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東方
《九成宮醴泉銘》(下面簡稱《九成宮》)是初唐歐陽詢的楷書作品,它是魏征撰文以紀(jì)念唐太宗在九成宮發(fā)現(xiàn)醴泉的事跡。因為薈萃了英主唐太宗、名臣魏征、書家歐陽詢,所以被稱為 “三絕碑”,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很大。一般而言,對于法帖的欣賞可從神采和形質(zhì)兩個角度進(jìn)行。神采是整幅作品呈現(xiàn)出來的氣韻,不太容易說清楚,因此本文主要聚焦于形質(zhì)的分析。書法的形質(zhì)是用毛筆塑造的漢字及其組合,包括點畫、結(jié)字、章法三部分。對書法的形質(zhì)的分析,也就是對形式美的分析。
書法美的具體形態(tài)就是書法風(fēng)格。風(fēng)格術(shù)語例如勁健、婉麗、方整、緊結(jié)、疏朗、亂石鋪街等等,都是偏共性,單獨的一個或幾個不足以把兩個法帖區(qū)分開來。一個作品一般有很多種風(fēng)格,這些風(fēng)格合在一起,會大致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總風(fēng)貌?!毒懦蓪m》也是如此,它的點畫風(fēng)格主要有三個:瘦硬、秀麗、溫潤。這三者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在一筆或一字之內(nèi)同時表現(xiàn)出這些風(fēng)格。
瘦硬在中國書法史上可謂源遠(yuǎn)流長。甲骨文、《禮器碑》《吊比干文》、魏晉、南朝以至初唐書法都屬于瘦硬一類。杜甫的 “書貴瘦硬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既是他自己的藝術(shù)理想,又可視為對初唐及以前書風(fēng)的概括。宋徽宗的瘦金體可以說是瘦硬的極端形態(tài)。中唐的顏真卿革新古法,開創(chuàng)了肥勁書風(fēng),才逐漸打破對瘦硬的迷信。蘇軾的 “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態(tài),玉環(huán)飛燕誰敢憎?”(《孫莘老求墨妙亭詩》)即是例證。與顏真卿、蘇軾、劉墉等骨多肉豐的書風(fēng)相比,以《九成宮》為代表的歐楷屬于瘦硬書風(fēng)。它的點畫比瘦金體粗,比顏體字瘦,在肥瘦方面處于適中的狀態(tài)。書法講求筆力,筆力通過 “骨”來實現(xiàn)。太肥容易無骨,太瘦骨易 “折斷”,肥瘦適中、骨肉勻稱對于表現(xiàn)筆力較為適合。張懷瓘《書斷》評價歐陽詢 “筆力勁險”,“勁”就是指歐字點畫的勁健、堅硬。
如果說瘦硬指《九成宮》點畫的陽剛之美,那么,秀麗則是形容它的陰柔之美?!毒懦蓪m》的秀麗主要體現(xiàn)在圓筆和修長的筆畫中。例如,“公”字的第二、第五兩點,不是一味地剛狠,而是方圓兼?zhèn)?,給人以溫厚含蓄之感?!肮弊值钠渌c則呈三角形,有棱有角,英氣逼人。但由于第二、第五兩筆的中和作用,整個字就不至于悍厲和粗獷。修長的筆畫特別是長撇、長捺容易產(chǎn)生秀色,這一點甚至在雄強、粗獷的龍門四品中也能得到體現(xiàn)。在《九成宮》中,“暑”字的長撇,起筆半藏鋒,帶有一定的弧度,方圓兼?zhèn)?,筆勢綿延,猶如武士刀,給人一種婉轉(zhuǎn)秀美、剛?cè)嵯酀?jì)的美感。
《九成宮》的點畫雖然兼具剛?cè)幔啾葋碚f,剛的成分多一些。它是中和書風(fēng)中略微偏陽剛之美的那種,這一點劉熙載曾有論述。劉熙載說 “善學(xué)歐者威而不猛”,這是說歐楷屬于中和之美;又說 “歐之為鷹隼易知”,這是說歐楷偏于陽剛之美。與《九成宮》相比,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陽剛的成分略少,陰柔的部分略多,更加符合中和之美。
溫潤是溫厚且潤。風(fēng)格術(shù)語之間的搭配、結(jié)合在古代書論中是很常見的事情。溫厚是圓筆或藏鋒造成的藝術(shù)效果,潤是指墨法。晉唐基本用濃墨,因為黑白對比強烈,所以實用性最強。墨太濃則筆滯,按筆處易現(xiàn)臃腫,所以要加適量的水,造成濃而潤的效果——既不臃腫,也不漫漶?,F(xiàn)在能見到的《九成宮》都是拓本,黑底白字,其實看不出用墨的濃淡燥潤。但根據(jù)當(dāng)時的用墨情況,再加上欣賞者的想象活動,點畫的濃潤很容易感受得到。
平正與端莊意思差不多,是篆書、隸書、楷書等靜態(tài)書體的共同特點。孫過庭《書譜》云:“初學(xué)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wù)追險絕;既能險絕,復(fù)歸平正?!薄毒懦蓪m》當(dāng)然也有平正的特點,但它的平正不是 “初學(xué)分布”意義上的平正,而是 “既能險絕”之后的平正,即平正與險絕的統(tǒng)一。這又分為兩種情況:正中含奇和奇不失正。例如《九成宮》中的兩個 “飲”字。在左邊的 “飲”中,“欠”的最后一筆寫成了反捺,與撇畫距離稍遠(yuǎn),從而將欹側(cè)之勢拉正。在右邊的 “飲”中,“欠”的最后一筆寫成了直捺,因其 “重量”較大,與撇畫相接就能保證正勢。這兩個字中,“食”都是正的,“欠”都呈左傾之勢,整個字平正而不失活潑,這是正中含奇的兩個字例。再如 “武”字,戈鉤與右上的打點造成左傾之勢,但左邊的三橫左低右高,撐住了這種險情;同時,“止”的短橫不是右昂,而是向右下頓,又在一定程度上撥正了三橫的斜勢;所以,整個字構(gòu)成了奇中求正的典范。又如 “分”字,每一筆都是斜的,但整個字卻顯得很正,這也是險中求穩(wěn)的結(jié)體。
《九成宮》結(jié)字的第二個特點是緊結(jié),即內(nèi)緊外松或內(nèi)密外疏。筆畫往中宮靠攏,向四周放射,也稱為輻射性結(jié)體。這種結(jié)體與隸書有一定關(guān)系。隸書一般橫向取勢、左右伸展、呈扁方形 (《郙閣頌》等例外),所以筆畫往中間聚攏,這自然會導(dǎo)致緊結(jié)的特點。《九成宮》中的 “叅”“成”等字是緊結(jié)風(fēng)格的代表?!皡ぁ弊值钠病⑥?、豎等筆畫都非常明顯地往中宮簇?fù)?,而撇、捺又八字分散,顯得很舒展。“成”字的短橫、橫折鉤、戈鉤和最后一點也是往中心聚攏,而戈鉤修長,向左上和右下輻射,緊結(jié)給人以挺拔、舒展之感。此外,《九成宮》的豎筆一般呈背勢,更增添了字的挺拔之感。
與緊結(jié)相反的是寬結(jié),以顏體字為代表。與寬結(jié)的對比,有助于我們增進(jìn)對《九成宮》緊結(jié)特點的理解。例如《顏勤禮碑》中的 “成”字與《九成宮》中的 “成”字相比,中宮松散、疏朗許多,為保證字的方形,戈鉤沒有盡情伸展。再如 “郡”字,筆畫四周撐足,中部洞達(dá),為保證方形,作為主筆的豎畫只是略長,不像歐字那樣往下伸展,從而造成了與緊結(jié)不同的寬結(jié)之美。
《九成宮》結(jié)字的第三個特點是縱長?!毒懦蓪m》多取背勢,這是隸意的一種體現(xiàn)?,F(xiàn)在的隸書在唐之前叫八分,所謂 “八分言勢”就是指 “八”字呈左右相背的勢態(tài)。因為帶有隸意,所以《九成宮》具有高古的特點。但事實上,《九成宮》不僅帶有隸意,還帶有篆意,這里的篆意指的是小篆的筆意。它有多種表現(xiàn),例如全用中鋒、圓起圓收、粗細(xì)一致、使轉(zhuǎn)處為圓轉(zhuǎn)、結(jié)體多向勢、字形修長等等?!毒懦蓪m》的篆意主要體現(xiàn)在結(jié)體的縱長上。鐘繇的楷書、魏碑、隋朝的楷書受到隸書古法的影響,結(jié)體大都略扁。隋朝《董美人墓志》雖然不少字結(jié)體縱長,但多數(shù)還是以方形、扁方為主。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將字形拉長,既是一種創(chuàng)新,又是一種復(fù)歸——向小篆結(jié)體的復(fù)歸。由于兼?zhèn)渥`筆意,因此《九成宮》更增添了古意。
欹正結(jié)合、緊結(jié)、縱長是《九成宮》結(jié)體的總體特征,它們都偏重于描述整個字或全部筆畫。其實,結(jié)體還可以從局部或部首來看。限于篇幅,筆者以歐陽詢《三十六法》中的 “排疊” “避就”兩例加以說明。所謂 “排疊”是指 “字欲其排疊疏密停勻,不可或闊或狹”,也就是說,多個筆畫特別是橫畫之間的字距要均勻。例如《九成宮》的“壽”字,八個橫畫之間的距離基本相等。這種排疊之美能夠顯出書家的功夫,但處理一定要自然,否則會帶有匠氣。“排疊”并非源于楷書,在篆書和隸書中就已經(jīng)使用了這個法則。例如漢隸《張景碑》中的 “費”字,七個橫畫排疊得非常均勻,第三橫超出前兩橫的兩端長度基本一致,上半部的四個豎畫之間的距離大致相等,下半部的兩豎分別處在上半部第一和第二、第三和第四兩豎的中間,因此,整個字幾乎左右對稱,顯得很嚴(yán)整、精密、工巧。所謂 “避就”是指 “避密就疏,避險就易,避遠(yuǎn)就近,欲其彼此映帶得宜”,也就是避免重復(fù),強調(diào)多樣性。例如《九成宮》中的“炎”字,由兩個 “火”組成,但上小下大,為避免雷同,上“火”的捺筆特意縮寫成了反捺,整個字因而顯得富有變化。如果兩個“火”寫得一模一樣,就會顯得呆板。再如 “詢”字,“日”靠近 “言”,一方面使 “日”的兩豎與 “言”的橫畫形成鮮明對比,另一方面使左邊更密、右邊更疏,從而使整個字顯得靈動而開闊。
與點畫風(fēng)格類似,《九成宮》結(jié)體的欹正結(jié)合、緊結(jié)、縱長以及排疊、避就、穿插等等往往會體現(xiàn)在同一個字中。上面的 “炎”字就是如此:整個字左斜,猶如人在做有一定險度的動作,又好像一個人在大步前行,富有動感卻重心平衡;筆畫簇集于中心,撇、捺較為舒展;字形修長,猶如身材高挑的女子,又像清瘦健美的男子;為造成內(nèi)密外疏的結(jié)構(gòu),筆畫必然穿插在一起。
《九成宮》是奉敕之作,為了莊重和嚴(yán)肅,必然會對碑石的大小、碑文的內(nèi)容和字?jǐn)?shù)等情況進(jìn)行全面了解,并打好界格 (確定字的大?。で暗倪@些準(zhǔn)備工作其實并不屬于章法,但會影響到章法。它對章法的直接影響就是行列問題。因為劃好了方格,所以《九成宮》必然是縱成行、橫成列,行距、字距的差別不會太大。又因為《九成宮》結(jié)體修長,所以造成行距略大于字距。如果是隸書,情況就會反過來;如果結(jié)體呈方形,行距、字距就會大致相等。
《九成宮》章法的第二個特點是字形大小適中且一致。在方格中寫字,“如果把字寫小了,盡管保持中正,卻會顯得全篇空蕩,如同一個瘦子穿著一件肥袍子;如果把字寫大了,又會顯得全篇擁擠,如同一個胖子穿著一件瘦襖”。因為字形大小適中,所以《九成宮》顯得疏朗開闊,卻又不至于空蕩似 “溺水之禽”(王羲之語)。大小一致不是說《九成宮》的字大小完全一樣,而是說每個字不至于太大也不至于太小。對張旭的 “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令大”的理解不能機械。例如,“東”字本來就長,“西”字本來就扁,“口”字本來就小,“體”字本來就大,如果機械地尋求大小一致,就很不相稱。該大則大,該小則小,該長則長,該扁則扁,自然地書寫,不要造作,就自然會給人一種大小一致的視覺感受。
《九成宮》章法的第三個特點是每個字的體重基本相等。字的 “體重”是視覺上的重量感,并不是物理的重量。它跟筆畫的粗細(xì)有一定關(guān)系。就單個字來說,密處的筆畫要寫得細(xì)一些,疏處的筆畫要寫得粗一些,這樣才能保證字在重量上的平衡。否則,一邊重,一邊輕,字就容易傾倒。例如上面的 “詢”字,左下方比較密,筆畫相對細(xì)一些,右上方的 “勹”筆畫相對粗一些,所以整個字并不讓人覺得重心失衡。就多個字來看,一般筆畫少的字要寫得粗一些,筆畫多的字要寫得細(xì)一些,這是為了保證它們的重量大致相等。但筆畫的體重主要是取決于筆力。筆畫的筆力和重量一樣,都不是物理學(xué)意義上的,而是筆畫給人的一種視覺感受。筆力是書法美的 “物質(zhì)”基礎(chǔ),沒有它,書法的形式美將無從談起。筆畫有力,才能壓得住紙,讓人覺得很 “重”。筆畫無力,即使寫得再粗,也是浮在紙面上的。
有行有列、大小適中且一致、體重相等可以說是《九成宮》章法成功的基礎(chǔ)。如果無行無列,就不夠莊嚴(yán)肅穆,不符合《九成宮》的實用目的。如果大小不適中,就會過于空蕩或擁擠;如果大小不一致,就會顯得不協(xié)調(diào);如果體重不相等,也會顯得不相稱。這樣的話,行氣就會中斷,章法也就不成功了。
為保證氣脈的貫通,書寫一定要一氣呵成。信札寫錯了可以涂掉重寫,漏了字可以在旁邊補上。書丹因為打好了界格,不可能這樣做。擦掉 (在原位置上)重寫違背了 “自然”的原則,又有可能導(dǎo)致氣脈中斷,因此只能臨時補救。例如《九成宮》中的 “青”字,下半部的 “月”因為往左多寫了一些,所以顯得不夠協(xié)調(diào),不得不把 “月”里面的兩橫與右邊的豎筆相接,而在正常的情況下,兩橫應(yīng)與左邊的撇畫相接。這個字就是書寫失當(dāng)而臨時補救的例子。歐陽詢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行氣貫通和避免造作。
《九成宮》雖然略有瑕疵,但章法處理是成功的。章法的成功自然會使作品產(chǎn)生神采的美。神采雖然不能通過語言充分表達(dá)出來,但還是可以略微描述。第一,《九成宮》具有儒雅的氣息。儒雅與士氣、書卷氣相當(dāng),這非有深厚的學(xué)識不能達(dá)到。在中國古代,杰出書家一般都是學(xué)問家,歐陽詢也不例外,他主編的《藝文類聚》就是明證。第二,《九成宮》具有靜穆的氣象??瑫m為靜態(tài)書體,但這并不能保證氣象的靜穆,不少楷書作品特別是現(xiàn)代作品常常讓人覺得 “火氣”很大。因此,靜穆主要源于人的心靈修養(yǎng)。這也表明,書法在中國古代絕不只是技術(shù)活,更相關(guān)于修身或做人。只專注技法的訓(xùn)練而不注重心靈的修養(yǎng),書法就不可能有境界和高度。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評價隋碑曰:“隋碑內(nèi)承周、齊峻整之緒,外收梁、陳綿麗之風(fēng),故簡要清通,匯成一局,淳樸未除,精能不露?!本褪钦f,隋碑兼容南北書風(fēng),隸意較濃,法度不顯。歐陽詢生于南朝,在隋朝做過太常博士,入唐時已是晚年,因此書法風(fēng)格必然也是兼容南北??涤袨榈哪蔷湓挸?“精能不露”稍微不適合外,其他用于評價歐陽詢的楷書是完全適合的。北書偏于雄健、嚴(yán)整,南書偏于溫雅、圓美,《九成宮》是這二者的統(tǒng)一,但又化去了北書的粗獷和南書的柔靡,從而呈現(xiàn)出既瘦硬又秀麗的風(fēng)格。下面筆者從幾處細(xì)節(jié)來加以分析。
例如魏碑《牛橛造像記》中的 “穆”字 (圖為異體字):它的點和短撇均為尖銳的三角形,每一面都是方筆;“禾”的橫畫方起方收,切得很齊、很銳;“白”的橫折頓挫幅度很大,間架非常突出;這些特點讓 “穆”字顯得很峻利、雄強、粗獷。再如王羲之《樂毅論》中的 “求古”二字:點是方圓兼?zhèn)?;“求”字的橫畫是中鋒起筆,藏鋒收筆,“古”字的橫畫是側(cè)鋒起筆,半藏鋒,收筆藏鋒;“口”的轉(zhuǎn)折處頓挫幅度很小,略有圓轉(zhuǎn)之感;這些特點讓 “求古”二字顯得含蓄、溫厚、遒麗。
《九成宮》的 “公”字 (見前面插圖)的第一、第三、第四三點均為三角形,每一面都是方筆,這是對北書的繼承;但第二、第五兩點方圓兼?zhèn)?,既是對南書的吸收,又是對北書的發(fā)展。 “武” “詢”等字的橫畫起筆斜切,但不像魏碑那么銳利;橫畫收筆藏鋒,是對南書的繼承,顯得比魏碑含蓄很多。 “詢”字橫折鉤的轉(zhuǎn)折處雖然有頓挫,但幅度明顯沒有《牛橛造像記》的 “穆”字那么大,卻又比《黃庭經(jīng)》的 “古”字的頓挫突出。因此,《九成宮》的點畫雄健而不悍戾,秀麗而不靡弱,可以說是集南北書風(fēng)之大成。
從清代阮元《南北書派論》提出以來,歐陽詢一直被歸類于北派。通過上面的分析可知,歐陽詢并不單純屬于北派,而是兼容南北,相比而言,北派的成分居多?!毒懦蓪m》在中和書風(fēng)中偏于陽剛之美,就是因為這一點。北派成分在《九成宮》中有多重體現(xiàn),除了點畫雄健和結(jié)體緊結(jié)、呈背勢之外,還有兩個突出的例子。一個是 “乚”的寫法。《九成宮》的 “乚”末尾出鋒一律是偏向右上方,這是隸書中 “雁尾”的一種體現(xiàn) (例如 “也”字)。第二個是“氵”的寫法。《九成宮》的 “氵”有兩種寫法:一種如 “池”字,前兩點均往右下頓,且方圓結(jié)合,這是受南書的影響;第二種如“清”字,第一點從右上往左下,第二點自上向下,且都為三角形,這是受魏碑的影響。在《九成宮》中,大部分 “氵”都是第二種寫法,這亦可視為北派成分居多的例證。
注釋:
[1]《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702頁。
[2]《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701頁。
[3]《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頁。
[4]《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99頁。
[5]《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99頁。
[6]劉綱紀(jì):《書法美學(xué)簡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4頁。
[7]田蘊章:《歐楷解析》,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頁。
[8]《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279頁。
[9]《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8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