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榮玉 陳京 歐成舉
(皖南醫(yī)學院1.微生物學與免疫學教研室;2.附屬弋磯山醫(yī)院檢驗科,蕪湖 241002)
白念珠菌是最常見的條件致病性真菌,該菌有酵母相和菌絲相兩種細胞形態(tài),酵母相幾乎沒有致病性,而菌絲相的形成在對宿主的黏附和致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1]。隨著真菌病治療學研究的發(fā)展,白念珠菌的耐藥問題已成為研究的熱點[2-3],但以往研究主要針對的是酵母相,若以菌絲相為研究對象,能更確切反映其在體內(nèi)真實情況。因此,為明確這兩相細胞對抗真菌藥物的敏感性的差異,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藥物治療白念珠菌引起的感染,本研究對近期臨床所分離的220株白念珠菌的酵母相和菌絲相兩相細胞對5種常用的抗真菌藥物的敏感性作一比較,報告如下。
受試菌株來自于皖南醫(yī)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和第二醫(yī)院住院感染患者的痰液、咽拭子、尿液等標本,其中同一患者同樣標本多次分離出相同白念珠菌者,按1株計算。受試菌株共220株??拐婢幬飪尚悦顾谺 (AmB)、氟康唑 (FCA)、伊曲康唑 (ITR)、伏立康唑 (VRC)、5-氟胞嘧啶 (5-FC)均來自微量稀釋法藥敏試劑盒ATB FUNGUS 3,購于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
白念珠菌酵母相采用氯霉素沙堡弱培養(yǎng)基,購于鄭州博賽生物工程公司;菌絲相采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 1640培養(yǎng)基,購于江蘇凱基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法國科瑪嘉念珠菌顯色培養(yǎng)基 (CHROM agarCandida)購于博賽生物工程公司;自動微生物鑒定系統(tǒng)VITEK-32、酵母樣真菌鑒定卡 (YBC)、微量稀釋法藥敏試劑盒ATB FUNGUS 3均為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產(chǎn)品;質(zhì)控菌株近平滑念珠ATCC22019、克柔念珠菌ATCC6258購于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
菌株分離鑒定 將各種臨床標本先接種于氯霉素沙堡弱培養(yǎng)基,35℃孵育,培養(yǎng)陽性者,菌落經(jīng)革蘭染色確認為酵母樣菌后,轉(zhuǎn)種至科瑪嘉顯色培養(yǎng)基進行初步鑒定,再用VITEK-32的酵母樣真菌鑒定卡 (YBC)進行鑒定。
菌絲相的誘導 白念珠菌菌絲相的誘導參照文獻進行[4]。將220株白念珠菌分別接種于5 mL含10%小牛血清的RPMI 1640 (pH7.5)培養(yǎng)液中,置于恒溫震蕩培養(yǎng)箱,36℃?zhèn)鞔囵B(yǎng)7 d。其中第1~2天每8 h轉(zhuǎn)種1次,第3~5天每12 h轉(zhuǎn)種1次,第6~7天每24 h轉(zhuǎn)種1次,共轉(zhuǎn)種12次。
藥敏試驗 采用ATB FUNGUS 3試劑盒,嚴格按照操作按說明進行。挑取單個菌落 (≥1 mm)用無菌生理鹽水調(diào)整比濁至2麥氏單位,用微量加樣器取20 μL菌液加入ATB培養(yǎng)基,用自動加樣器混勻后依次加入ATB藥敏板,每孔135 μL,蓋上塑料蓋,35℃孵育24 h上機測定。結(jié)果參照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 (NCCLS)抗真菌藥敏試驗標準,判定敏感 (S)、中介 (I)、耐藥 (S)3種結(jié)果。FCZ MIC≤8 μg/mL為敏感,16~32 μg/mL為中介,≥64 μg/mL為耐藥;ITR MIC≤0.125 μg/mL為敏感,0.25~0.5 μg/mL為中介,≥1.0 μg/mL為耐藥;VRC MIC≤1 μg/mL為敏感,MIC=2 μg/mL為中介,≥4 μg/mL為耐藥;5-FC MIC≤4 μg/mL為敏感,8~16 μg/mL中介,≥32 μg/mL為耐藥。AMB尚未定義,根據(jù)說明書,MIC≤1 μg/mL為敏感,≥2 μg/mL為耐藥。
統(tǒng)計學分析 利用SAS 8.1統(tǒng)計軟件,采用t檢驗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白念珠菌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 1640培養(yǎng)液中連續(xù)傳代7 d后,其菌絲相形成率達99%以上,見圖1~2。
圖1白念珠菌菌絲相細胞 (革蘭染色,×1 000)圖2白念珠菌菌絲相細胞 (革蘭染色,×400)
Fig.1Candidaalbicanscells of hyphal form (Graman staining,×1 000)Fig.2Candidaalbicanscells of hyphal form (Graman staining,×400)
220株白念珠菌酵母相與菌絲相對5種抗真菌藥物的敏感率及MIC值 220株受試菌株對兩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較為敏感,酵母相和菌絲相對兩性霉素B敏感率分別為97.27%、97.73%,耐藥率分別為2.73%、2.27%;對5-氟胞嘧啶敏感率分別為96.82%、97.27%,耐藥率均為2.27%。3種唑類藥物中,對氟康唑的敏感率最低,敏感率分別為81.82%、85%,耐藥率分別為14.54%、11.36%;其次是伊曲康唑,對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分別為87.27%、90.46%,耐藥率分別為9.09%、6.36%;對伏立康唑的敏感率最高,分別為92.72%、95%,耐藥率分別為3.64%、2.27%。
5種抗真菌藥物中,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qū)Π啄钪榫湍赶郙IC值顯著高于菌絲相 (P<0.05),而兩性霉素對白念珠菌酵母相和菌絲相MIC值差異不顯著 (P>0.05)。
220株白念珠菌酵母相與菌絲相對5種抗真菌藥物的敏感率及MIC值見表1。
表1 220株白念珠菌酵母相與菌絲相對5種抗真菌藥物的敏感率及MIC值
注:*.α=0.05水平上差異顯著
白念珠菌酵母相與菌絲相敏感性的差異 220株白念珠菌兩相細胞對5種抗真菌藥物的敏感度總體一致性為85.46% (188/220),220株受試菌株中共有32株白念珠菌酵母相與菌絲相對5種抗真菌藥物表現(xiàn)出不同的敏感性。
兩性霉素B有1株酵母相為耐藥株,但菌絲相卻為敏感株。氟康唑有4株酵母相為耐藥株,但菌絲相卻為中介株;有3株酵母相為耐藥株,但菌絲相卻為敏感株;有4株酵母相為中介株,但菌絲相卻為敏感株。伊曲康唑有4株酵母相為耐藥株,但菌絲相卻為中介株;有2株酵母相為耐藥株,但菌絲相卻為敏感株;有5株酵母相為中介株,但菌絲相卻為敏感株。伏立康唑有3株酵母相為耐藥株,但菌絲相卻為中介株;有5株酵母相為中介株,但菌絲相卻為敏感株。5-氟胞嘧啶有1株酵母相為中介株,但菌絲相卻為敏感株。白念珠菌酵母相與菌絲相敏感性的差異見表2。
本研究中報道的受試菌株無論是酵母相還是菌絲相的敏感率與國內(nèi)其他學者的報道均有一定差異[5-7],敏感率多低于以往報道,這可能與菌株的來源及各醫(yī)院抗真菌藥物的使用和地區(qū)等不同原因有關(guān)。
關(guān)于白念珠菌酵母相與菌絲相藥物敏感性差異的比較,有些學者認為白念珠菌酵母相與菌絲相對抗真菌藥物的敏感性不同,某些抗真菌藥物對菌絲相的抗菌活性強于酵母相[8-10]。本研究中表1顯示,220株受試白念珠菌菌絲相對5種抗真菌藥物的敏感率均要高于酵母相,其中酵母相與菌絲相對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存在顯著差異 (P<0.05),而對兩性霉素差異不顯著 (P>0.05)。這表明白念珠菌細胞形態(tài)對這3種藥物的敏感性具有重要的影響,即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qū)Π啄钪榫z相的作用大干對酵母相。表2顯示,同一菌株在酵母相和菌絲相兩種不同的形態(tài)下對同一種藥物的敏感性可能有差異,有些菌株酵母相處于耐藥或中介水平,但菌絲相卻是中介或敏感,說明酵母相和菌絲相的相位改變會影響其敏感性。以上研究結(jié)果表明菌絲相較酵母相對抗真菌藥物更加敏感,抗真菌藥物對菌絲相作用更強大,這與有關(guān)文獻報道一致[8-10]。
表232株白念珠菌酵母相與菌絲相對5種抗真菌藥物敏感性差異的比較
Tab.2The susceptibilities difference of yeast-form and hyphal-form of 32Candidastrains to 5 antifungal agents
抗真菌藥物敏感性差異(酵母相→菌絲相)R→I(株數(shù))R→S(株數(shù))I→S(株數(shù))合計(株數(shù))兩性霉素B11氟康唑43411伊曲康唑42511伏立康唑3585?氟胞嘧啶11合計1161532
白念珠菌酵母相與菌絲相兩相細胞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形成酵母相與菌絲相的結(jié)構(gòu)成分不同,因此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也不同。唑類藥物的作用機制是通過競爭性抑制真菌羊毛甾醇14α-脫甲基酶,干擾細胞膜麥角固醇的合成,造成固醇前體的積累和麥角固醇的耗盡,導致質(zhì)膜結(jié)構(gòu)和功能的改變,抑制真菌細胞的生長;兩性霉素B是多烯類抗真菌藥物,主要作用于真菌細胞膜上的麥角固醇,使麥角固醇不能合成,并產(chǎn)生小孔,細胞因電解質(zhì)和基質(zhì)外泄而死亡[11]。白念珠菌酵母相與菌絲相細胞形態(tài)不同,兩相細胞對麥角固醇的需求量也不同。由此推測,唑類藥物及兩性霉素B對白念珠菌酵母相與菌絲相抗菌活性的差異,可能是由于酵母相與菌絲相對麥角固醇需求量不同所造成。5-氟胞嘧啶為抑菌劑,屬于嘧啶類抗真菌藥物,它進入敏感真菌后,在細胞內(nèi)胞嘧啶脫氨基酶和尿嘧啶磷酸核糖基轉(zhuǎn)移酶作用下轉(zhuǎn)化為5-氟鳥苷酸,干擾或抑制真菌蛋白質(zhì)或氨基酸的合成,發(fā)揮抑菌作用[11]。由此推測,5-氟胞嘧啶對白念珠菌酵母相與菌絲相抗菌活性的差異,可能是由于兩相細胞中胞嘧啶脫氨基酶和尿嘧啶磷酸核糖基轉(zhuǎn)移酶含量不同所造成。
綜上所述,白念珠菌酵母相與菌絲相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存在差異。由于菌絲相是白念珠菌對人體的主要致病形式,因此,在體外對白念珠菌進行病原真菌學研究時,選用其菌絲相更有意義,更能反映體內(nèi)真實情況。
[1] 朱丹婷, 李景, 俞立英. 白念珠菌致病性研究進展[J]. 中國真菌學雜志, 2015, 10(1): 54-58.
[2] 顏鈺, 曹穎瑛, 姜遠英. 白念珠菌耐藥機制新進展[J]. 中國真菌學雜志, 2013, 8(5): 311-315.
[3] 劉雅, 肖玉玲, 康梅, 等. 侵襲性白念珠菌感染的危險因素及耐藥性變遷[J]. 中國抗生素雜志, 2014, 39(10): 780-784.
[4] 厲榮玉, 錢森和, 董群, 等. 白念珠菌菌絲相培養(yǎng)條件及RAPD反應體系優(yōu)化的研究[J]. 醫(yī)學分子生物學雜志, 2012, 9(1): 21-26.
[5] 陳芝芳, 王冬. 白念珠菌對五種抗真菌藥物敏感性分析[J]. 臨床醫(yī)學, 2011, 31(5): 83-85.
[6] 胡志東, 岳娜, 徐海茹, 鐘述猷. 臨床標本中分離的白念珠菌對氟康唑的敏感性分析[J]. 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 2004, 27(10):676.
[7] 孫長貴, 王奇軍, 張麗君,等. 臨床常見念珠菌對四種抗真菌藥物體外敏感性研究[J]. 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 2005, 28 (6): 654-655.
[8] 王恩華, 劉朝暉. 不同pH值環(huán)境唑類藥物對假絲酵母菌雙相性藥物敏感性研究[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 2014, 30(3): 209-213.
[9] 張宏, 石婧, 喬建軍. 氟康唑?qū)Π啄钪榫z相與酵母相體外藥物敏感性差異比較[J].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2006, 22(1): 26-27.
[10] 劉魏, 張旭, 劉朝暉, 等. 時間、二相性、pH環(huán)境對白色假絲酵母菌藥物敏感性的影響[J]. 現(xiàn)代婦產(chǎn)科進展, 2011,20 (1): 30-34.
[11] 曾昭瑛, 蘇建榮. 抗念珠菌藥物的耐藥特性分析[J]. 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2, 33(2): 17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