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清玲
【摘要】高考的古詩詞鑒賞必須先全面熟透詩歌的考點,掌握鑒賞知識體系,積累一定數量的詩歌作品的完整賞析體驗,找到詩詞
“邏輯樞紐”,以“聚合思維”修補閱讀盲點,學生的模糊化認識必須通過對思維過程的把控和調整進行有效校準,最終才能于作答中抓住詩詞的“靈魂”。
【關鍵詞】古詩詞;鑒賞;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長期以來,高考詩歌鑒賞題備考復習效率極低,詩歌鑒賞題一直是學生的瓶頸。雖然老師花了大量的時間復習,歸納了大量的技巧,整理了大量的做題模式,但一考起試來,學生還是一知半解,答非所問,只是跟著以往的經驗走。為了讓備考更具科學性和針對性,我嘗試從實例來談談如何有效地賞析古詩詞。
一、全面熟透詩歌考點,幫助學生構建古詩詞鑒賞知識網絡體系
首先,我們以近三年全國Ⅰ卷詩歌鑒賞題為依托,看看高考命題方面的特點,力求讓考生在考場上知彼而不殆。從中我們發(fā)現,近三年所考詩詞皆出自唐宋名家作品。關于簡答題的命制,我們發(fā)現一些特點:(1)設問方向明確,答題口徑??;(2)關聯(lián)思想感情;(3)常見常用的表現手法是高考命題者的重點關注對象,如修辭手法——比喻、用典,結構方式——鋪墊,描寫手法——虛實、動靜。虛實關系、情景關系、動靜關系等描寫手法,比喻、用典等修辭手法以及鋪墊等結構方式,是常見的命題切入點。
基于此,在未來的高考中,這些考點還會繼續(xù)被重點關注。這就要求老師在詩歌鑒賞復習的一開始,讓學生從整體上明確全國卷高考詩歌鑒賞分別從形象、語言、表達技巧、思想內容和情感態(tài)度四個角度來考查,然后讓他們用樹狀圖去擴充,如表達技巧類有修辭、表現手法、表達方式、篇章結構四大塊。如寫景的藝術,僅就詩而言可以從描寫和抒情的表達方式入手。特別是表達方式中描寫的手法考查較多。1.時間角度:晨昏、冬夏、古今,等等。2.空間角度:點與面、正與側(直接和間接)、遠與近、高與低。3.感覺角度:動與靜、虛與實、視聽結合、明與暗、聲與色。4.特征角度:白描與工筆(肖像、語言、動作、心理、環(huán)境等細節(jié))。每一板塊又有相應的知識體系,這種樹狀圖的完成是必要的知識儲備,要讓學生反復去記,構建起知識網絡體系。
二、積累一定數量的詩歌作品的完整賞析體驗
在高考復習過程中,大多老師要求學生完成一定量的積累,復習了“藝術手法”的運用,忽視了在“思想感情”上的體會,復習了語言類的鑒賞,沖淡了“形象類”的感悟。往往斷章取義。做題數量很多,但大多學生囫圇吞棗,沒有真正的完整賞析體驗。因此,我選了近五年全國三套詩歌鑒賞考題來進行完整賞析。
下面以2017年全國Ⅰ卷考題的表現手法考題為例談談。這首詩是北宋歐陽修寫的七言律詩《禮部貢院閱進士試》:“紫案焚 香暖吹輕,廣庭清曉席群英。無嘩戰(zhàn)士銜枚勇,下筆春蠶食葉聲。鄉(xiāng)里獻賢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慚衰病心神耗,賴有群公鑒裁精?!逼渲饔^題是本詩的第四句“下筆春蠶食葉聲”廣受后世稱道,請賞析這一句的精妙之處。因考試時間較緊,學生回答問題的答案無法周全,只能答出比喻這一修辭手法,得分丟了一半。如此,做多少題目也沒多大效果。而平時在復習時精選高考習題,幫助學生積累一定數量的詩歌作品,真正有完整的賞析體驗,逐步懂得解題方法。怎么做到呢?
1.結合相關信息,準確理解意圖。要準確理解這個題目的核心“下筆春蠶食葉聲”,我們首先可以讓學生明白這首詩的寫作背景。這時教師要查閱資料,不要嫌花時間多。我們查到本首詩是歐陽修在宋代考“鎖院”期間一首禮部貢院唱和詩,寫出他作為考官的見聞與感受。這里什么叫“鎖院”,也要跟學生簡單地介紹一下。雖然實際考場上,學生無法知道此詩豐富的文化背景,但作為平時的閱讀,此類背景的補充,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傳統(tǒng)的認知,對情感的理解亦有啟發(fā),更對閱讀其他作品有遷移之用。
2.進入文本語境,初步探究手法。教師講課時,不能只解答案,備課時要對全詩有深入的理解。講解之前,先讓學生讀幾遍,先有感悟,然后叫學生動筆寫上每一聯(lián)內容。學生大體上能說出大意,但一動筆寫什么,就出現有的學生寫不出來的情況,有的無法清楚地表達出來,總是含含糊糊、模棱兩可的,特別是那些不易理解的詩句,學生是在瞎猜,答案五花八門。這時,老師提問幾個不同層次的學生,找到問題癥結,把學生說不清楚、不理解的問題講清楚,從而讓學生從整體上真正弄清這一首詩寫什么。如本詩頷聯(lián)中的“銜枚”,學生不理解。我講清,它是古代軍旅、田役時,令口中橫銜狀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嘩,在這里比喻人人肅靜。此聯(lián)重點描繪舉子在闈中作文的情狀??忌雸鲎ê?,沒有半點喧鬧嘈雜之聲,試題發(fā)下,考生奮筆疾書,安靜的考場中唯聞一片沙沙聲,猶如春蠶在吃桑葉一般?;氐筋}目,通過分析,這是明顯的比喻手法的運用。
3.多角度思考,答題盡量周全。學生讀到此句詩,首先想到的正是比喻,但還是不周全。所以,我們需要提醒學生,藝術手法題,要考慮的并不是大量隨意地堆砌手法,而是觀照全詩,多角度思考。通過第二步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事實上,這句話也與第三句中的“無嘩”相銜接呼應,正因為考場肅靜無人喧嘩,原本細微的寫字聲在這里就更明顯了,以動寫靜,以“有聲”襯“無聲”,突出考場肅靜氛圍。如果說比喻是從修辭手法的角度思考而得出的,動靜則是從描寫手法的角度而得出的。同時,春蠶食葉吐絲,自然豐收在望,也預示了歐陽修覺得可以通過考試為國家選拔賢才,心中充滿欣慰高興的情感,與之前第一步背景亦相互印證。這一點可謂是情感的角度。
綜上所述,高考的古詩詞鑒賞必須先全面熟透詩歌考查考點,掌握鑒賞知識體系,積累一定數量的詩歌作品的完整賞析體驗,找到詩詞“邏輯樞紐”,以“聚合思維”修補閱讀盲點,學生的模糊化認識必須通過對思維過程的把控和調整進行有效的校準,最終才能于作答中抓住詩詞的“靈魂”。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