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國
十六、篆書的結(jié)體一間距勻稱
篆書屬于正書類,和楷書、隸書一樣。篆書在結(jié)體上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間距勻稱。也就是要求一字中筆畫(線條)之間距離應(yīng)當疏密一致,如體操隊列排列,也好比畫表格一樣。橫向的各筆畫(縱向的線條)的間距應(yīng)當盡量均勻,縱向的各筆畫(橫線)之間亦應(yīng)大體均勻一致。當然,在不同字中,筆畫線條有多有少,筆畫(線條)多的整體較密一些,筆畫少的則整體要疏朗一些。篆書中,與楷書的筆畫勻稱規(guī)律稍有不同。因篆書(特別是小篆)整體上呈較為修長的上緊下松式結(jié)構(gòu),以展示其修長婀娜的特征。因此,從上到下各橫線之間的距離往往上部是比較勻稱的,但下部最后一條橫線則與上面其他筆畫之間的距離拉得較長,如“王、左”等字。另外,縱向的線條之間也不像楷書那樣豎筆往往較直,而是除中間一豎線較端直外,兩邊的線條都會呈對稱式彎曲而稍傾斜。因此,多豎線的組合,往往是上窄下寬,各豎線(包括斜線)之間亦會稍有變化。上窄的,各線之間的距離都稍窄一些;下寬的,各線之間的距離則稍寬,而非絕對勻稱。(圖16)
十七、篆書的結(jié)體——修長整齊
篆書的形體基本上都是呈長圓形的,特別是以《嶧山碑》為代表的小篆,是非常標準的長圓形。所謂長圓形,即整體是長方形,但因為線條較圓轉(zhuǎn),故在四角的彎轉(zhuǎn)處又是呈圓弧形的,猶如將一個長方形的四角切圓而形成的長方中略帶圓轉(zhuǎn)之形。小篆如西漢《袁安碑》《袁敞碑》以及清代鄧石如、吳讓之、楊沂孫等多家在字形結(jié)體上都是比較修長整齊,呈長圓形結(jié)構(gòu)的。東漢隸書碑額中是寬扁的形狀,這是個案;大篆中一些主要碑帖如《毛公鼎》《虢季子白盤》中的大部分字也是長圓形的。當然也有如《散氏盤》《大盂鼎》中的字多呈圓形,這是其獨特風格使然,以表現(xiàn)雄奇開張、恣肆奔放的特征,不是篆書的主流。我們在學習這一類篆書中,要觀察其個性特征以區(qū)別對待。而在學習大多數(shù)篆書特別是小篆時,要把握其結(jié)體修長整齊的主要特征,并要注意其形之長與寬的比例。大多數(shù)字形的比例基本是符合黃金分割關(guān)系的,即多在1:1.6左右。有的字形更長,如戰(zhàn)國時期的金文。清代吳讓之篆書等都突破了這個比例,顯得更加修長。在修長之中,大體比較整齊,形成長圓形,個別字為了突破干篇一律的整齊感,而有意進行一種錯落對比,這在后一節(jié)中將專題闡述。(圖17—1至圖17-3)
十八、篆書的結(jié)體——上緊下松
篆書的結(jié)體在間距勻稱、修長整齊的前提下,還有一條重要的法則便是上緊下松。這主要是為了增加字形的靈活感,而使其如蝌蚪形體一樣,形成一條長尾,并以帶彎轉(zhuǎn)的曲線在下方形成尾部的擺動,從而顯得如游魚一般具有靈活游動的運動感,使字形在勻稱中形成變化,整齊中避免刻板,形成婉轉(zhuǎn)流暢、靈動而多姿的動態(tài)美。所以,字形在筆畫的間距以及直曲度上都有變化而頗具特色。上部筆畫間距勻稱中整體較密,下部的筆畫(特別是幾條橫線中最后一筆)間距有意拉大。彎曲的豎線中,上部短,下部長,形成一個長尾;上部的筆畫一般都是較直的橫線、豎線,而下部的豎線或者較長,或者大多數(shù)形成左右彎曲、猶如蝌蚪擺尾一樣的長弧線,如“為、木、每、光”等字。在篆書筆畫線條的間距處理上,整體都呈現(xiàn)上緊下松的特點。(圖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