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貞觀政要》的廣泛流傳看史學批評的社會意義

2018-04-03 19:20
關(guān)鍵詞:政要貞觀

(渤海大學 政治與歷史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貞觀政要》是唐代史學家吳兢撰寫的一部政治史。因其內(nèi)容主要記述唐太宗貞觀年間君臣論政的言論與行事,對于君主治國理政有突出啟迪價值,也因此在其問世后長達千余年的時間里,得到一些君主和文士的推崇而廣泛流傳。本文試以有關(guān)《貞觀政要》一書的評論為著眼點,考察史學批評與史書流傳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及社會意義。

一 激發(fā)歷史記憶,寄寓致治追求

唐代的貞觀年間是歷史上少有的政治清明的時代,是中國古代治世的典范。其時,唐太宗統(tǒng)治集團能夠以史為鑒、撫民以靜、重視立法、強調(diào)安定,而唐太宗本人亦勇于自律、善于納諫、任人唯賢[1],社會呈現(xiàn)升平景象。瞿林東先生指出:“有輝煌的天下,乃有反映輝煌的天下的書”,“貞觀之治”與《貞觀政要》便是突出的一例[2]580。貞觀君臣論政富有魅力之處在于其時君臣上下積極求索,志在創(chuàng)業(yè),《貞觀政要》是一個進取時代的記憶和記錄。吳兢撰寫《貞觀政要》,既有感于貞觀時代的政化的可資借鑒,也仰仗于貞觀及其后所修的詳備的《太宗實錄》。貞觀年間也是一個重視修史的時代,官府編纂前代史成就斐然,二十四史之中有六部成于貞觀之時,占總數(shù)的四分之一。在唐太宗督促下,本朝史也有很大進展,房玄齡等人編纂的國史主要包括《高祖實錄》《太宗實錄》。之后,唐高宗李治統(tǒng)治時期承擔了續(xù)修《太宗實錄》的責任,反復(fù)要求史官:“必須窮征索隱,原始要終,盛業(yè)鴻勛,咸使詳備。”[3]6682正因為唐初國史編纂的如此盡心盡力,中唐以后的“朝野士庶”對貞觀政化有比較系統(tǒng)的了解,居史職的吳兢更是“成誦在心”[4]3。吳兢在史館曾與劉知幾共事,熟悉修史工作,他撰寫的《貞觀政要》可謂獨具匠心。近人陳寅恪認為:“唐代祖宗功德之盛,莫過于太宗,而《太宗實錄》四十卷部帙繁重,且系編年之體,故事跡不易檢查。斯《太宗實錄》之分類節(jié)要本,即吳兢《貞觀政要》一書所以成為古今之要籍也。”[5]136也就是說,在陳寅恪看來,吳兢對《太宗實錄》的“分類節(jié)要”是成功的,一方面他克服了《太宗實錄》的部帙繁重,篇幅上大大縮減,僅有十卷四十篇,另一方面他改變了編年敘事的體例,事類分明,更便于讀者閱讀和理解。

具體說來,《貞觀政要》所記述的貞觀君臣論政,經(jīng)過吳兢的提煉和編次,融歷史敘事與歷史研究為一體,具有了獨特的風格。

其一,內(nèi)容上突出貞觀政化的規(guī)制,彰顯“人倫之紀”與“軍國之政”。依據(jù)吳兢所撰書序,《貞觀政要》是他對貞觀之治史料加以系統(tǒng)梳理、凝練而成,即所謂“綴集所聞,參詳舊史,撮其指要,舉其宏綱”[4]7。他將貞觀時期統(tǒng)治集團馭政的歷史概括為四十個主題,列為四十篇,“篇篇都著眼于政治”[6],其問題指向性很強,包括貞觀君臣所面臨的問題和所思所想及所采取的措施等。“君道”為首篇,“政體”為次篇,總論君主的治國路線及政策的重大影響;其下有“任賢”、“求諫”、“納諫”、“君臣鑒戒”、“論擇官”、“論封建”、“太子諸王定分”、“尊敬師傅”、“教戒太子諸王”、“規(guī)諫太子”等,分述唐太宗及其臣下所討論的諸多方面的國策與制度;還有“論仁義”、“論忠義”、“論孝友”、“論公平”、“論誠信”、“論儉約”、“論謙讓”、“論仁惻”等,是儒家政治文化的集中闡述。貞觀君臣以他們的政治智慧共同協(xié)商處理復(fù)雜的社會問題及軍國大政,吳兢反思貞觀之治,選擇其中具有啟發(fā)意義的典型的言論和事例,排比分類,著重闡發(fā)貞觀政化的特點,也提出了一些帶有普遍性的治國理政的問題,反映了貞觀君臣的政治見解和為政水平,提升了其著述的思想價值。

其二,表述形式上靈活有序?!敦懹^政要》大體是在《太宗實錄》的基礎(chǔ)上化繁為簡而成,改編年為專題而有似類書,然而每個專題的若干章的排序依時間先后,往往從貞觀初年說起,依次論至貞觀末年,前后事件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和思想的演變清楚明確。書中又多采用君臣對話的形式,還收錄了當時的詔令奏疏,同時一些大臣的生平事跡也穿插其中,比如“任賢”篇,則為一些貞觀重臣的傳記,如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王珪、李靖、虞世南、李勣、馬周等??梢哉f,《貞觀政要》既保有編年記事的有序,又注重載言、載文,還有人物傳記,多種體例運用自如,這種靈活而井然有序的表述,便于讀者理解其內(nèi)容,也凸顯了吳兢的史學素養(yǎng)。

總體上看,《貞觀政要》將貞觀君臣論政、貞觀時期重要大臣的事跡以及重要決策等綜合記述,有史實、有思想,體例豐富,文字質(zhì)樸簡潔。正如元代大儒吳澄所說:“事核辭質(zhì),讀者易曉?!盵7]345

《貞觀政要》無疑是一部專題性政治類史書,宋人晁公武的《郡齋讀書志》和清人永瑢、紀昀主編的《四庫全書總目》都將其列在“雜史類”。但它又不是一部普通的史書,從內(nèi)容上看,《貞觀政要》著力書寫貞觀政治,但就作者的撰述目的而言,卻竭力觀照現(xiàn)實和未來。吳兢把貞觀政化視為致治的范例,同時,《貞觀政要》的編纂更寄寓了朝野上下的致治追求。吳兢的《上貞觀政要表》及其自撰的書序?qū)Υ擞忻鞔_的說明。他講他所上的《貞觀政要》鋪陳貞觀政化是“用備勸誡”的,他希望當朝皇帝“擇善而行,引而申之,觸類而長”[4]4,“庶乎有國有家者克遵前軌,擇善而從,則可久之業(yè)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豈假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而已哉”[4]8!值得注意的是,吳兢申明這種期許不是他一個人的,而是當時有識之士共同的政治訴求。對于當時人們的希冀,吳兢在其所上表中也有交代:他提及當時的“朝野士庶”都認為“克遵太宗之故事,則不假遠求上古之術(shù),必致太平之業(yè)”[4]3。吳兢的書序開篇也講到侍中安陽公、中書令河東公,他們都認為太宗時的政化良足可觀,振古未有??梢?,正是唐中宗以來的動亂,激發(fā)了朝野士庶關(guān)于治國理政路徑的思考。回望歷史,人們對貞觀之治記憶猶新,并給予極高評價,于是催生了史官吳兢執(zhí)筆的《貞觀政要》一書,力圖使良好的政治生態(tài)得以重建??梢钥隙ǎ瑥摹敦懹^政要》的立意而言,它又是將歷史與現(xiàn)實緊密結(jié)合的史學著作。

從《貞觀政要》成書于開元后期至開元、天寶之際看[8]243,這部書更是獻諫于唐玄宗的著作。然而,老邁的唐玄宗李隆基已喪失進取之心,史書未見其接納《貞觀政要》的任何信息。然而,《貞觀政要》因其探究治國理政的問題而受到后世求治的君臣和諸多學人的特別關(guān)注,產(chǎn)生的反響持久而廣泛。

二 廣泛流傳及其驅(qū)動力

《貞觀政要》問世后,最初的確有過短暫的沉寂。有研究者考證:“唐代官方關(guān)于《貞觀政要》的流傳情況,自玄宗至順宗四帝,均不見記載。”[4]28這當與唐玄宗后期的怠政以及安史之亂之后社會的動蕩有直接的關(guān)系。然而,吳兢的《貞觀政要》畢竟牽系君主統(tǒng)治的問題,關(guān)切治國之術(shù)者必然會發(fā)現(xiàn)它切實的價值。實際上,《貞觀政要》很快就打破沉寂而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呈現(xiàn)出非同凡響的影響力,其流傳情況從史書所記歷代閱讀者大致可窺其一斑。

中晚唐時,最遲至唐代宗時期就有人把它列入國史的組成部分。當時有洋州刺史趙匡上“舉選議”,其中“舉人條例”提及《貞觀政要》:“國朝自高祖下及睿宗實錄并《貞觀政要》共為一史”[9]3604。也正是從唐代宗時開始,唐朝的一些皇帝閱讀的書目中就列有《貞觀政要》,唐代宗、唐憲宗、唐文宗、唐宣宗都曾閱讀過《貞觀政要》。史載:唐代宗大歷六年(771)四月戊午御宣政殿親試諷諫主文、茂才異等、智謀經(jīng)武、博學專門等舉人,“時方炎暑,帝具朝衣,永日危坐,讀太宗《貞觀政要》。及舉人策成,悉皆觀覽”[3]7712。唐代宗在宣政殿讀《貞觀政要》,意在向臣下和舉人們表明他以唐太宗為楷模的志向,雖有故作姿態(tài)之嫌,但也從側(cè)面證明《貞觀政要》在當時已為皇帝看重。唐憲宗是唐朝后期積極求治的君主,他曾問宰相說:“天子讀何書即好?”鄭余慶建議他讀《貞觀政要》[10]125。元和二年(807)十二月,唐憲宗對宰相說:“朕近讀《貞觀政要》,粗見當時之事,以太宗神武,每有一事少涉過差,群臣進諫者往復(fù)數(shù)四。況朕寡昧,自今每有事不得中者,卿須十論,不特一二而已?!盵3]1227顯然,唐憲宗讀《貞觀政要》有所感悟,愿效仿唐太宗求諫。元和六年(811)三月,唐憲宗與宰臣探討為政寬急的問題,他的言論中也提及“嘗讀《貞觀政要》”[3]1242,其觀點也反映出他深受唐太宗立言行事的啟發(fā)。唐文宗李昂“在藩時”即“喜讀《貞觀政要》”,史臣評論說:“每見太宗孜孜政道,有意于茲?!盵11]580唐文宗也因為讀《貞觀政要》,“思(魏)徵賢”,詔訪魏徵后人,楊汝士推薦了魏謩[12]3882。唐宣宗李忱仰慕貞觀之政,把唐太宗所撰《金鏡》賜給臣下,他也令人將《貞觀政要》書于屏風,“每正色拱手而讀之”[13]8154。當然,中晚唐文臣中自然有研讀《貞觀政要》者,前述提到的鄭余慶應(yīng)是其中之一。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作歌頌唐太宗的新樂府詩《七德舞》,據(jù)陳寅恪考證,應(yīng)是以《貞觀政要》為主要材料來源[5]136。晚唐詩論家司空圖所撰《華帥許國公德政碑》,開篇就講:“臣嘗跪讀《貞觀政要》”[14]8519,怎樣的情懷能夠如此虔誠地讀《貞觀政要》,唐太宗貞觀時代的治國經(jīng)驗在他心中當是極其神圣的。

唐以后的五代,亂世中仍可見求治心切的人。史載:后唐明宗李嗣源曾“召學士讀《貞觀政要》《太宗實錄》,有致治之志”[13]9224;后唐閔帝李從厚嗣位后也有意于修德政,同樣延訪學士讀《貞觀政要》《太宗實錄》[15]894。《全唐文》收錄有五代后晉高祖的《令百官上封事御札》,文很短,其中責令百官上封事的話提及《貞觀政要》:“食祿于朝,卒無一言,可不知《貞觀政要》說?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誰之責也。”[16]284看來,晉高祖石敬瑭接受了貞觀君臣求諫進諫的政治運作模式。后漢隱帝劉承祐乾祐三年(950),出現(xiàn)災(zāi)害性天氣,大風“發(fā)屋拔木”,隱帝召司天監(jiān)趙延乂問“禳祈之術(shù)”,趙延乂以非所習推脫,并建議說:“王者欲弭災(zāi)異,莫如修德?!彪[帝派中使追問如何修德,趙延乂提出:“請讀《貞觀政要》而法之?!盵13]9554需要說明的是,五代后唐國子監(jiān)曾刊刻《貞觀政要》,宋人汪應(yīng)辰在紹興三十二年八月偶訪劉子駒于西湖僧舍,得見其所藏后唐天成二年國子監(jiān)刻本[4]573。

兩宋時,《貞觀政要》成為當時的知識精英必讀的書。北宋政治家曾鞏自年少時即讀《唐書》和《貞觀政要》,對貞觀之世充滿向往,自恨不能生于其時,長大后又好問當世事,《貞觀政要》培養(yǎng)了他的洞察力[17]707。曾鞏所撰《徐幹中論目錄序》,也稱他觀《貞觀政要》而知道當時流傳的徐幹《中論》非全書[17]190。宋初三先生之一的石介和北宋仁宗朝名相王曾都認真閱讀過《貞觀政要》。編纂《新唐書》的史臣所作《太宗本紀》后贊,依趙克堯、許道勛的研究,當是從《貞觀政要·序》演化而來的[1]415,顯然他們撰史參考了《貞觀政要》?!吨熳诱Z類》所記師生問答中也反映出朱熹看過《貞觀政要》[18]1752。

遼夏金元時代更是把《貞觀政要》推廣到契丹、黨項、女真、蒙古族中,這幾個政權(quán)的一些皇帝及各族士人都很珍視它。為了使少數(shù)民族的君臣能夠更深刻領(lǐng)悟這部書的意蘊,其時陸續(xù)出現(xiàn)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蒙古文的譯本。據(jù)《契丹國志》記載,遼圣宗耶律隆緒好讀《貞觀政要》,因此他對唐朝的君臣事跡較為熟悉,他也把唐太宗、唐玄宗視為榜樣①。遼興宗朝契丹族大儒蕭韓家奴曾受命翻譯諸書,他翻譯的三部書中就有《貞觀政要》(其他兩部是《通歷》《五代史》)。黑水城遺址發(fā)現(xiàn)的西夏文《貞觀政要》譯本,雖僅存殘卷②,但仍然可以推知這部書在西夏同樣受到一些黨項貴族的青睞。《金史》提及金熙宗完顏亶、金世宗完顏雍、金哀宗完顏守緒都曾研讀過《貞觀政要》。《貞觀政要》也大受元代君臣的推崇,元世祖的嫡子真金自小跟隨儒臣姚樞、竇默學習,至元十年(1273)被立為皇太子,他積極學習前代經(jīng)典。史載:“每與諸王近臣習射之暇,輒講論經(jīng)典,若《資治通鑒》、《貞觀政要》,王恂、許衡所述遼、金帝王行事要略,下至《武經(jīng)》等書,從容片言之間,茍有允愜,未嘗不為之灑然改容?!盵19]2889可見,《貞觀政要》也是真金等所講論的經(jīng)典。康里人不忽木入國子監(jiān)學習,他十六歲時,元世祖忽必烈到國子監(jiān)欲檢查學子們所寫的字,他獨書《貞觀政要》數(shù)十事以進[19]3164,他和太子真金一樣是漢族儒臣的弟子,無疑他們深受王恂、許衡的影響。在元代的帝王中,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元文宗圖帖睦爾都讀過《貞觀政要》,他們也曾詔令各族臣民認真學習這部經(jīng)典。

明清皇帝文人也多愿從經(jīng)史中汲取政治智慧,《貞觀政要》成為經(jīng)筵進講或皇帝備御覽的重要書籍,也成為士人參政必讀書籍。明熹宗朱由校好讀經(jīng)史之書,史載:“《書經(jīng)大全》、《春秋》、《性理大全》、《資治通鑒》、《大學衍義補》、《貞觀政要》、《皇明寶訓》、《帝鑒圖說》、《廿一史》等書,皆命司禮監(jiān)提督,又將經(jīng)廠印貯之書查進備覽。”[20]246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恩科鄉(xiāng)試,順天的題就有“吳兢上《貞觀政要》、張九齡上《千秋金鑒錄》、司馬光上《通鑒》、真德秀上《大學衍義》論”[21]997。

追尋中晚唐以后直到清末持續(xù)千余年的《貞觀政要》的傳播歷史,不斷躍然紙上的是兩類人:君主、士人。換言之,君主和士人構(gòu)成了《貞觀政要》一書穩(wěn)定的讀者群體??梢钥隙?,他們閱讀《貞觀政要》體會不盡相同,君主們多重視其記述的貞觀年間為政經(jīng)驗的啟迪意義,士人們審視其資政作用,也兼及其學術(shù)價值。他們之所以對《貞觀政要》發(fā)生興趣,卻有近乎相同的原因:第一,求治需求的驅(qū)使;第二,《貞觀政要》所承載的治世歷史的感召?!敦懹^政要》所具有的史學價值與社會需求相契合是其長期流傳的主要原因。

此外,還需要強調(diào)的是,《貞觀政要》的廣泛傳播得益于一些有政治影響的重要人物的積極推揚。比如金熙宗曾對其侍臣說:“朕每閱《貞觀政要》,見其君臣議論,大可規(guī)法?!表n昉回答說:“皆由太宗溫顏訪問,房、杜輩竭忠盡誠,其書雖簡,足以為法?!盵22]74顯然,他們都認識到《貞觀政要》所記的君臣議論有值得效法學習的寶貴的歷史經(jīng)驗,可以肯定他們在朝堂上的討論交流對促進《貞觀政要》在金朝的傳播是有積極作用的。金世宗大定年間用女真文翻譯的漢文典籍包括《貞觀政要》③,翻譯者希望更多女真人知曉這部書的意圖是明確的。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閱讀《貞觀政要》,而諭翰林侍講阿林鐵木兒說:“此書有益于國家,其譯以國語刊行,俾蒙古、色目人誦習之?!盵19]544響應(yīng)皇帝的號召,“通諸國字書”的色目人察罕翻譯《貞觀政要》,獻給元仁宗[19]3311;曹元用也譯《貞觀政要》為國語,行于一時[19]4028。至順三年(1332),元文宗命奎章閣學士院以國字譯《貞觀政要》,鋟板模印,以賜百官[19]803。可見,在元代僅蒙古文譯本就有多種。不同民族文字的譯本的出現(xiàn),擴大了《貞觀政要》的傳播廣度,使其成為各族共同的經(jīng)典。當然,《貞觀政要》被少數(shù)民族皇帝認可,是與漢族謀臣的努力分不開的。比如,泰定元年(1324),泰定帝使太子及諸王大臣子孫受學,命平章政事張珪、翰林學士承旨忽都魯都兒迷失、學士吳澄、集賢直學士鄧文原“以《帝范》《資治通鑒》《大學衍義》《貞觀政要》等書進講”[19]644,就是接受江浙行省左丞趙簡的建議。各族皇帝的贊賞,或者皇帝身邊的謀臣的推薦,具有導向的作用,為《貞觀政要》廣泛而持久的流傳增加了助力。

需要說明的是,《貞觀政要》在古代不是秘籍,不僅僅是上層統(tǒng)治者喜歡閱讀的史書,一般讀書人亦不難獲得。除了如上述提到的某些皇帝的詔令推廣之外,其數(shù)量眾多的傳本也證明了這一點?,F(xiàn)有的古籍傳本的記錄表明,《貞觀政要》不僅中國有多種傳本,甚至日、韓兩國也有多種傳本。據(jù)羅偉國、胡平編《古籍版本題記索引》,《貞觀政要》有16種版本:宋刊本、元刊本、明刊本、明洪武刊本、明成化刊本、明成化十二年崇府刊本、明廠本、刊本、日本覆明成化刊本、日本慶長五年活字刊本、明抄本、古抄本、舊抄本、影舊抄本、袖珍抄本、僧日蓮手抄本[23]188?,F(xiàn)代學者從日本人原田種成??钡摹敦懹^政要定本》的《凡例》可知,他用來??钡陌姹径噙_35種[24]。

三 史學批評的社會意義

由上述可知,《貞觀政要》的廣泛流傳離不開歷朝歷代的人們對它的普遍認可,而人們對它的評論除了推進其傳播外,還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關(guān)于《貞觀政要》評論,自宋代以來不斷有人稱頌吳兢的撰述旨趣,愿意成為其仿效者,于是一些仿作、改作和研究性著作接續(xù)不斷地出現(xiàn),在史學上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比如,宋代官修《三朝寶訓》,可以肯定是參考吳兢《貞觀政要》而作[25]5;宋代石介所撰《三朝圣政錄》,也明確表示是效仿《貞觀政要》而成④。金代趙秉文任益政院說書官時,考慮到皇帝“一日萬機,豈能遍覽”,便對《貞觀政要》作了進一步研究,“撮其樞要”,并附有個人見解,寫成“特于鑒戒申重”的《貞觀政要申鑒》[26]209。元代關(guān)于《貞觀政要》的研究也形成一項重要成果——戈直的《貞觀政要集論》。戈直為元代大儒吳澄的門人,他在整理《貞觀政要》“傳寫謬誤”的同時,采輯唐宋諸儒之論,“間以己意”而作《貞觀政要集論》[4]敘錄,30。全書匯集了唐代柳芳,后晉劉昫,宋代宋祁、孫甫、歐陽修、曾鞏、司馬光、孫洙、范祖禹、馬存、朱黼、張九成、胡寅、呂祖謙、唐仲友、葉適、林之奇、真德秀、陳惇修、尹起莘、程奇及呂氏《通鑒精義》二十二家之說[27]294,以及戈直自己的看法。顯然,這部書是適應(yīng)元代君臣研讀《貞觀政要》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許衡的門人許約也曾建言當時的皇帝(當為元仁宗),希望他命翰林編集一本如《貞觀政要》一樣的書,匯集“世祖嘉言圣德,與凡政事之馳張、賢哲之謀謨、人材之進退、財用之出納,及命將出師、混一區(qū)宇、遠謀宏略”等內(nèi)容[28]301。明洪武六年(1373),由于日歷秘藏天府,人不得見,有人建議如《貞觀政要》編集以傳[29]491。明代宋濂撰有《洪武圣政記》,四庫館臣認為:“是書略仿《貞觀政要》之例,標題分記。分嚴祀事、正大本、肅軍政、絕幸位、定民志、新舊俗六類。而新舊俗下又分申禁令、核實效、育人才、優(yōu)前代、正禮樂之失、去海岳之封、嚴宮閫之法、厲忠節(jié)之訓、刬積歲之弊九子目?!盵27]300明代婁性所撰《明政要》也是“仿《貞觀政要》之體,編載明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英宗五朝之事,凡四百五十二條,分類四十”[27]303。明人朱睦桔所撰《圣典》采用《貞觀政要》體例,內(nèi)容為明太祖開國事跡,比宋濂的《洪武圣政記》要詳細[27]307。明代還有《明寶訓》、《定保錄》等書也都是仿《貞觀政要》之體而作[27]308,309。清代順治年間,侍講黃機提出根據(jù)清太祖、太宗實錄,抽繹其中所載嘉言善政,仿《貞觀政要》、《洪武寶訓》諸書,輯成治典,得到順治帝贊許以及有司的支持,于是,黃機充任纂修官,輯清太祖、太宗圣訓[30]44-45。甚至高麗國也有人仿《貞觀政要》而編其國五朝政化善惡之跡[31]425。這一系列仿作、續(xù)作的出現(xiàn),表明吳兢后繼有人。之所以如此,人們肯定《貞觀政要》的價值是根本所在。瞿林東先生認為:“在中國古代史學史上,因史學批評引發(fā)了新的史學著作的面世,是一個常見的現(xiàn)象,甚至可以視為一個規(guī)律性現(xiàn)象。”[32]從《貞觀政要》類似之作的層出不窮看,瞿先生所言實是確論。

關(guān)于《貞觀政要》的批評體現(xiàn)在政治上,是推動了《貞觀政要》一書成為帝王治國理政的“教科書”,是他們潛心研讀或與大臣探討的重要經(jīng)典。比如,金末,金哀宗于正大三年(1226)設(shè)置益政院于內(nèi)庭,請學識淵博的數(shù)人兼職,“日以二人上直,備顧問”,他們選講的內(nèi)容出自于《尚書》《資治通鑒》《貞觀政要》[22]1280。元代吳澄曾任職經(jīng)筵,進講《貞觀政要》,他在其所撰序文中也指出,雖然《貞觀政要》不如《周頌》之詩、《召誥》《立政》《無逸》之書那樣“義理昭融,教戒深切”,但“譬之行遠必自邇,譬之登高必自卑”,卻是不可缺的[7]345。郭思貞曾為奎章閣大學士,他在序文中提到:“史臣吳兢,類為政要,凡命令政教,敷奏復(fù)逆,詢謀之同,謇諤之異,所以植國體而裕民生者,赫赫若前日事?!盵4]576也是從記事內(nèi)容上高度評價了《貞觀政要》關(guān)乎實際的價值。虞集的序更提到,當時為元朝皇帝的經(jīng)筵官的諸公都認為《貞觀政要》的“切近事情”[33]100,因此他們極力勸勉君主研讀它并從中尋求治國良方。元人戈直的《貞觀政要集論》開篇就講到:“《貞觀政要》者,唐太宗文皇帝之佳言善行、良法美政,而史臣吳兢編類之書也。自唐世子孫,既已書之屏帷,銘之幾案,祖述而憲章之矣。至于后世之君,亦莫不列之講讀,形之論議,景仰而效法焉。”戈直也簡要分析了貞觀之政獨赫然耳目之間的原因,在他看來,這與史事遠近有關(guān)系,也有記事文字表述的因素。他認為:“蓋兩漢之時世已遠,貞觀之去今猶近。遷、固之文高古爾雅,而所紀之事略;吳氏之文質(zhì)樸該瞻,而所紀之事詳。”[4]577直到元順帝至正十六年(1356),李好文在上皇太子的書中還強調(diào)通過學習經(jīng)典之大意可達到太平之治,其中也提到《貞觀政要》[19]4218。總的看來,金元兩朝的君臣重視《貞觀政要》都是基于書中所載唐太宗君臣的言行可為鑒戒,可為法則,有益于國家。明宣宗朱瞻基聽侍臣講《貞觀政要》,評論說:“唐太宗致治之美,庶幾成康,實本于此。予嘗反復(fù)是書,謂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亂者。謂治國猶栽樹,根本不搖則枝葉茂,君道清靜則百姓安樂,皆要語也?!盵34]159-160當然,明代帝王中也有不贊賞唐太宗及魏徵所為而否定《貞觀政要》的人,即明神宗朱翊鈞,他曾罷講《貞觀政要》[29]4571,但明神宗的罷講《貞觀政要》主要是他怠政心理作祟。清朝沿襲前朝,也有經(jīng)筵制度,由明入清的霍達,在順治十二年(1655)正月,奏請以《帝鑒圖說》、《貞觀政要》、《大學衍義》諸書,令講官日講一二章,得到順治皇帝“嘉納”[30]65。順治年間,魏裔介所作《圣主虛懷下詢疏》講到:“今我皇上天縱好學,手不釋卷,而臣謂政事之暇,尤宜詳玩講求者,莫如朱熹之《通鑒綱目》、真德秀之《大學衍義》、丘濬之《大學衍義補》、唐太宗之《貞觀政要》。以上諸書,反復(fù)抽繹,見于設(shè)施,以致太平之治無難?!盵35]15康熙朝也有經(jīng)筵日講,大臣衛(wèi)周祚奏請:“令講官于《尚書》《大學衍義》《貞觀政要》諸書,擇其最切治道者,抽繹闡明,以廣圣德、資政理?!盵30]42清后期的李慈銘指出,魏徵的《魏鄭公諫錄》和《貞觀政要》都“有益于政治甚大”,“皆為后世人君必讀之書”[36]98。經(jīng)筵雖然屬于宮廷教育,但它旨在提升君主的政治素養(yǎng),因此,它頗具政治色彩而非單純的皇帝學習制度[37]。

需要強調(diào)的是,無論是關(guān)于《貞觀政要》的批評在史學層面上的推進作用,還是在帝王閱讀與借鑒層面的政治文化熏陶感染,都與諸多皇權(quán)的政治統(tǒng)治有緊密的關(guān)聯(lián)。吳兢的仰慕者不斷推出的仿效《貞觀政要》的新作,依然著眼于治國理政,與經(jīng)筵講述討論《貞觀政要》的目標完全一致,都有效地傳遞了貞觀年間的為政理念,有益于致治文化的傳承,為最高統(tǒng)治集團處理國政的具體事務(wù)提供了交流的媒介和參照。由于各族統(tǒng)治者及其輔佐者在國政的決策上擔負著主要的責任,他們從經(jīng)典中汲取的政治觀念往往化為現(xiàn)實政策的指導思想,可以說貞觀政化和歷代有為之君的治國經(jīng)驗成為典則,在很大程度上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們?nèi)ヅ?gòu)建良好的政治秩序,推進社會的進步。從這個意義上講,關(guān)于《貞觀政要》的評論具有顯著的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其根本所在是對后世歷朝統(tǒng)治者的政治觀念和施政實踐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

總之,《貞觀政要》因其記述“貞觀之治”的政治局面而具有極大的政治和史學的魅力,歷代關(guān)于《貞觀政要》的史學批評則不斷彰顯著這個魅力,從而成為展示史學批評廣泛的社會意義的典型例證。

注釋:

①《契丹國志》卷七《圣宗天輔皇帝》記載:“(帝)好讀唐《貞觀事要》(當是《貞觀政要》的誤寫),至太宗、明皇實錄則欽伏,故御名連明皇諱上一字;又親以契丹字譯白居易《諷諫集》,召番臣等讀之。嘗曰:‘五百年來中國之英主,遠則唐太宗,次則后唐明宗,近則今宋太祖、太宗也?!眳⒁姡喝~隆禮《契丹國志》,賈敬顏、林榮貴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71頁。

②從現(xiàn)代學者的研究看,西夏文譯本的《貞觀政要》有俄藏和英藏,其來源地都是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黑水城遺址。參見:聶鴻音《〈貞觀政要〉的西夏文譯本》,《固原師專學報》1997年第1期;王榮飛《英藏西夏文譯〈貞觀政要〉初探》,《西夏研究》2012年第3期。

③《金史》卷九十九《徒單鎰傳》記載:“大定四年,詔以女直字譯書籍。五年,翰林侍講學士徒單子溫譯《貞觀政要》《白氏策林》等書。六年,復(fù)進《史記》《西漢書》,詔頒行之。”參見:脫脫等《金史》,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2185頁。

④宋人石介在其所撰《三朝圣政錄序》中提到:“唐史臣吳兢,嘗為《貞觀政要》,臣竊效之,作《三朝圣政錄》。”北宋人韓琦為其書所寫的序也講到:“權(quán)嘉州判官石介宦學有立,志切忠義,感唐臣吳兢所撰《貞觀政要》,乃謂昔之曰圣曰治之主,不世而出,顧未若我三后之紹隆謨烈之無前者也?!眳⒁姡菏椤夺迯剖壬募?,中華書局1984年版,卷十八,第210頁;附錄三,第281頁。

猜你喜歡
政要貞觀
圖看天下
淺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分析唐朝貞觀之治的當代啟示
區(qū)域自媒體的傳播力研究
中方:堅決反對印度政要赴中國藏南地區(qū)活動
那些 不會說話 的國際政要
“玄武門之變”與貞觀雅正詩風的興起
瞧這造型,政要們也是拼了
唐貞觀年間“罷大都督府”事考辨
治國理政要把握“四個全面”
高邑县| 安溪县| 安图县| 乐陵市| 永宁县| 新津县| 嘉定区| 车险| 吴川市| 和林格尔县| 永定县| 南开区| 武城县| 昌吉市| 安平县| 婺源县| 吉隆县| 常熟市| 林西县| 峡江县| 高邮市| 桐乡市| 揭西县| 民权县| 浮梁县| 邓州市| 舒兰市| 大方县| 永登县| 南丰县| 措勤县| 华容县| 余江县| 龙陵县| 奉节县| 杂多县| 萍乡市| 酒泉市| 高平市| 顺昌县| 舟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