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參與式”教學的內涵與發(fā)展困境研究

2018-04-29 05:38:32劉升
教育文化論壇 2018年1期
關鍵詞:社會結構社會制度社會文化

劉升

摘 要: 文章通過社會學的視角發(fā)現,由于我國傳統(tǒng)尊卑有序和服從權威的社會文化,知識結構、權力結構和人員結構下不平等的社會結構,當前教師考評晉升制度,學生選拔制度等制度方面的諸多原因,導致“參與式”教學難以在當前社會中大范圍有效實施。因此,構建“參與式”教學體系,應正確認識到“參與式”教學不僅僅是一個理論或方法,更是一套緊密相連的體系,且該體系的使用需眾多前提。要推廣“參與式”教學,需要從學校和社會兩方面為其構建合適的環(huán)境。

關鍵詞: 參與式;教學;社會文化;社會結構;社會制度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615(2018)01-0059-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1.013

一、文獻綜述和問題提出

作為一個外來理論,“參與式”理論自傳入我國以來,在社會各個方面均得到了廣泛應用,如參與式發(fā)展,參與式扶貧,參與式治理等。在教育領域,“參與式”教學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高等教育領域也得到廣泛的發(fā)展,并已經有了一些基礎性的研究和實踐。

第一,在理論界定中,所謂“參與式”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包括給予學生自由思考、運用自己理智的時間;給予學生選擇教師、評價教師、安排學習進程的權力等,為此,除班級教學外,教學中還應更多地采用小組教學、課堂討論、個別化教學等多種教學形式[1]。根據“參與式”理念,“參與式”教學要求知識不能再像過去一樣是一種儲備,而是“社會性的建構與分享,不再是記憶和喚醒,而是一個形成意義、解釋和發(fā)展更深層次理解的積極的、情景化的參與過程”[2]。

第二,在實踐方法中。一方面,在“參與式”教學的實踐層面,時念云[3]、姚建光[4]等人已經依據相關理論開始了“參與式”教學的實踐,其中,林妮以高等院校聲樂專業(yè)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參與式”教學在其中的實踐和作用[5];林豪慧以成人教育課堂的信息檢索課為對象,探討了“參與式”方法的應用;黃冬梅[6]、朱宗友[7]、鄢奮[8]等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對象,說明了在大學生課堂中實施課題參與式教學的方法和過程;另一方面,在“參與式”的具體參與方式上,過增元[9]提出以開放的教學內容;提問式的講課;無標準答案的習題和論文形式的考試這四個方面作為“參與式”教學的方法;曠永青[10]提出通過多媒體教學方式來提高“參與式”教學的效果;吳筱萌[11]、王佑鎂[12]等則專門針對互聯網設計了在線教育中的“參與式”教學;董文琪以移動互聯網技術與“參與式”教學展開討論,認為移動互聯網給“參與式”教學實質帶來了雙重影響:既方便了學生隨時獲取信息,參與教學,但也帶來了知識的娛樂化、碎片化等挑戰(zhàn)[13];陳時見、謝夢雪將小組合作、情境體驗、游戲探究和交流展示作為“參與式”教學的特殊教學策略[14]。

應該看出,既有研究對“參與式”教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都進行了一些探索,但也存在問題:一方面,“參與式”教學理論發(fā)展階段還比較低,目前仍然以對相關理論的引進吸收為主,大量研究主要是以簡單的介紹性研究為主,且重復性研究居多,基于國情進行深入研究的較少,距離“參與式”理論的本土化還有較長時間;另一方面,“參與式”教學在實踐中,這些實踐大多以一種孤立且分散的嘗試存在,沒有出現大規(guī)模的推廣普及情況。

那么,在社會各界廣泛討論且充滿期待的情況下,“參與式”教學為什么在長時間的探索之后仍難以大規(guī)模推廣呢?本文將采用社會學的理論,分析“參與式”教學在當前我國發(fā)展困難的內在機制性原因,同時深入分析“參與式”教學的內涵和適應環(huán)境,并提出一定的解決方案。

二、社會學視角下的“參與式”教學發(fā)展之困

(一)社會文化影響的“參與式”教學

在社會文化中,主要是我國傳統(tǒng)等級文化和其帶來的權威文化的影響。我國五千多年的傳統(tǒng)文化本身也是一種不平等的等級文化,在等級文化下,國家與社會構筑起了嚴密的等級體系,人們在國家和社會中各有相應身份和位置,并以“禮”來展現這種等級。因此,在長期的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下,我國構筑了一個尊卑有序的等級社會。在傳統(tǒng)文化中,我國作為一個“尊師重教”的國家,教師與學生地位本就有尊卑之分,教師的地位高于學生。而在等級文化影響之下,我國又產生了權威文化。在權威文化影響下,社會中養(yǎng)成了服從權威而不是挑戰(zhàn)權威的文化習慣,習慣于服從和聽話、遵守紀律。而在傳統(tǒng)文化中,教師代表了知識的權威,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學生必須無條件聽從教師,所以學生自然也不被允許挑戰(zhàn)教師。

而當下推廣的“參與式”教學則要求打破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這種不平等,讓雙方平等溝通,民主協商討論,這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教師如果與學生過于親密,會被認為是沒有威信,有失教師形象,所以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教師在學生面前往往必須端著架子,不茍言笑,以保持教師形象;而學生如果不尊敬教師,就會被認為是不懂禮貌。而在等級文化塑造的權威文化下,教師所代表的知識權威形象其實無形中又給了學生一個心理暗示,這就是教師的答案才是“正確答案”的思維,即便在課堂的討論中,學生也會想著去猜測教師的“正確答案”,當自己與教師的“正確答案”一致的時候,學生就會受到鼓舞,即便教師不進行表揚,答“對”的學生也會受到其他同學的羨慕,得到精神獎勵;而大部分回答與所謂教師的“正確答案”不一致的同學,即便教師一再表示自己的答案并非“正確答案”,但在眾多學生心中,他們仍會認為自己的答案是“錯”的,而一旦認定自己的答案是“錯”的,他們以后在參與中就會更加謹慎,甚至不再參與,以避免犯“錯”??梢姡谶@種“對”與“錯”的心理暗示下,學生們很難放開和真正解放思想,也很難完全意義上的參與。所以,在當前我國推廣“參與式”教學中,首先必然要求師生乃至社會克服長期養(yǎng)成的等級心理習慣。

(二)社會結構影響下的“參與式”教學

具體而言,社會結構包括知識結構、權力結構、人員結構等方面。

第一,從知識結構而言,學生難以和教師平等溝通。當前,大學教師大多都具有博士以上學歷,經過系統(tǒng)的專業(yè)知識學習,對專業(yè)知識有相對系統(tǒng)且全面的認知,并且仍不斷接受專業(yè)的知識培訓。同時,教師因為年齡相對較大,社會經驗、閱歷更加豐富。在這種背景下,教師實際上具備了相對豐富的知識和專業(yè)的方法;而對大學生而言:其一,他們既有知識有限,他們的知識基礎主要是中小學時期的書本知識,相對教師而言還有很大差距;其二,他們大多沒有過多精力準備新知識。大學生因為課業(yè)壓力較大,所以也往往沒有太多時間認真準備某一堂課的專業(yè)相關知識;其三,他們大多也不具備對一些知識的理解能力。由于知識基礎、人生閱歷等有限,所以對一些基礎要求較高的理論、方法等知識,對學生而言相對難懂,他們也未必能夠理解。

這樣,在專業(yè)知識結構上,教師畢竟是受過專業(yè)訓練的職業(yè)教育者,其經歷、經驗、知識等都遠超過學生,教師往往占有壓倒性優(yōu)勢,這種知識優(yōu)勢往往讓學生不具備與教師展開平等對話的知識基礎,所以“參與式”教學最后也大多變成了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

第二,從權力結構而言,學生往往不敢公平參與。討論往往意味著爭論,爭論則意味著輸贏,這就可能讓輸的一方尷尬。在當前學校教學的權力結構中,由于掌握權力的不同,教師作為管理者,掌握著出題、檢查、打分等方面的權力。也就是說,在獎勵方面,教師可以通過打高分、給榮譽、給機會等方式給學生一些獎勵;在懲罰方面,教師可以通過打低分、掛科、記處分等眾多方式對學生構成影響。而無論是分數、機會還是榮譽等對學生又意味著他們的獎學金、出國、畢業(yè)找工作等很多重要事情,所以出于一個最基本的得高分的心理,學生也并不敢與教師進行激烈的爭論,有時甚至為了獲得高分和機會,學生甚至會策略性的附和教師,從而難以做到真正平等參與。而且,在權力有限的情況下,學生的平等參與往往意味著教師權力的相對減少,這也是一些教師不愿意看到的情況。

第三,從人員數量結構而言,教師并不敢輕易采用“參與式”教學方式。在當前的課堂模式下,一個教師上課往往要面對幾十甚至上百個學生,在這種人員參與結構之下:一方面,對教師的組織能力要求很高。在面對眾多學生且學生本身又是一個復雜的群體的情況下,相對于單個的教師,群體的學生有可能因為同一個問題產生分歧,如在進行課程選擇、設置等方面,學生內部很可能產生爭論。所以,如果教師沒有有效的組織和管理,就可能導致課堂紀律松弛,從而讓學習質量打折扣,甚至因為課堂效果等問題出現教學事故而受到學校的問責;另一方面,對教師的學術能力要求同樣提高。因為要應對眾多學生,所以教師要提前準備很多資料,防止學生提出不同問題,從而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因此,很多教師也不愿意真的采用“參與式”教學的方式

(三)社會制度影響下的“參與式”教學

社會制度主要包括教師考核晉升制度,學??己酥贫群蛯W生考核制度等。

第一,在當前的教師考核和晉升制度下,教師往往既不愿也不敢采用“參與式”教學方式。一方面,教師不愿采用“參與式”教學方式。學校管理中都希望采用標準化、清晰化、簡單化的考核方式。相對而言,科研工作的考核方式要清晰、標準的多,例如可以直接考核發(fā)了多少篇文章,做了多少課題,到賬多少經費等等,這些都可以直接計算考核。而教學中,除了上了多少課時,其他的包括上課效果、上課質量等都難以有效量化考核。因此,當前教師的職稱晉升等制度主要是通過論文、課題、出版著作、獲獎等可計量的科研成果來評價。在教學本身難以量化考核的情況下,對上課的考核往往主要通過課時量計算,而不是教學效果和教學方式這些難以量化的內容,雖然存在聽課制度和學生打分制度,但這些大多都不會對教師的晉升績效等構成太大影響。這樣,教學對教師而言成了一個“良心活”,如果教師責任心較強,就認真去準備和授課,如果責任心差一些,上課就更加隨意一些,反正教學的好壞也難以進行評估。而“參與式”教學的組織和準備工作,教師所投入的時間、精力甚至體力都要遠遠大于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所以教師在時間、精力有限的情況下,自然不愿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來準備“參與式”教學;另一方面,教師也不太敢采用“參與式”教學方式。教師在面對眾多學生的課堂上,教師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在大班上課中,如果教師堅持采用“參與式”教學的方式,很可能讓一些不善表達的學生無法參與。而教師如果僅僅與少數學生互動,這就很可能讓那些沒辦法有效參與的學生產生想法,甚至導致部分無法參與學生的不滿和投訴。同時,在“參與式”教學中,教師的上課進度、教案、講義等都難以進行有效準備,這就可能讓教師在面對學校檢查中變得被動。因此,在當前學校問責制度和社會輿論下,教師采用“參與式”教學可能“出力不討好”。所以,對教師而言,“參與式”教學方式本身是一種存在風險的行為,很多教師自然不愿意使用“參與式”教學。

第二,從學生選拔制度看,分值對學生非常重要。一方面,從當前的學生選拔制度看。在中小學階段,國家和學校仍然采用以分值為主的選拔制度,在當前的學生考核制度下,我國采用的仍是“中考”、“高考”這種主要通過分數來選拔優(yōu)秀學生的方式,在這種教育選拔制度下,學生從小就被要求利用盡可能短的時間獲得盡可能多的知識,從而普及了“填鴨式”的教育模式。在“填鴨式”模式下,每個問題都被設置了“標準答案”。此時,學生對答案本身的理解顯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要知道“標準答案”。所以,教師需要通過語言和練習等方式不斷灌輸“標準答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完全是一個傳授知識的權威角色,而學生在長期生活中也接受了這樣一種知識傳遞模式,從而即便是到了大學,學生也不善于質疑教師和課本。而即便是到了大學階段,在評獎評優(yōu)和出國、找工作等重要節(jié)點,分數仍是目前最重要、最客觀、最普遍的認證標準,這就要求學生努力得到高分;另一方面,從當前的打分制度而言,“標準答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存在,且“標準答案”往往具有唯一性,這就給了人們一個“對”與“錯”的概念,當自己的答案與“標準答案”一致的時候,那就是“對”,可以得高分;但自己的答案與“標準答案”不一致的時候,就被判定為“錯”而不得分。在這種考試制度面前,教師也只能根據學校規(guī)定被動的設置各種標準的“考試答案”。在這種打分制度和人才選拔制度下,即便是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式”教學中表現再突出和優(yōu)秀,但只要在考試的分數上表現不佳,其未來就業(yè)等還是會受到影響。所以,對學生而言,與其花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去準備上課,還不如多花點時間突擊準備最后的考試。

第三,從學校考核制度而言。對學校領導而言,他們同樣也受到很多制度制約,如學校穩(wěn)定情況,學生就業(yè)情況等。在“參與式”教學中,如果教師沒有良好的組織能力和應變能力,在動輒幾十上百人的課堂中,如果學生之間發(fā)生爭吵甚至打斗,顯然都會影響學校穩(wěn)定和評價;而從就業(yè)情況而言,當前我國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社會企業(yè),其實還是傾向于服從文化,都愿意招聘一些聽話且容易管理的學生,而如果學校培養(yǎng)的學生經常質疑領導的決定,就可能影響學校的就業(yè)率,從而讓學校在同行業(yè)評比中受到影響。

三、作為一個系統(tǒng)的“參與式”教學

(一)“參與式”教學是一個系統(tǒng)

“參與式”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理論和教學方法,更是一套復雜的綜合系統(tǒng)。它包含了眾多部分,可以劃分成眾多不同類型。

其一,根據教學階段劃分,“參與式”教學包括“小學參與式”教學,“中學參與式”教學,“大學參與式”教學,“成人參與式”教學等。因為參與對象不同,所以參與式的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如“小學參與式”教學中,參與中可能將主要以娛樂的方式進行參與,而到了成人階段,則可以直接讓學生進行部分理論上的參與。

其二,根據參與內容劃分,可以分為“課堂參與式”教學,“課題參與式”教學,“課程參與式”教學等等。階段不同,其參與內容也不同,如“課堂參與式”教學相對較容易,所以適應性較廣,而“課程參與式”教學實施和參與難度較大,要求更高,即便是在“大學參與式”教學中,“課程參與式”教學同樣難以使用,只有到了成人階段,學生才有可能參與“課程參與式”教學。

其三,根據上課內容區(qū)分,又可以分成“理論參與式”教學,“方法參與式”教學,“實踐參與式”教學等。如西方古典主義理論等屬于“理論參與式”教學,其相對比較難以與當前社會實際相結合;社會學研究方法則屬于“方法參與式”教學,這類課程對實際操作要求相對高,所以參與性比較高,如直接的上機操作等;像社會政策分析這類應用性質的課程,則屬于中間類,既可以按照理論課程的方式,也可以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參與。

其四,根據不同專業(yè)區(qū)分,可以分成“人文類參與式”教學,“社科類參與式”教學,“醫(yī)學類參與式”教學、“藝術類參與式”教學等。相對而言,理工類、醫(yī)學類等因為動手要求高,所以其參與性較高,而人文類則因相對較抽象,參與程度相對較低。

其五,根據參與程度區(qū)分,可以分成“部分參與式”教學和“全程參與式”教學。實際上,即便是我國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中,學生也已被動和部分的“參與式”教學,只是“參與”程度較低,而現在追求的“參與式”教學則更多是要求教師和學生共同全程參與的“參與式”教學。而要做到“全程參與式”教學,首先要認識到教學本身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包括設課,選課,備課,上課,作業(yè),打分等環(huán)節(jié),全程“參與”難度較大。

綜上,“參與式”教學是一個復雜且龐大的系統(tǒng),而不僅僅是一種課堂授課方法?!叭虆⑴c式”教學的地方不僅僅是課堂,也不僅僅是上課時間,而應該包括所有時間。“參與式”教學的核心應該是讓學生“參與思考”,進而擁有參與討論,參與表述,參與決策等作為輔助支持,構成一個參與體系。以上只是對“參與式”教學進行了簡單的劃分,而根據具體區(qū)分內容的不同,“參與式”教學作為一個系統(tǒng),自然也會有更多不同的區(qū)分方式。

(二)“參與式”教學是一個有前提的補充

實際上,相對于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參與式”教學盡管有其優(yōu)勢。但一方面,“參與式”教學是一個系統(tǒng),需要眾多支撐,并非短期靠少數幾個人所能夠建立;另一方面,“參與式”教學并不是對當前我國教育系統(tǒng)的否定,而應該是對我國當前教育系統(tǒng)的一個補充,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也可看作一種“參與式”教學,只是學生只部分參與了聽課和作業(yè)的環(huán)節(jié),對其他環(huán)節(jié)參與較少。且“參與式”教學也并非完美無瑕,而是有其適用前提。

第一,“全程參與式”教學并非普適性的方式,它有使用的前提。如“參與”本身不僅要有“參與”意愿,同樣還要有“參與”能力?!皡⑴c”本身意味著,在心理層面,“參與”各方具有完全自主的意識;在行為層面,參與者都清楚自己的參與狀態(tài),能夠解決自身遇到的問題,同時能夠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思想,并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梢姡皡⑴c”本身是有一定條件和基礎的“參與”,而不是沒有條件的“參與”。因此,對絕大部分低年級學生而言,他們由于年齡、心理和社會閱歷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并不具備完全“參與”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低年級學生的全程“參與”顯然就沒有太大的必要。

第二,在“參與式”的內容上,也并非所有內容都適合全程“參與”?;A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內容有所不同,基礎教育更多的是傳授具體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畢竟,由于學生生理、心理、智力等客觀條件限制,學生本身并不具備完整理解知識的能力,如對九九乘法口訣這些基礎內容,在難以很快理解的情況下,死記硬背未嘗不是一個辦法。而到了高等教育階段,隨著學生個人身心、能力、閱歷的成長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有了較大增長,此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了培養(yǎng)大學生的獨立判斷、思考能力,應該讓大學生學會質疑和主動思考,而不再是為了考試而死記硬背,所以此時的“參與式”教學就顯得尤為必要。

第三,在“參與式”的方式上,“參與式”教學并非完全平等的“參與”,更不是讓學生主導的“參與”,而應該是教師主導的“參與”。既有觀點中,“參與式”教學對“平等參與”、“伙伴關系”、“多中心”的過分強調可能導致教學過程的無權威和無中心,此時,當教師與學生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觀點產生沖突的時候,因為缺少權威,而真理本身又是相對的,就可能導致課堂陷入無盡的爭論中,從而讓最終的學習效果降低,損害了課堂的公共利益?;蛘哂捎诮處熞蛉鄙贆嗤o法分配資源,導致課堂讓少數能力強,資源多的學生占據,從而損害了其他學生的利益。因此,“參與式”教學非但不應該“去中心化”,而應該是加強教師這個“中心”,畢竟,教師在知識、經驗、能力等方面都比學生占優(yōu)勢。且很多學生并不具備獨立決策的能力,如果讓學生憑借人數優(yōu)勢完全主導上課,很可能降低學習效果。所以,教師必須在課堂中進行引領和指導,從而保證課程能夠朝著有利的方向發(fā)展。也就是說,以前是“教師強——學生弱”的“參與式”教學模式,而現在應打造的是“教師強——學生強”的“參與式”教學模式,而非“教師弱——學生強”的模式,只有打造出教師和學生“雙強”的教學模式,才能更好的促進兩者的共同進步。對教師而言,教師必須對課堂進行認真準備,才能應對學生的各種問題;而對學生而言,學生同樣必須認真準備,對相關問題有一定認識,才能更好的參與到問題的討論中。教師應該利用自己的“中心”位置正確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通過思考產生知識,要讓學生也成為信息產生者,而不只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從而讓學生和教師在信息的產生過程中能夠互動,讓信息在雙方之間更好的流通和傳播。

四、結論與建議

無論是當前在“參與式”教學中提倡的小組討論,單獨交流,分組演示等不同方式,還是為此展開的圓桌式、直排式、馬蹄式等不同排坐方式的“參與”方式,都應該服務于“參與式”的目的,也就是讓“參與者”能夠更好的獲取知識和能力,這才是“參與式”教學的主要目標。教育一直是我們黨和國家的重中之重,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因此,在大學教學中合理采用“參與式”教學作為可以起到好的效果的一種嘗試,但忽略了客觀事實,而僅僅從主觀角度談“參與式”教學是難以辦到的。在構建“參與式”教學方式的過程中,除了教給教師的各種“參與式”教學的理念和方式外,更重要的是構建有利于“參與式”教學的國家與社會環(huán)境。

一方面,從學校層面。第一,改變教師的考核晉升制度。提高教學在當前教師晉升考核制度中的比重,讓教師愿意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安心教學,豐富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第二,增加教師的權力,強化教師的“中心”地位。在“參與式”教學過程中,只有教師能夠根據情況靈活把握學生的“參與”情況,所以應增加教師的權力,讓教師能夠相對自由的根據課堂實際情況來選擇自己的教學進度、考核方式和打分方式等,從而可以給予課堂更多分數,讓學生看到“參與”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課程分數,從而激勵學生用更多時間來“參與”上課;第三,改變“參與式”教學的上課方式。降低上課人數讓教師與學生能更好互動,十多人的小班往往比數十人的大班效果要好得多,教師也能夠更加從容的盡量做到與每個學生交流;通過打通學生上課的課程,降低上課數量,讓學生能夠自由選課。對學生而言,每個學期十多門課程實際上已遠遠超出了他們的準備能力,且在其中還有很多他們根本不感興趣的課程,這樣,他們只能疲于應付,最終每門課都很難真的“參與”。

另一方面,從社會層面,通過宣傳讓社會正確認識“參與式”教學。既要看到“參與式”教學的好處,也應該看到“參與式”教學的不足,從而在社會輿論中正確對待“參與式”教學,不急于求成,允許差異,允許試錯,以給“參與式”教學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良好的外在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 周金其,李水英,吳長春.“參與式”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2] Jacobsen,M..Teaching in a participatory digital world. Education Canada,2010,Summer( 3) : 13-18

[3] 時念云,徐九韻,劉素芹.“參與式”教學方法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5).

[4] 姚建光.參與式教學:理論建構與實證樣本[J].中國教育學刊,2011(1).

[5] 林妮.高等院校聲樂專業(yè)的參與式教學探討[J].學術論壇,2013(12).

[6] 黃冬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題參與式教學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8).

[7] 朱宗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參與式教學的探索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7).

[8] 鄢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參與式教學方法的設計原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3).

[9] 過增元.提倡參與式教學強化創(chuàng)新意識[J].中國高等教育,2000(6).

[10] 曠永青.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參與式教學的多媒體化[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

[11] 吳筱萌.在線環(huán)境中的參與式教學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09(5).

[12] 王佑鎂.網絡課程開發(fā)的參與式教學設計策略[J].開放教育研究,2006(2).

[13] 董文琪.移動互聯網對參與式教學的雙重效應分析[J].江蘇高教,2014(2)

[14] 陳時見,謝夢雪.參與式教學的形態(tài)特征與實施策略[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

(責任編輯:趙廣示)

猜你喜歡
社會結構社會制度社會文化
關于早期蒙古社會制度的再思考
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制度對法律功能實現的影響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9:31:29
比較的視野:反思功能主義傳播觀的三個預設
新聞界(2016年13期)2016-12-23 14:32:18
鄉(xiāng)村基層民主建設面臨哪些難題
人民論壇(2016年29期)2016-12-22 22:24:46
關于 “機械復制”的思考
社會結構三分法及其音樂觀:以中國傳統(tǒng)音樂為例
藝術評鑒(2016年15期)2016-11-29 10:10:05
從文學角度看《簡?愛》的四個中譯本
六曜與日本文化
考試周刊(2016年59期)2016-08-23 14:46:13
鏡鑒與反思:美國競技體育發(fā)展中的政府治理及其困境
不受羈絆的女性
求知導刊(2016年12期)2016-06-20 18:42:59
绥阳县| 威宁| 青阳县| 石狮市| 门源| 桃源县| 凤城市| 乐至县| 浦城县| 正安县| 东辽县| 花垣县| 日喀则市| 霍邱县| 青阳县| 上犹县| 奉贤区| 喀喇沁旗| 肇州县| 东台市| 通化县| 金平| 廉江市| 清流县| 昌平区| 垣曲县| 沐川县| 洪泽县| 贞丰县| 南汇区| 溆浦县| 疏附县| 颍上县| 禄丰县| 收藏| 石楼县| 寿光市| 揭阳市| 深圳市| 济宁市| 吕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