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認知語言學視域下句首話語標記語so的語法化探析

2018-04-03 08:41:28
關鍵詞:句首用法關聯(lián)

(西安外國語大學 英文學院,西安 710128)

近年來,英語國家出現(xiàn)了大量使用so作為話語開頭的熱潮。這種現(xiàn)象引起了語言觀察家、媒體和社會大眾的關注。BBC Radio 4對此作了“So does starting a sentence with ‘so’ annoy you?”的專門報道[1];有三十年歷史的美國廣播脫口秀Le Show,2014年曾連續(xù)幾個月每周開辟專欄“So’s of the week”評論此現(xiàn)象[2];《紐約時報》[3]、《高等教育紀事報》[4]和《商業(yè)內(nèi)參》[5]也有專欄文章報道此事。從媒體的報道和網(wǎng)站專欄文章的跟貼情況來看,so的這種用法有逐步泛化、大行其道的趨勢。用so作為話語開頭的現(xiàn)象,在英語史上也曾有過,但并不常見。喬叟、莎士比亞和約翰·鄧恩等人的作品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古英語最重要的文學作品《貝奧武甫》起首詞“Hweat”也被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愛爾蘭詩人謝默斯·希尼譯為“So”(“So. The Spear-Danes in days gone by/ and the kings who ruled them had courage and greatness”)。So置于句首的用法緣何在近年興起廣泛使用的熱潮并引起社會關注?其用法具有哪些新特點?反映了怎樣的語言認知機制?本文擬從語法化和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

一 句首話語標記語so的語法化歷程

1.語法化

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是歷史語言學研究的重要話題,通常是指“語言中意義實在的詞轉(zhuǎn)化為無實在意義、表語法功能成分這樣一種過程或現(xiàn)象”[6]17,即詞義抽象化達到一定程度后引起詞義虛化,使之最終失去原有的詞匯意義,變成只表示語法關系或語法功能的語法單位。語法化的研究早已有之,其概念則是由法國語言學家梅耶于1912年在論文“語法形式的演化”中首先提出的。梅耶認為,自主詞轉(zhuǎn)化為起語法作用的成分就是語法化的過程[7]255。其主要觀點為:由虛化產(chǎn)生的新的語法形式會引起整個語法系統(tǒng)的變化;語法化雖然有階段性變化,但是個連續(xù)不斷的過程;虛化的程度跟使用頻率成正比。近年來,語法化研究也成為認知語言學和功能語言學密切關注的話題,語言學學者霍珀[8]、蘭艾克[9]和石毓智[10]等對此多有關注。

語法化研究旨在將語言的歷時研究與共時研究結合起來,尋找語言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理據(jù)性,揭示語言演變與人類認知之間的動因規(guī)律。其主要研究范圍經(jīng)歷了一個逐漸拓展的變化過程。一是狹義語法化,主要是指“實詞虛化”,重在研究詞義由實到虛的變化,詞匯如何變成詞法和句法中的范疇和成分的過程。二是廣義語法化,即將其研究領域從“實詞虛化”拓展到句法和章法,甚至將典型概念結構所產(chǎn)生出的句法結構也囊括其內(nèi),強調(diào)語法化與隱喻、象似性和主觀化等密切相關,是人類認知機制的反映。語法化研究目前主要形成了以下規(guī)律:(1)并存原則,即新形式出現(xiàn)后,新舊形式并存;(2)歧變原則,即一個實詞可以朝不同方向演變?yōu)椴煌恼Z法成分;(3)擇一原則,即能表達同一語法功能的多種并存形式經(jīng)過篩選和淘汰,最終縮減為一、二種;(4)保持原則,即實詞虛化為語法成分以后,多少還保持原來實詞的一些特點,這些殘存特點進而對虛詞的具體用法產(chǎn)生限制;(5)降類原則,即通過語法化過程,名詞、動詞等主要詞類將降格為介詞、連詞等次要詞類;(6)漸變原則,即大部分語法化過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7)單向性原則,即語法化過程總是從獨立實體向非獨立實體、從復雜表達向簡單表達、從較為具體的向較為抽象的方向演化,具有明顯的單向性特征[6]19-20。

語法化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并非主觀隨意,而是受到一系列條件的限制:一是語義的適應性,哪些詞匯向哪些語法標記的發(fā)展有很強的規(guī)律性,只有那些語義上適宜的詞匯才有這種可能;二是句法環(huán)境,語法的發(fā)展跟詞義的引申不一樣,必須在一定的句法環(huán)境中進行;三是比較高的使用頻率,新語法現(xiàn)象往往首先產(chǎn)生于那些高頻率使用的詞匯上,高頻率使用的現(xiàn)象容易固定下來成為一種語法手段[10]6。

2.So的用法溯源

韋伯斯特、牛津等大多數(shù)詞典、柯林斯語法書和Strunk & White等寫作指南都表明,so作為功能詞的主要詞性是副詞和連詞,其作為副詞的主要意義是強調(diào)程度,作為連詞的主要意義是表示前后語義之間的因果邏輯關系[11-14]。規(guī)約派語法學家認為,書面語中,作為連詞時,so主要用于連接兩個并列的小句,體現(xiàn)因果關系,不用于句首[14]45-85。也有人認為,盡管在句首使用so,會有松散懶惰、不夠嚴謹之嫌,特定的語境中,比如描寫對話或者主題為日常生活話題時,在句首適當使用so可以給文章增添口語體生動活潑的風格[15]102-105。相比之下,so在口語中用于句首就顯得更為普遍和隨意,其使用量也因人而異。這種在書面語中謹慎使用和口語中相對普遍使用的句首so,在語言研究中被稱為話語標記語,是口語或會話交流中十分常見的話語現(xiàn)象,其主要作用是語篇銜接和語用表達。

So作為一種常見的話語標記語(So作為連詞用于并列句中的情形,不在本文討論范圍),引起了Schiffrin[16], Blakemore[17], Johnson[18]和Bolden[19]等研究者的關注。作為話語標記語的so,多用于問答話語中的疑問句句首以引出話題,也可用于陳述話語中表示由前及后的推導關系[20]。句法上相對獨立,不影響其前后語句句法的合法性。韻律特征上多用平調(diào)或降調(diào),不重讀;使用升調(diào)或者重讀時,具有特定的情感含義[21]78-83。例如:

(1)Interviewer: Ok. So let’s talk about how you see, what is Facebook’s role in the mobile world over the long run?[22]

(2)(扎克伯格澄清Facebook進軍手機行業(yè)的消息,闡述了其真實意圖。)Interviewer: So, it sounds like a customized version of Android seems like the best thing, the deepest integration you could do without building your own operating system.[22]

例(1)中so用于問答話語的疑問句句首以引出新話題。例(2)中,so置于句首表示緊隨其后的內(nèi)容可以從扎克伯格以上的回答中推導出來。兩例中so的用法是其作為句首話語標記語時較為常見的。除此之外,它還可以用于接續(xù)話題、使信息得以擴充和持續(xù)傳遞;結束話題、總結信息內(nèi)容;填充信息空白等[23]。話語功能可謂十分豐富。近年來,在英語社會中興起的這股廣泛使用so作為句首話語標記語的熱潮也是其豐富話語功能的一個佐證。

3.句首話語標記語so的語法化

2000年左右,微軟公司的IT工程師中開始興起在話語句首大量使用so的風氣。這種用法的特點是不僅在問答式對話的疑問句句首使用so,回答句也以so開頭,甚至有些敘述性對話句首也使用so[24]。此風一起,迅速蔓延整個硅谷,IT界幾乎人人都用這種方式講話。Facebook公司的CEO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和蘋果公司的時任CEO喬布斯就是這種講話方式的代表人物。這種用法從硅谷輻射開來,滲透到政治界、媒體界和教育界,以希拉里·克林頓為代表的政客、電視和電臺訪談節(jié)目的主持人、記者、教授、學生都成為其擁躉者。從北美到英國、澳洲以及其他講英語的國家和地區(qū),年輕人認為這樣講話“很酷、很時尚(cool and trendy)”[4],也樂于效仿。由此,句首so逐漸流行開來,以至于有人每句話開頭都離不了so,大有泛濫之勢。

在扎克伯格的一次30分鐘的訪談中[22],采訪人共使用so作為話語標記語6次,全部用于句首;被采訪人扎克伯格共使用38次,其中20次用于句首。這26次句首so的使用情況可以歸為以下幾類:①表示明顯的因果關系(4次);②推導(2次);③總結前述話語(4次);④話題間的自然過渡(2次);⑤拉回話題(1次);⑥引出話題或轉(zhuǎn)換話題(3次);⑦連接兩個可能共有某個詞語或概念的話題,表示微弱的關聯(lián)(7次);⑧無關聯(lián),相當于well或um(3次)。

其中,①-③中so主要傳遞富于因果邏輯的話語信息;④-⑥主要用于話語組織,是其作為話語標記語的傳統(tǒng)功能;而⑦-⑧則是近年來興起之后的新用法,標志著句首話語標記語so的語法化。以上述扎克伯格的訪談[22]為例:

(3)Zuckerberg:(…)One thing that I think is really important—that I think is context for this, is that I generally think that most other companies now are undervaluing how important social integration is. So even the companies that are starting to come around to thinking, ‘oh maybe we should do some social stuff’, I still think a lot of them are only thinking about it on a surface layer(…)

(4)Interviewer: Ok. So let’s talk about how you see, what is Facebook’s role in the mobile world over the long run?

Zuckerberg: So I guess, we view it primarily as a platform.

例(3)中,句首so的前后話語之間沒有明顯的因果推導關系,僅在話題關鍵詞中可以看出微弱的關聯(lián),這里的so似乎用and替換也無妨。例(4)中,扎克伯格用在回答句句首的so并無明顯的語義,只相當于well或um,為說話人贏得片刻思考和組織答案的時間。

以上幾例中的so都無實在意義,在話題引出和接續(xù)上也非必需,刪掉它們看似對話語的理解也無大的影響。這樣的用法使so成為因果邏輯語義脫落、話語組織功能弱化的句首話語標記語。從連詞演化為純粹的句首話語標記語,so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表示結果的連詞;作為話語組織手段的話語標記語;結果語義脫落和話語組織功能弱化的句首話語標記語。語義由實變虛、功能由強變?nèi)酢⑹褂妙l率越來越高,這些演變特點符合語法化的判定標準。So用作句首話語標記語的過程,可以看作是一個語法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so原本的因果語義、最初特定的使用語境以及較高的使用頻率都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 句首話語標記語so語法化的認知語言學分析

從認知語言學角度來分析句首話語標記語so的語法化現(xiàn)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這一現(xiàn)象的實質(zhì)。

1.從結果語義到話語組織手段

So作為連詞的基本語義是表示結果,即“事件A導致事件B”。如:

(5)I had a foot-long sandwich, so I am not hungry.(我吃了一個超大的三明治,所以不餓。)

如果將上例改為:

(6)I had a foot-long sandwich. So I am not hungry.(我吃了一個超大的三明治。所以,我不餓。)

那么so可以看作是一個帶有結果語義的句首話語標記語。同樣用在句首,例(4)中的so則不一定具有結果語義。

(4)Interviewer: Ok. So let’s talk about how you see, what is Facebook’s role in the mobile world over the long run?[22]

事實上,此處so是一種引出話題或轉(zhuǎn)換話題的話語組織手段。之所以借助so來實現(xiàn)這一話語功能,而不用意義近似的and或well,正是因為so表示結果的語義特征在此發(fā)揮了作用。提問人使用so暗含的意思是:“剛才的話題已經(jīng)結束了(事件A),所以我們可以進入下一個話題(事件B)?!痹谶@里,前后兩個話題的命題意義之間并不一定有因果關聯(lián),但一個話題結束和另一個話題開始這兩個事件之間必然有關聯(lián)。在采訪類話語語境中,使用so來開頭正是為了讓新話題的出現(xiàn)不至于太突兀。

這種用法看似和so的結果語義并不相關,但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卻是邏輯層面向話語層面的映射,其中的隱喻就是“結果語義是話語關聯(lián)手段”。隱喻一般被認為是用始源域中的具體概念去理解目標域中的抽象概念[25]244-245。實際上,跨域映射中始源域和目標域的范疇有多種可能性,并不囿于具體或者抽象的概念[26]62-85。為了更好地理解事物,應當以喻體在實際語言使用中的凸顯程度和語用效果為判定標準。在句首so的情況中,邏輯層面的“結果”概念雖然抽象但卻是生活中常見的凸顯的概念,于是就被映射到話語層面用來理解同樣抽象但凸顯程度較弱的“話語關聯(lián)”概念上。

2.結果語義脫落和話語組織功能弱化

最初用作話語組織手段的句首so僅僅出現(xiàn)在問答語句的疑問句中,如采訪類話語中的提問句。在其近年來的高頻使用中,句首so的使用范圍逐漸擴展至陳述句或問答話語的回答句句首,結果語義杳無蹤跡,開啟、接續(xù)、轉(zhuǎn)換和結束話題的話語組織功能也已經(jīng)弱化,甚至蕩然無存。上文中的例(3)和例(4)即為這類用法。例(3)中,句首so的前后話語之間沒有明顯的因果推導關系,話語組織功能也十分有限,僅僅在話題關鍵詞中可以看出前后話語微弱的關聯(lián),似乎用and替換也無妨。例(4)中,回答句句首的so至多相當于well或um。句首so的這些新用法是如何產(chǎn)生的?如果不表示結果語義和啟承轉(zhuǎn)合的話語功能,說話人又為何要執(zhí)著于使用so這種形式呢?

3.句首so流行的主要原因

任何一種語言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原因,句首so的流行正是社會因素和其自身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

從應用環(huán)境來看,句首so的興起,適應了網(wǎng)絡時代“簡潔性”的交際要求。虛擬的網(wǎng)絡世界里,交流變得更加便捷,個人有更多表達情感和思想的機會,更傾向于使用簡潔明快的語言形式。加之在網(wǎng)絡世界里,人們真實身份的“隱蔽性”,也使得交際中一些過于細膩的表述方式成為“繁文縟節(jié)”,直白、概括、中性的表達成為使用趨勢。相比意義近似的as a result,therefore, hence, accordingly和consequently等短語和多音節(jié)詞語而言,so無疑具有輸入和交際上的便捷性,自然成為使用中的首選。

從語用角度來看,句首so的興起,呼應了碎片化信息中的“關照性”語義訴求。網(wǎng)絡時代的交流,有著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自我意識強烈的特點,在語言上的突出表現(xiàn)就是邏輯跳躍、結構松散、信息碎片化。如何防止這些迅疾、零亂、碎片的言語信息成為“脫韁野馬”,最大限度地讓其前后關聯(lián)、重建秩序,是交流者一致努力的方向。根據(jù)會話合作原則的四準則之一——關系準則,交際主體都盡己所能讓自己的話語給人以前后關聯(lián)、富于邏輯的印象。具有因果關聯(lián)語義的句首so之所以被用作話語組織手段,正是因為提供了這種交流中的關照性。一方面是對前后話語的關照,說明說話人始終關心自己話語的關聯(lián)性,無論前面說得再遠,總是試圖回到主要話題上,是一種始終關注對方的包含式談話,而非自言自語的排他性陳述。即使在上文例(3)和(4)中,前后話語已經(jīng)沒有了明顯因果關系的情形下,說話人仍然使用so而不選擇意義類似的and, well, um之類的話語標記語,反映了其主觀上想要借用so使前后話語關聯(lián),表明訊息之間存在某種因果聯(lián)系,是一個有機的邏輯整體。另一方面,也是對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的關照,反映了網(wǎng)絡中交際者表達欲望強烈、不愿被打斷、不愿放棄話語權的心理[1]。在信息獲取只需輕敲鼠標或觸摸屏幕的時代,人們無需再像上一代人那樣對許多問題說“我不知道”,暗含自信篤定的so自然比聽起來猶豫不決的well更受歡迎[3]。

從流行領域來看,句首so的興起,反映了使用群體“邏輯性”的思維特點。So作為句首話語標記語的用法,始于IT界,滲透推廣于政治界、教育界和媒體界。這些領域具有鮮明的群體特征,即注重準確嚴謹?shù)倪壿嬎季S。人們之所以頻繁使用so作為句首話語標記語,是因為so原本的因果語義高度契合了邏輯嚴密的思維特點,實現(xiàn)了“思維邏輯”與“語言邏輯”在形式上的對接?;卮饐栴}或者作一般性敘述時,如果來不及找出合適的方式使片斷化的信息相互關聯(lián),不能有序組織思維,說話人就會很方便地借助so來表達想要使話語產(chǎn)生關聯(lián)的意愿。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在同一認知域內(nèi)用易感知、易理解的部分代表整體或整體其他部分的現(xiàn)象即為轉(zhuǎn)喻。具體來講,這個過程中包含一個“話語關聯(lián)手段代表關聯(lián)意愿”的轉(zhuǎn)喻?!霸捳Z關聯(lián)手段”是轉(zhuǎn)體,充當參照點,激活并提供了解轉(zhuǎn)喻目標“話語關聯(lián)意愿”的心理通道。當最初使用句首so的精英群體日益成為潮流風向標時,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全社會的普遍跟風,句首so使用范圍也逐漸擴大,從科技、政治、學術和媒體語境擴大至普遍語境。

三 結語

通過對句首話語標記語so語法化過程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語法化理論一般認為,語法化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較為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的甚至需要好幾個世紀[6]19-20。然而,句首話語標記語so卻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得以語法化。究其原因,與網(wǎng)絡時代交際手段和交際速度的改變不無關系。相較于傳統(tǒng)交際方式,信息化手段可以瞬間穿透傳播層級,將一種話語方式推向整個社會。這一現(xiàn)象啟示我們:語法化過程未必不是一個正在發(fā)生的、迅疾的過程,特別是在信息化時代,這一現(xiàn)象可能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2.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分析,句首話語標記語so的語法化,實際上是從一個認知域向另一個認知域映射的結果,是so的結果語義從邏輯層面向話語層面的跨域映射,包含一個“結果語義是話語關聯(lián)手段”的隱喻和一個“話語關聯(lián)手段代表關聯(lián)意愿”的轉(zhuǎn)喻。語用和語義的驅(qū)動以及作為概念化主體的語言使用者的認知心理,從多維度、多方面為語法化現(xiàn)象提供了認知上的理據(jù)性。

3.對于so作為句首話語標記語的用法,不能簡單用對與錯、規(guī)范與不規(guī)范來看待。這一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是網(wǎng)絡化時代人們認知的特定產(chǎn)物,具有內(nèi)部語義基礎和外部環(huán)境需求。So“一身兼多職”的演變過程,實現(xiàn)了用較少形式傳遞較多信息的功能,是語言表達經(jīng)濟性的體現(xiàn),是語言緊跟時代步伐、實現(xiàn)功能拓展的完善過程。而這也是語法化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一個重要的認知原因。

4.話語標記語的語用功能看似豐富多樣、毫無規(guī)律可循,實則都統(tǒng)一于人們對該語詞的認知特點之中。挖掘和梳理話語標記語的語用功能的確十分必要,然而把握其認知機制更加有助于理解話語和語言。話語標記語潛在的開放性決定了它將會不斷地受到關注,而更多交叉學科的關注,新的視角、新的研究方法的引入,將為我們揭示話語標記語的更多特點和語言的一般規(guī)律。

參考文獻:

[1]So does starting a sentence with “so” annoy you?[EB/OL]. (2011-11-21)[2017-06-11]. http://news.bbc.co.uk/today/hi/today/newsid_9644000/9644002.stm.

[2]So’s of the week[EB/OL].[2017-06-11].http://harryshearer.com/le-shows/august-10-2014/.

[3]GIRIDHARADAS A. Follow my logic? A connective word takes the lead[N/OL]. (2010-05-22)[2017-06-11]. http://www.nytimes.com/2010/05/22/us/22iht-currents.html.

[4]YAGODA B. So it turns out that everyone’s starting sentences with “so”[EB/OL].(2011-12-02)[2017-06-11]. http://chronicle.com/blogs/linguafranca/2011/12/02/so-it-turns-out-that-everyones-starting-sentences-with-so/.

[5]STERBENZ C. So here’s why everyone is starting sentences with the word “so”[EB/OL].[2017-06-11].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heres-why-everyone-is-starting-sentences-with-the-word-so-2014-5.

[6]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季刊,1994,(4).

[7]UNGERER F, SCHMID H J.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 Beijing: FLTRP, 2001.

[8]HOPPER P J, TRAUGOTT E C.Grammaticaliza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9]LANGACKER R W.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VolumeII,DescriptiveApplication[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10]石毓智.語法化的動因與機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1]“So.”[K/OL]//Merriam-Webster[2017-08-24].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so.

[12]“So.”[K/OL]//OxfordDictionaries.[2017-08-24]. http://www.oxford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so.

[13]CHALKER S.CollinsCobuildEnglishGuides: 9.LinkingWords[K]. München: Max Hueber Verlag, 1996.

[14]STRUNK W, WHITE E B.TheElementsofStyle[K]. 4th ed. London: Longman Publishing Group, 2000.

[15]葛傳椝.英語寫作(TheWritingofEnglish) [M]. 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 1985.

[16]SCHIFFRIN D.DiscourseMarker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17]BLAKEMORE D.UnderstandingUtterances[M]. Oxford: Blackwell, 1992.

[18]JOHNSON A. So…?: pragmatic implications of so-prefaced questions in formal police interviews[C] // COTTERILL J.LanguageintheLegalProces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19]BOLDEN G B. Implementing incipient actions: The discourse marker “so” in English conversation[J].JournalofPragmatics,2009,(5).

[20]胡春梅.句首話語標記語so使用的興起反映出的兩個問題[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8).

[21]高陽.話語標記“所以”與“so”的對比分析[D].南昌:南昌大學,2013.

[22]ARRINGTON M. Interview with Mark Zuckerberg on the “Facebook Phone” [EB/OL].(2010-09-23)[2017-06-11]. http://techcrunch.com/2010/09/22/zuckerberg-interview-facebook-phone/.

[23]曹湘洪.“So”在英語語篇中的作用[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2).

[24]LEWIS M.TheNewNewThing:ASiliconValleyStory[M].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99.

[25]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C]//ORTONY A.Metaphorand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26]王文斌. 隱喻的認知構建與解讀[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7.

猜你喜歡
句首用法關聯(lián)
address的高級用法你知道嗎?
“一帶一路”遞進,關聯(lián)民生更緊
當代陜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2:00
“作”與“做”的用法
英語倒裝句用法歸納
奇趣搭配
特殊用法
智趣
讀者(2017年5期)2017-02-15 18:04:18
論句首“正是”的篇章功能
當代修辭學(2012年2期)2012-01-23 06:44:08
語言學與修辭學:關聯(lián)與互動
當代修辭學(2011年2期)2011-01-23 06:39:12
until和till
莱芜市| 怀宁县| 万源市| 陇西县| 洛南县| 岳阳县| 河津市| 桐梓县| 建湖县| 合江县| 嘉义市| 黄冈市| 廉江市| 聂拉木县| 高碑店市| 宁化县| 霍山县| 海林市| 和林格尔县| 鹤庆县| 平度市| 河东区| 朝阳市| 福海县| 泸西县| 云梦县| 利辛县| 历史| 射洪县| 六安市| 江达县| 杭州市| 武山县| 海丰县| 观塘区| 阿荣旗| 黄冈市| 德昌县| 玛纳斯县| 高阳县| 镇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