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楊 王春芳 吳春曉 楊群娣 施燕 付晨
摘要: 《“健康上海2030”規(guī)劃綱要》明確提出了健康上海建設的主要指標,其中特別新增了市民關注、體現健康水準的三項指標:人均健康預期壽命、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常見惡性腫瘤診斷時早期比例。三項指標的提出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與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增強對上海市民綜合健康水平、健康服務與保障等領域的綜合評價。三大目標的實現面臨巨大挑戰(zhàn),更需要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制定策略,多部門參與,全社會動員,全面行動。
關鍵詞:健康上海;健康預期壽命;過早死亡率;常見惡性腫瘤診斷時早期比例
中圖分類號:R19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28/j.cnki.sjpm.2018.18566
引用格式:鄭楊,王春芳,吳春曉,等.《“健康上海2030”規(guī)劃綱要》三項主要指標解讀[J].上海預防醫(yī)學,2018,30(1):11-14,20.
Interpretation of three main indicators of the “2030 Plan for Healthy Shanghai” ZHENG Yang,WANG Chun-fang,WU Chun-xiao,YANG Qun-di,SHI Yan,FU Chen(Shanghai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Shanghai 200336,China)
Abstract: The “2030 Plan for Healthy Shanghai” clearly proposes the main indicators of healthy Shanghai construction,especially adding three new ones about healthy life expectancy,premature mortality of main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and the proportion of diagnosis stage Ⅰ in common cancer cases.The new indicators are based on mature theories and reliable experiences,promoting synthetical evaluation of the Shanghai citizens health level,health care and health insurance.There are great challenges ahead of the new indicators,thus explicit goals,suitable policies,multi-department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are needed.
Keywords:Healthy Shanghai;healthy life expectancy;premature mortality probability;the proportion of diagnosis stage Ⅰ in common cancer cases 《“健康上海2030”規(guī)劃綱要》(以下簡稱“《規(guī)劃綱要》”)已于2017年9月27日正式發(fā)布,未來十幾年,上海市居民健康水平將得到進一步提高。根據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關于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戰(zhàn)略部署和《“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1],為量化評價健康發(fā)展水平和建設目標,《規(guī)劃綱要》作為推進全國以及上海的健康和衛(wèi)生建設的行動綱領,對標我國各個城市,從健康水平、健康生活、健康服務和保障、健康環(huán)境、健康產業(yè)五方面,提出了23項建設主要指標[2]。其中,不同于以往的衛(wèi)生政策,特別新增了市民關注、體現健康水準的3項指標,包括: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到2020年≥70歲,到2030年≥72歲;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2020年≤10%,2030年≤9%;常見惡性腫瘤診斷時早期比例,2020年≥30%,2030年≥40%。
1 健康預期壽命
健康預期壽命,也稱為健康期望壽命(healthy life expectancy,HALE),按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定義,指一個人在某個年齡不受疾病、死亡和機能障礙的影響,有望在健康狀態(tài)下生活的年數[3]。該指標是在壽命表的基礎上,將人群的功能狀態(tài)、活動能力和死亡狀況等一系列指標結合起來,綜合評價人群的健康狀況。它在評價人群健康水平時,不再簡單以“死亡”作為評價終點去反映人群生存時間的長短,而是綜合考慮了生命的長度和質量,包含了死亡、疾病和傷殘等一系列信息,從多維度反映人群健康狀況。
健康期望壽命已被WHO、聯合國和其它國際組織納入健康主題,列為衡量各國/地區(qū)人群健康、衛(wèi)生系統公平性和績效的重要指標之一。健康期望壽命概念最早于1964年由美國學者SANDERS[4]提出,20世紀70至80年代相關研究與應用推廣在歐洲和北美地區(qū)得到蓬勃開展。2000年,WHO在《世界衛(wèi)生報告》[5]中采用失能權重計算健康生存年數,并首次公布了191個國家的健康期望壽命,推薦將健康期望壽命作為評價人群健康的綜合測量指標。目前,WHO已正式把健康期望壽命列為評價世界各國人口健康狀況的指標,并在全世界普遍推廣和使用。2015年9月,聯合國提出了17個新的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其中第三個目標為“確保健康生活,促進所有年齡段福祉”[6],人群健康將受到更高程度、更長期持續(xù)關注。而健康期望壽命指標作為綜合反映人群整體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其作用將日益突出[7]。
健康期望壽命能更好地體現上海市民的健康水準。上海市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統計數據[8]顯示:本市2016年戶籍人口平均期望壽命已達83.18歲,與發(fā)達國家水平相當。2005—2010年,期望壽命由80.13歲增長至82.13歲,5年增長2歲(2.4%);2010至2015年的82.75歲,僅增長0.62歲(0.7%)。在過去幾十年的努力下,經濟水平快速提升,健康狀況日益改善,2010年后,本市居民期望壽命的增長速度逐步放緩,可能在反映上海衛(wèi)生發(fā)展和改革對人群健康狀況貢獻方面,其指標敏感性逐漸降低。因此,在期望壽命指標基礎上,需要建立并完善更多指標以加強對人群健康的整體綜合評價。《2013年世界衛(wèi)生報告》[9]發(fā)布了2012年全世界388個國家健康期望壽命,中國為68歲,排名第44位;排名前三位的國家分別是新加坡76歲,日本75歲和塞浦路斯74歲;其他發(fā)達國家如美國70歲,英國71歲,法國72歲,韓國73歲。據文獻報道,上海居民健康期望壽命2015年為74.3歲,自1990以來呈增長趨勢[10]?!兑?guī)劃綱要》特別新增健康期望壽命作為健康上海建設主要目標之一,不僅能反映市民整體健康水平,還能分析威脅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或危險因素,為尋找合理的干預措施,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提供有力的信息和依據。
健康期望壽命測量指標尚無統一標準,有待進一步研究。理論上講,有多少種健康的定義,就有多少種健康期望壽命指標,國內外還沒有一個公認統一的健康評價標準。目前,健康期望壽命指標體系主要基于1989年成立的健康期望壽命和傷殘進程國際網絡(Réseau Espérance de Vie en Santé/International Network on Health Expectancy and the Disability Process,REVES)的指標分類。代表性的兩大測算方法為自評健康期望壽命和傷殘調整期望壽命,兩者各有優(yōu)缺點,反映的側重點不同,兩個方法計算得到的健康期望壽命值不宜直接比較。若兩指標結合使用,對于綜合評價人群健康狀況,分析疾病和因素對壽命的影響具現實的指導意義。2002年,WHO研制了世界健康調查表(World Health Survey,WHS)[11],提出了較全面的健康綜合測量指標,目前主要用于計算評價自評健康期望壽命。但如何選擇具有可比性和可持續(xù)性的測量指標來長期評價上海居民健康期望壽命,是當前面臨的重要挑戰(zhàn),需要進一步探討。
2 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
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premature mortality probability),通常被稱為慢性病早死概率,是指年齡在30 ~70歲(不含70歲)因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或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的(無條件)概率[12]。類似于期望壽命和健康期望壽命,慢性病早死概率不受人口年齡構成的影響,可以在不同時間和區(qū)域間進行比較。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四類慢性病早死概率是反映健康服務與保障的主要指標之一,已被WHO推薦為評價區(qū)域慢性病預防和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標,近年來在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均得到高度重視。
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已經成為全球公共健康的主要威脅之一,已被納入各項重要慢病防治規(guī)劃目標中。WHO 2014年的慢性病狀況報告中指出[12]:2012年全球共死亡5600萬人,其中3800萬(68%)死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1600萬(42%)的慢性病死亡發(fā)生在70歲以下人群中,為過早死亡;而82%過早死亡集中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據預測,全球今后10年因慢性病過早死亡約損失7萬億美元。2012年第65屆世界衛(wèi)生大會首次提出四類慢性病的早死概率控制目標[13]:2010—2025年期間下降25%。隨后,瑞典、新西蘭等多個國家相繼發(fā)布了慢性病早死概率及控制目標。2015年聯合國在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中提出四類慢性病早死概率2030年在2015年的基礎上降低1/3[6]。2016年10月印發(fā)的《“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中,指出2030年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概率比2015年降低30%[1]。在國家《“十三五”衛(wèi)生與健康規(guī)劃》和《中國慢性病防治中長期規(guī)劃(2017—2025年)》中也將此指標作為重要規(guī)劃目標[2]。
目前,國內外通行的重大慢性病早死概率測算方法,主要根據壽命表法計算。其實際含義是當年30歲的人群,如果預計以當年人口中30 ~69歲各個年齡組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或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四類慢性病的死亡概率存活到69歲,其因為這四類慢性病死亡的總體概率[12]。國際上選擇30 ~69歲作為早死年齡域,一方面是考慮大多數人群在30歲開始死于上述四類慢性病的風險從非常低的水平開始上升;另一方面,全球除非洲外的其他地區(qū)30歲人群的期望壽命均超過70歲,即70歲之前發(fā)生的死亡被認作過早死亡,而且7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中,不明原因死亡比例增高,共患病現象增加,以及在死亡和人口資料中年齡誤報增多,這些原因會導致69歲以上人群的死因別死亡率估計的不確定性增加[12]。早死年齡域的選擇可能會根據評價目的和人群健康水平的不同而有所改變??紤]指標在不同地區(qū)、不同年份間的可比性,上海居民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建議采用國際統一方法或較為穩(wěn)定的早死年齡域進行測算。
上海市居民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已處于全國較低水平,下降空間有限,實現目標難度大,不可放松警惕。根據上海市居民死因登記庫計算結果,2015年本市戶籍居民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為10.07%。同期北京戶籍居民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為11.11%[14]。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網絡直報全死亡數據2015年測算結果,上海市居民慢病早死概率低于北京、香港、澳門和浙江等地,位居全國最低水平[15]。與WHO公布194個國家2012年結果相比[12],本市居民慢性病早死概率低于英國(12.0%)、美國(14.3%)等發(fā)達國家,與瑞士(9.1%)、日本(9.3%)、澳大利亞(9.4%)、新加坡(10.5%)接近。本市慢性病威脅日益嚴重,居民不良生活方式廣泛存在,慢病防治任務重大,更需要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制定策略,多部門參與,全社會動員,加大力度執(zhí)行,以達到控制慢性病早死概率的目的。
有效控制慢性病影響因素是降低居民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的重要途徑。影響慢性病早死概率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吸煙、有害飲酒、過量攝入食鹽、缺乏體力活動、肥胖、血壓升高、血糖升高等[12]。為大幅減少慢性病導致的過早死亡,上海已在《規(guī)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制定全面行動規(guī)劃,減少煙草使用、有害使用酒精、不健康飲食和缺乏身體活動現象,并提供全民衛(wèi)生保健服務,加強重點人群干預,促使人群危險因素水平下降,最終降低全市居民慢性病早死概率。
3 常見惡性腫瘤診斷時早期比例
常見惡性腫瘤診斷時早期比例,是指常見惡性腫瘤新發(fā)病例中診斷時被判定為I期的比例。計算公式為:常見惡性腫瘤診斷時早期比例=(Ⅰ期病例總數/所有明確分期的病例總數)×100%。常見惡性腫瘤一般定義為區(qū)域內某年度發(fā)病率前10位的惡性腫瘤。疾病診斷按照國際疾病分類ICD編碼作為分類依據。腫瘤期別按照國際抗癌聯盟(UICC)制定的《惡性腫瘤TNM分期》或類似方法進行判定,可分Ⅰ、Ⅱ、Ⅲ、Ⅳ和不詳5個分類[16]。該指標可綜合反映市民健康意識、腫瘤早期發(fā)現防治干預成效和臨床診斷水平。
近十多年來,本市居民常見惡性腫瘤診斷時早期比例正在穩(wěn)步上升,與發(fā)達國家比較仍具有一定差距。本市常見惡性腫瘤目前確定發(fā)病病例數居前10位瘤別為肺、結腸直腸、胃、乳腺、肝臟、甲狀腺、胰腺、前列腺、腦和中樞神經系統及食管惡性腫瘤,作為常見惡性腫瘤進行統計分析得到,2013年該比例為24.2%。根據本市居民腫瘤登記報告與管理系統數據分析,對2002—2012年本市居民常見惡性腫瘤診斷時Ⅰ期比例進行估算,診斷時Ⅰ期比例正在以平均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提升。國內相關數據報道較少,且多為以醫(yī)院為基礎,而非人群基礎數據,缺少代表性。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腫瘤登記項目提供的同期同一統計口徑的Ⅰ期比例為26.83%,略高于本市,但是其不詳比例僅為11.73%,遠低于上海的50.31%。
常見惡性腫瘤診斷時早期比例納入健康上海建設目標,意義重大。長期的醫(yī)學觀察證實,惡性腫瘤診斷時期別越早,預后的生存期和生活質量越高。該指標的確立能夠推進臨床和居民對于腫瘤早發(fā)現和早診斷的重視,促進臨床診斷的規(guī)范化,提高診療水平,對于進一步改善預后意義重大[17]。通過該指標可以評價至少以下3項內容:(1)評價腫瘤診療醫(yī)院,在臨床上診斷惡性腫瘤的規(guī)范程度,應對新發(fā)病例予以分期,并明確書寫在病歷之中;(2)評價腫瘤登記管理系統收集相關信息的可及程度,以確保該項信息收集的完整可靠;(3)在數據收集進一步完善的前提下,以更完整可靠的數據,對居民惡性腫瘤診斷的及時性進行評估[18]。本市將該指標作為健康上海建設主要目標之一,將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腫瘤防治健康教育,提升公眾對腫瘤核心知識的知曉率,普及科學防癌的理念,改善健康生活方式,實現對腫瘤的有效防控。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
[2]“健康上海2030”規(guī)劃綱要[Z].滬委辦發(fā)[2017]26號.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ealthy life expectancy (HALE) at birth.In:Global Health Observatory (GHO)[EB/OL].[2017-11-21].http://www.who.int/gho/mortality_burden_disease/life_tables/hale_text/en/#.
[4]SANDERS BS.Measuring community health levels[J].Am J Public Health,1964,54(7):1063-1070.
[5]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orld health report 2000.Health systems:improving performance[R].Geneva:WHO,2000.
[6]United Nations.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Millenium Summit.United Nations,2015.
[7]徐勇,趙露,吳嬋,等.健康期望壽命的應用與發(fā)展[J].公共衛(wèi)生與預防醫(yī)學,2017,28(1):81-86.
[8]上海市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2016上海市衛(wèi)生計生數據[EB/OL].[2017-11-12].http://www.wsjsw.gov.cn
/wsj/n429/n432/n1488/n1490/u1ai141465.html.
[9]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orld health report 2013:research for 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R].Geneva:WHO,2013.
[10]周脈耕,李鎰沖,王海東,等.1990—2015年中國分省期望壽命和健康期望壽命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6,37(11):1439-1443.
[1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orld Health Survey 2002,individual questionnaire[EB/OL].[2017-11-12].http://apps.who.int/healthinfo/systems/surveydata/index.php/catalog/78.
[12]WHO.Global status report on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2014[EB/OL].[2016-08-09].http://www.who.int/nmh/publications/ncd-status-report-2014/en/.
[13]WHO.65th World Health Assembly closes with new global health measures[J].Central Eur J Public Health,2012,20(2):163-164.
[14]李剛,蘇健婷,韋再華,等.北京市2010—2015年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早死概率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6,37(9):1268-1271.
[15]曾新穎,李鎰沖,劉世煒,等.1990—2015年中國四類慢性病早死概率與“健康中國2030”下降目標分析[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7,51(3):209-214.
[16]萊斯利·索賓,瑪麗·高斯伯德羅維茲,克里斯坦·維特金德.惡性腫瘤TNM分期[M].7版.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12.
[17]ZENG H,ZHENG R,GUO Y,et al.Cancer survival in China,2003-2005:a population-based study[J].Int J Cancer,2015,136(8):1921-1930.
[18]吳春曉,鄭瑩.《上海市腫瘤登記管理辦法》解讀[J].上海預防醫(yī)學,2017,29(7):523-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