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彥洲 程娜 張繼紅
【摘要】 目的 探討N-末端B型鈉尿肽(NT-proBNP)和心肌肌鈣蛋白I(cTnI)聯(lián)合檢測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預后及危險分層中的作用。方法 選取23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實驗組, 另選取10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對比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治療前后的NT-proBNP和cTnI水平及實驗組治療后與對照組NT-proBNP和cTnI的水平。結果 治療前不同NYHA分級患者cTnI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Ⅳ級患者NT-proBNP水平明顯高于Ⅰ、Ⅱ、Ⅲ級患者, cTnI則明顯低于Ⅰ、Ⅱ、Ⅲ級患者,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治療后NT-proBNP水平為(395.1±101.3)pg/ml, cTnI水平為(0.490±0.021)μg/ml, 對照組NT-proBNP水平為(51.2±10.2)pg/ml, cTnI水平為(0.002±0.001)μg/ml;實驗組治療后NT-proBNP和cTnI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NT-proBNP和cTnI水平、NYHA分級、性別和年齡等與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及危險分層呈正相關(P<0.05)。結論 cTnI 聯(lián)合 NT-proBNP檢測能夠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臨床診斷和病情分析提供參考依據, 并有助于其預后的判斷。
【關鍵詞】 肌鈣蛋白;B型鈉尿肽;充血性心力衰竭;預后;危險分層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1.022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種死亡率和發(fā)病率較高的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 該疾病的發(fā)生會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體征檢查、臨床癥狀、臨床病史等檢查是目前臨床上較為常用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檢查和診斷方法, 但是早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通常診斷難度較大, 誤診率較高。隨著實驗室檢查技術的逐步發(fā)展完善, NT-proBNP和cTnI等檢測技術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臨床檢查和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且有助于患者預后的判斷。醫(yī)學研究結果證實, 患者的預后情況會直接受到NT-proBNP和cTnI等因素的影響, 且能夠有效促進患者預后改善。本研究對NT-proBNP和cTnI聯(lián)合檢測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及危險分層中的作用進行了分析, 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心內科2015年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23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為實驗組, 男130例, 女102例, 年齡40~87歲, 平均年齡(63.5±13.2)歲;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心功能分級:40例Ⅰ級, 36例Ⅱ級, 78例Ⅲ級, 78例Ⅳ級;心臟病類型:48例高血壓性心臟病, 26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4例肥厚性心臟病, 14例擴張性心肌病, 18例風濕性心瓣膜病, 122例冠心病。另選取10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 男54例, 女46例, 年齡40~70歲, 平均年齡(57.4±12.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于體檢過程中采集空腹靜脈血5 ml, 實驗組于入院后3 d內采集空腹靜脈血5 ml, 并在2 ml的普通試管中保存, 靜置2 h后以3000 r/min的速度實施離心處理, 時間控制在10 min左右, 對上層血清進行分離處理, 實施血清 cTnI 檢測。其余3 ml樣本保存在抗凝試管中, 靜置2 h后以3000 r/min的速度實施離心處理, 時間控制在10 min左右, 保留下層血漿實施后續(xù)的NT-proBNP 檢測。使用瑞萊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ReLIA Ⅱ多功能免疫檢測儀及配套試劑, 通過雙向測流免疫反應原理對患者實施NT-proBNP檢測, NT-proBNP 試劑盒標準為:心力衰竭診斷靈敏度;女性為80.5%、男性為71.0%;特異性:女性為88.4%、男性為94.8%。使用瑞萊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ReLIA Ⅱ多功能免疫檢測儀及配套試劑, 通過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患者實施血清 cTnI檢測, 臨界值設定為0.15 μg/ml, 若cTnI檢測結果>0.15 μg/L, 則證實其出現心肌損傷癥狀。
1. 3 觀察指標 對比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治療前后的NT-proBNP和cTnI水平及實驗組治療后與對照組NT-proBNP和cTnI的水平。分析cTnI和NT-proBNP與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相關性。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 x-±s) 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cTnI和NT-proBNP與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的相關性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1 不同NYHA分級患者治療前后cTnI和NT-proBNP水平比較 NYHA分級Ⅰ級患者治療前NT-proBNP水平為(385.66±24.87)pg/ml, cTnI水平為(0.25±0.04)μg/ml, 治療后NT-proBNP水平為(245.36±11.21)pg/ml, cTnI水平為(0.14±0.02)μg/ml;Ⅱ級患者治療前NT-proBNP水平為(680.95±
36.77)pg/ml, cTnI水平為(0.29±0.03)μg/ml, 治療后NT-proBNP水平為(412.54±32.29)pg/ml, cTnI水平為(0.13±0.02)μg/ml;Ⅲ級患者治療前NT-proBNP水平為(1925.62±45.88)pg/ml,cTnI水平為(0.22±0.03)μg/ml, 治療后NT-proBNP水平為(550.78±44.34)pg/ml, cTnI水平為(0.12±0.01)μg/ml;Ⅳ級患者治療前NT-proBNP水平為(2850.17±80.23)pg/ml, cTnI水平為(0.24±0.04)μg/ml, 治療后NT-proBNP水平為(852.56±40.23)pg/ml, cTnI水平為(0.10±0.01)μg/ml;治療前不同NYHA分級患者cTnI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Ⅳ級患者NT-proBNP水平明顯高于Ⅰ、Ⅱ、Ⅲ級患者, cTnI則明顯低于Ⅰ、Ⅱ、Ⅲ級患者,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實驗組治療后與對照組cTnI和NT-proBNP水平比較
治療后, 實驗組患者NT-proBNP水平為(395.1±101.3)pg/ml, cTnI水平為(0.490±0.021)μg/ml;對照組NT-proBNP水平為(51.2±10.2)pg/ml, cTnI水平為(0.002±0.001)μg/ml;實驗組治療后NT-proBNP和cTnI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3 cTnI和NT-proBNP與預后的相關性分析 實驗組患者治療后接受12個月隨訪觀察, 其中失訪40例患者, 其余192例患者中發(fā)生心臟事件患者72例, 54例再次入院治療, 18例發(fā)生心力衰竭死亡, 心臟事件發(fā)生率為37.50%。通過多因素和單因素對患者NT-proBNP和cTnI水平、NYHA分級、性別和年齡等資料進行分析, 年齡Exp為1.78B, 95%CI為(0.92, 1.82), P=0.042<0.05;性別Exp為3.54B, 95%CI為(0.84, 15.41), P=0.043<0.05;NYHA分級Exp為3.03B, 95%CI為(1.26, 3.68), P=0.009<0.05;cTnI>0.15 μg/ml患者Exp為1.69B, 95%CI為(1.25, 3.68), P=0.040<0.05;NT-proBNP>250 pg/ml患者Exp為2.17B, 95%CI為(0.97, 4.47), P=0.001<0.05。
心肌細胞中的cTnI通常表現為兩種形式, 且多數能夠與蛋白相結合, 并在肌原纖維上固定, 其余部分則在胞質內游離, 因而臨床上也將cTnI作為評估心肌梗死面積、心肌損害程度和急性心肌缺血損傷診斷的主要參考依據[1]。充血性心力衰竭是臨床常見多種心臟疾病晚期患者共同的臨床表現, 醫(yī)學研究結果證實, 心肌損傷與心力衰竭之間存在相互影響的關系[2]。cTnI 表達增加會提升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等患者其他心臟事件的發(fā)生率, 因此, 臨床上通常建議對這部分患者實施強化治療和重點監(jiān)護, 從而降低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率和心源性死亡率[3]。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組患者治療后cTnI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同時, 治療前不同NYHA分級患者cTnI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Ⅳ級患者NT-proBNP水平明顯高于Ⅰ、Ⅱ、Ⅲ級患者, cTnI則明顯低于Ⅰ、Ⅱ、Ⅲ級患者,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 僅僅實施cTnI 水平檢測對于患者真實心臟損傷情況無法提供準確的參考, 還需要與其他指標相結合, 從而準確評估患者的危險分層和預后情況。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組NT-proBNP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一檢測結果與以往的醫(yī)學報道結果相符合, 由此可見, NT-proBNP水平提高能夠直接反映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損傷程度, 兩者之間存在高度的相關性。同時, NT-proBNP聯(lián)合cTnI檢測對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效果評估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以cTnI和BNP的靈敏度、特異性最大值作為臨界值加以區(qū)分, 并根據患者臨床治療后cTnI水平是否>0.15 μg/ml以及NT-proBNP水平是否>250 ng/ml對其預后加以判斷, 能夠確定患者心臟事件的發(fā)生風險[4-6]。同時, 本次醫(yī)學研究也利用單因素和多因素回歸分析方法, 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后NT-proBNP、cTnI、NYHA分級、性別和年齡等對于心臟事件發(fā)生情況進行判斷分析,結果證實, 患者心臟事件發(fā)生率與NT-proBNP、cTnI水平之間為正相關關系, 也就是說, NT-proBNP、cTnI水平越高, 則患者心臟事件發(fā)生率越高[7, 8]。
綜上所述, cTnI 聯(lián)合 NT-proBNP檢測能夠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臨床診斷和病情分析提供參考依據, 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治療, 降低患者的臨床死亡率, 并有助于其預后的判斷, 因而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和應用價值。
[1] 古軍恩, 陳志堅, 宋啟斌. B型腦鈉肽(BNP) 含量變化在心力衰竭發(fā)病中的作用及臨床意義.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3, 7(14):93-94.
[2] 譚宇峰. 血清肌鈣蛋白I和N末端B型腦鈉肽前體聯(lián)合檢測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預后及危險分層中的作用. 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6, 14(5):62-63.
[3] 張紹武, 寧潔, 李治國, 等.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高敏肌鈣蛋白 T 水平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陜西醫(yī)學雜志, 2013, 42(12):1604-1605.
[4] 秦偉國.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肌鈣蛋白T和B型鈉尿肽聯(lián)合檢測的臨床分析. 大家健康旬刊, 2014(10):412.
[5] 石運生, 張利民, 董茂盛, 等. cTnⅠ與NT-ProBNP聯(lián)合檢測對充血性心力衰竭預后評估的意義. 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 2014(7):1-3.
[6] 劉裕英, 黃澄, 呂艷, 等. 血清肌鈣蛋白I、N端前體腦鈉肽和高敏C反應蛋白水平在充血性心力衰竭中的臨床意義. 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 2013, 13(36):7025-7027.
[7] 張聞伯. 心肌肌鈣蛋白T、胱抑素C、超敏C反應蛋白、N端B型腦鈉肽前體聯(lián)合檢測在心力衰竭診斷及預后評估中的作用.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4(10):1684-1686.
[8] 郭美玲. 3種生化指標聯(lián)合檢測在心力衰竭診斷及預后評估中的價值.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15(10):1397-1398.
[收稿日期:2017-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