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炳庭
【摘 要】虛與實是文學藝術(shù)廣為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它們是一對矛盾的辯證統(tǒng)一體,“虛”并非虛無縹緲,而總是依托于一定的“實”;“實”也不等同于生活中的實,而是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的“實”。在構(gòu)思行文過程中,虛筆與實筆互為補充、相得益彰,能更好地拓展文章的意境,強化文章的審美效果,為讀者提供豐富的想象再造空間。
【關鍵詞】虛實相生;藝術(shù)魅力;實際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25-0027-04
虛實相生是常見于詩歌、繪畫、書法中廣為運用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疤摗?,多指空靈超脫或引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補充的筆墨,是想見之景,虛設之境;“實”,是指真實具體的描繪文字,是眼前之景,當下之境。 “虛”和“實”既可以相輔相成,渲染烘托,也可以相反相成,強化主題。這一美學原則同樣可以運用到小說、散文等文體的寫作中,彰顯其獨特的魅力。
那么,何為“實”,何為“虛”呢?一般說來,眼前之景為實,想象虛構(gòu)之景為虛;景物為實,情感為虛;形象為實,抽象為虛;有限為實,無限為虛;正面描寫為實,側(cè)面描寫為虛。我國文學批評家金圣嘆論詩有言,詩家寫景“必須寫得又清真又靈幻”。這其實是對詩“貴虛實見意”的強調(diào)。
虛實關系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用具體可感的形象去描繪抽象無形的情感,使形象更加生動感人,使作者表達的情感更加深厚緬邈。如賀鑄《青玉案》: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煙草”連天,言愁之闊;“飛絮”滿城,言愁之亂;“梅雨”綿綿,言愁之長,詞人把抽象的“閑愁”化為可感可知的“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不僅形象、真切地表現(xiàn)出詞人失意 、迷茫、凄苦的內(nèi)心世界,同時也生動、準確地展現(xiàn)了江南暮春時煙雨迷蒙的情景。這里化抽象為形象、化虛為實,興中有比,意味深長。
這種化虛為實的靈活寫法運用到散文中,能使文章表達的情感含蓄深沉,意蘊豐富。請品賞下面一篇美文的片段:
我不敢說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說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東流的一江春水,他從最高處發(fā)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許多細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濤,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過了懸崖峭壁,沖倒了層沙積土,挾卷著滾滾的沙石,快樂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著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時候他遇到巉巖前阻,他憤激地奔騰了起來,怒吼著,回旋著,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jīng)_倒了這危崖,他才心平氣和地一瀉千里;有時候他經(jīng)過了細細的平沙,斜陽芳草里,看見了夾岸紅艷的桃花,他快樂而又羞怯,靜靜地流著,低低地吟唱著,輕輕地度過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時候他遇到暴風雨,這激電,這迅雷,使他心魂驚駭,疾風吹卷起他,大雨擊打著他,他暫時渾濁了,擾亂了,而雨過天晴,只加給他許多新生的力量;有時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帶些幽幽的溫暖:這時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進的力量,仍催逼著他向前走……
終于有一天,他遠遠地望見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終結(jié),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頭,她多么遼闊,多么偉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莊嚴地伸出臂兒來接引他,他一聲不響地流入她的懷里。他消融了,歸化了,說不上快樂,也沒有悲哀!也許有一天,他再從海上蓬蓬的雨點中升起,飛向西來,再形成一道江流,再沖倒兩旁的石壁,再來尋夾岸的桃花。
然而我不敢說來生,也不敢相信來生!
生命又像一顆小樹,他從地底聚集起許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潤濕的泥土中,勇敢快樂地破殼出來。他也許長在平原上,巖石上,城墻上,只要他抬頭看見了天,呵!看見了天!他便伸出嫩葉來吸收空氣,承受陽光,在雨中吟唱,在風中跳舞。他也許受著大樹的蔭遮,也許受著大樹的覆壓,而他青春生長的力量,終使他穿枝拂葉的掙脫了出來,在烈日下挺立抬頭!他遇著驕奢的春天,他也許開出滿樹的繁花,蜂蝶圍繞著他飄翔喧鬧,小鳥在他枝頭欣賞唱歌,他會聽見黃鶯清吟,杜鵑啼血,也許還聽見梟鳥的怪鳴。他長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蓋的濃蔭,來蔭庇樹下的幽花芳草,他結(jié)出累累的果實,來呈現(xiàn)大地無盡的甜美與芳馨。秋風起了,將他葉子,由濃綠吹到緋紅,秋陽下他再有一番的莊嚴燦爛,不是開花的驕傲,也不是結(jié)果的快樂,而是成功后的寧靜和怡悅!終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風把他的黃葉干枝,卷落吹抖,他無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莊嚴的伸出臂兒來接引他,他一聲不響的落在她的懷里。他消融了,歸化了,他說不上快樂,也沒有悲哀!也許有一天,他再從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來。又長成一棵小樹,再穿過叢莽的嚴遮,再來聽黃鶯的歌唱。
……
在這篇文質(zhì)兼美的散文里,冰心把人生比喻成“一江奔騰的春水”,一顆不斷壯大的“小樹”。江水的東流與生命的流動相對應,而小樹的壯大與人生的發(fā)展相吻合,比喻堪稱貼切。生命像江水,峭巖讓江水激蕩,而危崖之后是平沙,夾岸有紅花朵朵;挫折讓生命苦澀,而風雨之后是彩虹,天際有燦爛云霞。生命又像小樹,小樹離不開雨露陽光,而生命也需培育成長;小樹壯大后為大地灑下綠陰,而人生成長后也應為社會作出貢獻。生命既像江水又像小樹,江水終將歸復大海,小樹終將葉落黃昏,人生終將走到盡頭,但入海的江水可化作甘露,老樹的落葉可化作春泥,那么,奉獻的一生,留給世界的,又何嘗不是一種美麗?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有時候,一些事情要表達清楚,常常需要花較多的筆墨。這時候如果借助于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化虛為實、化抽象為具體,反而易于把握。
“化景物為情思”,也就是把外在的客體物景與內(nèi)在的主體情志熔鑄在一起,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具有無窮意味的悠遠境界。
在我國古典詩歌中,“情”由“景”而生,“景”依“情”而設,寫景是手段,是載體;所抒之情是主旨,是目的?!熬啊睘椤皩崱保扒椤睘椤疤摗?,虛由實生,實仗虛行,這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表現(xiàn)為“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表達的是詩人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友人之間那份深厚的情誼,可詩中并未言明,而是寄寓在“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上,是典型的寓情于景的手法。這種“化實為虛”的藝術(shù)手法在散文中經(jīng)常運用。
下面請品賞著名作家郁達夫《海上通信》中的片段:
晚秋的太陽,只留下一金光,浮映在煙霧空蒙的西方海角。本來是黃色的海面被這夕照一烘,更加紅艷得可憐了。從船尾望去,遠遠只見一排陸地的平岸,參差隱約的在那里對我點頭。這一條陸地岸線之上,排列著許多一二寸長的桅檣細影,絕似畫中的遠草,依依有惜別的余情。
海上起了微波,一層一層的細浪,受了殘陽的返照,一時光輝起來。颯颯的涼意,逼入人的心脾。清淡的天空,好像是離人的淚眼,周圍邊上,只帶著一道紅圈。上薄寒淺冷的時候,是泣別傷離的日暮。揚子江頭,數(shù)聲風笛,我又上了這天涯漂泊的輪船。
在作者的筆下,晚秋黃色的海面“紅艷得可憐”,桅桿細影有“惜別的余情”,天空好像是“離人的淚眼”,在這個時候,人感到“薄寒淺冷”。景物描寫的文字,投射出作者因為傷別而生出的低沉傷感的情調(diào)。寫景的文字只有融入了主觀情感才有意義,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就是有的地方實寫,有的地方虛寫,虛實與共,相輔相成。它能使景物形神兼?zhèn)洌骨楦酗枬M濃烈,使性格更加鮮明,使內(nèi)涵豐贍深邃。在構(gòu)思行文過程中,虛筆與實筆兼使,二者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如柳永《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jīng)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上闋“念去去”句之前,大都為實寫,寫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別的心情。冷落凄清的環(huán)境,都門帳飲的無緒,蘭舟催發(fā)的無奈,無語凝噎的難舍,都將離別之情渲染得凄婉動人。下闋寫對別后生活的設想,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但其對別后感受的設想又是從“實境”中而來,是由眼前情境自然而生的感嘆。這里的“虛境”無疑將上闋“實境”中的情感進一步放大、強化。這種虛實兼?zhèn)?,雙壁生輝的例子在課文中也俯拾皆是。
譬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百草園,既有對自然風物和捕鳥情趣的實筆描寫,又有迷人傳說的虛筆穿插,這就造成了文勢的跌宕起伏,使文章的結(jié)構(gòu)搖曳生姿。
請品賞下面一篇美文:
在印象的底版中,它只是一座電視劇塔略高些的大鐵架;而在視線所及的圖像中,它又淹沒在巴黎擠擠撞撞的建筑物中間,只露給你一個纖瘦的頂部。即使是在它對面的人類博物館廣場的噴泉邊上眺望它,它也似乎只是一個小擺設,甚至,有那么一點被壓抑的冷峻。
我總沒有想到它竟會如此之高——當你來到它的面前,站在它的腳下的時候;當你尚未抬頭,僅僅感覺到它籠罩的陰影的時候;當你完全抬起頭,卻望不到它的全部,而要向后仰著身子,扶住你的帽子或眼鏡兒,瞇著眼尋找天空的時候,你才會確實地明白它的高度,明白它的氣勢,明白它的驕傲。
這是一個廣場,一塊空地。它從一個平凡的基點拔地而起,不需要鋪墊和過渡,那么輕易而又無情地甩下了世俗和浮塵,傲慢地兀立云端,俯視全城……
我是要登塔的。上去尋覓它的眼睛、窺視它的靈魂。它太高了,世人的眼,難以與它平行。我是要上去的,默默企望一次沒有國界的超越,一次沒有階梯的升華。
我凝視它,仰望它,唯獨沒有、沒有膜拜它。我相信它不是不可企及的。它只是有點兒象一座火箭發(fā)射基地,不知要把它的客人們送往哪里。
我聽到耳邊的風呼呼響,緊張地抽搐著的風,拍打你,推動你,如巨鳥撲翼,直貫長空。你是一記雷聲,一道陽光,一束電波,一條飛船,輕輕揚揚卻又閃電般地穿過大氣層,突破大氣層,拋開大氣層。我睜開眼,密封的電梯艙內(nèi),四周是人。風被隔絕在遠遠的腳下與上天,只是在鞭笞我的神經(jīng)。風在這里變成了速度,變成了暈?!抑挥X得地面迅疾地脫離我的腳跟,向一個無底的深淵墜落。筆直地、赤裸裸地墜落下去,如懸崖上墜落的石塊,無遮無攔,無法無天地要去撞擊地層深處。地殼在下陷,在沉沒。而四處空蕩蕩,一片汪洋,一個無可攀掛,無可扶靠、無可呼救的絕境。人竟是如此孤立無援,如此微不足道么?我有些懼怕,又有些憐憫自己。我為瞻仰它的偉大與雄奇,才執(zhí)意匯入登塔的人群,奇怪的是我竟然感覺不到電梯的上升。我只是覺得從我登上鐵塔的那一刻起,巴黎便開始莊嚴地降落。它瘋狂地鉆入地底。我透不過氣來,這透明的鐵盒子,快閉上你惡魔的眼睛,我想出去!
巴黎依然在飛速下沉。我無可逃遁。藍天在黑色的云縫里閃爍——那些黑色的原始森林一般的鋼架,從我的頭頂兩邊炸裂開去。是用那透明的鐵盒子撞開的么?就象汽車的窗玻璃掠開路旁的樹枝。藍天忽然近了,又忽然遠了,遠得更加冷酷。永遠被那一雙雙黑色的手臂阻攔著。時而又是無數(shù)根鋼纜鐵索,纏繞你,勒緊你,使你永遠無法到達那個超然于一切之上的境界。
無意間,我抬頭仰視,砰然心跳——我忽然發(fā)現(xiàn)了自己是在上升,那鋼纜掙斷了,那黑手垂落了,那云朵變得濃亮了,可是,透明的鐵匣子還在瘋狂地往上升,一個勁地向上升,象是要沖破什么,又象是要掙脫什么,咯咯地向上,象是咬著牙根的聲音,象是繃緊骨骼的聲音,固執(zhí)而又癡迷地向上升。它象是永遠也升不到頭了,永遠也不會停下來了。因為它無論升得多高,仍然無法接近它——那個藍色的夢想。
我曾以為自己象火箭一樣被發(fā)射出去了呢;我曾以為我離開了地面;我曾以為我離天空很近很近了——當我同隔絕的風在一起的那些瞬間。
我們走出透明的鐵匣子,陽光似乎仍然是那么不冷不熱。天空仍然是那么不遠不近。巴黎城,安然無恙地靜臥在綠叢帶似的塞納河兩岸。只有小轎車變成了玩具;房屋變成了模型,人呢?可惜我沒有帶望遠鏡。
于是我知道鐵塔究竟有多高了(雖然我永遠也弄不清那個字),——我有多高鐵塔就有多高。那是一座有彈性的鐵塔呀。
于是我知道鐵塔究竟有多大了,——“那是巴黎圣母院!”“那是蓬皮杜藝術(shù)中心!”“那是蒙馬特教堂!”“那是小紐約!”
巴黎多大鐵塔就有多大。也許還不止。一本書上說過,萬里無云時,塔頂上可望到外省……
從神經(jīng)中解放出來的風,無忌地挑逗著鐵塔,搖憾它、敲打它。
我曾以為那歷經(jīng)一百多年風雨的銹鐵會呻吟,會晃悠顫栗……據(jù)說它的最大擺度是十八厘米,此時它卻紋絲不動,不必擔心它會斷裂倒塌。這在工業(yè)革命的輝煌中屹立的巨人,似乎雄心勃勃地要同那天邊席卷而來的新浪潮作一番耐力的較量。它不會退出,不會退出的,雖然它已是上一個時代的標記,一百年前它卻曾經(jīng)是作為一個標新立異的怪物,在一片噓聲里,誕生于巴黎城的古跡之中的。
塔頂平臺上游人如云,這威嚴古板的鐵塔,我原以為你是拒人之外,高傲無情的——我卻發(fā)現(xiàn)你是一個不露聲色的老父,將那各種膚色各種頭發(fā)的孩子都擁在你的懷里,一任他們縱情玩樂、觀賞,又走散去,天涯海角,只留下一個模糊的影,在你的視野里……
有一對少年在塔頂?shù)拇斑吔游?,多么高的吻。有一對青年在電梯里接吻,多么快的吻。鐵塔是仁慈的,溫暖的。假如我不到鐵塔來,我將永遠對它存有那么無知的偏見和戒心……
我不知我應該怎樣下去,或者說,我希望永遠也不要再下去。人到達過那樣的高處,對地面便有了淡漠;人有過那樣的恐懼,對安全便有了蔑視;人走近過那藍色的夢想,又不得不回到原處,便償?shù)教诫U的悲哀。因為那不是山的高度,不是懸崖的恐懼,而是人在一個世紀之前的真實創(chuàng)造,是一個永遠矗立的豐碑。你沒有接近過它,你便沒有權(quán)利輕視;有一日它終會化成一堆廢鐵,但它曾獨一無二地存在過。
當它存在的時候,在巴黎城擠擠撞撞的建筑物中,它雄奇,卻也孤獨。它沒有對話者。只有風,只有云,只有鳥,是它寂寞的伴侶。無數(shù)雙溫熱的手撫摸它冰涼的鐵桿,它的內(nèi)心卻依然孤獨。
它從沒有對人說過,當年曾經(jīng)被保守的巴黎強烈排斥和憎惡的鐵塔,后來為什么竟成了巴黎城市的一個象征。
——張抗抗《埃菲爾鐵塔沉思》
本文由登臨鐵塔“所見”,觸發(fā)作者的“沉思”,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悟。就全文言,寫埃菲爾鐵塔和作者的登鐵塔是“實”,寫作者感情和心理的變化是“虛”;就寫鐵塔言,寫鐵塔的特點是“實”,喻生活中像鐵塔一樣的人是“虛”;就寫鐵塔的特點而言,寫其高大雄奇的外形是“實”,寫其超塵脫俗、孤獨寂寞、堅韌寬厚的內(nèi)蘊是“虛”。本文就是這樣“寫實藏虛,虛實相生”。使鐵塔的形象更豐滿,使作者的感情表達得更充沛,營造了一種朦朧迷離、亦真亦幻的絕妙意境。
“實”與“虛”的運用,關鍵在于處理好二者的辯證關系。實寫是基礎,沒有實筆的點染,虛筆就無所憑借;虛筆是補充,沒有虛筆,實筆則單調(diào)乏味。一般說來,運用實筆并不難,重要的是如何展開虛筆,需要掌握聯(lián)想、比喻、象征等技巧來傳達虛境。
(編輯:胡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