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婷 (南京藝術(shù)學院美術(shù)學院研究生 210013)
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以長生不死為主要追求的道教神仙信仰,將史前原始神話及先秦諸子特別是道家的學說相融合,形成了中國本土文化土壤。飛仙,亦即道教仙界的神靈,作為神仙思想的產(chǎn)物,在印度飛天傳入中國之前就已經(jīng)誕生了1。
中國道教的飛仙承載著人們對長生不死,得道升仙的期望,其早期都是身穿羽衣,背生羽翼,作飛騰狀的羽人形象。以漢代長安城長樂宮故址出土的一件青銅羽人雕塑為例(圖1),羽人長臉尖鼻,平額高眉,雙耳直豎過于頭頂。上衣兩肩的羽毛似羽翼,下身著羽裳,雙手呈現(xiàn)持節(jié)的姿勢,發(fā)髻、羽衣及羽裳均向后飄舉,整個造型具有仙風道骨的美感。
類似的飛仙還可見于,中國西北酒泉出土的丁家閘五號晉墓的墓室南頂出現(xiàn)的一身羽人(圖2)以及河南洛陽邙山上瑤村發(fā)現(xiàn)的一座北魏升仙畫像石棺中,在石棺左、右?guī)?,刻著頭戴籠冠、身著漢式褒衣博帶袍服,生有羽翼,長胡須,手執(zhí)羽扇、蓮花的羽人方士(圖3),正引導墓主飛升天國仙界。畫面瑰麗奇特,線條流暢奔放,是十分罕見的“以形寫神”、“傳神寫照”、完全世俗化的羽人形象。
圖1 漢代長安城長樂宮故址出土青銅羽人雕塑
圖2 酒泉丁家閘五號晉墓的墓室南頂羽人
圖3 洛陽邙山上瑤村北魏升仙畫像石棺飛仙
但是,中國的飛仙除了上述依靠羽衣、雙翼來表示仙人特征的羽人形象外,還出現(xiàn)了不穿羽衣、不生雙翼、衣飾繁復飄揚的人首蛇身或人身的仙女形象。
以1964年出土于河南南陽西關(guān)的漢代漢畫像石《嫦娥奔月圖》2為例(圖4),畫面右側(cè)出現(xiàn)了一高髻廣袖、人首蛇身的嫦娥,正飛奔向前方內(nèi)刻蟾蜍的圓月。相似的造型還可見于1965年出土于南陽英莊漢代畫像石墓前室蓋頂?shù)摹版隙鸨荚隆眻D,以及1985年冬出土于南陽蒲山漢畫像石墓前室墓頂?shù)摹版隙鸨荚隆眻D等。關(guān)于這類不穿羽衣,不長羽翼的仙人形象,早在漢代的典籍中就已經(jīng)有所記載?!渡裣蓚鳌づ碜?zhèn)鳌分姓f:“仙人者,或束身入云,無翅而飛;或駕乘云,上造天階;或化為鳥獸,浮游青云?!?/p>
此外,在傳為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3中,還出現(xiàn)了體形瘦削苗條,衣裙巾帶繁復飄揚的仙女洛神的形象(圖5)。這一“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奇服曠世,骨像應(yīng)圖”翩然飛行空中的洛神4,已經(jīng)完全人形化。對此,西晉時期的神仙家葛洪在《抱樸子·內(nèi)篇》卷四中說的更明確:“仙童仙女來侍,飛行輕舉,不用羽翼?!倍疫M而認為:“古之得仙者,身生羽翼,變化飛行,失人之本,更受異形。”可見在他看來,身生羽翼的飛仙是“失人之本”,即降低了人為萬物之靈的本質(zhì)。此后,這類衣飾巾帶繁復的飛仙,還出現(xiàn)在了北宋武宗元所繪《朝元仙仗圖》的臨本《八十七神仙圖》中。
這說明了,作為道教神仙思想產(chǎn)物的飛仙,至此已經(jīng)變?yōu)榱瞬淮┯鹨?、不長翅膀,衣飾繁復的仙女形象,并逐步定型化。
圖4 漢代南陽畫像石《嫦娥奔月圖》
圖5 傳為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中的仙女洛神
兩漢之際,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5。在佛教初傳之時,佛與仙并沒有嚴格的區(qū)分,佛教甚至一度依附于神仙,而興起于中國。東漢初年,在黃老神仙流行的氛圍中,佛陀被看做西方神仙,雜入黃老、神仙之中同受祭祀6。在長江流域,現(xiàn)存有一批漢末三國至西晉時期的中國最早期的佛教造像。在這些造像中,被道教標榜長壽的蟾蜍、龜、鶴、鹿等神獸以及“體生毛、臂變?yōu)橐淼摹⑿杏谠?,千歲不死”的仙人,均與佛像堆塑在了一起。例如,南京雨花臺長崗村出土三國時期的青瓷釉下彩壺,器腹繪有21位長耳羽臂的持節(jié)仙人,壺肩則堆塑有兩尊帶項光、肉髻的佛陀。仙、佛被完美的表現(xiàn)于同一畫面(圖6)。類似的情形還有:浙江上虞出土的西晉魂瓶上,佛像坐于龜背;在佛飾鏡上,佛陀與東王公、西王母同處于供奉位置等。這都說明了初傳期的印度佛教就是依附于中國本土的神仙,逐漸發(fā)展壯大的,此時的佛與仙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相當?shù)模强梢员佑铀麄兊纳耢`。概言之,東漢、三國至兩晉時期的佛教雖然已經(jīng)興起在長江沿線,印度佛陀的形象也已經(jīng)在民眾的心中占據(jù)了一席之地,對佛陀的思想觀念卻依然停留在了功利性的崇奉上7。人們卻將佛陀視為神仙來供奉,希望這位外來的佛陀能夠像他們所熟知的本土神仙一樣庇佑他們。佛教凈土思想與道教神仙思想在此時已經(jīng)發(fā)生了融合,并且還反映到佛教藝術(shù)造像上。
佛教藝術(shù)中的飛天與中國本土道教的飛仙也就自然的出現(xiàn)了在佛經(jīng)和圖像上相融合、混淆的狀況。姚秦鳩摩羅什翻譯的《首楞嚴三昧經(jīng)》中有:“情少想多,輕舉飛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地行羅剎,皆謂之飛行仙,系十種仙之一,飛行空中之仙人也?!边@里的飛仙并不是中國道教的飛仙,而是指印度佛教的飛天。經(jīng)過修煉后,可以飛天入地出入三界。這就說明了佛、道兩家在對道教飛仙與佛教飛天的理解上,是有著相互滲透、借鑒、求同存異的趨向的。在圖像上,二者也出現(xiàn)了相互融合的情況。在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的窟頂以及四壁,出現(xiàn)了長耳羽臂、赤裸上身,持節(jié)飛行,且身披佛教飛天飄帶的道教羽人形象(圖7),以及莫高窟西魏第249窟窟頂北披長耳羽臂,身披飄帶的羽人(圖8)。
圖6 南京雨花臺長崗村出土三國時期的青瓷釉下彩壺
圖7 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羽人
圖8 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49窟窟頂北披羽人
此外,在發(fā)掘出土的南朝墓室磚印壁畫中,不僅明確出現(xiàn)羽人,而且還出現(xiàn)了一類兼具南式飛天造型和道教飛仙神仙思想的“天人”形象。1965年發(fā)掘的江蘇丹陽胡橋鶴仙坳南朝大墓磚印壁畫《羽人戲虎》中的天人像,該墓應(yīng)是南齊被明帝蕭鸞追尊為景帝的蕭道生夫婦墓修安陵,絕對年代據(jù)林樹中考證為494年。墓室殘磚中明確有“天人”的磚刻文字8。1968年發(fā)掘的江蘇丹陽建山金家村墓、丹陽胡橋吳家村墓磚印壁畫《羽人戲虎》、《羽人戲龍》圖中均有發(fā)現(xiàn)。例如,《羽人戲龍》圖中龍背上方出現(xiàn)的三身天人(圖9)9。1958年發(fā)掘的河南鄧縣學莊南朝墓中的畫像磚上(圖10),也同樣出現(xiàn)了上述的天人像10。
值得注意的是,在江蘇丹陽建山金家村南齊墓磚印壁畫《羽人戲虎》圖中,虎背左上方的一身天人(圖11),身形姿態(tài)與佛教飛天相同。但是,其雙臂還殘留有羽翼,好像剛從羽人的翅膀蛻化而來,不像《羽人戲虎》、《羽人戲龍》中的其他天人造型與佛教飛天幾乎完全一致。據(jù)此,這身天人應(yīng)是飛仙與飛天融合過渡中的形式。我們知道,飛天是佛教凈土思想的產(chǎn)物,所以只能出現(xiàn)在佛國世界;飛仙則是道教神仙思想的產(chǎn)物,承擔著引魂升天的職責,所以是可以進入墓葬陪死人的,而這類天人則兼具了佛教飛天的造型、道教飛天的宗教思想。因此,這類天人很可能就是在漢末三國至西晉時期出現(xiàn)的類似佛陀的稚拙形飛天基礎(chǔ)上,結(jié)合道教神仙思想及飛仙造型所形成的。他們是印度飛天中國化、本土化進程中的關(guān)鍵轉(zhuǎn)折點和有力見證。并且,在南齊墓室中出現(xiàn)的這類兼具飛天、飛仙特征的天人,與成都萬佛寺出土的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石刻畫上的飛天,有著極為相似的造型。結(jié)合萬佛寺南朝宋元嘉二年石刻畫上的飛天可以得出:東晉時期的建康城中出現(xiàn)的南式飛天,很可能就是由三國、西晉時期的早期飛天與道教衣飾繁復的仙女形飛仙相結(jié)合而形成的。
由此可見,印度佛教中的飛天在傳入中國的進程中,不僅借鑒了西方有翼天使的造型,而且也兼容了道教飛仙的職能、特征。這說明了中國飛天是多種文化影響下的產(chǎn)物,同時也驗證了其多元的文化屬性。
圖9 丹陽胡橋?qū)毶侥铣勾u畫《羽人戲龍圖》 天人(局部)
圖10 河南鄧縣學莊南朝墓畫像磚天人
圖11 丹陽建山金家村南齊墓磚印壁畫《羽人戲虎圖》 天人(局部)
注釋:
1.《太平御覽》中有:“天仙品”載:“飛行云中,神化輕舉,以為天仙,亦云飛仙”。王逸引《九懷》曰:“《山海經(jīng)》言,有羽人之國,不死之民。是以羽民即仙人也”。《海內(nèi)十洲記》中說:“蓬萊山周回五千里,外別有圓海繞山 無風而洪波百丈,不可得往來 惟飛仙能到其處耳?!?/p>
2.中國畫像石全集編委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河南漢畫像石》[M].鄭州:河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0,圖第205幅。1964年出土于河南南陽西關(guān),年代為東漢,高64厘米,長119厘米,現(xiàn)藏于河南省南陽漢畫館。
3.故宮博物院藏畫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歷代繪畫·故宮博物院藏畫集I》[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78《洛神賦卷》傳為東晉顧愷之,絹本,27.1×572.8厘米。
4.三國時期的曹植在他的文學作品《洛神賦》中描繪了在洛水之濱見到的洛神:“翩若驚鴻,婉若游龍……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zhì)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聯(lián)娟。……柔情綽態(tài),媚于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yīng)圖”。
5.《后漢書·楚王英傳》記載,英“晚節(jié)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逗鬂h書》卷八十八西域列傳第七十八記載,楚王英始信其術(shù),中國因此頗有奉其道者?!?/p>
6.《后漢書·楚王英傳》記載,楚王劉英晚年“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可見,劉英已經(jīng)將佛教看成神仙方術(shù)的一種,與黃老一同拜祭。
7.阮榮春.佛教南傳之路[M].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0,32—33 8.該墓應(yīng)是南齊被明帝蕭鸞追尊為景帝的蕭道生夫婦墓修安陵,絕對年代據(jù)林樹中考為494年。林樹中.江蘇丹陽南齊陵墓磚印壁畫探討[J].文物,1974.02
9.發(fā)掘報告認為,兩墓可能是蕭齊末年廢帝東昏侯蕭寶卷(499年在位)與和帝蕭寶融(501-502年在位)的陵墓。尤振克.江蘇丹陽縣胡橋、建山兩座南朝墓葬[J].文物.1980.02
10.這類天人的出現(xiàn)時間約在五世紀后半葉。河南省文化局.鄧縣彩色畫像磚墓[M].文物出版社,1958;陳大章.河南鄧縣發(fā)現(xiàn)七色彩繪畫象磚墓[J].文物參考資料,1958.06;柳涵.鄧縣畫象磚墓的時代和研究[J].考古,1958.05
參考文獻:
[1]林樹中.再談南朝墓《七賢與榮啟期》磚印壁畫[J].藝術(shù)探索,2005,03.
[2]林樹中.江蘇丹陽南齊陵墓磚印壁畫探討[J].文物,1974.02.
[3]尤振克.江蘇丹陽縣胡橋、建山兩座南朝墓葬[J].文物,1980.02.
[4]陳大章.河南鄧縣發(fā)現(xiàn)七色彩繪畫象磚墓[J].文物參考資料,1958.06.
[5]柳涵.鄧縣畫象磚墓的時代和研究[J].考古,1958.05.
[6]阮榮春.佛教南傳之路[M].湖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0.
[7]費泳.漢唐佛教造像藝術(shù)史[M].湖北美術(shù)出版社,2009.
[8]中國畫像石全集編委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河南漢畫像石》[M].鄭州:河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0.
[9]故宮博物院藏畫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歷代繪畫·故宮博物院藏畫集I》[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78.
[10]鄭汝中,邰建群.飛天縱橫.載于鄭汝中,邰建群.中國飛天藝術(shù)[M].安徽美術(shù)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