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秀
兒童文學是什么?在研究小學語文教育和文學教學的關系中,理清這個問題顯得很重要。蔣風在《兒童文學概論》中說,兒童文學是根據(jù)教育兒童的需要,專為廣大少年兒童創(chuàng)作或改編的,適合他們閱讀的,能為少年兒童所理解和樂于接受的文學作品;王泉根在《中國兒童文學現(xiàn)象研究》中說,作為文學大系統(tǒng)中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的兒童文學,是成年人為吸引、提高三至十五六歲的少年兒童鑒賞文學的需要而創(chuàng)作的一種專門文體。它既是有少年文學、童年文學、幼兒文學三個層次的文學所組成的集合體,又是有“兒童本位的兒童文學”與“非兒童本位的兒童文學”兩大部類所構成的整一體。[1]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兒童文學是文學的一種特殊存在方式,是一種由成人根據(jù)兒童的接受能力而創(chuàng)作的能夠吸引兒童并引導兒童、教育兒童的一種特殊文學形式。
1.具有趣味性、吸引力。兒童文學的接受者是兒童,創(chuàng)作者是成人。為讓兒童能夠更好地接受兒童文學,其文字、語言要更生動,更具有趣味性,要符合兒童天真的個性特征,能夠激發(fā)兒童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要模仿兒童的審美特征進行創(chuàng)作,盡量貼近兒童的天性,符合兒童的思維方式,以兒童的視角進行創(chuàng)作和解讀。
2.具有引導性、教育性。兒童年齡尚小,對知識的吸收能力較弱,通過兒童文學進行教育,更易被兒童接受,因此,兒童文學往往帶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成人通過兒童文學將成人世界的價值觀滲透給兒童,引導兒童一點點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逐步得到教育效果。兒童也樂于通過閱讀兒童文學來攝取知識,提高認識能力。
3.文學體裁更為細致和具體。相較于正常的文學體裁,兒童文體更為細致,一般包括兒歌、兒童詩、寓言、故事、童話、兒童散文、兒童小說、兒童戲劇、科學文藝這九種文體。在兒童文學中,更為細致的文體劃分更有利于創(chuàng)作,也更有利于兒童閱讀與吸收。
語文教學歸根結底是一種語言教學,但凡是語言教學,“語感”及“語言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都十分重要。在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同樣強調“語感”及“語言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符合兒童思維邏輯語言習慣的兒童文學作品顯然更為適合。兒童文學本身即是成人根據(jù)兒童的發(fā)展特點和成長需要而進行創(chuàng)作的文學門類,其特點本身即具有趣味性,對兒童具有吸引力,符合兒童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兒童文學吸引兒童進行閱讀、感受、體驗,更容易自然地培養(yǎng)起兒童的語言素養(yǎng),符合語文教學目的。[2]兒童文學更加符合他們的理解能力和審美能力。因此,兒童文學更適合小學語文教學采用,符合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理念、原則、方法,適合被開發(fā)為教材內容,也是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主要來源。
小學階段的兒童思維方式以直觀、聯(lián)想、想象為主,他們更趨于感性認識,對于直觀呈現(xiàn)的教學材料較容易理解,而抽象性思維還尚未完全形成,因此,感性教育更適合這一階段的兒童教學。由于兒童年齡小,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他們無法理解文字的深層次內涵,也沒有辦法直接將文學作品中的角色轉化為直觀形象更對長篇大論的晦澀文學作品不感興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更需要教師從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入手,提升教學效果。兒童文學因其短小精悍、故事性強,容易激發(fā)兒童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教師利用兒童文學的藝術美和語言美,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更有利于實現(xiàn)教學效果。以兒童文學進行教學,能使學生沉浸在美好的文學藝術之中,其更富有感染力和親和力的詞匯語言,更容易讓學生產生模仿和使用的感覺,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形成豐富的作文資料,從而形成良好的語言素養(yǎng)。
兒童文學以其優(yōu)美的語言和生動的形象大量修辭手法的運用,在吸引學生注意力,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也使得語文教師更容易接近學生,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更好地了解學生心理特點,及時更新調整教育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手段和方法。
1.兒童文學是小學生豐富語言的方法。小學生由于年齡小,接觸的人和事物都十分有限,他們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能力也十分有限。小學階段正是語言能力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詞匯來源很少,基本通過學校學習以及閱讀獲得,在這一過程中,兒童文學即成為語言詞匯的主要來源。兒童文學符合小學生的閱讀習慣,更容易引起小學生的共鳴,他們通過閱讀兒童文學,對其中感興趣的詞匯和文字進行模仿并使用,這成為小學生豐富語言的主要方法。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沉浸在兒童文學的藝術美之中,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審美能力的雛形,學會更多更為豐富的詞匯,以豐富他們的語言系統(tǒng)。
2.兒童文學是小學生修辭手法的來源。小學生由于年齡及心理原因,無法理解文學作品中深奧的內涵,也看不懂文學作品中的修辭手法兒童文學偏向于擬人、比喻、夸張等相對趣味性較強的一些修辭手法,更注重聯(lián)想和想象,而且相對于普通文學作品更為簡單,容易被兒童理解和接受,也更為豐富。以擬人這一修辭手法為例,在小學生的世界中,動物、植物甚至物品都是有生命的,因此,擬人被他們認為是正常的并不覺得乖張怪異,自然而然地他們在寫作的時候擬人就經常性出現(xiàn)了。沒有刻意為之,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學會的。同樣,其他修辭手法也在兒童文學的簡單無聲之中傳遞給了小學生,是小學生修辭手法學習的根本來源。
3.兒童文學是小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途徑。真善美、假惡丑是什么?小學生在自己的思維體系中很難回答,他們并沒有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在他們認識的世界中,只有對的和錯的,即以老師和家長認為對的為“對”,以老師和家長認為錯的為“錯”,處在一種典型性的服從外界權威階段。他們接觸的社會人很少,基本限于老師同學和家長,因此,書本中能使他們感興趣的兒童文學就成為其價值觀形成的主要途徑。在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中,成人雖然盡量從兒童視角寫作,但由于創(chuàng)作者是成人,不可避免地帶上成人的價值觀,并通過兒童文學傳遞給了小學生讓小學生在閱讀及語文教學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
1.課堂缺乏趣味性。兒童文學是一種趣味性極強的文學門類,其創(chuàng)作目的即為吸引兒童閱讀,引起兒童興趣。但在統(tǒng)一教學目標、教學進度以及教師自身素質等因素的影響下,兒童文學的教學淪為字詞句段的認知,同其他語文教學一樣,被拆分瓦解,失去了其本來面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被人為地灌輸字詞句段的使用以及大道理,缺失了個體發(fā)現(xiàn)的機會,缺失了對作品整體性的思考,以至于聯(lián)想與想象的空間也被統(tǒng)一答案給束縛住了,空間邏輯思維能力的良好培養(yǎng)機會被錯失和泯滅。本應該趣味橫生、美輪美奐的兒童文學課堂變得乏味、無趣,本來能夠在作品中吸收到的美學能力也被扼殺了,也正因為如此,在小學語文課本已經大量采用兒童文學的基礎上,小學語文課依舊成為學生不喜歡的課程,作文依舊是小學生最為頭疼的學業(yè)負擔。
2.以成人視角講授兒童文學。兒童文學是成人創(chuàng)作的,也是由成人講授的,但歸根結底其授課對象是兒童。雖然兒童文學已經盡量采用兒童的思維方式,使用了兒童語言,盡量想要拉近與兒童之間的心理距離,但是由于講授者的個人因素,以成人視角進行講授,將成人的好惡強加給學生,甚至對于一些修辭手法誤判為價值觀,錯誤地傳導給學生,導致學生接受不良。本來是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教學,卻最終變?yōu)檎f教,并不利于學生價值觀的形成。
3.缺乏閱讀性兒童文學教學。兒童文學大量進入小學語文教材中,本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教材中有限的兒童文學作品卻僅僅被用來做字詞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相分離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沒有發(fā)揮出其應用的價值和作用。而且除去教材中的少量課文之外,其他更多的兒童閱讀材料卻難以進入課堂教學中去,導致小學生閱讀量難以支撐其涉獵語言知識、形成語言素養(yǎng)的需要。
1.教師兒童文學素養(yǎng)低。小學語文教師從求學的時候起,就已經埋下了隱患。各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所開設的文學課程中并沒有專門突出兒童文學這一特殊文學門類,由于其內容簡單,涉獵較少,并沒有引起特別的重視。這導致未來的小學語文教師缺少相關知識,而在工作后,由于工作壓力和工作時間等問題,很難提升個人的兒童文學素養(yǎng),直接導致兒童文學素養(yǎng)較低。小學語文教師對兒童文學認識不清,認識不到位,難以發(fā)現(xiàn)文章中所隱含的教學知識點,因此,也只能以較為明顯的字詞教學點進行教學,導致課堂文學性降低,趣味性不足。[3]
2.教學時間有限。由于小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一般而言,總課時數(shù)不多,教學時間也較短,但教學任務重,導致在有限教學時間內難以完成教學任務。而且小學語文教師大多承擔班主任工作,各項瑣事雜事大量占用他們的備課時間,以至于影響到教學效果。而且簡單的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與兒童文學中蘊含的不易講授的文學性、藝術性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在有限教學時間內,教師自然選擇較為容易完成的教學目標,而放棄了文學性及藝術性的講授。
3.統(tǒng)一化的教學進程。在現(xiàn)有教育制度下,教學目標是統(tǒng)一的,教學進程也是統(tǒng)一的。統(tǒng)一化的教學進程和個性化的學生之間存在矛盾,與教學內容之間也存在著極大的矛盾。按照統(tǒng)一化的教學進程,勢必要有一些教學內容需要被取舍,也勢必要有一些學生面臨著被取舍的尷尬境地。一些接受程度較慢的學生不但影響著教學進度,也影響著教學內容,顯然更容易把握和灌輸?shù)慕虒W內容更受青睞,而需要感性理解和體驗的文學性教學內容自然被放棄。
小學語文教師的素養(yǎng)高低,直接影響到兒童文學的學習和講授。提高小學語文教師兒童文學素養(yǎng)迫在眉睫。首先,應在高校中引起對兒童文學的重視。師范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是培養(yǎng)中小學語文教師的主要渠道,在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中就應該對兒童文學加以重視,或是單獨設立課程,享有同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等課程同等地位,或者在現(xiàn)代文學、外國文學等相關課程中予以重點講解,以提升未來教師的兒童文學素養(yǎng)。其次,通過校培、省培、國培等方式,提升小學語文教師的兒童文學認識和閱讀能力,能夠更深層次把握兒童文學作品。最后,引起小學語文教師重視,積極努力提高自身閱讀和講解能力,更多地涉獵兒童文學作品,學習兒童文學講授技巧。
兒童文學因其特殊,不但教學對象特殊,教學內容也很特殊,因此就要改進教學方法。除了傳統(tǒng)講授法之外,更應該引入體驗式教學,讓學生真正能夠融入兒童文學的藝術性中,感受到兒童文學的文學美、藝術美。排練一些兒童劇,分角色表演閱讀等方法都很有效,可以考慮引入課堂教學。
教學時間無論如何改進都不會增加更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的本質本就在于教授學習方法而不在于教學材料本身,引導學生、教會學生正確的閱讀思考方法,指導學生自行閱讀兒童文學,更有利于學生提高文學修養(yǎng),體現(xiàn)兒童文學價值。對于低年級兒童,可以考慮指導家長陪讀、親子閱讀,在培養(yǎng)文學修養(yǎng)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親子感情,更有利于兒童成長。
相對于成人而言,兒童文學雖然顯得幼稚簡單,卻是兒童學習語文,形成語言修養(yǎng)的第一步,對于小學生而言十分重要,甚至于影響到他們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小學語文教學中兒童文學教學應該引起重視,除了教材中引入兒童文學作品外,更要重視兒童文學作品的價值,不能流于形式,使之失去應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