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亮亮 陳懿 姚禹 閔凱文
摘要: 基于技術素養(yǎng)培養(yǎng)視角,借鑒催化劑工程設計理念,選用天然多糖海藻酸鈉作為催化劑支架,制備了負載不同催化劑海藻酸鈉微球,并利用數字化手持技術對微球的催化效果進行了對比探究。整個實驗所用材料價格低廉、無毒環(huán)保,實驗設計新穎有趣,操作簡單安全。
關鍵詞: 海藻酸鈉微球; 過氧化氫分解; 催化; 實驗探究
文章編號: 10056629(2018)2007904中圖分類號: G633.8文獻標識碼: B
1問題提出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技術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yǎng)已經成為我國中學科學教育目標中的核心內容之一,但從目前中學化學學科的研究現狀和一線教學情況來看,化學教學中關于培養(yǎng)學生技術素養(yǎng)的教學研究和實踐則非常薄弱[1]。因此本實驗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技術素養(yǎng)為旨歸,在深入研讀人教版初、高中化學教材的基礎上,將學生熟悉的“過氧化氫制氧氣”作為探究情境,借鑒現代工業(yè)催化劑技術開發(fā)原理[2],選用可食用的天然多糖海藻酸鈉作為催化劑支架,制備負載不同催化劑海藻酸鈉微球,并利用數字化手持技術對微球的催化效果進行對比探究。整個實驗所用材料價格低廉、無毒環(huán)保,實驗設計新穎有趣,操作簡單安全,成功實現了對過氧化氫制氧氣反應速率的精準控制,也使催化劑的回收再利用變得簡單易行。筆者將該創(chuàng)新實驗應用于我校STEM化學選修課(兩課時)中,讓學生親身體驗工業(yè)生產中制備負載型催化劑的技術設計思路和方法,并利用手持技術探究催化劑的催化效果,使學生運用化學知識指導技術實踐并對相關技術進行評價和改進,學會從化學的角度思考技術問題,更深層次地認識化學與技術在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
2實驗原理
過氧化氫制氧氣是學生初三階段學習的化學反應。該實驗綠色環(huán)保、操作簡單、現象明顯、產物無污染。但也存在兩個問題: ①直接用MnO2催化時反應速率過快,不易控制;②MnO2過濾回收耗時耗力,往往直接倒掉。因此有學者對此實驗進行了改進[3~5]: 將聚乙烯熔化后粘附MnO2、用502膠水將MnO2粘在銅絲上、用水泥負載MnO2等方法催化H2O2分解。這些實驗雖各有特點,但并沒有結合學生已有的化學知識和原理探究出更科學、更環(huán)保的反應條件。
海藻酸鈉是一種以海帶、巨藻等褐藻為原料提取分離出的天然多糖類生物高分子(結構見圖1),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可食用,被廣泛用于藥物控釋和組織工程類材料[6]。通過反復實驗,本文將可降解水溶性高分子海藻酸鈉作為催化劑的載體支架,即將海藻酸鈉溶液分別與不同催化劑混合形成的混懸液滴入CaCl2溶液中,Ca2+取代海藻酸鈉上的Na+,通過離子鍵將海藻酸鈉高分子鏈進行交聯固化(見圖2),形成三維網狀多孔結構的負載催化劑微球[7],然后利用數字化實驗儀器——壓力傳感器,定量探究負載不同催化劑海藻酸鈉微球催化H2O2分解的效果。
3實驗過程
3.1藥品與儀器
30%過氧化氫溶液、二氧化錳、氧化銅、三氧化二鐵、三氧化二鉻、硫粉、海藻酸鈉、氯化鈣、去離子水;塑料滴管、燒杯、玻璃棒、酒精燈、磁力攪拌器、圓形篩子(直徑10cm,孔徑60目)、數字化壓力傳感器、電腦、鐵架臺(帶鐵夾)、錐形瓶
3.2實驗操作
(1) 配制2%海藻酸鈉和10%催化劑(如MnO2)混合懸濁液25g;配制1%氯化鈣溶液50g。
(2) 用滴管將混懸液逐滴滴入1%氯化鈣溶液,反應10分鐘,即制得負載催化劑海藻酸鈉微球,用篩子過濾并用去離子水洗滌。
(3) 取負載催化劑的海藻酸鈉微球30粒于大試管中,如圖3連接壓力傳感器,用注射器向錐形瓶中注入20mL濃度為5% H2O2溶液,溶液全部注入瞬間立即采集200s內壓強數據。以該方法測定負載MnO2、 CuO、 Fe2O3、 Cr2O3和S的微球催化H2O2分解的壓強數據。最后用Origin8.6軟件繪制實驗圖形。
① 磁力攪拌器; ② 反應器; ③ 注射器; ④ 壓力傳感器; ⑤ 數據采集器
3.3海藻酸鈉微球的表征
(1) 為制備較大球徑的催化微球,實驗前用剪刀剪去塑料滴管管口部分。用剪好的滴管吸取海藻酸鈉和催化劑混懸液滴入1%CaCl2溶液中,Ca2+迅速滲入混懸液小液滴中,將海藻酸鈉高分子鏈交聯成球,微球直徑約為3~4mm。實驗中發(fā)現混懸液溫度宜控制在40℃,滴加時可形成規(guī)則的球形。溫度太低,易形成小球拖尾;溫度太高,溶液流速快不易形成球形。CaCl2溶液濃度也不可過高,否則密度太大,小球會漂浮在溶液表面,影響固化。制備的負載五種不同催化劑的海藻酸鈉微球,由于催化劑本身顏色不同,所以微球分別顯示出不同的顏色(見表1)。
(2) 將負載不同催化劑的海藻酸鈉微球用于催化5%H2O2溶液時,觀察到負載MnO2、 CuO微球的表面迅速產生氣泡,微球浮起,而負載Fe2O3、 Cr2O3、 S微球產生氣泡較少(見表1)。同時利用壓力傳感器,定量測定了不同微球的催化效果,圖4中a、 b、 c、 d、 e即為負載MnO2、 CuO、 Fe2O3、 Cr2O3和S的海藻酸鈉微球催化H2O2分解產生O2的壓強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圖??梢钥吹讲煌呋瘎┑拇呋Ч嗖钶^大,其中負載MnO2微球顯示了良好的催化效果,短時間內產生壓強較大,60s時即將膠塞彈飛;負載CuO微球催化效果較好,反應溫和;負載Fe2O3、 Cr2O3微球催化效果一般;負載S微球催化能力最弱。
a 負載MnO2; b 負載CuO; c 負載Fe2O3; d 負載Cr2O3; e 負載S
4教學反思
中學化學課程中技術素養(yǎng)包括技術知識、技術實踐和技術情意三個維度[8]。本實驗以技術知識為基礎、技術實踐為手段,最終促進技術情意的形成,在三者的相互作用中促進學生技術素養(yǎng)的形成。以下是結合本實驗的教學反思:
4.1融入工程設計理念,拓寬技術知識
本實驗以過氧化氫制氧氣為探究情境,結合工業(yè)生產中常見的催化劑的工程設計理念,巧妙利用離子鍵交聯固化技術制備負載不同催化劑海藻酸鈉微球。該探究過程以學生已有知識為基礎,將實驗室設計與工業(yè)設計進行良好結合,既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開拓了學生的學術視野,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學生對化學與技術之間關系的理性認識。
4.2熟練常規(guī)實驗操作,強化技術實踐
本實驗創(chuàng)設了四種技術實踐活動: (1)熟練配制溶液技術;(2)掌握物質制備技術;(3)學會分離提純技術;(4)利用數字化儀器進行定量分析技術。精確配制不同濃度溶液的技術操作在實際教學中往往被忽略,本實驗所有溶液配制均由學生獨立完成,旨在培養(yǎng)學生嚴謹細致的工匠精神,真正將提升學生技術素養(yǎng)落到實處。學生使用壓力傳感器技術對不同微球的催化性能進行數字化的表征,加深了對定量研究的理解,也感受到了數字化實驗技術的便攜性、直觀性、實時性、準確性等特點。
4.3加強實驗反思創(chuàng)新,升華技術情意
本實驗結束分組總結討論時,有學生提出高中生物課上使用的富含過氧化氫酶的肝臟研磨液,能否負載于海藻酸鈉微球上進行催化呢?學生的“異想天開”讓本次實驗探究真正實現了“言有盡而意無窮”。課后學生組成探究小組,選用10%肝臟研磨液,制備了負載生物催化劑過氧化氫酶的海藻酸鈉微球,取得了良好的催化效果。圖5即為負載過氧化氫酶微球催化H2O2分解壓強變化曲線圖,該微球顯示了良好的催化效果,短時間內同樣產生較大壓強,65s時將膠塞彈飛。從圖中曲線斜率發(fā)現與負載金屬氧化物微球不同的是,負載過氧化氫酶微球催化效果隨時間延長越來越弱。學生認為可能是隨著反應進行,大量放熱,溶液溫度升高使生物催化劑過氧化氫酶失去了催化活性。學生結合自身知識進行跨學科思考和嘗試,取得了極佳的探究結果,大大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激發(fā)了學生的自信心。
5結語
技術素養(yǎng)視角下進行高中化學創(chuàng)新實驗研究,不能只做“換湯不換藥”的形式變化,而要基于學生認知、突出學科特色、體現前沿理念,緊扣教材,開發(fā)出真正讓學生感興趣的技術實驗課程。本實驗中所用藥品均無毒無污染,用量少且便于回收利用,制備操作極其簡單,現象非常明顯。學生不僅很好地完成了各項實驗步驟,而且在反思階段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知識界限,對實驗進行了跨學科的思考和改進[9],完成了實驗的創(chuàng)造性升級,真正促進了技術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何翔.促進學生技術素養(yǎng)發(fā)展的高中化學教學實踐與思考[J].化學教育, 2014,(19): 14~18.
[2]王尚弟,孫俊全,王正寶.催化劑工程導論(第3版)[M].北京: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2015: 169~175.
[3]張偉,李路路.對用過氧化氫溶液分解制取氧氣實驗的改進[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 2012,(10): 55.
[4]潘璞峻,向玲.二氧化錳催化過氧化氫制氧氣的實驗改進[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 2016,(2): 61.
[5]吳曉紅,任斌,徐建菊.探究水泥負載二氧化錳催化分解過氧化氫的最佳條件[J].化學教育, 2017, 38(7): 74~76.
[6]王春霞,張娟娟,王曉梅等.海藻酸鈉的綜合應用進展[J].食品與發(fā)酵科技, 2013, 49(5): 99~102.
[7]許亮亮,鄒正,程昊然.基于STEM教育的中學化學創(chuàng)新實驗研究——以“制備pH響應海藻酸鈉微球”為例[J].化學教育, 2017, 38(13): 63~66.
[8]姜奕林,畢華林.中學化學課程中技術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研究[D].濟南: 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4: 31~42.
[9]許亮亮,鄒正,吳可威.基于STEM理念的中學化學創(chuàng)新實驗研究——以“自制電解水芯片實驗室”為例[J].化學教育, 2017, 38(5): 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