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江良
向烏鴉致敬
在我的孩提時代,雖然生活比較貧困,但生態(tài)環(huán)境非常好,天空每天都是藍的,時常有成群鳥兒飛過,麻雀自然是不用說了,它們是鄉(xiāng)村最多的鳥,還有每年春季定期而至的燕子,以及黑不溜秋的烏鴉。
現在,就說烏鴉。
當它叫著難聽的“呱呱”聲,從頭頂飛過的時候,我們總會急速地低頭朝地面“呸呸呸”地吐著口水。我們這等舉止,是大人叮囑過的。他們說,“烏鴉叫,晦氣到?!倍驴谒且环N脫晦的簡便方法。
當時,尚且年幼的我,有著好問的習慣,見大人這般囑咐,免不了要問個究竟。但他們也講不出一個所以然來,只是說那是祖輩傳下來的。倘若你再問,他們會很不耐煩地強調道:“你記得吐口水就行了?!?/p>
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次聽到烏鴉的叫聲,還來不及去尋找烏鴉,我就會習慣性地吐口水。而且吐了口水還不夠,在那天接下去的時間里,無論說話、行事都會小心翼翼地,盡可能避免惹禍上身。
也許是吐口水起了作用,抑或聽到烏鴉叫后行動謹慎了,反正在我的記憶里,于鄉(xiāng)村的20年中,瞧見烏鴉后的那些天,還真的沒有“晦”過。倒是沒瞧見的日子里,“晦”過好幾回,嚴重一次還灼傷了雙腿。
后來,我離開農村,來到了城里。而在城市,不像農村,不要說是烏鴉,連麻雀都很難見到,倒是養(yǎng)在籠子里的鸚鵡,總時不時能碰上,當你瞧見它們,它們也正好瞧見你時,說不定還會“學舌”:“你好!”
對于鸚鵡的友好“招呼”,自然是不用吐口水的。漸漸地,我也就忘記了吐口水這回事,直到前幾天,在編一本雜志時,看到一篇關于烏鴉的稿子,才驀然回想起來。不過,那篇稿子里沒提到“烏鴉叫,晦氣到?!?/p>
那烏鴉到底是種什么樣的鳥?那篇稿子里這樣寫道:美國動物行為學專家路易斯-萊菲伯弗爾對鳥類進行IQ測驗后發(fā)現,烏鴉是人類以外具有第一流智商的動物,其綜合智力大致與家犬的智力水平相當。
智慧如斯,為何被人類視為“不祥之鳥”?原來古人發(fā)現它在誰家樹上叫,過幾天誰家就會死人。對此,現代科學揭示了謎底:病危者體內會散發(fā)一種微量化學物質,烏鴉被該物質刺激則會反射性地啼叫。
如此說來,烏鴉“叫喪”,不過是誠實報信!但正因為此,它被打入了另冊——聽到它叫,就擔心不吉利;說些擔憂的話,被諷為“烏鴉嘴”;好多詞語對其也極含偏見,如:烏合之眾、天下烏鴉一般黑……
由此,不禁聯想到一個人:魯迅。他深刻地描寫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人們,解除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并為新文化運動吶喊,卻被貶為:自私者、謠言家、變態(tài)者、仇世者、大偽者、民族虛無主義者、漢奸和棍子。
他所遭受的,不就是烏鴉的遭遇?或者說,他就是人類的“大烏鴉”!于此,我為烏鴉深感不平!是啊,它們何辜?就因為以“先知的預見性”和“啟喚悲劇危機意識”的“啼叫”太難聽而遭人嫌?被人恨?
竊以為,我們應當向烏鴉致歉,甚至于致敬!然而,遺憾的是,由于人為因素造成了生態(tài)破壞,無論在城市還是在鄉(xiāng)村,我們幾乎很難再見到烏鴉了,倒是被馴養(yǎng)的鸚鵡隨處可見,不斷學說著:“你好!你好!”
“搶鏡者”的結局
前些日子,陪父母去某公園游覽。在那里,謀過面的不下百人,但此刻能讓我回想起的,只有那么一位。當時,我們正觀賞園內的小火車,一個上了年紀的矮瘦男人,帶著一個年輕女子,從身邊跑過,顯然去坐小火車的。他穿著風衣,戴著禮帽,走路時腳抬得很高,跑起來的樣子很怪異,像鴨子似的。他跑到小火車前,也不像其他乘客買票上車,而是在那邊來回走動,朝車廂內東張西望。等小火車快啟動了,才急匆匆跑上車。這倒也罷,小火車開動后,他又現身中間車廂門前,擺出各種姿勢自拍,還不時朝圍觀的人群揮手致意,惹得我們哈哈大笑,母親忍不住說:“這也是個活寶,都一大把年紀了還發(fā)‘鮮!”
這是一個愛“搶鏡”的人。
其實,在當下,各行各業(yè)里,都不缺這樣的人。他們混跡于各種場合,凡是有活動的地方,就會有他們的身影。他們時常在媒體上露面,要么衣著怪異在裝神弄鬼,要么噴著唾沫在高談闊論。他們的名氣一律如雷貫耳,但曾經做出過些什么?目前具體在做些什么?究竟做得怎么樣?我們一概不知道,也無從了解。不過,這似乎并不重要!要緊的是,我們記住了他們,那些場子需要他們。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所在行業(yè)的代表、楷模,甚至于領袖。
應該說,這種愛“搶鏡”的人,每個時代都層出不窮。特別在當前,數量還是蠻可觀的。然而,由于如今每個行業(yè)的競爭已然到了“慘烈”的地步,僧多粥少,得以“出鏡”的永遠只是少數,所以“搶鏡”的招數也越來越“出奇制勝”。在文學圈,某詩人當街表演吃垃圾、吃蛆,身上掛著“我有罪,我寫詩”的牌子示眾,一時引起轟動。在娛樂界,學歷不高、貌如東施的羅某某,就靠說“9歲起博覽群書,20歲達到頂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無人能及”等一系列雷人言論,在2015年中國網紅排行榜中名列第14。
對于這類人,要說他們有什么重大危害,確實也談不上,他們沒有能耐顛覆政權,也不會去燒殺搶掠。確切地說,他們靠“搶鏡”博出位,成了這個時代的“寵兒”,提前過上了吃香喝辣的美好生活,根本用不著去顛覆政權和燒殺搶掠。他們急需做的,恰恰是維護政權和防止別人向他們燒殺搶掠。但害處還是有一些的,即他們不擇手段地“搶鏡”,侵占了原本不該屬于他們的權益和名利,擾亂了整個社會的公平原則,助長了所處時代的歪風邪氣。
不過,“搶鏡”也不是那么好搶的,并非每個人都有這種能力。首先,得臉皮厚。自然,能煉到恬不知恥的程度,那是最好不過了。倘若,人家沒邀請,你不好意思去湊場子,也就失去了“搶鏡”的機會;即使,場子是去湊了,但因沒多少真本事,不敢睜著眼瞎吹噓,那遲早也會被淘汰出局。其次,精力要充沛。你要具備每天奔來跑去的體力,還能夠經常熬得起夜。假如,你連落兩個通宵就病倒了,肯定會比人家少趕幾個場子,從數量上已輸給了對方。第三,要不負責任。因為你老是在外混場子,對家庭不可能再顧及了,這是一把雙刃劍。
當然,“搶鏡”雖然利益很明顯(這些我在上文多少有所提及,這里也就不再贅述),但風險也是蠻大的。2016年的時候,某畫家跨界搞書法,為了“搶鏡”,宣揚“性書法”,成為千夫所指、萬人唾罵,結果被中國美協取消了會員資格。我寫這篇文章的一個月前,憑借超強的“搶鏡”能力,使其平淡乏味的詩作被吹捧為“文化史詩”的某詩人,由于長年累月地混場子“搶鏡”,導致身體嚴重透支,突發(fā)心機梗死去世。類似的例子還很多,不勝枚舉。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出,“搶鏡”也是利弊并存。但得到的“利”,說破了也只是眼前利益——得利薄的,獲取一些混場費,改善一下生活條件;得利厚的,充當著權威,坐上了主席臺??伞皳岀R”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它不同于正常的“出鏡”,雖然暫時露了一下臉,但終究不會長久??v觀古今中外,還真沒哪個“搶鏡者”,能夠真正名留汗青的。即便留下來了,也只是一個丑角。就像我開篇提到的那個矮瘦男人,留給我們的無非是不良印象。所以,那“鏡”不搶也罷!
生長在秦始皇陵上的雜草
距離瀏覽秦始皇陵遺址公園,已過去了漫長15年。于我依稀的印象中,該處在西安眾多景點里,也許是最不具看點的——一個偌大而空蕩的園區(qū),聳立著一個高大的土丘,除此再無別致的景觀。
然而,在這么多年里,我始終對此念念不忘,也曾多次欲提筆書寫。是記錄它的神秘莫測,還是描繪它的雄偉壯麗?顯然,都不是的。我只想寫寫覆蓋其上的“封土”,以及生長于斯的“雜草”。
那么,何謂“封土”?其實,說破了就是“墳頭”。不過,那只是針對普通百姓而言的。對于中國歷代帝王,因其“墳頭”龐大,且造得氣派,為表示帝王之顯赫地位,則專稱為“封土”。
而作為十三朝古都,西安是不乏“封土”的。在那個地方,先后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建都,光是帝王的陵墓,就有40余座!
那么,為何我獨“愛”秦始皇陵?這應該歸“功”于秦始皇陵的“封土”。因為相對于其他帝陵,它是那樣與眾不同!
首先是高大,據《漢書·楚元王列傳》載:“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換算成現在的尺寸,高115米,底部面積約25萬平方米。其次是堅固,據說是用方夯白灰、砂土、黃土摻和而成,又用糯米湯澆固,并加了鐵釘。
當然,最特別的是,據當地流傳的一種說法:秦始皇陵的“封土”,取自咸陽原上,是炒熟的!聽一位家住秦始皇陵村的耄耋老人說,他小時候陵上只長不到1尺高的碎蒿蒿,再長不高,其他啥都不長了。
把“封土”炒熟?這聽起來,是何等的不可思議。但想明白了,其實很好理解,就是為了讓皇陵上寸草不長??捎譃楹尾蛔尰柿晟祥L草呢?這就是唯我獨尊的秦始皇嬴政,希望自己死后依然能“至高無上”吧。
顯然,這不是妄自推斷。嬴政一統六國后,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就自稱“始皇帝”,希望從自己開始,他的后世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傳之無窮。同時,為了使自己的地位神圣化,還采取過一系列“尊君”措施。
可是,這一切不過是嬴政的臆想罷了。
事實上,那座被嬴政及其兒子胡亥最多時用刑徒72萬人、費時39年精心打造的陵墓,在嬴政下葬后才3年多,就被攻入關中的項羽大規(guī)模破壞。此后,在新莽末年、魏晉時期、唐代末年、五代時、清光緒年間、民國初年等不同時代,屢遭盜掘。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他死后,秦二世胡亥僅當了三年皇帝,便被丞相趙高逼殺。隨即,趙高去秦帝號,立子嬰為秦王。而那位所謂的“秦三世”,在位只有46天,就投降劉邦,后被項羽所殺。如此一來,贏政一手創(chuàng)建的秦朝,僅僅延續(xù)了15年,就滅亡了。
一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志,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的暴君,以為把自己的陵墓打造得規(guī)模宏大、固若金湯、寸草不長,就可以讓自己唯我獨尊、至高無上,讓自己所創(chuàng)建的政權世代相傳?這正是贏政的愚昧荒誕之處。
“秦欲萬世傳,未及三世撤?!睂τ诖?,同樣身為帝王的唐太宗李世民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倍鳚h著名政論家賈誼則在其代表作《過秦論》中這樣總結道:“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確實,唯有施仁義于國民,才能長治久安。在這個方面,宋朝開拓者趙匡胤無疑是一個典范。他如北宋理學家程頤所言“救五代之亂,不戮一人”,宋朝雖二度傾覆,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亡于內亂的王朝,享國319年,真正達到了“趙氏之祀安于泰山”。
行筆至此,我還想補充的是,那個時代運輸能力不行,靠百姓穿著的大襟,把炒熟的土,我撩給你,你撩給他,傳遞到臨潼,覆蓋于秦始皇陵上的熟土,終究違背不了萬物生長之自然規(guī)律,在我去瀏覽的當年,早已雜草叢生!
倘若嬴政地下有知,又會做何感想?
自然,這只是一個假設?!熬窬有误w,猶火之燃燭矣,……燭無,火亦不能獨行于虛空?!边@一切,對嬴政來說,為時已晚;但對于生活在當下的我們,或者說對于我們的后人,不失為一種極妙的“借鑒”。
那一個高大的土丘呀,實在是一面歷史的明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