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甘南地區(qū)藏傳佛教寺院經(jīng)堂建筑空間模式研究
——以拉卜楞寺為例

2018-05-08 01:45任云英
關鍵詞:拉卜楞寺藏傳佛教寺院

高 琦,任云英

(1.濰坊學院 建筑工程學院,山東 濰坊 261000;2.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建筑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5)

甘南地區(qū)藏傳佛教文化的傳入始于西藏佛教發(fā)展的“后弘期”,伴隨著“下路弘法”運動的開展而逐漸形成,甘南地區(qū)地處漢藏文化的交接地帶,同時還受到蒙、回等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影響,拉卜楞寺作為甘南地區(qū)藏傳佛教文化之集大成者,其寺院建筑形制呈現(xiàn)多元民族文化特征及地域性特質.

經(jīng)堂建筑是藏傳佛教建筑體系中的核心建筑類型之一,主要用于寺院教學以及重大節(jié)事的舉行,其建筑形制緣起于印度僧房院及新疆“回字形”佛殿,并在西藏佛教建筑本土化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本文以拉卜楞寺經(jīng)堂建筑為研究對象,屬于藏傳佛教建筑歷史實證研究的范疇.

1 拉卜楞寺寺院發(fā)展及經(jīng)堂建筑營建概況

1.1 拉卜楞寺寺院發(fā)展歷史

公元1708年,在青海和碩特前首旗河南蒙古貴族勢力的支持下,經(jīng)過藏傳佛教寺院相地儀軌后,第一世嘉木樣活佛在夏河縣位于大夏河北岸的扎西奇地區(qū)(即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建立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主寺之一,寺院南抵大夏河,北倚臥象山,經(jīng)過寺院三百余年間的建設發(fā)展,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山、水、寺”空間格局,寺院現(xiàn)存經(jīng)堂建筑6座,各類佛殿建筑16座、活佛囊欠建筑28座,此外還有大量僧舍建筑以及藏經(jīng)樓、印經(jīng)院等輔助建筑(圖1).

1.2 拉卜楞寺經(jīng)堂建筑營建概況

拉卜楞寺經(jīng)堂建筑共有6座,分別是聞思學院、上續(xù)部學院、下續(xù)部學院、喜金剛學院、藏醫(yī)學院以及時輪學院,從寺院總平面上來看,上述6座經(jīng)堂建筑均集中分布于寺院的西北部,占據(jù)著寺院地勢最高的二、三級階地之上,加之其巨大的建筑體量,從而成為寺院空間形態(tài)的核心.聞思學院是寺院唯一一座顯宗學院,其余5座經(jīng)堂建筑均為寺院密宗學院,由此構成拉卜楞寺“顯密雙修、先顯后密”的宗教教學體系,就目前寺院經(jīng)堂建筑保存狀況來看,聞思學院于20世紀90年代重建,其余經(jīng)堂建筑雖經(jīng)過修繕,其建筑原貌均得到較為完整的保存.

2 拉卜楞寺經(jīng)堂建筑空間構成

2.1 庭院空間

2.1.1 廊院

廊院指的是庭院內部沿院墻一側采用柱廊所形成的三面半圍合的廊道式院落,此類庭院空間只見于拉卜楞寺聞思學院和喜金剛學院,其中聞思學院庭院中的廊道柱式采用藏式柱式,方形柱身,且略有收分,柱頭部分構件極為繁復,雕刻、彩繪精美,圓形柱礎(圖1).

圖1 拉卜楞寺寺院總平面圖Fig.1 Monastery of Labrang Monastery

2.1.2 僧房院

僧房院即在殿堂建筑庭院內沿多面院墻內側建造僧舍的院落形制,這類庭院空間是拉卜楞寺殿堂建筑中使用最為廣泛的類型,見于彌勒佛殿及上、下續(xù)部學院、時輪學院和藏醫(yī)學院等殿堂建筑之中(表1).

2.2 門廊空間

拉卜楞寺經(jīng)堂建筑所采用的門廊均為“凸”門廊,根據(jù)其進深不同可以分為一進深門廊和兩進深門廊兩種類型,使用一進深門廊形制的為聞思學院,使用兩進深門廊的為上、下續(xù)部學院、時輪學院、喜金剛學院以及藏醫(yī)學院(表1).

表1 經(jīng)堂建筑庭院空間類型Tab.1 The types of yard space about the building of sutra chanting hall

表2 經(jīng)堂建筑入口空間類型Tab.2 Entrance space of scripture hall and Buddhist temple hall

2.3 經(jīng)堂空間

拉卜楞寺經(jīng)堂空間包含一、二兩層,以上續(xù)部學院為例,一層經(jīng)堂空間由圣域空間、活佛法座空間、僧眾誦經(jīng)空間以及交通空間4大部分組成(圖2),拉卜楞寺六座學院建筑的經(jīng)堂內均設有圣域空間,一般為佛龕柜或經(jīng)書柜,布置于經(jīng)堂內正墻一側;活佛法座空間一般位于圣域空間之前,且正對經(jīng)堂入口,法座正中一般是本學院法臺之法座;誦經(jīng)空間是經(jīng)堂內部的主要功能空間[1],占據(jù)經(jīng)堂中央的大部分區(qū)域;誦經(jīng)區(qū)域內整齊地布置成排的誦經(jīng)床,并利用經(jīng)堂內部的列柱以及經(jīng)幢來進行空間分割;交通空間分布于誦經(jīng)空間與經(jīng)堂內壁之間的“回”字形區(qū)域[2];交通空間主要分為水平交通和垂直交通兩大部分,前者主要功能是連接經(jīng)堂與后部佛殿;垂直交通則連接學院建筑的一層空間與二層空間.

拉卜楞寺六座學院建筑的經(jīng)堂二層均采用了“都剛法式”[3]的建筑空間布局(圖3),所謂“都剛法式”,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建設時期其經(jīng)堂建筑所采用的規(guī)定形制,其主要空間特征為由經(jīng)堂一層中央方形或矩形范圍內的立柱升起直接通向二層屋面,由此形成垂拔空間,沿垂拔天井四周建立廊房,一般用于僧舍、輔助用房或是小型的佛堂等,從而使得經(jīng)堂二層空間呈現(xiàn)“回字形”平面,拉卜楞寺經(jīng)堂二層后部被升起的佛殿空間所占據(jù).

圖2 上續(xù)部學院經(jīng)堂空間組成Fig.2 Space of Shangxubu college

2.4 佛殿空間

經(jīng)堂佛殿位于經(jīng)堂空間序列的后部,與經(jīng)堂直接相連,經(jīng)堂佛殿按照供奉主尊的不同可以分為靈塔殿、主尊佛像殿以及護法殿三種類型.經(jīng)堂佛殿部分通高三層,其中一、二層佛殿空間相互連通,采用了垂拔空間,三層一般為輔助用房[4].

圖3 經(jīng)堂佛殿空間構成Fig.3 Space construction of Buddhist temple hall

經(jīng)堂建筑后部佛殿由圣域空間、禮拜空間以及輔助空間組成(圖3),圣域空間指的是存放以及展示佛像、佛龕、佛經(jīng)、靈塔的空間區(qū)域,通常呈現(xiàn)一字型或U型排布,即供奉主尊位于圣域空間的中央,其它供奉物位于兩側;禮拜空間主要是參拜人員進行敬香祈福、禮拜的停留以及活動區(qū)域,由于佛殿建筑同經(jīng)堂建筑的主要功能的差異,佛殿建筑中不需要占用較大空間的誦經(jīng)區(qū),圣域空間與禮拜空間成為佛殿建筑的主要空間;輔助空間主要包括庫房以及其它的管理用房,其位置位于佛殿正殿的兩側,一般用木質墻板進行分隔.

3 拉卜楞寺經(jīng)堂建筑空間模式特征

3.1 拉卜楞寺經(jīng)堂建筑空間文化原型

不同地區(qū)佛教建筑形態(tài)各異,呈現(xiàn)地域性特征,然而作為宗教建筑,其共性或者說建筑文化內核應是其宗教性,即佛教教義及其哲學觀.佛教文化在西藏地區(qū)的傳播始于唐蕃文化交流,卻受到印度、尼泊爾地區(qū)佛教文化影響最深,從佛教教派的發(fā)展情況來看,屬于大乘佛教一支,應當說藏傳佛教基本教義、義理是源自于大乘佛教的[4].

從藏傳佛教早期寺院建筑空間形態(tài)來看,其更傾向對于向心式佛教宇宙空間觀的表達,即“曼荼羅”式的空間圖示法則,比如西藏地區(qū)的桑耶寺以及托林寺等,這實際上是對印度佛教建筑原型的引入,隨著藏傳佛教建筑“本土化”的進行,其建筑形態(tài)呈現(xiàn)出強烈的功能性與精神感受相結合的趨向,經(jīng)堂建筑形制便是這一作用的結果,盡管不同類型的佛教建筑具有具體的建筑職能,但從宗教性的視角來看,包括經(jīng)堂建筑在內的佛教建筑均是以“闡釋宗教功能、宣傳宗教愿景”為基本營建理念的.

對藏傳佛教文化起到深遠影響的大乘佛教以“普度眾生,脫離苦?!睘榛咀谥迹浴叭巳私杂蟹鹦?,人人皆可成佛”為基本信條,佛國凈土便成為大乘佛教文化所闡釋與描繪的美好愿景,即大乘佛教的“凈土”觀,其強調的是內心的清凈與善美,而不是一味的強調“出世”哲學[5],藏傳佛教文化繼承了上述大乘佛教的基本宗旨與教義,并對其寺院建筑形態(tài)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就拉卜楞寺經(jīng)堂建筑而言,其文化原型便是大乘佛教“凈土”觀,即通過對“佛國凈土”[6]空間意境的營造,起到凈化心靈、普度眾生的宗教目的.

3.2 拉卜楞寺經(jīng)堂建筑空間尺度特征

根據(jù)人進入拉卜楞寺殿堂建筑后的主要活動流線,選取對于人心理感知影響較大的空間要素,經(jīng)分析經(jīng)堂建筑中這一空間要素序列依次是“庭院入口—庭院空間—門廊空間—經(jīng)堂入口—經(jīng)堂空間—禮拜廊道空間—佛殿入口—佛殿空間”(圖4),分別對拉卜楞寺六座經(jīng)堂建筑所涉及到的上述空間要素進行主要空間數(shù)據(jù)的整理和匯總,如表3.

表3 經(jīng)堂建筑主要空間尺度數(shù)據(jù)Tab.3 The scale data of main space of scripture hall

注:W表示空間面寬;測量數(shù)據(jù)單位均為m

3.2.1 強調空間“門戶”的象征意義

“門”在佛教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更多的不是指實際意義上的門,而是指代心靈之門,通往佛國的“法門”,所謂“法門”,即佛教修行者成道的門徑,比如《法華經(jīng)·序品》中寫道:“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7],另《又起信論義記本》中載:“門者,亦含差別之意,不二法門總括其教說之絕對性;亦可以用八萬四千法門含攝其重重無盡之個別性……”[8],可見,“門”之意象在通往極樂世界過程中的唯一性,經(jīng)堂建筑空間中的層層“門戶”正是以佛教之“法門”為其文化原型來建立的,法門之內外必有差別,因而殿堂建筑門戶內外兩側的空間尺度也形成差別,以拉卜楞寺喜金剛學院為例,門廊(W)/經(jīng)堂內禮拜道(W)以及經(jīng)堂內禮拜道(W)/佛殿(W)兩處比值結果表明經(jīng)堂入口以及佛殿入口內外兩側建筑空間在水平維度上的變化,而門廊空間凈高、經(jīng)堂空間凈高以及佛殿空間凈高三組測量結果則表明經(jīng)堂入口以及佛殿入口內外兩側建筑空間在垂直維度上的變化(表3),此外,“門”對于人進入佛殿空間的活動流線的限定,使之具備了唯一性,象征著修行者欲通往佛國凈土,必要經(jīng)過層層劫難,方能打開內心之“法門”.

3.2.2 運用空間尺度的連續(xù)變化烘托佛殿空間作為“佛國凈土”象征的神圣氛圍

拉卜楞寺經(jīng)堂建筑空間形成了以人流禮拜流線為核心的空間序列,此序列的開端為庭院入口,終端則是佛殿空間,尤其在經(jīng)堂建筑中,可以看到通過庭院空間以及禮拜廊道空間的設置,人為的延長了由起點進入佛殿前的建筑空間的長度,同時地面高度隨著空間序列的不斷進行而升高,使得進入佛殿前的建筑空間尺度愈加變小,給人以強烈的壓迫感,而這種心理感受隨著佛殿入口高度的進一步降低而升至最高,此后,進入佛殿空間,通過垂拔空間[9]的設置,使得佛殿空間高度驟然上升,這種超尺度的佛殿空間與佛殿入口的形成強烈的對比,預示著空間序列最后高潮的到來,可以看出,在整個殿堂建筑空間序列中,佛殿入口是最為重要的空間節(jié)點,在此之前,建筑主要空間尺度連續(xù)減小,在此之后,則運用夸張的空間處理手法增加了佛殿的空間尺度,一方面強化了人對于佛殿空間這一“佛國凈土”的心理感知[10],突出了圣域空間的神圣與莊嚴,而另一方面也隱喻通往極樂世界路途的艱辛與漫長(圖4).

圖4 喜金剛學院主要構成空間Fig.4 The main construction of space of Xijinggang college

3.3 拉卜楞寺經(jīng)堂建筑視線引導控制及其特點

以喜金剛學院為例,在視線引導控制分析過程中圍繞空間轉換的“門戶”建立空間—視線分析系統(tǒng),包括水平視線分析和垂直視線分析兩部分,分別以水平60°視角為標準參考視野、30°視角為最佳參考視野,垂直30°為標準參考視野,經(jīng)分析發(fā)現(xiàn):喜金剛學院空間—視線分析中,視點A位于進入庭院入口的臨界點,其水平30°視線沿庭院入口內柱邊緣切入,而垂直30°視線范圍正好涵蓋經(jīng)堂建筑正立面二層屋面的邊緣線,由此形成了“人—庭院入口—經(jīng)堂正立面”的圖像系統(tǒng);視點B和視點C則位于庭院空間進入門廊空間之間的過渡區(qū)域,視點B水平60°視線正好涵蓋門廊第一排柱外側柱,視點B水平30°視線沿第一排柱中間二柱的內側切入,將經(jīng)堂入口涵蓋在水平最佳視野范圍之內,加之門廊外黑色氈布的遮擋作用,實際上強化了經(jīng)堂入口的空間意象;視點C水平60°視線被門廊第一排中間二柱遮擋,視點C水平30°視線沿門廊第二排內側二柱切入,同樣將經(jīng)堂入口涵蓋在最佳水平范圍內,由此形成了“人—柱—經(jīng)堂入口”的圖像系統(tǒng);視點D位于門廊空間進入經(jīng)堂空間的臨界點,其水平30°切線沿經(jīng)堂入口內側切入,但受到經(jīng)堂空間內部柱子的遮擋,從而強化了經(jīng)堂正壁中央佛像及佛龕的影像,而垂直方向上視點D與經(jīng)堂正壁上方一層屋面連線位于標準垂直視野范圍內,這里形成了“人—經(jīng)堂入口—柱—佛像”的圖像系統(tǒng);視點E位于經(jīng)堂禮拜廊道空間進入佛殿空間的臨界點,其水平30°視線沿佛殿入口的內側切入,同時受到佛殿空間內部列柱的遮擋,無法看到佛殿中的主尊佛像,卻強化了佛殿正壁的佛龕像影像,從而形成“人—佛殿入口—柱—佛龕像”的圖像系統(tǒng);視點F則位于佛殿空間內,其水平60°視線沿佛殿中央列柱切入,水平30°視線涵蓋主尊佛像影像,視點F的垂直60°視線遭到列柱上方經(jīng)幢、經(jīng)幡的遮擋,而人視線與主尊佛像的頂端連線則超出垂直30°的標準視野范圍,經(jīng)幢和經(jīng)幡對于垂直視野的遮擋進一步強化了主尊佛像的影像[11],由此形成了“人—柱—像”的圖像系統(tǒng),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喜金剛學院建筑空間中唯一一處人與佛像的視線超出標準視野范圍的情況,此時,若想觀像之全貌,必須要仰視(圖5).

圖5 喜金剛學院空間—視線分析Fig.6 Xijingang college space-sight analysis

綜上所述,經(jīng)堂建筑視線引導控制的兩大主要特征:第一,構建“門、柱、像”三位一體的視覺感知系統(tǒng),強調以空間“門戶”作為設計基點,門、柱以及柱間裝飾起到對于觀像視線的限定作用,進一步強化和突出了以“像”為中心的框景手法;第二,注重視線移動中的空間引導、轉換和遮擋,比如喜金剛學院庭院入口、經(jīng)堂入口及佛殿入口不在同一軸線之上,列柱對于空間的引導及限定作用也十分明顯.

4 結語

以拉卜楞寺為代表的藏傳佛教寺院建筑是甘南地區(qū)地域民族文化及宗教文化的杰出代表,是重要的藏傳佛教建筑文化遺存,藏傳佛教寺院經(jīng)堂建筑空間模式研究是藏傳佛教建筑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是藏傳佛教建筑文化遺存保護以及宗教建筑創(chuàng)作的理論基礎,在保護與發(fā)展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對于地域宗教建筑的系統(tǒng)性研究更加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平川彰.印度佛教史[M].顯如法師,李鳳媚,莊昆木,譯.貴州:貴州大學出版社,2013.

HIRAKAWA Akira. History of Indian Buddhism [M]. Master Xianru, LI Fengmei, ZHUANG Kunmu, Translation. Guizhou: Guizhou University Press, 2013.

[2] 任云英, 高琦. 拉卜楞寺山水空間格局解析[J]. 建筑與文化, 2016(7): 50-51.

REN Yunying, GAO Qi. The landscape pattern analysis of Labuleng temple[J]. 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2016(7): 50-51.

[3] 布薩利M.東方建筑[M].單軍,趙焱,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9.

BUSSAGLI M. Oriental architecture [M]. SHAN Jun, ZHAO Yan, Translation. Beijing: 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 1999.

[4] 弘學. 藏傳佛教[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HONG Xue. Tibetan Buddhism[M]. Chengdu: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6.

[5] 卓尼縣志編撰委員會. 卓尼縣志[M]. 蘭州: 甘肅民族出版社, 1994

The Codification Committee of Zhuoni Annals. The annals of Zhuoni country[M]. Lanzhou: Gansu Ethnic Press, 1994.

[6] 吳信如. 曼荼羅之研究[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1.

WU Xinru. Study of mandala[M]. Beijing: China Tibetology Press, 2011.

[7] 韓嘉為.印度宗教建筑空間模式簡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2):379-382.

HAN Jiawei. Space mode analysis of religious architecture in Inida[J]. J. of Xi′an Univ. of Arch. & Tech.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2(12):379-382.

[8] 吳曉紅. 拉薩藏傳佛教寺院建筑研究[D]. 南京: 南京工業(yè)大學,2006.

WU Xiaohong. Buddhist monasteries in Lhasa tibetan building Research[D].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6.

[9] 朱普選. 青海藏傳佛教歷史文化地理研究:以寺院為中心[D]. 西安: 陜西師范大學, 2006.

ZHU Puxuan.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Qinghai tibetan buddhist culture:taking the temple as the center[D]. Xi′a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2006.

[10] 馬曉軍. 甘南多元宗教研究[D]. 蘭州: 蘭州大學, 2006.

MA Xiaojun. Gannan pluralistic religious studies[D]. Lanzhou: Lanzhou University, 2006.

[11] 端智. 安多曼巴扎倉研究:以貢本、拉卜楞寺為中心[D]. 蘭州:蘭州大學,2013.

DUAN Zhi. The study of anduomanba zhacang:take Gongben and Labuleng as the example[D]. Lanzhou: Lanzhou University, 2013.

猜你喜歡
拉卜楞寺藏傳佛教寺院
再論推進藏傳佛教中國化的三個維度①
正確認識和把握藏傳佛教中國化的幾個問題
拉卜楞寺“道得爾”儀仗音樂的歷史梳理①
Fantasy and reality
拉卜楞寺曼巴扎倉夏季采藥活動的調查研究
拉卜楞寺院羌姆儀式的動態(tài)過程與認同功能
九世班禪與拉卜楞寺間的史實考究
敦煌文本P.T.993吐蕃寺院稽考
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藏傳佛教寺廟管理的思考
現(xiàn)代藏傳佛教系統(tǒng)初探
丰宁| 藁城市| 高密市| 民县| 崇仁县| 凌源市| 同心县| 仙游县| 河北省| 夏津县| 宁乡县| 紫阳县| 西丰县| 宁德市| 衡山县| 安陆市| 永州市| 潮安县| 腾冲县| 定南县| 运城市| 沽源县| 台州市| 大安市| 泾川县| 湘潭市| 象山县| 台北市| SHOW| 延安市| 龙州县| 阳谷县| 巴青县| 定襄县| 广水市| 思茅市| 望奎县| 靖安县| 勃利县| 琼中| 临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