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大學畢業(yè),我就開始了教書生涯,擔任高中化學教師。一路走來,有笑有淚,感觸頗多。
作為教師,要愛學生、關(guān)心學生、言傳身教、率先垂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科學的世界觀、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在教學上,自己的業(yè)務(wù)要精益求精,還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特別是研讀了新課程理念后,我覺得不但要教學生“學會”,更要教學生“會學”。于是,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于2012年3月,開始了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之路:自主學習、疑點反饋、合作探究、個人展示、教師點評、自我檢測。課前我根據(jù)學生實際,對我要上的每節(jié)課都設(shè)計了導學案,讓學生以導學案為引領(lǐng),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自己先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在此基礎(chǔ)上,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對問題的分組研討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演繹自己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只對學生進行組織、點撥和激勵。我堅持在課前親自翻閱每個學生的導學案,以便督促學生克服惰性,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并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個體差異。經(jīng)過我和學生們的不斷探索、不斷努力,我發(fā)現(xiàn)我們很快學會并駕馭了這種課堂模式,學生們課前的自主學習越來越扎實,自主學習的動力十足。課堂中學生討論激烈、展示環(huán)節(jié)非常自信,學生得到認可與肯定時特別喜悅與興奮。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我也因此被授予“構(gòu)建高效課堂先進個人”稱號。
化學學科不同于別的學科,化學來源于生活、服務(wù)于社會。所以化學課堂一定要聯(lián)系生活,才能使枯燥的化學知識形象生動,我們要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吸引和感染學生,用貼近生活的比喻使難懂的化學理論變得深入淺出。例如:每屆高一新生要學的第一課是“從實驗學化學”,我提問的問題是:先有生活還是先有化學?先有實驗還是先有化學?當同學們弄清楚問題后。明白化學的主線就是:生活——實驗——化學——生活,學會用化學的眼光看生活,就會用生活的態(tài)度學化學。
在講授“醛”知識的時候,我問同學們:“甲醛有毒嗎?”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有?!蔽医又鴨枺骸凹兹┯泻幔俊蓖瑢W們還是異口同聲地回答:“有。”我反問:“真的有害嗎?”這時一位同學站起來回答:“甲醛是有害的,我看到過新聞報道,說一些家具或者裝修材料里甲醛超標危害人體健康。”我繼續(xù)問:“一些家具或者裝修材料里甲醛超標,是甲醛自愿的嗎?是它主動去危害人體健康的嗎?”這時候這位同學接著說:“老師,甲醛有毒,但它是否有害完全取決于使用它的人,一些家具或者裝修材料里甲醛超標,這是一些商人缺乏社會責任感造成的?!蔽艺f:“很好!作為學習化學的中學生,我們應(yīng)該為甲醛‘平反’,不能‘談醛色變’。甲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制成酚醛樹脂,低端的可以制作灶具的手柄。超純凈、超均勻的酚醛樹脂還是制造芯片的核心材料。”最后,同學們形成共識——甲醛有毒,但不一定有害。學習化學知識應(yīng)該為社會服務(wù),而不是危害社會。
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泉水,而且是不斷更新的一泉活水。我深知其中的道理,在日常教學工作和生活中,我不斷學習教育教學理論,鉆研業(yè)務(wù),并嘗試在教學實踐中應(yīng)用,或成功或失敗我都會不斷反思,并及時把我的困惑或感觸寫下來。近年來,我筆耕不輟,有多篇論文在《中學化學》《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中學生理科應(yīng)試》等報刊上發(fā)表,主持并完成省級課題五項,課例“烷烴和烯烴”獲國家三等獎。
我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奉獻給我熱愛的教育事業(yè),我的教育教學工作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