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摘要】 歷史課程當中的內容,記錄的是人類的文明衍變過程和發(fā)展過程,是各個時期歷史事件的綜述。這些內容能夠有效的影響,并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隨著新課標的推進,必須要強化人文精神的教育和養(yǎng)成工作,使得學生能夠擁有更加健全的人格。本文對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工作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人文素養(yǎng) 有效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8)02-151-01
0
歷史具有較高的人文性,在歷史學科所涉及到的內容的當中,記錄了各個民族的的興衰,記錄了各個國家的輝煌與破敗。其中包含了太多的人文故事和人文精神。歷史教學當中,應當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健全學生人格。
一、堅持生本理念,重視人文環(huán)境
很多歷史教師在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的平衡上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出現,這主要是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導致的,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無法有效的提起學習興趣。高中歷史本身涉及到的知識范圍便非常廣,各個知識點之間沒有形成絕對的緊密練習,而是以相對分散的形式存在的,這對于學生的記憶造成了非常嚴重的負擔。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無法形成有效的牢固記憶。很多學生在自主學習能力上還有所欠缺,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這些問題都使得歷史課程在教學工作中很難有效開展。為了更好的在歷史教學工作中,有效的結合人文精神,必須要通過引導,讓學生增加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因此在教學工作重要堅持生本理念,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在教學工作中要使用人文化的情境創(chuàng)設,選擇人文化的教學案例開展教學。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加強理解,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理解教材當中的知識點并培養(yǎng)自己的德育素養(yǎng)。
例如:在講解抗日戰(zhàn)爭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在教學工作當中引入教材以外的相關內容,從而更好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生活當中便有很多的相關影視資料,學生群體對這一類的資料相對來說有著較高的興趣。教師可以將其作為教學的側重點,通過資料的引入,來開展新課程的教學工作。這樣能夠有效的將歷史知識便的形象化、生動化,能夠有效的開拓學生視野,更好的對學生的愛國精神進行培養(yǎng),讓學生能夠擁有歷史責任感。
二、提高自身素養(yǎng) 更新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
教學活動中,受到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通過灌輸式教學方式的開設,能在實現知識傳授的時候,多是教師在滔滔不絕的開講,學生則是無精打采的聽著,師生之間沒有形成良好的互動與交流,使得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客體,教師則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學生在學習中需要完成的任務是牢記住教師講解過的知識點,其實這種機械的記憶方式很難滿足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所以有關素質教育的落實、人文教育的培養(yǎng)就變得無從談起。高中歷史教學中為能全面的貫徹素質教育的新要求,先要對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教師更新教學觀念的同時,要求創(chuàng)新教學新方法,明確教師主體地位的情況下,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點,進而使得學生具有主觀的積極性,也能在提示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下,讓學生能接受到人文精神這一內容。例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通過小組合作的方法,將人文精神內容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呈現出來,使得學生能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能對問題進行細致的分析,進而以深化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印象。
譬如,關于對李鴻章的評價,教師讓學生分組討論。探究清朝歷史發(fā)展中此人起到了阻礙作用還是促進作用。學生在討論中可以各抒己見,有的學生提出李鴻章是賣國賊,他將原本屬于中國的土地割讓初期,最終使得中國變成了殖民地,讓列強在中國人自己的土地上欺凌中國百姓。但是還有的學生認為,作為一名當朝的大臣,李鴻章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從他的內心深處也不愿意自己的國家受人欺凌,然而當地的清朝政府整體實力較弱,他也要面對這一現實。他執(zhí)政期間在教育、通信、交通等方面進行大力的革新,取得較好的成效,他也是中國第一個提出建設電纜的近代官員,并主張中國自己建設,不要假手于外國,否則中國的所有通信“秘密”都將不復存在。教師使用這種方法能將學生的全部精力集中在課堂上,使得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說出自己對歷史人物以及歷史事件的看法,從而讓學生具有多角度探尋問題的能力,調整學生心態(tài),強化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三、切實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強化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體驗
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先要將歷史與生活、社會實踐等內容進行緊密的結合,這樣做不僅能更好的幫助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理解,也能讓學生深刻的認知人文精神的重要意義。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結合當前的情況對歷史教學內容開展講解。例如,歷史教學中有很多優(yōu)秀的文化內容要傳承下去,特別是部分名人的事跡需要傳授給學生,使得學生能了解到他們高尚的品德。如屈原、范仲淹、文天祥等。就以屈原為例開展講解,與屈原關系最為密切的社會實際問題是端午節(jié),在教學全過程中如何將與屈原有關聯的歷史知識與現在的端午節(jié)結合在一起,使學生能在學習體驗中理解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來源,并將相關的歷史知識、歷史人物和節(jié)氣等內容融入到教學活動中,進而對學生的道德操守以及精神品質等進行培養(yǎng),使學生成為一個具有內涵的人。
結束語
對于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十分必要,高中階段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是教學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能讓學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與人文史觀,對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道德觀有著積極地影響。
[ 參 考 文 獻 ]
[1]王素立.歷史故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科技視界,2015,(03):11-12.
[2]朱永紅.芻議高中歷史課堂借助歷史故事教學的新思考[J].求知導刊,2013,(07):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