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的視野中,哲學著作一般是高高在上,不沾人間煙火的。美學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自然也不例外,對它的感覺總是學究式、理論化的。但《美的歷程》在中國卻成了暢銷書,歷經(jīng)近四十年而不衰。
本書最早出版于1981年。談起創(chuàng)作動機,作者解釋稱:“在很長時間里,大部分的論著把很活潑的文藝創(chuàng)作僵化成了死板的東西,許多文學史與藝術史把文藝創(chuàng)作割碎了。我認為不管是藝術、文學還是美學,都離不開人的命運,也離不開歷史?!薄睹赖臍v程》開文藝的風氣之先,在哲學的層次上,以一種生動、雋永的形式,引領著時代由感性解放到思想解放和精神解放,在改革開放之初重塑國人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和信心。
作者在書中以宏觀鳥瞰的方式對中國古典文藝做了一次“匆匆巡禮”,上啟遠古大荒的圖騰,下至作為封建末世總結的《紅樓夢》,一種美的意識與形態(tài)貫穿始終。作者并不打算通過這本書細細地品味各個時期以及各種藝術作品的豐富價值,其意圖在于使讀者獲得一個“雖然籠統(tǒng)但并不模糊”的印象。這個印象,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文藝的存在及發(fā)展仍有其內在邏輯”。因而,美的歷程的巡禮,實質上就是美的本質與規(guī)律的探尋。作者運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把審美、藝術與整個歷史進程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點面結合,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于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從而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fā)展做出概括性的分析與說明。在每一個章節(jié)中,作者都在開篇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試圖把整個美學的發(fā)展置于社會狀態(tài)之下,用當時的社會條件來解釋該時代美的特征和發(fā)展因素。作者在書中提出“內容積淀為形式,想象、觀念積淀為感受”,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積淀了社會內容的自然形式。實際上,它并不神秘,它正是這種積淀、溶化在形式、感受中的特定的社會內容和社會感情。那么,美的根源也就在于作者所主張的“自然的人化”,也就是說,美的本質、根源來于實踐,因此才使得一些客觀事物的性能、形式具有審美性質,而最終成為審美對象。主體的審美意識總是存在于一定的歷史文化發(fā)展中,并通過審美對象顯現(xiàn)出來。
在“美是什么”的問題上秉持上述觀點,其實就是認為美的發(fā)展歷程是人性的積淀過程。因而在本書的后記,作者提到這么一個問題:“如此久遠、早成陳跡的古典文藝,為什么直到今天仍然有攝人心魄的力量呢?即將進入新世紀的人們?yōu)槭裁匆辉偃セ仡櫤托蕾p這些古跡斑斑的印痕呢?”答案就在于,作者認為所謂的人性“不應是先驗主宰的神性,也不能是官能滿足的獸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個體中有社會,知覺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人類的心理結構正是一種歷史積淀的產(chǎn)物,它的對象化成果就是“有意味的形式”,所以對歷史上的線條紋理我們仍然心動不已。這其實就是馬克思所認為的“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美學上的具體體現(xiàn)。
閱讀《美的歷程》不僅能體會到哲學思辨的強大力量,而且閱讀本身就是酣暢淋漓的審美享受。整本書行云流水、氣勢恢宏;卻又字字斟酌、如詩如畫,書中時刻泄出那千年歷史之美感,字里行間展現(xiàn)了一幅幅美麗圖畫:“龍飛鳳舞”“青銅饕餮”“先秦理性精神”“楚漢浪漫主義”“魏晉風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韻外之致”“宋元山水意境”“明清文藝思潮”。單看標題,便氣度不凡。限于篇幅,不一一列舉,讀者諸君自能在書中得到“一唱三嘆”“流連不已”的體驗。
本期薦書:浙江省春暉中學 劉帥
作者簡介:
李澤厚(1930年6月—),中國湖南長沙寧鄉(xiāng)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后移居美國,擔任海外眾多大學的客席教授等職。1988年當選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同年獲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學位。著有《人類學歷史本體論》《美的歷程》《美學四講》《華夏美學》《中國(古代、近代、現(xiàn)代)思想史論》《批判哲學的批判》《論語今讀》等,發(fā)表論文百余篇。其著作《美學四講》英譯版被收錄于國際人文學界最權威的文藝理論選集《諾頓理論與批評文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