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斐然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不知為何,每每入冬的時候,我總是會想起這首《問劉十九》。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然而我想起它并非是因為白居易的緣故,而是因為其中有兩句詩結(jié)結(jié)實實地砸在了我的心上: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想象著白居易寫這首詩時的光景,渺遠的場景在我眼前展開:灰色的天空下,時間已近傍晚,蒼茫山間,枯樹林中,唯有一座草廬。點點星火從草廬中閃出,明明滅滅。一人獨坐,與一壺酒相伴。看雪落下,無限歡喜,又無限傷懷。若是友人赴約,想必厚重的腳印會在雪白的天地間留下孤冷的痕跡;若是無人前來,僅與這天、這地、這壺酒相伴,亦已足夠。
于是,這兩句詩被我引為人生追求。
讀古詩,當我念到“獨釣寒江雪”,便想起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之處,于孤舟上寂寞垂釣的蓑笠翁;讀現(xiàn)代詩,當我念到“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便想起佇立在雨巷中癡癡等待的戴望舒。他們兩人,一個一身蓑衣,一個一襲青衫長袍,一個于幾近純白的雪色背景下,一個于灰黑清冷的江南小巷中,同樣的孤寂、清冷。詩人的情緒無限渲染,就像那句“晚來天欲雪”,有一種感覺連同著無限延伸的背景,跨越時光,不斷蔓延。
當這種似乎一伸手即可觸碰到的感覺真切產(chǎn)生時,我為此震撼,為此心顫。
然而,能飲一杯無?
我突然想起在小說中看到的曾經(jīng)的“喧囂”:月上柳梢,執(zhí)一把紈扇,與友人相約;猜燈謎,逛集市,放花燈,聽曲賞戲看煙火,皆是樂趣。只是這樣的畫面如今已變了模樣:商鋪林立,價簽浮動,貨物整整齊齊,人們來來往往,當然,大多手持自拍桿。
或許正是因為有許多東西已“變了模樣”,于是我不敢想這跨越時光來到我們面前的靜美是否還能傳承下去?
大雪今日猶在,穿過盛唐,走過民國,我們太需要重新拾起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新釀的米酒,色綠香濃;小小紅泥爐,燒得殷紅。天快黑了,雪欲至,天寒初,能飲一杯無?
點評
作者由白居易的《問劉十九》起筆,由此聯(lián)想到柳宗元的《江雪》、戴望舒的《雨巷》,并從中體會到了詩詞中那一番寧靜、孤寂與冷清的意境,而這種意境正是作者所推崇的。文章后半部分,針對現(xiàn)代社會的“喧囂”與現(xiàn)代人的浮躁,作者發(fā)起呼吁,希望大家“重新拾起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讓詩詞中呈現(xiàn)的美好能夠繼續(xù)傳承下去。文章語言雖不華麗,但作者卻能娓娓細說,于靈動的感悟間給人以無限回味。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高中版2018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