也。子貞名方,字子貞,多游吳中,故吳人得其詩而刻之,歲久今無完帙。蓋子貞平日之詩必不止此,喪亂之余,什之一二而已。其文尤不多見,僅于陳叔方家見遺墨一紙,辭語字畫簡淡不凡,能造詣古人,可謂名家矣……成化壬辰歲上元日
《又題子貞詩》記:
[元]王蒙 丹山瀛海圖卷 28.5cm×80cm 紙本設(shè)色 上海博物館藏
子貞在勝國時,所與游者皆名勝之士,故有唱酬之作。予既補刻子貞詩因附焉。諸名勝為鄭先生明德,張外史伯雨,倪處士元鎮(zhèn),陳叔方、華彥清輩,若集中所載人物蓋不止此,此其著者也。當(dāng)夫諸君日事賡和吟壇之上,其髙風(fēng)杰句,百年之下,猶令人興起。子貞,宋熙寧間丞相諱升之之后,兄子原仕天臺學(xué)正,衣冠之家,詩書之族可徵矣。子貞赴省試來吳,元帥本齋王公招致賔,其婦翁龔子敬集中所謂谷陽翁也。子貞嘗序彥清詩云……子貞嘗主其塾故也。……癸巳五月望。〔8〕
清顧嗣立《元詩選》三集卷十一,“陳方孤篷倦客稾”題注則記:
方,字子貞,自號孤篷倦客,京口人,赴省試來吳,元帥王某招致賓席,因寓呉焉。龔提舉璛以女妻之,鄭提學(xué)元佑輩皆樂與游。晚主無錫華氏家塾?!瓍侨藶榭谭皆娦惺?,后不知所終。〔9〕
清倪燦《補遼金元藝文志》則記:“陳方子貞詩集一卷,京口人,居于吳,死張士誠之難?!薄?0〕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九所記略同:“陳方子貞詩集一卷,京口人居于吳,死張士誠之難,吳人刻其詩以傳?!薄?1〕
可知陳方乃吳地一著名文人,與王蒙友人亦多交游唱酬。而據(jù)此詩跋,亦可知他與王蒙相交頗深。陳方跋在明郁逢慶《書畫題跋記》、清倪濤《六藝之一錄》均有著錄,應(yīng)為原跋。陳方跋如下:
人生不富貴,何如學(xué)神仙。神仙之居隔海水,樓閣縹緲棲云煙。居中有人白玉佩,從之必受陰符篇。我年十五頗好道,生龜脫筒無宿緣。龍馳虎走髪欲白,忍能坐受凡火煎。只今四十轉(zhuǎn)多病,安得灌溉筋骨堅。業(yè)風(fēng)動地海波立,且復(fù)齷齪荒山顛。通玄道士知姓全,前朝外家籍蟬聯(lián)。目擊不待以口傳,高冠岌岌衣翩翩。子當(dāng)箕歷星斗旋,有文秘在瓊山邊,鬼神當(dāng)受子所鞭。鴻蒙一氣根先天,子必護(hù)持勿棄捐。人間大藥長綿綿,采之以時性要圓。風(fēng)霆出沒皆自然,瑯函玉笈陳真編。子今歸買苕上船,我亦理棹沙舟前。遙知登堂拜家慶,挑燈笑語夜不眠。王祥冰魚曉入饌,閔損蘆花寒獨賢。男兒名節(jié)當(dāng)愛惜,玉皇香案在寸田。水晶宮中不受暑,菱葉參差渡南浦。膠山九月望君來,石壇夜掃黃花雨。陳方子真。
此詩意蘊豐厚,通覽全篇,可以相信就是此圖之背景描述。茲僅討論與本論題相關(guān)者。詩中所言“前朝外家籍蟬聯(lián)”,自是指王蒙外公趙孟頫夫婦父子名聲在元朝甚籍。因為趙孟頫在南宋,雖為皇族,卻是沒有什么可蟬聯(lián)的。稱“前朝”,則已入明矣。因之,清人倪燦、黃虞稷記陳方死于張士誠之亂可能并不確切。
但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此句與楊維禎《題王叔明畫渡水僧圖(叔明乃松雪外孫,國器松雪婿)》中的詩句很相似卻含義不同。楊詩曰:“王侯前朝駙馬孫,能畫愁心千萬疊。”〔12〕其“愁心千萬疊”出自蘇軾《書王定國所藏?zé)熃B嶂圖》(王晉卿畫)“江上愁心千疊山,浮空積翠如云煙”〔13〕,蘇軾所贊的王晉卿即王詵,宋熙寧中尚英宗第二女魏國大長公主。楊維禎用此典,是言王蒙的父系亦是書畫傳家,此“前朝”則是指天水趙宋了。
陳方此詩大致言自己年少即慕神仙,可惜無緣。如今四十歲了又多病,為了強健筋骨,只好暫且在荒山修道??上踩缃裨谶@仙山遇到了門第清華、仙風(fēng)道骨的王蒙。王蒙所修為全真道教,道行神通真是了不得。如今王蒙訂了回吳興的船,我自己也在整理舟棹準(zhǔn)備歸去??梢韵胂竽氵@次出遠(yuǎn)門歸來家人團(tuán)聚是多么歡樂啊,希望你退居鄉(xiāng)里愛惜名節(jié)。你的老家吳興就是清涼無暑的水晶宮,望著你渡過菱葉參差的南浦,我心中萬分留戀。盼望秋九月與你膠山(在無錫)再會。而觀此《丹山瀛海圖》,山上林木蒼秀蓊郁,正是盛夏之景。
前面我們分析金崖主人詩跋,已知其地為東渡日本之出發(fā)地,即港口。單憑我們現(xiàn)在慣常的歷史常識,當(dāng)時中國可到日本之港口,并且是王蒙力能所到者,或者是山東登州(煙臺)、萊州(青島)(王蒙明洪武初年曾任泰安知州),或者是明州(寧波)。
然而詩言“子今歸買苕上船,我亦理棹沙舟前”,意為王蒙將乘船歸苕上(即吳興),我也在整理小舟準(zhǔn)備歸去,則是言明二人即將分手而行。陳方客寓在無錫,因他乘沙舟,距此路途不遠(yuǎn)是確定的。而若言二人分手于浙江寧波,或是山東嶗山、蓬萊一帶,即便都走水路,也都不能算便利。如自寧波四明山至吳興,就需先到余姚或溪口,經(jīng)寧波、杭州才能到達(dá),而自寧波四明山至無錫,反倒是比到吳興還要遙遠(yuǎn)了。況且,無論從現(xiàn)存文獻(xiàn)記載,還是從情理上看,陳方在山東嶗山、蓬萊一帶盤桓都是不太可能的事。所以,山東登州、萊州,浙江的寧波是可以排除了。
《丹山瀛海圖》之金崖主人跋
“水晶宮中不受暑,菱葉參差渡南浦”,意為留戀地望著王蒙渡過菱葉參差的南浦,到達(dá)清涼無暑的家鄉(xiāng)吳興。其中的“水晶宮”是指吳興(今屬湖州),吳興水網(wǎng)密布,自古有水晶宮之號;其中的“南浦”典出《九歌?河伯》“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及南朝江淹《別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寓有極為傷感的離別之意。
所以二人盤桓之地當(dāng)距離無錫不會太遠(yuǎn),且到達(dá)吳興比較便捷,大概就在長江太湖一帶。
其實,如果我們考慮到王蒙、陳方一生主要的行蹤,就會發(fā)現(xiàn),指其地在山東嶗山、蓬萊一帶或浙江寧波四明,可能性都是很難說的,而指其地在長江太湖一帶的可能性則比較大。那么,其地存在這樣的山嗎?答案是歷史上存在過。筆者在此提出是江蘇南通的狼山,至少在王蒙的時代,它尚在海中。并且,在唐、宋、元時代,今日江蘇南通之狼山也是一個重要的口岸,甚至是極為重要的軍事重地。只是到了清初,其地最終漲沙成陸,滄海桑田,其作為海島的容顏才消失在歷史的風(fēng)塵中。如果我們意識到此《丹山瀛海圖》所畫即海中狼山,當(dāng)時王蒙、陳方是在狼山附近分手,則詩中之難不僅可以迎刃而解,也可以體悟到此圖此跋相互印證的妙處。
狼山,亦稱狼五山,現(xiàn)位于南通城南的長江北岸的沖積平原上。依據(jù)現(xiàn)存有關(guān)狼山史料,我們大致可以梳理出三個與本論題相關(guān)的結(jié)論:
現(xiàn)存有關(guān)狼山最早的記載是南朝陶弘景《真誥》卷十四:
海中有狼五山,中有學(xué)道者虞翁生,會稽人也。昔受仙人介君食日精法,以吳時來隠此山,兼行云氣回形之道,精思積久,形體更少如童子。今年七月二十三日,東太帝遣迎,即日乘云升天,今在陽谷山中。狼五山在海中,對白(句)章岸,今直呼為狼山?!?4〕
日本真人元開《大唐和上東征記》記唐玄宗天寶七載(748),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日本,“六月廿七日,發(fā)自崇福寺,至揚州新河乘舟,下至常州界狼山,風(fēng)急浪高,旋轉(zhuǎn)三山。明日得風(fēng),至越州界三塔山”〔15〕。今日狼山濱江處,尚建有鑒真紀(jì)念塔。
宋末元初人胡三?。?230—1302)著《資治通鑒音注》唐紀(jì)六十八:
今通州靜海縣南有狼山,五山相連,上接大江,下達(dá)巨海,絕江南渡,抵蘇州常熟縣福山鎮(zhèn);順江東至崇明沙;揚帆乘順,南抵明州定??h,陶隱居所謂狼五山對句章岸者也?!?6〕
宋末文天祥有《渡海望狼山》詩:
風(fēng)急千重浪,潮生萬頃沙。春紅堆蟹子,曉白結(jié)鹽花。故國何時訊,扁舟到處家。狼山青幾點,極目是天涯。〔17〕
與王蒙同時人陳基(1314—1370)有《游狼山寺三首》:
天風(fēng)吹上狼山頂,看見扶桑日出初?;春1眮硗虄沙先タ厝齾?。珠宮貝闕馮夷宅,古木蒼藤帝釋居。為訪祖龍鞭石處,拇窠履跡定何如。鯨波渺渺四無涯,閶闔天低手可排。一塔倚空凌浩劫,兩潮爭港撼層崖。半晴半雨龍歸海,沖暖沖寒雁度淮。安得乞身依佛日,遍尋靈跡訪齊諧。五峰相顧若枝撐,力障狂瀾與海爭。下界人居龍伯國,上方僧住梵王城。佛庖香訝山無蕨,公膳腥嫌市有蟶。王事匆匆騎馬去,落花啼鳥總關(guān)情?!?8〕
可見,在王蒙時代,狼五山仍在海中,有港口之利。但在此之后,狼山則可謂淪海桑田,變化巨大。
現(xiàn)存明清以來的有關(guān)狼山的方志,如明萬歷丙辰(1616)王揚德輯《狼五山志》〔19〕、清乾隆劉名芳纂修《南通州狼五山全志》〔20〕、清光緒元年《通州直隸州志》〔21〕、佚名民國抄本《南通縣鄉(xiāng)土志》〔22〕,均有對狼山或詳或略的記載,通觀不僅可知狼五山人文歷史等各方面,亦可知曉明萬歷丙辰(1616)以來狼山漸漸漲沙成陸的大致進(jìn)程。
明萬歷王揚德輯《狼五山志》卷一:
狼山在州治南十八里,前臨大江,高五十三丈,周四百八十六丈,峭拔?岈,形如狼?;騻饔邪桌蔷又拭K未净幸亻L楊鈞上書乞改狼為瑯。東為刀刃山,即劍山,高二十九丈,周四百七十二丈,相傳秦始皇曾淬劍于此,故又呼為劍跡山。此山較殺,而崖壁巉巖,與狼山無兩。東南為軍山,隔水高三十五丈,周九里十三步,相傳秦始皇東巡駐軍于此故名。此山獨踞江中。洪流巨濤,四面澎湃,比狼稍夷而廣。狼山西為塔山俗名黃泥山,高一十七丈,周二百九十丈,山勢攣卷,較他山差腴。馬鞍山又在塔山西,高一十七丈,周四百五十丈,以形似名,或云隋煬帝征遼放馬于此,因封為馬鞍山。此山與塔山似分不分,而其勢獨逶迤,且北陰一帶菁蔥翳蔽,尤足賞目。按,五山舊傳并在江中。舊狼五山在海中,用舟以濟,后沙漲相連,面皆臨江?!?3〕
又曰:“沿江有港,曰天生港,任家港,狼山港,毛港,桃花港,總之,在狼山鄉(xiāng)者?!薄?4〕
據(jù)之可知,至明萬歷丙辰(1616)王揚德修此志時,狼五山中已是只有軍山尚在海中,且有多個港口。此明萬歷《狼五山志》所收唐人宋務(wù)觀《海上作》詩,亦可以參證:
曠哉潮汐池,大矣乾坤力。浩浩去無際,沄沄深不測。崩騰歙眾流,泱漭環(huán)中國。鱗介錯殊品,氛霞饒詭色。天波混莫分,島樹遙難識。漢主探靈怪,秦王恣游陟。搜奇大壑東,竦望海山北。方術(shù)徒相誤,蓬萊安可得。吾君略仙道,至化孚淳默。驚浪按窮溟,飛航通絕域。馬韓底厥貢,龍伯修其職?;浳义苄菝?,匪躬期正直。敢輸鷹隼鷙,以見豺狼忒。海路行已殫,輶軒未遑息。勞歌玄月暮,旅睇滄浪極。魏闕渺云端,馳心附歸冀?!?5〕
此唐人詩雖然單從內(nèi)容上看,無法看出與狼山相關(guān),但卻被山志的編者收錄,那么至少在當(dāng)時人看來,此詩所描寫與狼山境況相同吧。特別是詩中“驚浪按窮溟,飛航通絕域。馬韓底厥貢,龍伯修其職”,也是與金崖主人的那首跋詩很相像的。
清乾隆時劉名芳纂修《南通州狼五山全志》卷一“山圖序”,則記載狼五山已全部“陸處已久”矣,并記錄了狼山之西的黃泥山、馬鞍山兩山名稱的訛亂:
狼山之右曰黃泥山,昔之馬鞍山也。山之首尾凸起而中凹,以形似名之,或謂隋煬帝征遼時放馬處也,后訛為仙女山,復(fù)訛為塔山,得以土色黃遂名黃泥山。黃泥之右曰馬鞍山,昔之仙女山也,山之西麓石洞中有老嫗居此仙去,因名仙女山,得建仙女塔于絕頂,更名塔山,后訛為馬鞍山。蓋訛馬鞍山為塔山,遂訛塔山為馬鞍山也。五山昔居水中,今沙汀漲息,陸處已久。
清光緒元年《通州直隸州志》卷二,亦于此有辨別:“黃泥山在狼山西,宋時名馬鞍山。蓋肖其形也。今以土色黃,名黃泥山?!薄?6〕又曰:“馬鞍山在狼山極西,宋時名仙女山,明時名塔山,又名黃泥山?!薄?7〕
按:筆者2016年2月10日,到南通狼山實地調(diào)查,知狼山西名為馬鞍山,更西名為黃泥山,已撥亂反正矣。以下論述俱以今地名為準(zhǔn)。
佚名民國抄本《南通縣鄉(xiāng)土志》亦記載:“有明以前五山尚在江心,前清之初,沙灘漸漲,乃環(huán)立于陸?!薄?8〕
宋末元初人胡三省《資治通鑒》注文所描述的狼山形勝,前已引錄,此不再贅舉。
明萬歷王揚德輯《狼五山志》卷一“形勝”:
東南王氣磅礡金陵,其間奇巒疊嶂,蟬聯(lián)呵護(hù),而長江天塹之險,吞天浴日,瀠回紆繞,實據(jù)上游。金蕉兩山,其門戶也。其外固我藩籬,維是狼五山為天府之要塞。其山水隸于通,而對為峙者,虞之福山,虞屬江以南,南北屹立,又由海入江第一重門戶,最為吃緊。
其“山川”又曰:
狼山瀕江崛起,左右參差列四山,故曰狼五山。山峭厲而森布,江浩渺而奔流。登最高處,東望撫桑,一葦可航。萬島千嶼,逼真指顧間,覽勝者每悠然嘆曰:砥以障狂,可以衛(wèi)內(nèi);據(jù)以設(shè)奇,可以威外。……江之南對福山,相去約廣一百二十余里。東去二百里為廖角嘴,即江海水分咸淡處。向東南而往,為吳越閔廣之洋。向東北面往,為淮濟齊魯及直海之洋,洋以東即日本諸夷島,乘潮駕風(fēng),直一帆力耳。
清乾隆劉名芳纂修《南通州狼五山全志》卷一,亦深刻論述了狼山的險要:
東北臨海,西南臨江。浩浩湯湯,拍天浴日。漁舸賈艘,出沒于波濤吞吐之中。飛鳧翔鶴,隱現(xiàn)于煙靄蒼茫之際。吳岑楚岫,相望咫尺。一刻之頃,陰晴風(fēng)殊。一山之間,南北氣異。千變?nèi)f態(tài),莫可端倪。異哉,宇宙之大觀也。昔人擬之十洲三島,非圖繪之所能傳其萬一。……五山雖荒陬僻壤,實據(jù)江海之沖,握利害之藪,捍外衛(wèi)內(nèi),制勝御敵,江海無事則已,有事則五山先當(dāng)其鋒,是五山者,為江海寄鎖鑰,乃淮揚禍福之門戶也。今沿海斥堠相望,水犀兵甲之出入,鶴鸛艅艎之往來,東南半壁字于磐石者,非五山之扼其險不為功。倘曰丹崖碧嶂徒以供風(fēng)人詞客及黃冠緇流作臥游無以護(hù)國家衛(wèi)我人民者,君子奚取哉,君子奚取哉。〔29〕
又曰:“沂江右上四百里,為金蕉北固,五山退殿其末,所謂江海門戶,十倍金蕉者也?!薄?0〕
現(xiàn)存狼山之首次載記,就是出于道教典籍。除了前引南朝梁陶弘景《真誥》卷十四對于虞翁生學(xué)道于狼山的記載外,還有同出于陶弘景之筆的《洞玄靈寶真靈位業(yè)圖》中,列有名為虞公生的神仙,旁注為“海中狼山”〔31〕。此虞公生當(dāng)與虞翁生為同一人。
明萬歷王揚德輯《狼五山志》卷一“仙釋”亦記:“虞真人,會稽人,偽吳時隱狼山,嘗服日精日華之氣,及積久姿顏益少,一日云鶴翔集,一童詣前謂之曰:東華帝君召子,子其行乎。遂再拜受命,升云而去。又記“燕真人”事跡:“結(jié)庵軍山之巔,筑丹臺,置丹爐藥竈于側(cè)?!?/p>
清乾隆劉名芳纂修《南通州狼五山全志》卷十“仙釋”:“龍舒女,未詳姓氏世代,相傳自龍舒來,居石洞中,年七十,無憔悴容,久之仙去。時人因以仙女名其洞,并以仙女號其山,后建仙婦塔于山巔,因名塔山,今訛為馬鞍山。”〔32〕按,據(jù)前引此志所言馬鞍山、黃泥山之訛亂及今日所確定之地名,此仙女山即今之黃泥山,在狼山最西。
在王蒙之前,人們提到狼山,也總是會聯(lián)想到閬苑蓬瀛之類。如王揚德輯《狼五山志》卷二所收宋人任伯雨《登狼山》詩:
狼山青青跡已陳,惟余樓閣向南薰。蓬瀛氣象群峰在,吳楚封疆一水分。野色西南平接日,潮聲東北怒穿云。登臨更有超然興,回首塵埃不足云。〔33〕
又如清劉名芳纂修《南通州狼五山全志》卷十五所收宋吳宗卿《登狼山》詩:
狼山巍巍如虎踞,雄鎮(zhèn)淮東作天柱。大江日夜走山足,萬古洪濤流不去。五峰削出青芙蓉,白云隱見金銀宮。下有九秋不涸如龜之靈壤,上有千年不死化石之長松。自從玉女去巖谷,鬼神呵禁不許仙凡通。我生家在江南住,朝嵐夕翠恒相逼。隔江唱斷小山詞,但見一抹遙青浮水際。仙姑洞真人臺,洞門石壁對蒼苔。寶塔亭亭聳霄漢,云是當(dāng)年海上之飛來。神仙之說吾不省,但覺松露侵衣冷。野鶴巢邊山靄濃,沙鷗起處江天回。興來掃石坐,酌酒還吟詩。舉杯一飲三千卮,醉后把筆掃盡長江萬里之漣漪。長江之水自東注,狼山狼山不常會。人生蹤跡等浮云,今夕來游偶然遂。偶然遂,其奈何。便欲我歌向狼山萬仞之嵯峨,狼山不隨東逝波。此詩長在不與山石同銷磨?!?4〕此志卷十七所收宋王安石《狼山觀?!吩姡?/p>
萬里昆侖誰鑿破,無邊波浪拍天來。曉寒云霧連窮嶼,春暖魚龍化蟄雷。閬苑仙人何處覓,靈槎使者幾時回。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覺今朝眼界開。〔35〕
如此等等,都是以海上仙山、閬苑仙人的命意來描寫狼山。此圖所命名之“丹山”,即為煉丹之山,與仙山正為同義語。
元代是道教的全盛時期,此為常識,茲不細(xì)論。陳方此詩跋中言王蒙修全真道是可以理解的。作為王蒙的朋友,楊基有《黃鶴生歌贈王錄事叔明》,亦是假托道教神仙故事,規(guī)勸王蒙不要出仕明廷,茲節(jié)錄如下:
黃鶴生,骨相奇。金衣玄霜裙,纖指而洪髀。不飲華池漿,不啄青田芝。恥彼五色鳥,覽徳輝下之。浮丘不能招,八公不能騎。飄然從西來,不使上帝知。帝遣紫虛玄君魏夫人,夜乗白鸞來相追?,樝鲰暱叹湃f里,追之不及鸞聲悲。黃鶴生,請少留。爾為黃鶴舞,我為黃鶴謳。便湏吹玉笛,登爾黃鶴樓。樓高幾百尺,見三島十洲。瓊珠金光草,鐵網(wǎng)瑚鉤。樓今已槌碎,瓦礫三千秋。〔36〕
[元]王蒙 夏山高隱圖軸 149cm×63.5cm 絹本設(shè)色 故宮博物院藏
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王蒙《王叔明青溪書樓圖并題卷》,載王蒙自題詩,也是有關(guān)道教者:
九天鸐響千峰靜,遠(yuǎn)近聲傳巖谷應(yīng)。神颷起處泬寥澄,群壑松濤滿清聽。日光曈曈射仙臺,綺閣璚樓相映開。洞府高虛通閬苑,煙霞縹緲接蓬萊。蓬萊閬苑春如海,琪花瑤草長年在。自是山中歲月長,不信人間寒暑改。皓首龐眉物外人,巾屨逍遙不受塵。手把紫芝攜玉笈,散步長吟清澗濱。其間一叟曽相識,憶與摩挲看銅狄。何當(dāng)拂袖更相從,寰宇山川重游歷。時辛亥孟冬望日,黃鶴山人為文璧良友寫于青溪書樓并詩?!?7〕
所以,王蒙在作為道教名山的狼山修煉,是很正常的事。
況且,據(jù)《草堂雅集》卷十王蒙小傳,他“曾游寓京師,館閣諸公咸與交善,故名重儕輩”〔38〕(按:目前尚未見到王蒙游寓元大都的記載,《草堂詩集》為漸次刊刻,此京師當(dāng)指明初之南京)。王蒙老家在吳興(今屬湖州),如前所述,狼山作為長江第一重門戶和道教熾盛之地,勢必是其走水路,往來京師(南京)與吳興(湖州)時喜愛順便停泊的所在。而王蒙由狼山至吳興(湖州),如果走便捷的水路,筆者初步判斷,其路線應(yīng)大致為:由狼山橫渡至江對岸(今江陰、張家港、常熟一帶)的某一浦港,順流直下至太湖,再渡太湖至吳興(湖州)。按:此浦為縱浦,為古代環(huán)太湖流域的一種水利工程,集疏浚、灌溉、舟行為一體,如北宋郟亶《治田利害七論》所記:“其環(huán)湖卑下之地,則于江之南北為縱浦以通于江。又于浦之東西為橫塘,以分其勢而棊布之,有圩田之象焉。其塘浦闊者三十馀丈,狹者不下二十馀丈,深者二三丈,淺者不下一丈?!薄?9〕
事實上,王蒙也畫過狼山圖。明人袁華《謝伯誠所藏王叔明狼山圖》寫道:
憶昨鼓楫溯大江,海門一點狼山碧。安得振衣躡層顛,東望扶桑初日赤。忽見此圖心目明,石壁鐵削苔花青。仙翁白狼不復(fù)見,金銀佛宇開巖扃。上方臺觀云中起,下瞰?濤千頃水。平原宅相放舟過,吮墨含毫柁樓里。江南有客頎而長,夢覺池塘春草芳。生平愛畫久成癖,題詩緘封遙寄將。千古風(fēng)流猶未弭,翩翩王謝佳公子。日暮相思江水深,獨立汀洲折蘭芷?!?0〕
此詩所涉袁華、謝伯誠均為王蒙之友。袁華亦為楊維禎學(xué)生,楊維禎曾為其《可傳集》作序,對其詩有高度評價:“吾鐵門稱能詩者,南北凡百余人,求如張憲及吳下袁華輩者,不能十人?!薄?1〕《四庫全書總目》于其《耕學(xué)齋詩集》之提要中,對其亦有較詳切之介紹〔42〕。袁華并有《岳季堅、王叔明梧竹堂同集,時季堅將歸黃鶴山》之詩,提到一次雅集中觀看王蒙作畫:“未覺山王稱曠達(dá),更逢顧陸寫蕭森。”〔43〕謝伯誠,也是與王蒙同時的畫家,楊維禎亦曾題其畫作。明張昶《吳中人物志》卷十三:“謝伯誠,任陽人,畫法超軼得董北苑之傳,嘗作瀑布圖,楊廉夫為品題之。”〔44〕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畫卷之二十二“謝伯誠”條則錄有楊維禎題詩〔45〕。
更為關(guān)鍵的是,此詩中所描寫之“憶昨鼓楫溯大江,海門一點狼山碧。安得振衣躡層顛,東望扶桑初日赤。忽見此圖心目明,石壁鐵削苔花青”,不僅同樣描寫狼山在海中,而且情形與此《丹山瀛海圖》亦大同小異。
另外,楊維禎也有一首《狼山晚晴圖》詩留存:“樵東風(fēng)雪夜無邊,一別狼山已幾年。今日江南攜畫看,玉峰十二倚青天?!薄?6〕可見,狼山也是當(dāng)時習(xí)見的一個詩畫題材。
所以,筆者提出此《丹山瀛海圖》所寫為狼山,并非無據(jù)。
站在狼山西望馬鞍山與黃泥山(2016年2月本文作者攝影)
如前所述,狼山即指狼五山中間的狼山,也可指狼五山,但此《丹山瀛海圖》顯然不同于方志中狼山圖的平鋪示意,而是精心取景構(gòu)圖的描繪。那么王蒙是如何選景的呢?
據(jù)百度百科,狼五山中,軍山最高,海拔118米,也是南通的地理最高點。劍山海拔87.33米。狼山海拔109米。馬鞍山(舊志訛為黃泥山)海拔51.3米,形似馬鞍。黃泥山(舊志訛為馬鞍山)30.74米,亦形似馬鞍。
宋王觀《登狼山》詩:“山盤水轉(zhuǎn)小橋通,殿角崢嶸倚亂峰?!薄?7〕言其山之間有小橋相通。而此《丹山瀛海圖》右下亦有小橋。
觀《丹山瀛海圖》,其中景前為馬鞍狀山,中景后為平頂狀山,初看很容易看成一座山,但這樣的山實在是很少見,應(yīng)該是馬鞍狀山與平頂狀山兩座山疊合而成。此圖實為一個元寶形狀構(gòu)圖,具有非常美好的寓意。
2016年2月10日,筆者曾到狼山實地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軍山、劍山都不太可能,因為形狀不成馬鞍狀,且軍山最東最高。只有狼山西的馬鞍山與黃泥山有可能。又因為黃泥山在狼山極西,且?guī)缀跖c狼山平行,而馬鞍山距狼山最近,且與狼山成一定角度,假如再把王蒙時代的狼五山尚在水中考慮進(jìn)去,能夠乘船繞之,則視域更加寬廣了。所以,筆者認(rèn)為,今日的馬鞍山前江面,有可能就是王蒙的取景點。
綜上所述,筆者認(rèn)為此《丹山瀛海圖》,最有可能描繪的就是從今馬鞍山前的江面上東望狼山的景色。馬鞍之上,正為狼山西側(cè)面,遠(yuǎn)處則為劍山、軍山之重重疊疊的山影,正如楊維禎所言之“玉峰十二倚青天”之語。其時則在入明之后。其寓意除了財富之外,可能還有政治、軍事的含義。這在當(dāng)時的人們看來,完全是習(xí)以為常的事情,但滄海桑田,后人卻幾乎不辨認(rèn)了。正是:蓬瀛何若水晶宮,豈待莼鱸動素風(fēng)。興發(fā)丹青雖入妙,漲沙不記舊時鴻。
注釋:
〔1〕《名畫觀止·中國名畫鑒賞大圖典》,圖182《丹山瀛海圖》釋文,紅旗出版社1998年版。
〔2〕《元畫全集》第二卷第3冊,凌利中所撰圖49《丹山瀛海圖》釋文,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13年版。
〔3〕(明)郁逢慶《郁氏書畫題跋記》卷一,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集》第四冊本,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版,第590頁。
〔4〕(清)倪濤《六藝之一錄》卷四百,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明)李蓘《元藝圃集》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6〕(明)孫原理《元音》卷十二,文淵閣四庫全書。
〔7〕(明)宋緒《元詩體要》卷五,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8〕(明)朱存理《樓居雜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清)顧嗣立《元詩選》三集卷十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0〕(清)倪燦《補遼金元藝文志》,清光緒刻廣雅書局叢書本。
〔11〕(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九,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元)楊維禎《題王叔明畫渡水僧圖(叔明乃松雪外孫,國器松雪婿)》,陳高華《元代畫家資料(增補本下)》輯自誦芬室叢刊《鐵崖詩集》丙集本,中國書店2015年版,第510頁。按,此詩現(xiàn)存其他各本楊維禎詩集不載。
〔13〕(宋)蘇軾《書王定國所藏?zé)熃B嶂圖》,(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短K軾詩集》,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608頁。
〔14〕(南朝梁)陶弘景《真誥》卷十四稽神樞第四,明正統(tǒng)道藏本。
〔15〕(日本)真人元開著、汪向榮校注《唐大和上東征傳》,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62頁。
〔16〕(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卷二百五十二,唐紀(jì)六十八,中華書局1956年版,第8178頁。
〔17〕(清)劉名芳纂修《南通州狼五山全志》卷十六,沈云龍主編《中國名山勝跡志叢刊》第四輯本,文海出版社1960年版。
〔18〕(元)陳基《游狼山寺三首》,陳基《夷白齋稿》夷白齋藁卷十,四部叢刊三編景明鈔本。
〔19〕(明)王揚德輯《狼五山志》,民國二十四年南通廣教寺?lián)魅f歷丙辰本影印。
〔20〕(清)劉名芳纂修《南通州狼五山全志》,沈云龍主編《中國名山勝跡志叢刊》第四輯本。
〔21〕〔26〕〔27〕(清)梁悅馨等修,季念貽等纂《通州直隸州志》,《中國方志叢書》本,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6年版。
〔22〕佚名《南通縣鄉(xiāng)土志》,民國抄本,中國數(shù)字方志庫?!?3〕〔24〕(明)王揚德輯《狼五山志》卷一。
〔25〕(明)王揚德輯《狼五山志》卷三,“五言古”,民國二十四年南通廣教寺?lián)魅f歷丙辰本影印。
〔28〕佚名《南通縣鄉(xiāng)土志》,民國抄本,第1頁。據(jù)中國數(shù)字方志庫。
〔29〕(清)劉名芳纂修《南通州狼五山全志》卷一,“山圖”序。〔30〕(清)劉名芳纂修《南通州狼五山全志》卷一,“形勝”?!?1〕(南朝梁)陶弘景《洞玄靈寶真靈位業(yè)圖》,明正統(tǒng)道藏本。
〔32〕(清)劉名芳纂修《南通州狼五山全志》卷十,“人物”,“仙釋”。
〔33〕(明)王揚德輯《狼五山志》卷二,“詩賦”,“七言律”。
〔34〕(清)劉名芳纂修《南通州狼五山全志》卷十五,“藝文五”,“七言古”。
〔35〕(清)劉名芳纂修《南通州狼五山全志》卷十七,“藝文七”,“七言近體上”。
〔36〕(明)楊基《眉庵集》眉庵集卷之四,四部叢刊三編景明成化刻本。
〔37〕(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畫卷之二十一,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集》第七冊本,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版,第90頁。
〔38〕(元)顧瑛編《草堂雅集》卷十,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39〕(宋)郟亶《治田利害七論》,收(宋)范成大撰、陸振岳校點《吳郡志》卷十九,“水利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67頁。
〔40〕(明)袁華《謝伯誠所藏王叔明狼山圖》,《耕學(xué)齋詩集》卷七,“古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1〕(明)朱存理《珊瑚木難》卷六,民國適園叢書本。
〔42〕《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九集部二十二(清乾隆武英殿刻本),《耕學(xué)齋詩集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jìn)本)提要云:“明袁華撰,華字子英,昆山人,生于元季,洪武初為蘇州府學(xué)訓(xùn)導(dǎo),后坐累,逮系死于京師,此集凡古體詩七卷,近體詩五卷,不知何人所編,明史藝文志不著錄,考楊維楨為作《可傳集》序,稱華自二十歲后三十年所積無慮千余首,吾選之得若干首云云,疑即所謂千余首者,后人裒輯以傳也。明之初年,作者林立,華為諸家盛名所掩,故人與詩,皆不甚著,實則銜華佩實,具有典型,非后來偽體所能及,固未可以流傳未廣輕之,華《贈閔中孚初度詩》有‘同生延佑丙辰年’句,以干支推之,下至明太祖洪武元年已五十三歲,故集中詩句元代所作為多,如甲午、丙申、己亥、庚子、乙巳、丙午、丁未諸紀(jì)年,皆在順帝至正中,惟癸丑正月風(fēng)雨中偶成一首,作于洪武六年頗露悲涼感慨之語,蓋欲自附于元之遺民,然已食明祿,不必作是語矣?!?/p>
〔43〕(明)袁華《耕學(xué)齋詩集》卷十律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4〕(明)張昶《吳中人物志》卷十三,續(xù)修四庫全書本。
〔45〕(元)楊維禎《謝伯誠瀑布圖》(焦墨山水,下有高士紅衣素裳,立雙松間):“任陽謝伯誠畫法絕軼,得董北苑風(fēng)致,今觀瀑布圖,飄飄然有凌云氣,余為題詩其上云。銀河忽如瓠子決,瀉諸五老之峰前。象疑天孫織素練,素練脫軸垂青天。便欲手借并州剪。剪取一幅坡瓈煙。相逢云石子,有似捉月仙。酒喉無奈夜渴甚,騎鱷吸??萆L?。居然化作十萬丈,玉虹倒掛清泠淵。鐵笛在快雪樓試葉茂實墨時,奉熙春閣硯小凌波也。”(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畫卷之二十二,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集》第七冊本,第94頁。
〔46〕(元)楊維禎著、鄒志方點?!稐罹S禎詩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68頁。
〔47〕(清)劉名芳纂修《南通州狼五山全志》卷十七,“藝文七”,“七言近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