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
2018年2月1日,伊斯曼“蜂音”國際音樂節(jié)之首屆伊斯曼國際揚琴音樂節(jié)在美國伊斯曼音樂學院圓滿落幕。為期四天的音樂節(jié),共舉辦了包括揚琴賽事、專家點評、專題及專場音樂會、專家講座等9項5個系列文化交流活動。音樂節(jié)主席劉月寧希望“以音樂為橋梁,以促進中美兩國人文交流、推動中國揚琴藝術的海外傳播以及世界揚琴家族的融合發(fā)展為目標”。
劉月寧,全國政協(xié)委員、歐美同學會副會長及中東歐分會會長、中央音樂學院揚琴教授、博士生導師、音樂孔子學院辦公室及“中外音樂文化交流與體驗”基地主任??此迫崛醯乃亲永飬s透著一種大氣魄,談及揚琴藝術和國際音樂教育發(fā)展,更是充滿激情與執(zhí)著。作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劉月寧將帶著自己音樂教育國際化的實踐經驗和思考建議,建言履職,不負使命。
以音樂融合中外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深刻闡明:“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逼鋵?,無論中國故事如何講,由誰來講,我們的民族特色永遠不可或缺。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外文化的交集會越來越多,這是改革開放發(fā)展到今天,世界大同的必然趨勢。而當這種交集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自身的民族特點越來越明顯,我們的文化自信也會越來越強大。
劉月寧對此感悟頗深。她的中國音樂文化國際交流之路,始于1988年。那一年,她第一次走出國門,隨中央音樂學院代表團參加著名的芬蘭薩沃林納歌劇節(jié),在那里舉辦了一場中國民族音樂會,客串歌劇《卡門》劇中的賣花姑娘,還登上了當?shù)匦侣劽襟w。中西音樂的合璧為她打開了一扇窗,讓她領略到不一樣的風景。“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獨特魅力讓世界為之傾倒,面向世界的融合創(chuàng)新又賦予古老樂器以新生命,這是我眼中文化自信的最好詮釋?!?/p>
此后,劉月寧的中外音樂交流之路,未曾停駐。9年后,她赴白俄羅斯參加世界揚琴大會,堅定了走出國門去學習的想法。2005年,劉月寧走入著名學府匈牙利李斯特音樂學院。這段留學生涯讓劉月寧對揚琴的歷史和傳承有了更深認識,她遍訪臨近國家的同行,短短一年里就開了十幾場中國音樂會。2006年4月20日,劉月寧在李斯特音樂學院舉辦個人獨奏音樂會。其間,她用中國揚琴與匈牙利三位著名欽巴龍(匈牙利揚琴)音樂家合作了多首中匈音樂作品。兩種同源樂器的美妙融合震撼了觀眾,更令李斯特音樂學院在時隔60年后重新為欽巴龍設置了課程,讓這門樂器在世界著名音樂高校中重煥生機。時任李斯特音樂學院院長評價那次合作“為中匈兩國人民歷史揭開新篇章邁出重要一步”。
2008年,劉月寧又獲得了福特基金“亞洲學者”的資格,赴印度進行音樂文化的研究,成為當年中國僅有的五個“亞洲學者”資格獲得者。在申請材料里,她誠懇地寫道:“揚琴屬于世界音樂體系,在當下,應該把揚琴放在世界的范圍內,用世界的眼光來看待揚琴。我愿意做這個工作?!?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8/04/22/qkimageschiwchiw201805chiw20180503-2-l.jpg"/>
首屆國際揚琴音樂節(jié)主席劉月寧(后排左六)與伊斯曼音樂學院副院長John Hain、伊斯曼“蜂音”國際音樂節(jié)主席Kevin Brennan給獲獎者頒發(fā)證書
后來,她作為美國福特基金“亞洲學者”在印度德里大學音樂系研習桑圖爾(印度揚琴)以及印度古典音樂,在多個城市舉辦數(shù)場中國音樂講座音樂會,成為首位開啟“中印音樂對話”的中國民樂演奏家。加爾各答聽眾說,“融合的音樂把中印兩國人民的心拉到一起,印度和中國的關系一定會越來越好”。他們親切地稱劉月寧為“Madam Liu”——劉月寧用她的音樂打通了中印人民之間的心橋。
2016年,劉月寧入選中國表演藝術界首位中美“富布賴特”學者,她發(fā)現(xiàn)“音樂是促進中美外交關系最好的橋梁”,踐行“尊重分享,雙向交流;融合中外,和而不同;面向青少年,致力世界未來”的理念,在美組建“新絲路探索者”樂隊,讓中美青年通過音樂交流增強了解;她領導的中央音樂學院中外音樂文化交流與體驗基地還將組織“理解中國”高訪團,邀請教育、文化等領域有影響力的領導和專家學者到中國,親身感受、認知中國;國際音樂夏令營將邀請更多來自五大洲的師生學習中國音樂、體驗民俗文化。“我們自己要講好中國故事,也要感染外國友人講好中國故事?!?/p>
揚琴藝術的奇幻之旅
作為中國頂級揚琴演奏家之一,揚琴之于劉月寧完全是一種巧合。令人欣慰的是,這種巧合帶給劉月寧更多的是快樂,驅使她不斷向前開創(chuàng)。
劉月寧出生在湖南益陽,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雖然專業(yè)分別是理工科和醫(yī)學,但同上世紀60年代的許多知識分子一樣,對音樂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恰巧,當時父親廠里一個鍋爐師傅張五十業(yè)余喜歡揚琴,9歲的劉月寧就這樣被懵懵懂懂帶到了揚琴跟前?!拔艺娴牟恢雷约涸谝魳贩矫媸欠裼刑熨x,只是碰巧了?!眲⒃聦幪拐\地笑著道出自己與揚琴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不久,大家就發(fā)現(xiàn),這個小孩子練琴時特別能坐得住,發(fā)著高燒也要求堅持練琴。拿起琴竹,就如入忘我之境,周遭任何吵雜都再也影響不到她。
從此,音樂在小劉月寧面前抖開了華麗的羽翼,她開始乘風而起,扶搖直上。恰逢1977年,中央音樂學院招收了一批年齡在10歲上下的優(yōu)秀少年音樂人才,12歲的劉月寧憑借一曲清澈完美的《映山紅》震驚四座,順利考中。她曾拍攝電影《春蕾》,美妙的琴聲讓她聞名海內外。以她為主人公的報告文學《用最美妙的琴聲》《蓓蕾》打動了很多人。學了一段時間揚琴后,她的啟蒙老師意外工傷,把劉月寧介紹到了當時在河南省歌舞團的揚琴演奏家桂習禮,愛才的桂老師收下了她,從此她開始了每半個月坐火車到鄭州學習一次揚琴的求學之路。練琴的艱苦在她看來充滿了無窮的樂趣,似乎冥冥之中有一種信念支持著她不斷往前趕。
1987年大學畢業(yè)后,劉月寧留校任教,也由此開啟揚琴藝術及音樂表演教育生涯。2004年,她成為當時全國專業(yè)藝術院校最年輕的正教授。至今,劉月寧已經創(chuàng)作和改編了20余首揚琴獨奏及重奏作品,并在國內外的各類音樂節(jié)和音樂會上演出,得到廣泛好評;劉月寧在海內外發(fā)行18張專輯,出版教材系列10余套,發(fā)表學術論文10余篇,所教授的學生也在國內外各類專業(yè)比賽中取得驕人的成績。
2008年8月24日,在北京奧運會作為向世界展示中國的一扇窗口閉幕的同一天,劉月寧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個揚琴重奏重奏團——“茉莉花”,同時發(fā)行首張唱片《茉莉花開》。
2012年6月,在孔子學院總部和中央音樂學院的支持下,經過劉月寧率領的中外團隊共同努力,由中央音樂學院與丹麥皇家音樂學院合作建立的全球第一所音樂孔子學院在哥本哈根揭牌成立。
因為對揚琴演奏、教學與研究方面的建樹及在中外人文藝術交流領域中對中國音樂文化的傳播與推廣所作出的杰出貢獻,劉月寧已成為一個“中國音樂”符號。
中國文化從走出去到走進去
作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劉月寧已連續(xù)多年為加強中國音樂文化的對外傳播與交流鼓呼。2013年第一次履職,她提出關于“設立海外傳播專項藝術基金”的提案,同年年底,文化部推出了“國家藝術基金”。隨后,劉月寧就音樂人才相關問題不斷提案,比如建議鼓勵留學人員在中國音樂國際教育與文化傳播事業(yè)中發(fā)揮積極作用,建立“體制內一體制外”的暢通人才流動渠道,同時,拓寬來華獎學金資助的專業(yè)范疇,鼓勵更多外國人來華學習中國音樂文化等等?!澳軌驅崒嵲谠跒橥苿又型馊宋慕涣髯鳇c事情,特別有成就感?!?/p>
2018年2月,加拿大渥太華,由中央音樂學院中外文化交流與體驗基地和卡爾頓大學共同舉辦的“中國音樂移動課堂”首次在國外開講。談及“中國音樂移動課堂”創(chuàng)辦的初衷,劉月寧講道:“‘中國音樂移動課堂是希望在培養(yǎng)具有國際教育與傳播能力‘復合型音樂人才的同時,也能將經典的中國音樂文化傳播到更多高校的外國學生群體。”
在劉月寧看來,中國音樂、中國文化經歷了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發(fā)展歷程。“‘走出去更多是淺層面的;而‘走進去則是把中國文化帶進他國的主流社會,融入他國的主流文化平臺,在青少年群體中深層次地展示、分享、交流,從而達到互相學習、共同發(fā)展的目的?!?/p>
劉月寧認為,中國綜合國力和經濟發(fā)展越來越強,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需要“走進去”,也有能力“走進去”?!笆紫纫业胶徒涣鲗ο髮υ挼那泻宵c,尊重才能分享,在此基礎上讓更多的外國友人認識、認知、理解中國文化,從而實現(xiàn)共同分享。相信真正實現(xiàn)與當?shù)氐奈幕涣骰ヨb將對我國未來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p>
日前,劉月寧被聘為絲路城市聯(lián)盟文化大使。對于“一帶一路”建設如何助力中國軟實力提升,劉月寧在諸多一線前沿實踐的前提下有很多思考。劉月寧說:“中國音樂文化在海外越來越受歡迎得益于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支持,我們在做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深深感覺到,只有國家不斷強盛,我們才能建立更加強大的文化自信心,中國文化軟實力才能不斷提升?!?/p>
與世界分享中國音樂一直是劉月寧的工作理念和重心,中央音樂學院近幾年的很多活動都是旨在推動“一帶一路”的國際文化交流,“我們目前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借助音樂孔子學院這個平臺把中國音樂課程帶進國外高校,另一方面通過開辦國際音樂夏令營,推動中國音樂在外國人,尤其是青少年中的傳播,讓他們感受中國文化,感受中國的大發(fā)展,這是一個正面?zhèn)鬟f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的平臺。國際音樂夏令營從2014年第一屆只有十幾個人參加到今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百余名音樂專業(yè)優(yōu)秀學子到中國學習中國音樂,感受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p>
中央音樂學院與丹麥皇家音樂學院合作共建的全球第一所“音樂孔子學院”的運行;中央音樂學院“中外音樂文化交流與體驗”基地的建立;境外主流高校開設學分制選修課,建立中國音樂國際教育課程;“中國音樂移動課堂”的開展;中英雙語系列教材《中國音樂輕松學》和經典音樂文化讀物《百首中國經典音樂作品》的全球發(fā)行;中央音樂學院和美國巴德文理學院創(chuàng)辦的中國民族器樂表演專業(yè)學位項目合作;首屆美國·紐約伊斯曼國際揚琴音樂節(jié)的舉辦……“正是這樣一件件實實在在工作的落地,讓國際人文交流不斷深入,讓中國音樂文化從簡單地‘走出去不斷向深入地‘走進去目標邁進?!?/p>
敲著心愛的揚琴,風雨數(shù)十載,劉月寧始終內心堅定、步履匆匆,不斷思考著如何將中國聲音傳得更遠,如何將作品中民族與時代的關系通過當代的新展示、新媒體、新方法、新載體的不斷傳揚與積極拓展,使中國音樂不斷融入新的時代語境,在與世界各國不斷的碰撞交流中,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fā)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音樂的光芒熠熠生輝……
責任編輯 余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