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星星 王曰美
(曲阜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山東 曲阜 273165)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瑯琊郡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生于東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卒于蜀漢后主建興十二年(234),時年54歲?!傲猎绻?,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1]677,后跟隨叔父諸葛玄避居荊州。諸葛玄卒后,諸葛亮隱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陽縣),躬耕于田畝,并嘗自比管仲、樂毅。其后感念劉備的三顧茅廬,為襄助劉備匡復漢室而擔任軍師,劉備即帝位后任蜀漢丞相要職。劉備駕崩,劉禪繼立,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諸葛亮一生忠君愛國,善用謀略,治國有方,親率大軍北伐曹魏、聲討逆賊。嘗上表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但終究“出師未捷身先死”,積勞成疾,病逝于軍中,謚號“忠武”。
諸葛亮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征,不同時期不同人物對其形象論述不一。言諸葛亮是法家者有之,道家者有之,兵家者亦有之。陳壽在《三國志》中對諸葛亮亦有所評介,認為在政治方面:“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盵1]691軍事韜略方面:“亮性長于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咸得其要云。”[1]689街亭兵敗,諸葛亮領咎自貶三等,且戮殺馬謖謝眾,以責罰其街亭違命之失,此舉又見諸葛亮治軍循名責實、秉公無私的法家特質(zhì)。陳翔華在《諸葛亮形象研究史》一書中,對諸葛亮形象變化的過程進行了細致考察,認為諸葛亮本是蜀國丞相,到東晉變?yōu)?“名士”,到南朝蕭梁時又成為 “名將”,唐代時演變?yōu)椤爸菍ⅰ?,在宋元時期的講史和雜劇中又被視為道家的“神仙”[2]。已有的研究成果多偏重對諸葛亮“道家風范”形象的研究,關于其“儒者形象”的研究,稍顯不足①。單就《三國演義》一書而言,筆者認為,其作者羅貫中在書中刻意改變或弱化諸葛亮的道家形象,而著力刻畫諸葛亮所擁有的“忠”“信”等儒家道德人格,以及諸葛亮由隱而仕,以“匡扶漢室”、忠義報國為職志的一生,從而在人格特質(zhì)、軍政舉措和言語文章等方面建構起了諸葛亮的儒者形象。
儒家提倡“學而優(yōu)則仕”(《論語·子張》)。諸葛亮原本躬耕南陽,后出任劉備軍師、蜀漢丞相,正是儒者積極入世之風范?!度龂萘x》第38回,孔明初見劉備時曰:“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談天下事?”再而曰:“亮久樂于耕鋤,懶于應世,不能奉命?!弊詈?,孔明見劉備其意甚誠,乃曰:“將軍既不相棄,愿效犬馬之勞。”并囑咐其弟諸葛均曰:“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盵3]319但諸葛亮自出仕之后,終其一生為劉備及蜀漢鞠躬盡瘁,并不如他所言還鄉(xiāng)歸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是從修身開始,中經(jīng)齊家,終于治國、平天下,所謂“士見危致命,見德思義”[4]290。對于亂世,隱者是如長沮、桀溺那般“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4]282而具有儒家入世精神者則當如孔子一樣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4]224。又如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盵4]295諸葛亮放棄閑散恬淡的隱居田園生活,選擇以孔子為典范,懷抱道德與政治理想出仕,足可見諸葛亮為“仕”之代表人物,當之無愧。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生可用“忠”“義”二字形容,即忠于漢室,忠于劉備、劉禪父子,不曾有過二心?!度龂萘x》第44回,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勸說諸葛亮投靠東吳時,曰:“夷、齊雖至餓死首陽山下,兄弟二人亦在一處。我今與你同胞共乳,乃各事其主,不能日暮相聚,視夷、齊之為人,能無愧乎?”諸葛亮曰:“兄所言者,情也;弟所守者,義也。弟與兄皆漢人。今劉皇叔乃漢室之冑,兄若能去東吳,而與弟同事劉皇叔,則上不愧為漢臣,而骨肉又得相聚,此情義兩全之策也?!盵3]370可見諸葛亮對漢室與劉備的忠義之心。第85回,劉備托孤時,曰:“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敝T葛亮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乎?”又曰:“臣雖肝腦涂地,安能報知遇之恩也!”[3]697第101回中,諸葛亮曰:“臣受先帝知遇之恩,夢寐之間,未嘗不設伐魏之策。竭力盡忠,為陛下克復中原,重新漢室:臣之愿也?!盵3]842《論語·八佾》中,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盵4]34諸葛亮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托六尺之孤,并言以光復漢室為報,充分體現(xiàn)了儒者應有的忠義之節(jié)。
《孟子》有言:“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盵5]78劉備是爵尊,諸葛亮是德尊,德高于爵,故《三國演義》第37回中,劉備怒斥張飛上言直接召喚諸葛亮時,曰:“汝豈不聞孟子云:‘欲見賢而不以其道,猶欲其入而閉之門也?!酌鳟斒来筚t,豈可召乎!”[3]312足見劉備將諸葛亮作為君子賢德對待。諸葛亮足智多謀,擅長軍事謀略,正如孔子所言:“君子不器。”[4]17當時蜀漢、曹魏、東吳三方勢力中,劉備勢力最小,對于諸葛亮而言,不論是依附曹魏或東吳,都比依附蜀漢有利,但亮感于劉備仁德,對劉備毅然相助,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盵4]47諸葛亮受詔托孤、見危致命之舉,正如曾子所言:“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4]108《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之行事處處合于儒家于君子之要求,足見羅貫中在《三國志》的基礎上,進一步建構了諸葛亮的儒者形象。
儒家提倡“名正言順”??鬃釉唬骸懊徽?,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盵4]187諸葛亮佐助劉備創(chuàng)立蜀漢,積極討伐曹魏,源于其強烈的“正統(tǒng)”觀念?!度龂萘x》第73回,諸葛亮諫勸劉備稱帝以續(xù)漢統(tǒng),曰:“今曹操專權,百姓無主;主公仁義著于天下,今已撫有兩川之地,可以應天順人,即皇帝位,名正言順,以討國賊。事不宜遲,便請擇吉?!盵3]602又第80回:“于是孔明與許靖,引大小官僚上表,請漢中王即皇帝位。漢中王覽表,大驚曰:‘卿等欲陷孤為不忠不義之人耶?’孔明奏曰:‘非也:曹丕篡漢自立,主上乃漢室苗裔,理合繼統(tǒng)以延漢祀?!盵3]659諸葛亮諫勸之言中所謂的“名正言順”觀念,亦是儒家思想的體現(xiàn),飽含著濃重的儒家文化色彩。
諸葛亮“辯論之言”的部分,主要見于《三國演義》第43回“舌戰(zhàn)群儒”?!皬堈言唬骸蜗壬詺w豫州……乃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無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酌髟唬骸旉栔當。ブ菀娪袛?shù)十萬赴義之民,扶老攜幼相隨,不忍棄之,日行十里,不思進取江陵,甘與同敗,此亦大仁大義也。寡不敵眾,勝負乃其常事?!w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夸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這一篇言語說得張昭并無一言回答?!鲆蝗藛栐唬骸酌饕圆懿俸稳缛艘??!酌饕暺淙?,乃薛綜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漢賊也,又何必問?’綜曰:‘公言差矣:漢歷傳至今天數(shù)將終。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歸心。劉豫州不識天時,強欲與爭,正如以卵擊石,安得不敗乎?’孔明厲聲曰:‘薛敬文安得出此無父無君之言乎!夫人生于天地間,以忠孝為立身之本。公既為漢臣,則見有不臣之人,當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漢祿,不思報效,反懷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憤;公乃以天數(shù)歸之,真無父無君之人也!不足與語!請勿復言!’薛綜滿面羞慚,不能對答?!鲇忠蝗舜舐曉唬骸脼榇笱?,未必真有實學,恐適為儒者所笑耳?!酌饕暺淙?,乃汝南程德樞也。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jié)杉爱敃r,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jīng),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哉!’程德樞不能對。眾人見孔明對答如流,盡皆失色?!盵3]355-359諸葛亮踐行“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不茍且偷安,完全符合儒家“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之精神。孔子所言:“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盵4]235即是此精神。東吳那些與諸葛亮爭論者皆為茍且偷生的迂儒、腐儒,只會咬文嚼字,而不忠于國家社稷,故孔明斥之為“小人之儒”。
諸葛亮留于后世的文章雖不多,但其《出師表》堪稱千古佳作,可流芳百世,諸葛亮濃厚的儒家思想亦可見于其中?!度龂萘x》第91回引《前出師表》曰:
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苊詠?,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菹乱嘁俗灾\,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3]745-755
又第97回引《后出師表》曰: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yè)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拜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yè)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3]802-803
兩表字里行間,處處可見諸葛亮對于蜀漢、劉備、后主的忠心,為光復漢室、討伐漢賊而夙夜匪懈,勞心勞力,正是儒家仁義忠信思想的集中表現(xiàn)。
《三國演義》第104回《諸葛亮遺表》曰:
伏聞生死有常,難逃定數(shù);死之將至,愿盡愚忠:臣亮賦性愚拙,遭時艱難;分符擁節(jié),專掌鈞衡;興師北伐,未獲成功;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不及終事陛下,飲恨無窮!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約己愛民;達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隱,以進賢良;屏斥奸邪,以厚風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別無調(diào)度,隨身所需,悉仰于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nèi)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3]864
由此可知諸葛亮一生清廉高潔、不貪不取,這是儒家立身處世的態(tài)度與風范。諸葛亮對劉禪由始至終的循循善誘、良言直諫,期望他能布仁恩、達孝道。可以說,諸葛亮既是劉備之軍師,亦為劉禪之人師。
諸葛亮佐助劉備創(chuàng)立蜀漢政權,積極討伐曹魏的行動源于其強烈的“正統(tǒng)”觀念,他尊劉姓為王,意欲延續(xù)漢統(tǒng)。他力主匡復漢室,尊稱劉備為皇叔,并認定其為漢室正統(tǒng)。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諸葛亮指其為曹賊。《三國演義》中多處可見諸葛亮匡復漢室之心,如第43回,諸葛亮曰:“曹操既為曹相國之后,則世為漢臣矣;今乃專權肆橫,欺凌君父,是不惟無君,亦且蔑祖;不惟漢室之亂臣,亦曹氏之賊子也。劉豫州堂堂帝胄,當今皇帝按譜賜爵,何云無可稽考?”[3]358又如第80回,諸葛亮對劉備說:“曹丕篡漢自立,主上乃漢室苗裔,理合繼統(tǒng)以延漢祀?!盵3]659諸葛亮重視正統(tǒng),認為曹操為漢室之亂臣,亦曹氏之賊子。重視人臣之道,人臣不當僭越君主,這正是孔子強調(diào)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4]177的倫常觀念。在諸葛亮看來,不恪守君臣之倫便是亂臣賊子,故而篡漢自立者即當誅除。
施政方面,諸葛亮于《隆中對》中提到:“將軍欲成霸業(yè),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盵3]318這與孟子強調(diào)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76思想一脈相承。諸葛亮用人唯賢,體現(xiàn)于《出師表》的字里行間。諸葛亮為政,事必躬親,如第85回中講道,劉禪繼位后,“凡一應朝廷、選法、錢糧、詞訟等事,皆聽諸葛丞相裁處”[3]699。諸葛亮用心為政,任人唯賢,在其治理下,蜀漢社會安定、百姓安康、民風淳樸。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中對其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nèi),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盵1]694足見其為政愛民之心。又第41回中,曹操揮軍南下,劉備不忍棄百姓不顧,“玄德曰:‘奈百姓相隨許久,安忍棄之?’孔明曰:‘可令人遍告百姓:有愿隨者同去,不愿者留下。’”反觀其余兵將,與諸葛亮多看法不一?!氨妼⒔栽唬骸駬砻癖姅?shù)萬,日行十余里,似此幾時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敵?不如暫棄百姓,先行為上。’”[3]340諸葛亮作為軍師,善于用兵,他自當知道若帶百姓一同遷移會大大影響行軍速度,但他仍答應劉備讓百姓同行,這與儒家倡導的“仁者愛人”準則完全一致,也體現(xiàn)了他對人民的深切關懷。
孟子云:“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盵5]65《三國演義》第87回敘述諸葛亮南征擒獲蠻兵云:“孔明教皆免其死,與酒食賞勞,令人送出界首,縱放回寨?!盵3]714蠻兵鄂煥被孔明縱放后曾曰:“孔明乃仁人,背之不祥?!盵3]715又有記載道:“孔明端坐于帳上,只見蠻兵紛紛穰穰,解到無數(shù)。孔明喚到帳中,盡去其縛,撫諭曰:‘汝等皆是好百姓,不幸被孟獲所拘,今受驚唬。吾想汝等父母、兄弟、妻子必倚門而望;若聽之陣敗,定然割肚牽腸,眼中流血。吾今盡放汝等回去,以安各人父母、兄弟、妻子之心。’言訖,各賜酒食米糧而遣之。蠻兵深感其恩,泣拜而去。”[3]715又:“于是孔明招安蠻兵,降者無數(shù)??酌饕灰粨嵛?,并不加害?!盵3]726最后,孔明第七次擒住孟獲,又將之縱放。“孟獲垂淚言曰:‘七擒七縱,自古未嘗有也。吾雖化外之人,頗知禮義,直如此無羞恥乎?’……獲泣謝曰:‘某子子孫孫皆感覆載生成之恩,安得不服!’……于是蠻方皆感孔明恩德,乃為孔明立生祠,四時享祭;皆呼之為‘慈父’?!盵3]747諸葛亮用兵,不輕易殺戮,能降則降,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縱放俘虜,可見其仁德之厚。諸葛亮依靠道德,施行仁義,其行“王道”而不行“霸道”,以德服人,教化天下,就像孔子的弟子信服孔子一樣,也正是儒家“王道文化”的充分表現(xiàn)。
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一大特征就是講究誠實和推崇信用。在傳統(tǒng)儒家哲學中,“誠信”作為修身立業(yè)之本,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傳統(tǒng)話語體系中,誠、信既相互包含,也有所區(qū)別,“誠則信矣,信則誠矣”。“誠”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的意義相當廣泛,涉及治國安邦、人際交往、個人修養(yǎng)等諸多領域。儒家對于“信”相當注重,既屬孔門“四教(文行忠信)”,也列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靶拧钡年P鍵是“守”,即重承諾、講信用、取信于人??鬃铀岢摹靶拧?,從根本上說,其從屬于“仁”,是“仁”的外部特征。故而,“信”欲符合“仁”,表現(xiàn)“仁”,就必須由內(nèi)心出,進而達到內(nèi)外、表里一致??鬃影选靶拧弊鳛槿税采砹⒚幕A,認為:“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4]233子夏亦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盵4]294有子也講:“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盵4]8在《三國演義》第101回中,孔明曰:“吾用兵命將,以信為本。既有令在先,豈可失信?”[3]839諸葛亮不僅自身具備效“忠貞之節(jié)”的堅定信念,而且將“忠”的原則貫穿于治國治軍、舉賢任將的實踐之中,強調(diào)對士卒必須“教之以禮義,誨之以忠信”(《將苑·習練》);對將帥,必須以“忠”為“兵要”,就是以“忠”為綱領原則。如《兵要》條所載:“人之忠也,猶魚之有淵,魚失水則死,人失忠則兇。故良將守之,志立而名揚?!盵6]249把做人與“守忠”的關系喻為魚與水的關系,人若不能守忠信之道,就像魚失水一樣,必然有兇果相報??梢?,在諸葛亮看來,忠信對于一個軍事統(tǒng)帥來說極其重要,就像魚與水的關系一樣,須臾不可離開。
諸葛亮“以信為本”,合乎儒家的立身處世原則,施于“用兵命將”,對兵將進行了良好示范。諸葛亮治軍帶兵,堅持以信為本,其立法有其標準,則百官行事有所依循。兵戰(zhàn)中的調(diào)兵遣將更是如此,如馬謖之失即在于背信違令,遂造成街亭兵敗,其損傷后果更是難以估量,故而有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以立信立威。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以儒家思想為依歸,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民族關系等方面所表現(xiàn)出的儒者風范極為生動。他雖仰慕管仲、樂毅,卻不憑法家思維掌政治軍;雖不以著述為專長,但其前、后《出師表》等卻情感誠摯、字字真切,體現(xiàn)了儒者胸懷天下的歷史責任與社會擔當。《出師表》在南朝時期被選入《昭明文選》,堪稱千古佳作。諸葛亮一生充滿傳奇性色彩,至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更賦予其極為豐富的筆墨潤色和生動的敘述描繪,將諸葛亮的儒者形象深植于后世讀者的腦海中,成為一位名垂不朽、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
判別諸葛亮是否為儒家人物亦可由兩種視角切入探討,一種是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在亂世中對于“仕與隱”的抉擇,另一種則是知識分子之“入世”是否真正具備如孔子那般“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氣魄胸襟。從《三國演義》觀諸葛亮的一生,其在亂世中選擇去隱入仕,實已具備孔子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胸襟氣魄。他不像道家那樣,身處亂世而避世歸隱,亦不像法家那樣投身依附于比劉備陣營強大的其他政權。其忠義之節(jié)、匡扶漢室、踐行仁德誠信,盡顯儒者風范與君子品質(zhì)。
據(jù)《三國志》所載,諸葛亮病卒于五丈原,蜀軍退后,曹魏陣營的司馬宣王行至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1]687又:“鐘會征蜀,至漢川,祭亮之廟,令軍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芻牧樵采?!盵1]690可見諸葛亮的人品在當時已經(jīng)受到人們的極大推崇與尊敬?!度龂萘x》以《三國志》為底本,進一步形象生動地刻畫出諸葛亮仁愛忠信的儒家道德人格。陳壽稱贊諸葛亮曰:“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盵1]684唐代杜甫對諸葛亮亦多推崇,其詩《蜀相》云:“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盵7]736另外,孔廟中將諸葛亮列祀于西廡,位列于二十三名先儒當中,與公羊高、鄭康成、王通、司馬光等儒并列,亦足見諸葛亮在后世儒者中的影響和地位。
注釋:
①曹學偉在《道教與諸葛亮形象的塑造》(譚洛非主編:《〈三國演義〉與中國文化》,巴蜀書社,1992年)一文中,強調(diào)道教質(zhì)素在諸葛亮形象的文化構成中占有重要的比重。張冬云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羽扇綸巾’形象及其人格內(nèi)涵》(《南都學壇》,2006年第3期)一文,從諸葛亮“羽扇綸巾”的外部形象體現(xiàn)出的疏淡嫻雅和從容不迫的精神風范,來論述其表現(xiàn)出的道家“自然”人格特征,又指出諸葛亮具有“以道持守”的儒家道德人格,兩者相濟互補、相輔相成。相對而言,學界對諸葛亮“道家”形象的研究較多,而儒家形象研究較少。
參考文獻:
[1]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0.
[2]陳翔華.諸葛亮形象研究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
[3]羅貫中.三國演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4]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6.
[5]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
[6]諸葛亮.兵要[C]//李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
[7]仇兆鰲.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