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
〔摘要〕揚雄治學,從辭賦到學術(shù),都是在模擬他人的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作。文章總結(jié)了揚雄明道崇圣宗經(jīng)的治學模式,認為這個模式是揚雄對后世產(chǎn)生的最大影響,而且是理解揚雄學術(shù)的鑰匙。
〔關(guān)鍵詞〕揚雄;明道;崇圣;宗經(jīng)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89(2018)02-0061-05
揚雄是漢代學術(shù)繞不開的人物。他一生耽于治學,“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不修廉隅以徼名當世” [1](2512),當時就有人稱他為“西道孔子” [2](2562)。這樣以學術(shù)為生命的人應該是學術(shù)的中心,而詭異的是,他恰恰是在學術(shù)的邊緣。首先是因為他的態(tài)度與世人迥異,世人都想當官,而他卻是真的要做學問。班固說他“實好古而樂道” [1](2562)。其次,他的學問時人也不懂。揚雄為學,一不為章句,二不談災異,三不治禮儀,與漢儒學問格格不入,偏又仿《周易》著《太玄》、仿《論語》著《法言》,讓時人炫目。劉歆讀了《太玄》,對他說:“空自苦!今學者有祿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醬瓿也?!?[1](2563)揚雄只是一笑而過。
而今兩千多年過去了,今人也難說就真的是理解了揚雄。王青在《揚雄評傳》中開篇即講說:“揚雄,生于漢宣帝甘露元年(前53),卒于新王莽天鳳五年(18)。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思想史長河里,楊雄的理論給人一般的印象是模擬性強而獨創(chuàng)性少。確實,楊雄最重要的理論著述和文學創(chuàng)作都是模仿的產(chǎn)物,他思想觀念中的重要內(nèi)容基本上都來自于前人已有的思想傳統(tǒng)。”[3](1)兩千年后專門研究揚雄的著作,還是說他兩點:第一模擬性強,第二獨創(chuàng)性少。這兩點其實可以合為一點,就是揚雄的創(chuàng)作是“模仿的產(chǎn)物”。確實,提起揚雄,我們能記得住他的作品有《法言》、《太玄》等,但是很難一口就說出他有什么思想觀點或是名言名句,這讓揚雄研究者有些尷尬。但其實如果我們換個思路,正視揚雄及其學術(shù),我們就會承認,揚雄對后世的影響,恰恰就在于他的模擬性,他的這個模擬的方式。
一、 明道、崇圣、尊經(jīng)的治學路徑
揚雄把他的學術(shù)建立在模擬圣人的基礎之上,是因為他認準了這條路:圣人之道是絕對真理和終極指歸,因而圣人就是絕對權(quán)威,圣人之言就是是非標準。因此他不僅行動上模擬圣人,理論上他也反復強調(diào):明道、崇圣、宗經(jīng)。
第一,明道?!暗馈痹诠湃诵闹写碇^對真理,但是早在先秦,它就有儒道之分,代表著不同的含義。儒家講的“道”,往往是圣人之道,也就是自堯舜禹湯到周公孔子以來的君臣之道;道家講的“道”,往往是自然之道,也就是天地無言自然而然以生萬物之道。雖然兩家各執(zhí)一說,但都是治國之道,不過是方式不同:儒家欲通過周公之禮構(gòu)建起上下尊卑的社會秩序,而道家則讓君王別管這么多以便民間社會自由生長。
揚雄明確反對道家之道,弘揚儒家之道。一方面他說“《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及搥提仁義,絕滅禮學,吾無取焉耳?!保ā斗ㄑ浴柕馈罚4](95)揚雄講,老子說的自然之道,他還是有所吸收,但對于老子把自然哲學引申到人事倫理,得出拋棄仁義,滅絕禮學的觀點,他是絕對不贊成的。另一方面他又說:“好盡其心于圣人之道者,君子也。”(《法言·寡見》)[4](176)那么何為“圣人之道”?他特意加以辨析:
或問“道”。曰:“道也者,通也,無不通也。”或曰:“可以適它與?”曰:“適堯、舜、文王者為正道,非堯、舜、文王者為它道,君子正而不它。”(《法言·問道》)[4](90)
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駕說者也,不在茲儒乎?(《學行》)[4](3)
揚雄所講的圣人,是儒家圣人,他以“堯、舜、文王者為正道”,也就是以堯舜文王等古之圣人傳下來的道為正道,而“仲尼潛心于文王矣,達之?!保ā斗ㄑ浴柹瘛罚4](120)那孔子潛心向文王學習的什么呢?“學之為王者事,其已久矣。堯、舜、禹、湯、文、武汲汲,仲尼皇皇,其已久矣?!保ā斗ㄑ浴W行》)[4](12)原來孔子學的是“為王者事”。因此堯舜禹湯直至孔子,儒家學習傳承的是為王之道、治國之道。所以,孔子之道乃是 “天之道”。
至于其他諸子的思想,他都加以批判。如法家,“申韓之術(shù),不仁之至矣!若何牛羊之用人也?!保ā斗ㄑ浴柕馈穂4](114)又如道家、陰陽家:“或曰:‘莊周有取乎?曰:‘少欲。‘鄒衍有取乎?曰:‘自持。至周罔君臣之義,衍無知于天地之間,雖鄰不覿也。”(《法言·問道》[4](117)揚雄說莊子的清心寡欲可取,鄒衍之自我持重可取,但是莊周無視君臣之尊卑,鄒衍妄言天文地理,就算是和他們做鄰居,也不會去見他們的。總之,在揚雄看來,道家、法家、陰陽家等所持之道雖然也有治國之意,但皆非堯舜禹湯之道,因而非正道?!皸壋U涠群醍愷傉撸瑦憾闷渥R味也?委大圣而好乎諸子者,惡睹其識道也?”(《法言·吾子》)[4](38)揚雄說拋棄日常飲食而追求奇香異味,不算真正的知味;拋棄儒家學說而喜好諸子,也不是真正的明道。因此,“非堯、舜、文王者為它道”,是君子不取的,“君子正而不它”。
第二,崇圣。揚雄以“堯、舜、文王者為正道”,也就是說堯舜文王的思想是絕對正確的。圣人之道的正確性依賴于圣人的絕對正確性,因此必然要崇圣。
揚雄反復比喻,反復言說,仿佛都不足以形容圣人在他心中的崇高地位:
視日月而知眾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眾說之小也。(《法言·學行》)[4](12)
天神天明,照知四方;天精天粹,萬物作類。人心其神矣乎?操則存,舍則仁。能常操而存者,其惟圣人乎?圣人存神索至,成天下之大順,致天下之大利,和同天人之際,使之無間也。(《法言·問神》)[4](122)
圣人耳不順乎非,口不肄乎善。賢者耳擇口擇,眾人無擇焉?;騿枴氨娙恕??曰:“富、貴、生。”“賢者”?曰:“義?!薄笆ト恕??曰:“神。”觀乎賢人,則見眾人;觀乎圣人,則見賢人;觀乎天地,則見圣人。(《法言·修身》)[4](82)
或曰:“圣人無益于庸也?!痹唬骸笆廊酥嬲撸瑐}廩也,取之如單。仲尼,神明也,小以成小,大以成大,雖山川、丘陵、草木、鳥獸,裕如也。如不用也,神明亦末如之何矣!”(《法言·五百》)[4](214-215)
圣人如日月之明,如神明一般,取用不竭。圣人成神,圣人之言便是絕對的真理?!昂脮灰T仲尼,書肆也。好說而不要諸仲尼,說鈴也?!保ā斗ㄑ浴の嶙印罚4](43)讀書立說不以孔子之言為標的,那就沒有意義。揚雄說:“大哉圣人,言之至也。開之,廓然見四海,閉之,閛然不睹墻之里。圣人之言,似于水火?;騿査稹T唬核?,測之而益深,窮之而益遠;火,用之而彌明,宿之而彌壯。”(《法言·問道》)[4](96-98)圣人之言,普照四方,用之則明,不用則暗。水用之則深遠,火用之則明壯,也就是萬事萬物都可以從圣人之言中獲得益處。那么圣人之言在哪里呢?在經(jīng)書之中。
第三,宗經(jīng)。圣人雖然如日月,但畢竟已經(jīng)遠去。可是圣人的教誨卻凝結(jié)在經(jīng)書中流傳下來。揚雄說:
或曰:“人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將誰使正之?”曰:“萬物紛錯則懸諸天,眾言淆亂則折諸圣?!被蛟唬骸皭憾煤跏ザ壑T?”曰:“在則人,亡則書,其統(tǒng)一也?!保ā斗ㄑ浴の嶙印罚3](52)
我們?yōu)槭裁匆鸾?jīng)崇圣?揚雄給出了他的解釋。眾言淆亂,是非難斷,圣人是唯一的標準?!笆ト酥裕煲??!保ā斗ㄑ浴の灏佟罚3](211)那么圣人不在怎么辦,“在則人,亡則書”,所以我們要讀圣人之書,也就是經(jīng)?!皶唤?jīng),非書也;言不經(jīng),非言也。言、書不經(jīng),多多贅矣?!保ā斗ㄑ浴柹瘛罚?[3](136)因為圣人已經(jīng)不在了,所以經(jīng)才是衡量一切書籍和言論的標準。只有讀經(jīng)才能達道:“舍舟航而濟乎瀆者,末矣;舍五經(jīng)而濟乎道者,末矣?!保ā斗ㄑ浴の嶙印罚3](38)
明道、崇圣、尊經(jīng),在揚雄看來是有嚴密內(nèi)在邏輯性的真理之路。這條路并非揚雄獨創(chuàng),乃是暗伏在儒家思想之中,由荀子闡發(fā)而來?!白釉唬褐鼙O(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保ā墩撜Z·八佾》)[5](2467)孟子曰:“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5](2686)孔子以周公為圣人而追奉之,孟子又以孔子為圣人而追奉之。荀子則把這種追奉上升到理論高度:“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詩》、《書》、《禮》、《樂》之歸是矣?!保ā盾髯印と逍А罚6](125)荀子把圣人形象得比喻為通往大道的管道,通俗易懂。只有通過圣人這根管道才能抵達大道,所以荀子專門有《勸學》一文講怎樣學習,那就是誦經(jīng)學圣:“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保ā盾髯印駥W》)[6](8)
原道、崇圣、尊經(jīng)之說在荀子已經(jīng)初步成形,揚雄重新加以強調(diào)和論述還是有時代意義的。揚雄說:“圣人重其道而輕其祿,眾人重其祿而輕其道。圣人曰:于道行與?眾人曰:于祿殖與?”(《法言·五百》)[4](204)當儒術(shù)成為進身之階梯,經(jīng)學成為利祿之路途,政統(tǒng)成為道統(tǒng)之指針,儒學雖然大興,但儒道卻已迷失。揚雄重申堯舜文王之道,闡明為何要征圣宗經(jīng),是為迷失在利祿中的漢儒找回方向。后世劉勰深受揚雄的影響,在《文心雕龍》中以《原道》、《征圣》、《宗經(jīng)》開篇,開宗明義,明確提出原道征圣宗經(jīng)的學術(shù)研究方法論,使之成為中國學術(shù)話語基本的生成方式。
二、 揚雄辭賦寫作方式
明白了揚雄明道、崇圣、尊經(jīng)的治學思路,再來理解揚雄的學術(shù),也就容易入手。就揚雄的著作來看,他的學術(shù)活動是刻意采用模擬古人的方式。揚雄進入文壇,就是以摹仿,而非獨創(chuàng)入手的。
“先是時,蜀有司馬相如,作賦甚弘麗溫雅,雄心壯之,每作賦,常擬之以為式。又怪屈原文過相如,至不容,作《離騷》,自投江而死,悲其文,讀之未嘗不流涕也。以為君子得時則大行,不得時則龍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乃作書,往往摭《離騷》文而反之,自岷山投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離騷》;又旁《離騷》作重一篇,名曰《廣騷》;又旁《惜誦》以下至《懷沙》一卷,名曰《畔牢愁》?!保ā稉P雄自序》)[7](407-408)揚雄好學亦好勝,心中有佩服之人,必學習之模仿之,“常擬之以為式”[7](407-408)。由此可見,揚雄早期創(chuàng)作就偏好翻用他人模式,并獲得成功,因此他不由自主的走上了模擬之路。揚雄辭賦,名動文壇,他也因此離開巴蜀到了京城得到賞識做了黃門侍郎,但后來他卻否定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揚雄在《法言·吾子》中說:“或問:‘吾子少而好賦?曰:‘然。童子雕蟲篆刻。俄而曰:‘壯夫不為也?!盵4](28)
揚雄否定辭賦,是因為辭賦“勸而不止”,其效用與圣人之道相差甚遠。“雄以為賦者,將以風之也,必推類而言,極麗靡之辭,閎侈巨衍,競于使人不能加也,既乃歸之于正,然覽者已過矣。往時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賦》,欲以風,帝反縹縹有陵云之志。由是言之,賦勸而不止,明矣。又頗似俳優(yōu)淳于髡、優(yōu)孟之徒,非法度所存,賢人君子詩賦之正也,于是輟不復為。”(《漢書·揚雄傳下》)[1](2555-2556)辭賦雖時人所好,但卻無補于道,因此揚雄棄之,回到明道、崇圣、尊經(jīng)的大道上來。
三、 《法言》、《太玄》略論
揚雄雖然棄置辭賦,轉(zhuǎn)攻學術(shù),但是仿相如而作賦,“常擬之以為式”的方法未變,只是摹仿對象再也不是文人,而是圣人,摹仿文本也不是辭賦,而是經(jīng)書?!捌湟庥笪恼鲁擅诤笫?,以為經(jīng)莫大于《易》,故作《太玄》;傳莫大于《論語》,作《法言》;史篇莫善于《倉頡》,作《訓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賦莫深于《離騷》,反而廣之;辭莫麗于相如,作四賦;皆斟酌其本,相與放依而馳騁云。用心于內(nèi),不求于外,于時人皆曶之;唯劉歆及范逡敬焉,而桓潭以為絕倫?!保ā稘h書·揚雄傳下》)[1](2562)
劉勰講:“敷贊圣旨,莫若注經(jīng),而馬鄭諸儒,弘之已精?!保ā段男牡颀垺ば蛑尽罚8](461)馬是指馬融,曾注《周易》、《尚書》、《詩經(jīng)》、《論語》、《孝經(jīng)》、三《禮》等經(jīng)典;鄭是馬融的弟子鄭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遍注群經(jīng),卓越眾家,其注本為后世所宗。與揚雄相熟的劉向劉歆父子,整理經(jīng)籍,校對群書,重整六藝秩序,把《周易》排到六藝之首。由此可見漢人治學不可謂不崇圣尊經(jīng),但他們的基本路數(shù)是圍繞著理解經(jīng)典闡釋經(jīng)典展開的:逐字逐句,咀嚼圣人之言;分章論段,研判微言大義。揚雄偏是與眾不同,不治章句之學,不通過注經(jīng)解經(jīng)來闡發(fā)圣人之言,他直接摹仿經(jīng)典進行創(chuàng)作!這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盎蛟唬骸龆蛔鳎缎泛我宰??曰:‘其事則述,其書則作?!保ā斗ㄑ浴柹瘛罚4](28)有人質(zhì)問他,孔子都述而不作,你怎么敢作?揚雄辯解說書是創(chuàng)作,但轉(zhuǎn)述的還是圣人之道。但其實從揚雄對圣人的模擬來說,自視甚高,他模擬圣人與他模擬司馬相如的心態(tài)并無不同,是既崇敬之又試圖超越之。
揚雄模擬圣人而作的潛臺詞就是,他已得圣人之道,因此他要用圣人之道來教育后世?!墩撜Z》是孔子言論集,揚雄也把自己的點滴感悟以這種模式記錄下來,號之《法言》:“雄見諸子各以其知舛馳,大氐詆訾圣人,即為怪迂。析辯詭辭,以撓世事,雖小辯,終破大道而或眾,使溺于所聞而不自知其非也。及太史公記六國,歷楚、漢,訖麟止,不與圣人同,是非頗謬于經(jīng)。故人時有問雄者,常用法應之,撰以為十三卷,象《論語》,號曰《法言》。”(《揚雄自序》)[7](417)揚雄批評司馬遷“是非頗謬于經(jīng)”,認為諸子之言雖是小辯,但也能惑眾破道,需要辨別之。因此,揚雄去除充斥時代的迂怪之言、不羈之說,以自己理解的孔子之思想、《五經(jīng)》之精神為法繩來品評世道人物,并模仿《論語》之形式,撰寫《法言》?!斗ㄑ浴の嶙印吩疲骸盎騿枺汗珜O龍詭辭數(shù)萬以為法,法與?曰:斷木為棋,捥革為鞠,亦皆有法焉。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4](37)萬事皆有法則,但不是公孫龍詭辯所用之名家的法則,而是先王之法,也就是圣人之法。所謂“法言”,就是為言立法,“不合乎先王之法者,君子不法也?!比缧鞆陀^所說:“從全書來看,他之所謂法,是以孔子《五經(jīng)》為中心所樹立的作人與立言的標準?!盵9](305)
揚雄摹仿《周易》作《太玄》,摹仿《論語》作《法言》,摹仿的是經(jīng)典,尊崇的是圣人,弘揚的是圣人之道。他沿著圣人的軌跡,摹仿圣人的樣式,不管講得好不好,但也試圖在圣人已沒之后繼續(xù)傳講圣人之道。
《太玄》雖玄,但與《周易》參看,就可見其摹仿《周易》之痕跡?!吨芤住穫髡f伏羲創(chuàng)卦,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八卦,每卦三爻,得三八二十四爻。文王重卦之后,八八重為六十四卦,得三百八十四爻??鬃俞屫?,增補十翼,得《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以闡發(fā)《周易》之思想。
揚雄則以一人之力創(chuàng)制《太玄》。卦畫六爻,《玄》首四重,方、州、部、家以三進制推演出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八十一家即八十一首,每一首有首名,并用一條首辭闡釋其大義。然后每首詳解,一首九贊,得七百二十九贊,每贊各有一條贊詞,一條測詞?!兑住酚惺磔o之,《玄》有《首》、《沖》、《錯》、《測》、《摛》、《瑩》、《數(shù)》、《文》、《掜》、《圖》、《告》十一篇論之。
由此可見,揚雄之《太玄》確實是模擬《周易》,但獨具匠心。《太玄·玄告》云:“天以不見為玄,地以不形為玄,人以心腹為玄?!盵10](250)《太玄》以玄為一、陰陽為二、天地人為三,由老子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11](96)的思路出發(fā)以“三”為基數(shù)推演萬物。《太玄》從小處講,補充發(fā)展《周易》;從大處來說,它試圖在《周易》的二進制基礎之上推演出三進制的演繹體系,重構(gòu)宇宙秩序的關(guān)系?!吨芤住は缔o上》云:“一陰一陽之謂道。”[5](78)自此后,天地陰陽、君臣尊卑,構(gòu)成中國最基本的宇宙秩序及政治秩序?!短ばD》云:“夫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兼三道而天名之,君臣父子夫婦之道也?!盵10](247)《太玄》試圖在《周易》陰陽二元論的基礎上,加上“人”成為三元,在已然定型的宇宙系統(tǒng)中硬生生加入“人”的一環(huán),變成天、地、人的演化模式。但這個模式所要論證的,仍然是“君臣父子夫婦之道”,也就是論證君臣父子夫婦之不平等乃天經(jīng)地義的周公之道。
《太玄》是揚雄閉門造車、深思熟慮之作,其獨創(chuàng)性就在于他的三進制的結(jié)構(gòu)設計。但是,宇宙結(jié)構(gòu)其實來自人間秩序,是人們?yōu)榻忉尙F(xiàn)實合理性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宇宙模式。《周易》之乾坤兩卦對應的不僅僅是天地陰陽,更重要的是君臣尊卑?!疤熳鸬乇?,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周易·系辭上》)[5](75)因為天尊地卑,所以君尊臣卑;因為天永遠在上地永遠在下,所以天不變道亦不變,君臣之道永遠不變,貴賤之位永遠不變。揚雄也沒想過否定君臣尊卑,只想“善言天地者以人事,善言人事者以天地?!保ā短ば妗罚10](252)然而在三進制的“天、地、人”之中,君在哪里?臣在哪里?人是成為了天地之心,但人間的秩序如何體現(xiàn)?揚雄模擬《周易》做《太玄》的時候,真的是沒意識到《周易》背后的分量,他沒有意識到宇宙構(gòu)造是建立在政治構(gòu)造基礎之上的,政治構(gòu)造不變,宇宙學說怎能變呢?而他自己是堅決擁護現(xiàn)行制度的,認為周公之制是亙古不變的真理:“陰以知臣,陽以知辟,君臣之道,萬世不易?!保ā短こ!罚10](121)
揚雄以三進制替代二進制,從結(jié)構(gòu)模式上他根本地改變了宇宙模式,但在思想學說、政治建構(gòu)上又極力維護舊說,使得《太玄》本身陷入了尷尬的境地。一方面,方、州、部、家的三元制設計不容于傳統(tǒng)的二元系統(tǒng),力圖裨益《周易》的愿望落了空;另一方面,《太玄》試圖自成體系卻又無獨創(chuàng)思想,沒什么真正的學術(shù)價值。揚雄三進制的創(chuàng)新的背后沒有制度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那也就只能是一個空架子。難怪蘇軾說:“揚雄好為艱深之文,以文淺易之說?!保ㄌK軾《與謝民師推官書》)[12](1652)徐復觀先生也認為:“盡管《太玄》這一大系統(tǒng),在知識上是虛假的,但他運思的既精且密,不是西方許多形而上學家中的本體論所能企及。所以不應因其知識的虛假性,而否定揚雄此一辛勤工作在思想史上的意義。”[9](305)
由《太玄》可見,明道崇圣宗經(jīng),既是揚雄成功之路,亦是揚雄失敗之路。成功在于他在荀子的基礎上總結(jié)出了一套學術(shù)生成模式,這一套模式經(jīng)過劉勰明確提出后,成為了后世學術(shù)話語生成方式。后世治學,雖然形式上不一定像揚雄一樣仿制經(jīng)書而作,但精神上都以明道崇圣宗經(jīng)的學術(shù)之路為學術(shù)正宗。因此,桓譚說他“才智開通,能入圣道”(《桓子新論·閔友第十五》)[2](152),不虛也。
失敗在于,明道崇圣宗經(jīng)的話語生成方式,是以圣人之道為終極真理的仰望模式。既然真理已經(jīng)被圣人所啟明,后世只需要學習仰望圣人,那創(chuàng)新與突破在哪里?固化真理,崇拜圣人,膜拜經(jīng)典,這個封閉的模式堵塞了后世的發(fā)展空間,凝固了后人的思想,包括揚雄的思想。揚雄用明道崇圣宗經(jīng)構(gòu)建起來的學術(shù)價值幾何?揚雄一生,殫精竭思,勤于著述,“后人用覆醬瓿”[1](2563),不是因為不懂,而是因為無物!悲哉!揚雄,有學術(shù)而無思想,精于技而拙于道,止步于匠人而無緣于大師。
總之,綜觀揚雄的學術(shù)發(fā)展歷程,從辭賦到學術(shù),都是以模擬為主。早期辭賦在學習前人并試圖超越前人中不自覺地就走上模擬的道路,但在后期揚雄否定辭賦之后,已通過自覺的反思,總結(jié)出明道、崇圣、宗經(jīng)的治學路徑,并加以闡發(fā)論證,用于創(chuàng)作實踐,為后人如何治學指明了學術(shù)道路。明道、崇圣、宗經(jīng)一直占據(jù)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主流學術(shù)話語地位,成為中國學術(shù)生成的基本方式和路徑,影響至今。
〔參考文獻〕
[1][漢]班固撰.漢書·揚雄傳下(全三冊)[M].江建忠標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桓譚.桓子新論[A]. 陳廷嘉,王同策,左振坤等校點.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第2冊·后漢[C].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3]王青.揚雄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紀國泰.《揚子法言》今讀[M].成都:巴蜀書社,2010.
[5][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附校勘記(全二冊)[C].北京:中華書局,1980.
[6]張覺.荀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7][漢]揚雄著.揚雄集校注[M].張震澤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8][南朝梁]劉勰著.文心雕龍譯注[M].王運熙,周鋒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9]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2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0][漢]揚雄撰.太玄集注[M].(宋)司馬光集注,劉韶軍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3.
[11][漢]河上公注.老子[M].嚴遵指歸,(三國)王弼注,劉思禾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2][宋]蘇軾著.蘇軾全集(全三冊)[M].傅成,穆儔標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