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種金
【摘要】體驗式教學是數學教學中一個重要的教學模式.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通過數學游戲設計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讓學生親近數學、體驗數學、喜歡數學,主動地學習數學.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游戲;數學課堂
一、數學游戲在數學課堂中的模式
(一)從游戲中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在學習新的教學內容之前,教師若能根據教學內容,巧妙設計一些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的游戲活動.例如,在講授“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時,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小組發(fā)給不同長度的紅色(任何兩根小棒的和大于第三根)、黃色(有兩根小棒的和等于第三根)、藍色(有兩根小棒的和小于第三根)小棒,讓他們擺一擺,哪一種顏色的小棒能擺出三角形,并思考什么樣的三根小棒能擺成一個三角形.
(二)從游戲中學習新知,培養(yǎng)自信
學生注意力不可能持久,學習一段時間后,精神就會不集中,可用游戲這樣安排:例如,在講三角形的外心時,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提供一枚針,三個三角形的紙片——分別為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三個三角形的三個頂點涂成紅色.首先,讓學生拿出銳角三角形硬紙片和針,針任意扎在硬紙片內部,快速旋轉它,觀察有幾個紅色的圓.接著討論為什么是三個?針扎在何處是兩個?針扎在何處是一個?為什么?同樣,再觀察直角三角形紙片和鈍角三角形紙片,又如何扎針旋轉可得到一個圓.
(三)在游戲中鞏固新知,增長智慧
學生對新知的掌握需要一個吸收、消化的過程,這就需教師設計一些具有趣味性、發(fā)展性和開放性的習題,例如,在“整式的加減——合并同類項”的教學中可創(chuàng)設一個“找朋友”的游戲.首先,要在課前準備八張寫有單項式的卡片,這八個單項式是四對同類項單項式,卡片上分別寫著:a,3a,2a2,-3a2,2ab,3ab,2x2y和5yx2.然后,需要挑選八名學生做游戲,把這些卡片一一分給這八名學生,每人一張.之后,把這八名學生分成兩個組,A組是拿到a,3a,2a2和-3a2卡片的學生,B組是拿到2ab,3ab,2x2y和5yx2卡片的學生.游戲的規(guī)則是,當教師叫開始的時候,讓這兩個組的學生分別根據自己手中的卡片上的單項式找到與拿著同類的單項式卡片的學生作為自己的朋友,組內成員可以互相幫助,最后看哪個組最先完成游戲,找到屬于自己的朋友.
二、在課堂上運用游戲教學的要點
(一)運用游戲的目的要“明”
教學游戲是寓教育教學內容于游戲之中,來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方式.它的根本目的在于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而一般游戲的目的只是在娛樂.因此,每一個教學游戲的設計都應該服從教學的需要,服從教材的需要,把抽象的甚至于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與兒童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要充分體現(xiàn)數學教學的特點,又必須充分具備游戲的特征.
(二)設計游戲時構思要“精”
一個好的游戲,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應該對學生產生強烈的吸引力.也就是說,設計游戲要樹立精品意識,滿足學生喜歡驚奇、討厭呆板的心理.所以在設計游戲時,一要注意不斷地推陳出新,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此外,還要注意求活,在組織開展游戲時,強調教師的組織作用,更要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數學課堂中引入數學游戲的途徑
數學游戲明顯帶有自由、娛樂、奇妙、生動形象等特點,加上中學生愛玩游戲的天性,數學游戲對數學教學的作用是很明顯的,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
(一)在新授課中引入數學游戲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授課,注重突出新意,一個好的創(chuàng)意情境引入,能直接吸引學生,引起學生的注意,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愿望和參與動機,能使學生主動地融入問題中,積極地投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中,使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活潑.
(二)在復習課中引入數學游戲
復習課是學生掌握知識不可缺少的一個步驟,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引入數學游戲,使同學們覺得枯燥無味的復習課趣味盎然.
(三)在練習課中引入數學游戲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練習課的基本目的是通過解題的形式來形成學生的數學技能,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適時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要讓學生感興趣,可以在數學練習課中引入數學游戲,讓數學練習課創(chuàng)設出一種充滿探索和求知的練習課課堂氣氛.
課堂數學游戲是為教學服務的,游戲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旨在鼓勵和推動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輔助教學手段.在游戲中或游戲后要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游戲中的數學知識、原理或方法.數學游戲教學要注重“有趣”和“實用”相結合,只是在數學教育中滲透游戲的精神,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劉興達.初中數學“體驗式教學”淺嘗[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6):38.
[3]柯宗友.淺談游戲課堂教學設計[J].數學教學通訊,2012(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