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正
又是一年冬季來,我知道,同學們都期盼“漫天飛雪”,想學學魯迅先生那樣“拍雪人塑雪羅漢”呢!
提及雪,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奔矣鲬魰?。從表面看,這首詩猶如一幅風雪寒江獨釣圖:大雪紛飛,天昏地暗,群山不見鳥飛,眾路斷絕行人,只有一位漁翁披蓑戴笠,駕著一葉扁舟,在寒江獨釣。其實,它創(chuàng)造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風雪寒江獨釣圖”中,分明蘊藏著詩人在政治革新失敗后不屈而又孤獨的情緒。讀之,回味無窮,領略到“韻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整首詩景中有情,情景“互藏其宅”,水乳交融,妙合無垠。
像這樣情景交融的詠雪詩,還有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張孜的《雪詩》、陸游的《弋陽道中遇大雪》等等。我堅信你還能吟出很多——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杜甫《絕句》)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李白《行路難·其一》)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梅花大庾嶺頭發(fā),柳絮章臺街里飛。 (李商隱《對雪二首》)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 (李清照《漁家傲》)
千尺陰崖塵不到,惟有層冰積雪。 (辛棄疾《賀新郎·用前韻送杜叔高》)
遙知獨聽燈前雨,轉憶同看雪后山。 (納蘭性德《于中好·送梁汾南還為題小影》)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鄭燮《山中雪后》)
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蘇軾《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天將暮,雪亂舞,半梅花半飄柳絮。 (馬致遠《壽陽曲·江天暮雪》)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盧綸《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三》)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王維《觀獵》)
關于雪的詩詞仿佛無窮無盡,那么問題來了:
你先看北朝后魏時期酈道元《水經注·江水》中所寫:“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讀一讀,能體會到林寒澗肅的感受。寒冷、肅殺,正符合了秋冬時節(jié)林木凋零、澗水枯落的景象。
再品一品李白《大獵賦》:“嚴冬慘切,寒氣凜冽。”冷不冷?北方吹來的寒風凜冽,寒冷刺骨。
又如明朝施耐庵《水滸傳》寫:“目今天寒地凍,軍馬難以久住,權且回山?!崩洳焕??冷極。
還有韓愈《祭河南張員外文》中道:“歲弊寒兇,雪虐風饕?!标懹巍堆┲袑っ贰吩娫疲骸坝南愕笆枋瑁┡帮L饕亦自如?!边@里的虐,是暴虐;饕,是貪殘。又刮風,又下雪。這些狂暴肆虐的風雪,讓我覺得那時天氣是非常寒冷的。
不信,你再看宋代錢易《南部新書》所寫:“嚴冬冱寒,滴水成冰?!笨辞宄?,那時是滴水成冰呀!
結合現(xiàn)代社會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提升,全球氣候變暖,以及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帶來的各種各樣的普及到尋常百姓家的取暖設備,我認為,古代要比現(xiàn)在冷得多!
不過,你要是認為一到冬天,古人只能靠棉衣棉褲來抵御嚴寒,那就大錯特錯,太小看我們老祖宗的智慧了!
在古代,冬天并沒有“集中供暖”的說法,但這并不等于沒有“暖氣”。在秦漢時,冬天可以調節(jié)室內溫度的房間已出現(xiàn),時稱“溫調房”,與現(xiàn)代的“空調房”頗為相似。東漢科學家張衡《西京賦》里“朝堂承東,溫調延北”一語中的“溫調”,說的就是這種溫調房。溫調房又稱“溫室”,當時一般貴族家庭都有這樣的房間,皇家當然更不例外,而且皇家的溫調房空間更大更高級,被稱為“溫調殿”。
《漢宮儀》上稱,“皇后稱椒房,以椒涂室,主溫暖除惡氣也”。這是將花椒搗碎和泥,制成墻壁保溫層。此外,椒房殿的墻壁還掛有錦繡壁毯,地上鋪著厚厚的西域進貢的毛毯,“翡翠火齊,絡以美玉”,設火齊屏風,還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帳。在這樣的房間里生活,冬天自然不會感覺寒冷。后世對這種奢華的保暖方法多有模仿,南朝庾信《夢入堂內詩》中“香壁本泥椒”,晚唐詩人李商隱《飲席戲贈同舍》中“椒綴新香和壁泥”,宋代王珪《宮詞》中“香壁紅泥透蜀椒”……都說明了富貴人家用“椒泥”保暖的做法。
此外,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曾描述河北觀雞寺的地暖,房外點火房內暖和,后來紫禁城的地暖與之如出一轍。乾隆皇帝詩作《冬日偶成》寫道:“人苦冬日短,我愛冬夜長……敲詩不覺冷,漏永夜未央?!边@種地暖的設計,將灶口、排煙道安裝在室外,既避免燒炭污染室內空氣,又能防止煤氣中毒,皇宮貴族們享受了安全、舒適、溫暖之余,只是苦了殿外點火燒炭的宮女太監(jiān),想必他們和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有得一拼:“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當然了,一些既實用又十分精美的小玩意兒也不能少,比如手爐、壁爐、炭盆、暖硯等等,都是古代的“取暖神器”!
不過,“椒房”“地暖”雖好,一般的老百姓可用不起,“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說的就是貧苦大眾的冬季。“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在漫天飛雪的隆冬,如果人人都能像唐代詩人白居易那樣喝著小酒、烤著火爐,小日子就幸福得要冒泡啦!
不論權貴們如何奢華,大雪紛飛的天氣,對大多數(shù)百姓來說還是十分難熬的。白居易說:“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倍鸥φf:“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笨杀M管如此,古代的文人墨客們又偏偏忍不住愛雪、寫雪。
雪,白得純潔,覆蓋萬物,萬物也變得純美。與此同時,人們的心靈也仿佛得到凈化,變得像它一樣美麗、純潔。“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寒冬臘月大雪紛飛,漫山遍野一片白色。
面對眼前潔白的雪花,古人更多的是超越白雪本身,寫物外之趣。如: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盧梅坡《雪梅》)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南宋·呂本中《踏莎行》)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宋·王安石《梅花》)
這三首,都是巧妙運用雪與梅的相似點與不同點來相互襯托,通過自己的合理想象,不僅把事物寫得栩栩如生,更具哲理意味。
再如:元稹的《使東川·南秦雪》:“才見嶺頭云似蓋,已驚巖下雪如塵;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云?!鼻鞍氩棵鑼懕狈降湫偷难┨炀跋?,正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足不出戶的惡劣天氣。后半部分,作者通過自然景觀抒發(fā)內心情感,通過千株玉、萬朵云,把北國的冬天變得溫情脈脈,積極向上,不再因雪的到來而凌厲肅殺,把自己愛大自然、愛生活的激情表達得具體而貼切。面對飛雪,古人把對自然景物的感悟與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結合起來,真切感人。
雪花飄飄,年來到——漫天的紛紛揚揚中,你看到的想到的,是那位悲苦無依的賣炭翁,還是晶瑩剔透的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