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蕾
(鹽城師范學院 文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2)
《愛與黑暗的故事》是奧茲自傳性的長篇小說,全書以“我”的視角見證了以色列建國前后的大小事件,其中最成功的部分是以色列人的家庭生活和童年的成長經(jīng)歷。濃郁的人情氛圍和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給奧茲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奧茲在作品中推薦了很多人的作品,其中最重要的作品是美國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這部作品和奧茲所推崇的長篇小說《戰(zhàn)爭與和平》風格正好相反,不求主題高尚、故事宏大,而力求在平凡又瑣碎的日常生活中體察人之不易,細膩而牽動人心,一下子就能夠抓住了人們的神經(jīng)。奧茲的這部《愛與黑暗的故事》由此而萌發(fā)靈感,成為他向世人展示自己平庸生活的一面旗幟,在此以后,他不再懼怕向別人展示自己的平常和柔弱。
這部作品有幾大亮點值得我們關注:家庭親情、知識分子生活、真誠的寫作態(tài)度、名士云集時代的見證者和寬容與愛的主題。奧茲所有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表現(xiàn)這些內(nèi)容,但在這一部作品中相對集中地容納了上述所有的創(chuàng)作特點。作品層次清晰、飽含著濃濃的人情,融入了作家深厚的情感和細密的思索。
猶太民族推崇家庭觀念和家庭教育,即便在流亡和動蕩的歲月中,也能夠盡可能地給孩子提供平穩(wěn)而踏實的家庭環(huán)境。奧茲的父輩和先人們都曾遭受過苦難和陰霾,但是他們從不會讓孩子為自己分擔憂愁和煩惱,而是想方設法為孩子營造快樂和幸福,給他們創(chuàng)建一個正常而有序的家庭環(huán)境。奧茲的父親身為飽學之士,卻沒有辦法為自己在大學里謀得一席之地,在知識分子嚴重富足而勞動力嚴重缺失的以色列,只能委屈自己做著一份安穩(wěn)但與才學不匹配的工作,他常常為自己才學無人賞識而深感苦惱,但沒有因此消沉退縮,而一直懷揣求知的理想,引導孩子走向寫作和研究之路。父親對知識的尊重和探求深深地影響到兒時的奧茲,這種耳濡目染的浸潤伴隨奧茲一生。奧茲在書里這樣說過:“我的童年是悲劇性的——但一點也不悲慘;相反,我擁有一個豐富、迷人、令人滿足而又完美的童年,盡管為此我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盵1]2這一豐富而又完美的童年融入了濃濃的親情和關愛,是奧茲成長道路上接納的最豐厚的禮物。作品中平淡而自然的生活畫面、嚴厲而治學認真的父親、聽話而多思的孩子、六歲時的讀書“成人禮”洋溢著濃濃的溫情和詩意。奧茲每一步的成長都受到來自身后家庭的深切關注。在幽暗和憂愁的歲月里,來自家庭的愛伴隨著奧茲茁壯成長。
《愛與黑暗的故事》講述了“我”“父親”“母親”“祖父”亞歷山大、“伯伯”約瑟夫和姨媽們等親人們的故事。濃濃的親情、淳樸的民間生活、良好的讀書氛圍和成長環(huán)境為奧茲的寫作之路作了長遠的鋪墊。家庭主題是奧茲作品中最常表現(xiàn)的主題之一,它所呈現(xiàn)出來的、特有的以色列家庭倫理和家庭溫情打動人心,讓人難以忘懷。奧茲試圖用一種寬容而紀實的手法再現(xiàn)以色列近幾代移民的真實生活狀況,向人們展示他們曲折而艱辛的生存狀態(tài)。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偉人,但在最卑微的生活里,親人們都能努力保持自由人的尊嚴和人格,為自己和家人尋求更好的未來。亞歷山大祖父和祖母移民的過程見證了歐洲猶太人大遷徙的歷史進程,雖然其間充滿險惡和磨難,但在作品中,卻被作家有意以一種自然的溫情和人性的詩意弱化,沒有生硬和陰暗的內(nèi)容,卻洋溢著輕快和喜慶的氣氛。幽暗和光明構成了生活的全部,但這在奧茲的作品中卻有所取舍。奧茲看到了幽暗,卻用明亮而溫情的筆法記錄了流亡歲月里人們生活中善意而溫暖的點點滴滴,表現(xiàn)了一個個充滿人味兒的小故事。猶太人群居式的生活方式很有東方特色,這種大家庭的相處模式豐富和規(guī)范著孩子們的日常生活。猶太流散民來自世界各地,有的來自歐洲,有的來自亞非,有的扎根本土,他們的語言和習慣有很大的差距,這種差異和多元化是奧茲了解世界各地語言和文化的契機。奧茲的母親范妮婭來自波蘭,而父親來自捷克斯洛伐克,他們把歐洲的兩種文化和多樣的語言融入到了奧茲的童年生活中。 母親給奧茲疼愛和呵護,給他講離奇而神秘的故事;父親手把手地教給他知識,引領他走向寫作之路。約瑟夫伯伯家門庭若市、人來人往,曾一度是阿格農(nóng)、車爾尼霍夫斯基等名流光顧的地方,是以色列知識分子最有影響力的文藝沙龍之一。約瑟夫伯伯給童年的奧茲點燃了求知的夢想,他和妻子相濡以沫的愛情生活也深深影響了幼小的心靈。奧茲的作品和他的個性是吻合的,溫和、平實而沒有突兀和尖銳,宛如一杯溫開水,讓人讀起來深感慰藉。奧茲擅長在平凡生活中塑造如“大地之鹽”般的平凡人,寫他們復雜又單純的人性,表現(xiàn)他們幽暗而光明的生活,找出容易被人們忽視的動人之處。一場又一場的家庭聚會、宴席上的美食、傾聽大人們的談話、一個人的玩耍,成為奧茲童年記憶中主要的內(nèi)容。小說以單向性的線索歷時性地記載了童年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這一部分中,其不遺余力的表現(xiàn)手法讓人難免會聯(lián)想起簡·奧斯汀小說的風格,同樣的細碎,但也同樣的趣味橫生,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奧茲曾經(jīng)為自己經(jīng)歷匱乏和生活平淡而寫不出宏偉巨制而懊惱過,但這一部作品卻正因為它的平凡和平淡而打動人心,就像他在書里寫到第一次碰到安德森·舍伍德《小城畸人》時一樣能夠點亮人生。
奧茲在寫這部自傳體小說時,基本確立了以家庭為單位的敘述結構,在敘事策略上也使用了截取一段一段家庭生活片斷為特點的創(chuàng)作手法。兒時的記憶片斷以家庭生活為敘事單元前后相連,形成了有序而連貫的書寫結構,看似零碎,但井然有序。
奧茲關注和鉆研每個人的學術淵源和學術背景。每個人的背后都有一長串名字和書名,這對研究以色列現(xiàn)代文學有幫助,也有助于人們了解奧茲的生平及影響。奧茲的童年和青少年階段閱讀過大量優(yōu)秀的作品,受到許多思想家的影響。例如:契訶夫、列夫·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拉海爾、車爾尼霍夫斯基、阿格農(nóng)、屠格涅夫、儒勒·凡爾納、海明威、舍伍德·安德森、杰伯廷斯基等作家。除了作家,也包括很多歷史學家和哲學家,諸如馬丁·布伯、格肖姆·肖勒姆、康德、黑格爾、尼采、弗洛伊德、格涅辛等人。約瑟夫·海姆·布倫納在奧茲的眼中是典型的俄國猶太人,一個“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人”;阿格農(nóng)則是典型的加利西亞小伙子,同時又是虔誠的閱讀《塔木德》式的學生。在學習知識、嘗試創(chuàng)作的路上,奧茲學習父親認真求實的作法,不偏致、多甄別,因此,他從未完全聽信于一種聲音或一個立場,在其創(chuàng)作中體現(xiàn)出多元的、開放的閱讀視角。父親“嗜好崇高,而媽媽則沉醉于渴望與精神盡興。我父親熱切崇拜亞伯拉罕·林肯,崇拜路易士·巴斯德,還崇拜丘吉爾的演說”,“媽媽臉上露出拉海爾詩中所描繪的那種溫柔微笑”[1]255。奧茲從父母的閱讀體驗中學習了解不同風格作品的藝術魅力,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嘗試表現(xiàn)一種無所不包的藝術張力。奧茲相信父親所說的書是有區(qū)別的,他認為有的人寫的書沒有生氣,而他認為另一些人的書則充滿生命力,甚至可以點亮別人的人生。值得一提的是,奧茲數(shù)次提到了父親的好友以色列·扎黑——一個默默無聞的作家。奧茲援引父親的評價“用頭腦在寫書”高度肯定扎黑作品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兒時的奧茲一時無法明白大人們所討論的話題,但他相信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像扎黑先生那樣也用自己的頭腦寫作”[1]135。青少年時期的奧茲閱讀過大量的名著,其中包括埃里?!が斃麃啞だ遵R克的《凱旋門》、海明威的《喪鐘為誰而鳴》等帶有英雄情結的作品,喚起心中強烈的冒險和游歷的想法,然而環(huán)顧四方,既沒有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生活,也沒有“激情的波西米亞生活”。在“惡性循環(huán)”的閱讀體驗中,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強烈震撼了他幼小的內(nèi)心。他在“這部質樸無華的作品”中發(fā)現(xiàn)了歡樂和狂喜。奧茲在書里這樣寫道:“舍伍德·安德森讓我睜開雙眼,描寫周圍發(fā)生的事。因他之故,我猛然意識到,寫作的世界并非依賴米蘭或倫敦,而是始終圍繞著正在寫作那只手旋轉,這只手就在你寫作的地方:你身在哪里,哪里就是世界中心?!盵1]501奧茲把這本書看作點亮自己一生的作品,他從《小城畸人》作品中發(fā)現(xiàn)了世界就在自己的身邊、自己的筆下。這些優(yōu)秀的作品引領著作家一步一步走向成熟,而他也慷慨地把它們呈現(xiàn)于世人面前與之分享。
奧茲的作品全面而深刻、細膩而富于生活氣息,描寫各個階層、各種職業(yè)的人情生活,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他的語言顯然帶有某種共性和大眾性。然而,大量的文化典故和知識點想當然地屏蔽了一部分沒有耐心和缺乏文化基礎的讀者。換而言之,奧茲的作品是有特定選擇性和指向性的。奧茲無意去賣弄知識、賣弄學問,而是他癡迷于探究文化史的下意識所致。奧茲的作品中不僅有大量的文學史知識,還大量涉及宗教、歷史、軍事、政治、經(jīng)濟、倫理等多學科的知識和常識,顯示出他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人們初接觸奧茲作品時,往往是由于其生動而有趣的故事而深受吸引,但這只是一個開始,隨著對之作品深入地了解,被奧茲一路引領——“向上攀升”。奧茲像一個對世界充滿柔情、好奇的孩童,又像一位偉大的導師,引領人們不斷地了解自我、了解世界,達到一種全面和豐富。這也是經(jīng)典作品與一般作品的區(qū)別所在,它具有跨越民族界限和時間界限的跨越性。奧茲的作品中有三分之一的內(nèi)容是有關文學史的知識點,而且在這些龐雜的知識點中還有大量的重合和重復,這些重合和重復是了解奧茲的一把鑰匙。作家在一部作品中不斷重復和不斷強調的作品和作家一定是對他影響最多的作品和作家,這一定不可以被忽略不計,而應當被視為通向作家思想深處的關鍵。
有些作家愿意把10%交給讀者,有些交出50%,有些70%;而奧茲在這部自傳體小說中,以他100%的誠意和本分把自己交給了讀者,這十分難得,讓人敬佩他的勇氣和誠實。除了真誠的態(tài)度,還有對生活真實的反映,“不虛美,不隱惡”——坦誠自己不可克服的性格弱點并還原以色列上百年來真實而充滿坎坷的求索之途。奧茲始終站在某一個合適的位置上,放遠視線、拓展格局,對人性和人情生活充滿深切的感悟和體察。這個知識分子富足有余的以色列現(xiàn)代社會存在的諸多問題被毫不留情地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體現(xiàn)了作家客觀而求實的寫作風格。
奧茲以自己作為主線,見證了以色列建國前后的歷史,并詳細記錄了家族艱難曲折的遷徙過程和生動的家庭生活。奧茲對每一位家族的成員展開了龐大而細致的譜系梳理,甚至對于每一個人的缺點和弱點都沒有輕易地忽略過。奧茲有意塑造真實而復雜的藝術形象,因此沒有刻意地隱瞞每個人的瑕疵,但是他并非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基于真實生活基礎之上的再創(chuàng)造。父親的求實和勤勉的知識分子個性、母親的溫柔和才思、貝京的熱情和力量、亞歷山大祖父的多情和活力、“我”的聰穎和敏銳,個個躍然紙上,形象生動。人往往是善惡和美丑的雜糅體,例如:父親有他的自私和多情、母親敏感而多慮、貝京偏致而沖動、亞歷山大祖父濫情而自私、“我”的敏感和幽暗。奧茲的文字往往充滿詩意,但卻不會顯得生硬造作,原因在于他筆下的人物和生活都遵循情感和審美藝術的自然規(guī)律。奧茲不懼怕在人們面前表現(xiàn)自己的懦弱、自我、憂郁、叛逆和閃爍,而是勇敢地把自己的生活全部展現(xiàn)出來,體現(xiàn)出一位作家虔誠的寫作態(tài)度和真誠的人格魅力。奧茲認為人性是復雜而流動的,他認為人們在生活不同的層面中表現(xiàn)出差異性和多樣性。一個人可以既是一個偉大的英雄,但也可能是窮兵黷武的獨夫;一個人可以是才華橫溢的詩人,但同時也是一個盲目沖動的小丑;一個人可能是萬眾矚目的領袖,也可能是遺臭萬年的劊子手;一個人既可能是一個仁慈善良的長者,又可能是無情自私的愛人。人的可寫之處正在于人的復雜和人性的深不可測,這在奧茲的作品往往是最想表現(xiàn)而又最難表現(xiàn)的部分。奧茲給予每個藝術形象以可能多相應比例的篇幅去鋪墊和展示,他濃墨重彩表現(xiàn)的人物是他人生道路上對之影響深遠的人們,而他輕描淡寫的人物群成為我們了解以色列社會最關鍵的部分。奧茲對父母家庭的依賴和訣別、對基布茲的憧憬和失望、對以色列知識分子的尊敬和鄙視、對自己的肯定和否定,每一種心思的變化和情緒的波動都以細膩的文字摘錄下來,內(nèi)容絲絲入扣、動人心弦。一部《愛與黑暗的故事》是一段人生的成長經(jīng)歷,正如作家在書里所言:“我來告訴你某些充滿悖論的東西:我的童年是悲劇性的——但一點也不悲慘;相反,我擁有一個豐富、迷人、令人滿足而又完美的童年,盡管為此我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盵1]2奧茲總是把自己放得很低,甚至時常會否定自己的價值,但是他的真誠和樸實是其作品能夠收獲肯定的重要原因。奧茲從未有意取悅讀者,而是誠實地面向過去、展望未來。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們需要談論現(xiàn)在與未來,也應該深入談論過去,但有個嚴格條件:我們始終提醒自己,我們不屬于過去,而是屬于未來?!盵1]4
了不起的思想者、著名的政客、隱遁的大學者、不得志的有為知識分子等人物和奧茲的一生糾結在一起,奧茲有幸參與和目睹了大時代的變遷和發(fā)展。因此,他是幸運的。沒有他們,也許就沒有奧茲大格局的寫作視閾。眾人的雙臂將奧茲高高地舉起——奧茲高高地站在小山頂上眺望遠方,凝思足下。
奧茲是在愛與憂愁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以色列文人。奧茲出生于知識分子家庭,而在他筆下,塑造最成功的也是知識分子。奧茲相比其他人要幸運得多,他生活在歐洲知識精英文化大遷徙的轉型時期,得以有機會和名家巨匠同處一城并見證以色列新國家由動蕩到平穩(wěn)、由散亂到整合的建設過程。奧茲在作品中充當了串聯(lián)歷史事實的主線,同時也充當了以色列的書記官,將個人生活和歷史事件真實地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有說服力。馬丁·布伯、阿格農(nóng)、布倫納、車爾尼霍夫斯基、約瑟夫·克勞斯納等聞名世界的大學者就住在奧茲家的隔壁或者臨近幾條街道上,他們甚至常常和奧茲親密接觸,盡管這些還非嚴肅的、文學意義上的真正影響,但是兒時生活在文化氛圍濃郁的以色列對作家影響深遠。對奧茲一生影響最深的學者當屬奧茲的父親耶胡達·阿里耶·克勞斯納。耶胡達·阿里耶·克勞斯納一生致力于勤學苦讀,唯一的人生愿望就是做一名真正的大學教授,著書立說、揚名天下,然而在名家輩出、知識分子嚴重過剩的時代,其夢想也最終只能是走向流失,但父親對奧茲兒時的教育以及人生道路的指引是奧茲實現(xiàn)作家之夢的重要支撐。作品中也深入而細致地討論了以色列知識淳正的學術氛圍受到人情生活嚴重干預的真實現(xiàn)狀,對此,作品通過對父親一生執(zhí)著求索的艱辛歷程反觀了以色列知識界的幽暗和扭曲。但值得一提的是,作家對于所有的陰暗和不合理并未堅持徹底地批判和否定,他始終能夠從人性和人情的角度反觀社會不良現(xiàn)狀。奧茲甚至認為這種不合理性是人性幽暗之所在,但他相信幽暗并非全部,而只是一部分,如果徹底無視這些不良現(xiàn)狀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無知和魯莽。這部作品提到的著作有近百部,而重要的學者有幾十位,他們的光芒即使在最幽暗的時代也無法被遮擋,即使某一個時候不能為人們真正理解和接納,但是隨著時間的流淌,大浪淘沙,最終會迎來真正的讀者和他們的時代。奧茲相信,嚴肅而有良知的著作永遠不以取悅他人為目的,因此,世俗的評價和計算無法和它們真正的價值等同。奧茲在作品中對沉默隱忍的知識分子表現(xiàn)出高度的肯定和認可,他們成為奧茲創(chuàng)作生涯里堅持走下去的動力和信心。
以色列的建立和作家的童年階段是重合的,奧茲親歷了聯(lián)合國大會公布結果的驚心動魄一幕。童年和少年階段的奧茲是個充滿愛國熱忱和民族精神的孩子,他追隨祖先和父輩們重歸“應許之地”的夢想,把自己看成新以色列國家十字軍復國主義的一分子。本·古里安被看作以色列新國家的民族英雄,而梅納赫姆·赫京則是奧茲少年時期的偶像。但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也是樹立偶像和推翻偶像的過程,奧茲并沒有盲目地崇拜這些人,而是嚴肅地審視和思考他們每個人在政治生活和歷史進程中的影響和作用,對他們的功與過都有客觀而理性的評價,表現(xiàn)出一位作家獨立而生動的人格魅力。
奧茲在作品中表達的愛的主題并非猶太教教義的忠恕之道,而是建立在一種人性和人道基礎之上的愛與寬容,主張各民族、異質文化之間對話、溝通和理解。奧茲反對偏致的宗教熱情、狹隘的民族主義以及偽善的國際援助,他主張民族融合、和平相處。
奧茲對阿拉伯人的態(tài)度曖昧,想親近但又不得其法,表現(xiàn)出對民族問題一分為二的理性思考。他同情阿拉伯人,在所有的作品中從未把他們描寫成丑陋的敵人,而是和猶太人一樣受苦受難的上帝子民。對戰(zhàn)爭的反思、兩族仇恨以及戰(zhàn)爭起因均作出理性的思考。
奧茲既想保家衛(wèi)國、捍衛(wèi)猶太人自身利益,與此同時,又滿懷對阿拉伯人民的同情和理解,強調愛與寬容、兩族共促,但對于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以及民族居住點等問題也深感困惑?!霸獾酵桓赣H虐待的兩個兒子未必能同舟共濟,讓共同的命運把他們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他們不是把對方視為同命運相連的伙伴,而是把對方視為壓迫化身?!盵1]349
奧茲童年時代受到父輩們民族情緒的影響很大,他曾經(jīng)自詡為新一代的“十字軍復國主義者”,仇恨納粹、英國占領軍和反猶組織,兒時的游戲里最愛玩的就是虛擬戰(zhàn)爭,他把自己假想為猶太軍,攻占一個又一個難克的堡壘、一次一次打敗英國占領軍和阿拉伯人。他崇尚皮膚黝黑、力大無比的英雄,為自己的羸弱和矮小感到羞愧,他甚至和很多新一代猶太人一樣,不明白猶太大屠殺是怎么能夠造成的,他不明白那么多猶太人怎么就心甘情愿束手就擒,為他們的懦弱和服從深感恥辱。兒時的奧茲身上有強烈的民族熱情和愛國熱忱,他形容自己是“披著熱愛和平外衣的小沙文主義者,一個道貌岸然、滿口甜言蜜語的民族主義者,一個年僅九歲為猶太復國主義事業(yè)喧囂鼓噪者”[1]341。但是,阿拉伯人就生活在猶太人隔壁,他們更多的人任勞任怨、起早貪黑地生活,過著與人無過的生活。奧茲從未覺得他們就是自己真正的敵人,甚至同情他們的遭遇。在作品中,奧茲喜歡用“阿拉伯兄弟”和“大叔”稱呼他們,喜歡描寫他們樸實的日常生活。
十幾歲離家前往基布茲過獨立生活的奧茲對阿拉伯人問題開始獨立而深入的思考,一次和同伴交談的經(jīng)歷對他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月朗星稀的夜晚,兩個男孩坐在荒涼的草地上仰望星空,伙伴對奧茲說:“呢個,你是怎么想的呢?他們應該感謝我們?他們應該走出家門,敲鑼打鼓來迎接我們?他們應該把整個土地的門戶拱手讓給我們,只是因為我們的先祖曾經(jīng)在這里把他們打得落花流水,成千上萬的人住在難民營——怎么,你希望他們和我們同慶,祝我們好運嗎?”[1]444兩個孩子對于應該獲得和怎么獲得生存權問題的討論折射出以色列人對于巴以問題矛盾多元的態(tài)度及立場。奧茲從兒時激越的民族主義立場轉變?yōu)閷捜荻鴾睾偷膶υ捔?,這是個體獲得成長的過程。奧茲提倡的愛與寬容,是一種超越狹隘民族主義界限的選擇。
對每個個體予以尊重、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不同宗教信仰給予寬容和理解,這是奧茲所理解的多元文化觀念。其中,寬容的人情觀念不僅體現(xiàn)為對異質文化的寬容,也體現(xiàn)在對于人性復雜性的洞察以及對人情的包容和接納。奧茲筆下的人物都有或多或少的小問題,但在奧茲的筆下,他們的缺點往往是他們最重要的特點,如果沒有被如實地表現(xiàn)出來,就會讓人感覺不真實、不夠味甚至不完整。奧茲對待人情生活和人性的理解帶有辯證式的思考,他首先承認人性的不完美性;其次,不將人性的不完美當成無可救藥的致命弱點,而是致力于從另一個面去解讀其存在的自然性和合理性。亞歷山大爺爺?shù)睦寺蜔o情也正是他的快樂和多情,在灰暗的歲月里,他可以讓自己永遠都像十八歲,雖然看似自私地享受生活,但無形中給別人帶來生的活力和感染力。奧茲寫爺爺?shù)臅r候,飽含著對他樂觀生活態(tài)度的欣賞和肯定,因為他就是生命力的體現(xiàn)。在這個世界上,生命是最值得人們歌頌的。從這個層面而言,奧茲的寬容哲學既是指對異質文化的寬容和理解,也是指對人性不完美性的寬容和接受。
在小說《愛與黑暗的故事》里,奧茲塑造了幾十個豐滿生動的藝術形象。奧茲喜歡將身上的閃光點和缺點融合在一起寫,因此,他筆下的人物生動傳神而不會顯得生硬呆板。奧茲作品勝在平和溫暖的包容力,而不是激烈突兀的批判。每一部作品都能夠深入到每一個個體生命、每個家庭生活內(nèi)部討論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奧茲善于反思、善于追問,體現(xiàn)出一個作家對生命本身深刻的理解和關切,沒有避重就輕,而是誠實地面對矛盾并試圖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