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茜
在計量經濟學的發(fā)展史中,經濟周期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從NBER派建立的經濟周期年表;對經濟周期波動如何通過金融市場向全球傳播的研究;對經濟周期來源問題的研究;參考周期對于變量集共性的代表作用;對經濟周期時間序列屬性的研究五個方面分析計量經濟學發(fā)展史中的經濟周期,希望能為關注此話題的研究學者提供參考意見。
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引發(fā)了經濟周期波動的研究,而現(xiàn)代宏觀經濟和計量經濟學也正是以此作為起點。在過去的七十年時間中,計量經濟中的經濟周期研究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是一直到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發(fā)生,宏觀的計量模型并不能成功的預測經濟周期。我們應該從歷史中汲取教訓,預警的失敗將作為繼續(xù)深入研究的動力。
一、NBER派建立的經濟周期年表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簡稱為NBER,NBER派對經濟周期計量的研究是從1920年代早期開始的,研究的領導人是Mitchell。到了1940年代的中期,就已經建立了成熟的經濟周期經驗年表。此時對經濟周期波動有了明確的定義,認為經濟周期是總體經濟活動的循環(huán),有著定期重復出現(xiàn)的特征,但是在節(jié)點、振幅以及持續(xù)時間方面不存在周期性變化的特點。在此期間NBER派認為直接觀測少數(shù)的宏觀經濟指標不能得到經濟周期波動的真正特點。在研究經濟周期波動的過程中,建立測度周期統(tǒng)計體系必不可少。NBER派建立的統(tǒng)計體系被人們稱作是經濟周期年表。在該統(tǒng)計年表中有多種測度值,包括周期效應范圍、宏觀總周期、以及周期的轉折點,周期轉折點又分為三個要素,分別是波谷、波峰和長度。在提取宏觀總周期的測度時常常用到GDP和GNP這兩項指標。還有一種慣例就是使用參考周期測度,也被稱作是基準周期測度。該測度是平均指標,主要針對的是特定的周期。這些特定的周期來自于特定的微觀經濟活動,或者是來自于特定的部門時間序列。
二、對經濟周期波動如何通過金融市場向全球傳播的研究
在1950年代的末期,普林斯頓大學的計量經濟研究項目在Morgenstern的帶領下,研究經濟周期波動如何通過金融市場向全球傳播。這一考察內容對此后計量經濟學的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Morgenstern分析了金融時間序列,這些金融時間序列出自美國、英國、德國和法國,使用的研究步驟出自于NBER派。時間序列的區(qū)間有1870到1914年,這一時間段被稱為金本位時代,另外時間序列的區(qū)間也有1925到1938年,在這段時間前后分別發(fā)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使用的數(shù)據(jù)頻率大多是月度。在跨界金融序列之間和各國家金融序列的周期性波動以及參考經濟周期之間存在著協(xié)同變動的關系,Morgenstern十分關注這一內容,這一協(xié)同關系使用協(xié)方差來表示。另外該研究檢驗了利率平價理論,檢驗的結論是數(shù)據(jù)和理論非常不吻合,二者之間相距甚遠。以此項研究為依據(jù),Morgenstern認為在研究經濟周期的國際傳播問題時,應該改進計量經濟學研究和理論研究的方法。以往理論研究注重均衡和靜態(tài)的理念,Morgenstern認為應該轉變此理念,側重于對市場參與者之間的博弈和策略的關注,而研究計量經濟學也應當使用更為深入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方法。
三、對經濟周期來源問題的研究
主流計量經濟在分析經濟周期時,將宏觀計量經濟結構模型做為主要研究工具。而特定的宏觀計量經濟模型在分析經濟周期時是否適用,這成為需要考察的內容。Adelman最早開始這一項目的研究,在研究時使用了動態(tài)模擬的方法,全面考察宏觀計量經濟模型的動態(tài)性。NBER于1969年在哈佛大學舉辦了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考察研討會,考察的主要對象是Brookings模型和Wharton模型。在Slutsky Frisch的框架下建立了大多數(shù)的模型,使用不同的模擬方法得出的結果引發(fā)了對經濟周期來源問題的熱烈討論。在很多的動態(tài)模擬結果中表示如果對模型施加純粹的隨機沖擊,并不會引起被解釋變量的周期性波動。這樣的周期性波動可能來自于某種外生變量的假定擾動,也有可能來自于假定誤差項的自相關性。這些結論說明結構本身不能產生經濟周期。模擬模型的設定必然會存在一定的失誤,特別是有些模型它們被假定含有自回歸誤差項,經濟周期有可能來自結構模型內部,經濟學家們并不能準確的排除這一可能性。正確設定的理論模型其本身就應該具有動態(tài)周期性。
四、參考周期對于變量集共性的代表作用
《經濟周期建模不需要過多的先驗理論》這一研究論文由Sims和Sargent共同完成。Sims和Sargent認為在革新主流計量經濟方法時應該適應NBER型的數(shù)量周期經濟波動。在研究時他們以所關注的問題為基礎,建立了不可觀測指標模型,用以檢驗NBER識別參考周期的準確性。在研究中Sims和Sargent挑選出了14個樣本期時間序列,這些時間序列出自于1949年到1971年,將這些時間序列作為季度宏觀指標,并且消除了它們的趨勢特征。提取了14個變量中的共因子,使用的方法是因子分析法,將共因子定義為這14個變量集的參考周期。之后他們研究了參考周期這一指標對于變量集共性的代表作用,發(fā)現(xiàn)具有的代表作用與預期相比較低。由此Sims和Sargent認為在測度參考周期時,NBER的經濟周期波動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在之后的研究中他們選擇了可觀測指標模型的方法,這種方法需要對宏觀的變量進行建模,是一種主流計量經濟方法。Sims和Sargent提議要使用一般的動態(tài)模型,也就是VAR,這一模型代替了傳統(tǒng)使用的先驗給定結構模型。在研究中通過含有五個變量的VAR模型模擬了美國的經濟周期。為了確定周期性變動的起源,Sims和Sargent檢驗并識別了交叉變量相互之間的依存性。
五、對經濟周期時間序列屬性的研究
DSGE學派認為計量經濟學的重要作用是為單變量提供時間序列屬性信息,該學派在調試RBC模型的模擬結果時,將這些屬性信息作為依據(jù)也作為目標。換句話說就是他們建立模型的目標是探索出變量本身之間所具有的類似屬性。Long建立了一個假設的RBC模型,該模型的建立以標準經濟理論為基礎,在研究中設置了生產者和消費者可能發(fā)生的隨機行為。這樣做的目的是利用部門沖擊生成經濟周期。分析計量學的時間序列,發(fā)現(xiàn)產出變量本身具有較為明顯的自相關特點,另外產出變量與各個部門的產出有著強烈的協(xié)同性。Long調測模型模擬結果的目的就是發(fā)現(xiàn)這兩種屬性。具體的來說,模型模擬的目標是多個部門的產出,這些部門包括農業(yè)、制造業(yè)、服務業(yè)。也就是說讓這些模擬的產出變量最大程度的接近實際的數(shù)據(jù),表現(xiàn)出最貼近實際的時間序列屬性。在此基礎上King和Plosser做了一定的拓展,模型中包含了貨幣系統(tǒng),還包含了銀行系統(tǒng),用來說明貨幣、通貨膨脹、實際經濟行為三者之間存在著的十分明顯的協(xié)同效應。
六、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分析計量經濟學發(fā)展史中的經濟周期,發(fā)現(xiàn)經濟周期的研究越來越規(guī)范,不同的經濟周期有著獨特的社會背景,但是在計量經濟學的研究史中對這一因素的考慮比較欠缺,人們對于科學方法的優(yōu)越性比較認同,正是因為如此,不管是研究主題的選擇還是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計量經濟學十分推崇內部一致性,也極力的推崇數(shù)學嚴謹性。(作者單位為西安翻譯學院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