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竹婷
(山西大學 外國語學院,太原 030006)
女性身份問題一直是英國作家A.S.拜厄特小說關注的主題之一。從最早的《太陽的影子》,到她的成名作《占有》,再到她的女性四部曲《園中處女》《靜止的生活》《巴別塔》《吹口哨的女人》,幾乎都以女性為主人公或關注的中心,并展現(xiàn)了其主體認知及身份變化的過程。文學批評理論家霍爾認為身份的重要特征是“成為”(becoming),而不僅僅是“是”(being)。也就是說,“身份處于形成和塑造的過程之中,而不會保持目前穩(wěn)定不變的現(xiàn)狀”[1]。本研究中帕帕蓋夫人身份的形成和塑造過程引導著故事的發(fā)展,也彰顯了故事的主題,展現(xiàn)出拜厄特對女性生存狀況的關注與反思。
《天使與昆蟲》是拜厄特的第二部新維多利亞小說,分為兩個中篇小說,上篇為《大閃蝶尤金尼婭》,下篇為《婚約天使》。其中,《婚約天使》的故事以幽靈題材為框架,以兩場降神會為主線,講述兩位靈媒莉莉婭斯·帕帕蓋(以下稱“帕帕蓋夫人”)和索菲·舍克為現(xiàn)世的委托人招魂的故事。拜厄特采取了一貫的“虛實相交”的手法來展開故事,力求在虛構的世界里尋覓現(xiàn)實的蹤跡。
以往的研究大都以丁尼生兄妹的故事為焦點,探討拜厄特對這幾位歷史人物的重構,以表達自己的詩學思想;或是以小說中明顯的女性敘事為基點,從女性主義角度探尋被歷史和男權中心社會淹沒了的女性聲音。再或是從隱喻的角度,探索維多利亞時代的降神會與文學寫作之間的關系。從微觀的角度出發(fā),對小說中其他人物如帕帕蓋夫人、索菲、杰西上校、霍克先生及赫恩肖夫婦的分析則鳳毛麟角。本文試圖從其中的關鍵人物帕帕蓋夫人入手,著重分析其靈媒身份掩蓋下的“反靈媒”形象,揭示其身份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并得出結論:通過他人及自動書寫對其身份的發(fā)現(xiàn),體現(xiàn)出拜厄特對人的身份主題的一貫關注,也體現(xiàn)出在唯靈論與達爾文進化論交鋒的維多利亞時代,拜厄特對主人公智性及糾正自身認識偏差的肯定以及對女性的生命關懷。
小說一開頭點明了帕帕蓋夫人的特質——“莉莉婭斯·帕帕蓋屬于那種純幻想型的女人。這種氣質在她的職業(yè)活動中有時會讓人覺得不可靠,應該加以警惕和節(jié)制?!盵2]177這無疑是敘事者在開篇就給讀者的暗示。事實上,她第一次參加降神會的目的是為了搞清自己的丈夫是否被淹死,自己是否成了寡婦。但在這個過程中,她發(fā)現(xiàn)了自己與靈魂世界溝通的能力,并收留了“能用眼睛看見,用耳朵聽到神出鬼沒的幽靈”[2]177的索菲,從此走上了職業(yè)的靈媒道路。此外,故事的背景設置為1875年,博物學、地質學的發(fā)展及達爾文《物種起源》的發(fā)表都對傳統(tǒng)的基督教教義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人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機。拜厄特在《論歷史與故事》中也提到自己能理解維多利亞人在意識到“我們等同于我們的軀體,在死后發(fā)生的一切只是自然腐朽”[3]148后的恐懼。達爾文的進化論徹底顛覆了人們的思想,打破了自然神學對人們的束縛。因為在這個體系下,人與其他生物毫無差異,死后一樣腐朽變爛,根本沒有什么天堂和地獄之說。因此在一個科學與宗教界限模糊的時代,人們便作出各種努力來挽救岌岌可危的信仰。但是,敘述者隨后又交代帕帕蓋夫人卻不是沖著這個去的:“無論是寫作、癲狂還是胡言亂語都是為了當下,為了現(xiàn)在生活得更好,不是為了來世”,“這種與死人溝通是了解、觀察和熱愛活人的最好的方式”[2]186。這無疑都體現(xiàn)出帕帕蓋夫人參加降神會,成為靈媒的真實目的——為了生活及她的“敘事好奇”?!艾F(xiàn)在,她們憑著某種小聰明,不知不覺從純屬業(yè)余和私人性質的實驗活動中溜出,開始進入付費靈媒們精心安排的行業(yè)性質?!盵2]184這些都可以看出,帕帕蓋夫人誤打誤撞的靈媒身份一開始就隱藏著“反靈媒”的特征?!斑@種異質共融的辯證思維貫穿拜厄特藝術創(chuàng)作的始終”[4],使得帕帕蓋夫人的角色呈現(xiàn)出一種巨大的張力。
在小說的第一場降神會上,索菲和帕帕蓋夫人為七年失去五個孩子的赫恩肖太太招魂。這些壽命從三個星期到十一個月不等的孩子的離世使赫恩肖夫人幾近崩潰,她迫切想要參加降神會來尋求孩子們生命未消亡的證明,以撫慰她悲痛欲絕的心靈。在降神會之前的交談中,赫恩肖夫人再次向大家表達她的喪子之痛。杰西太太(即艾米麗)在旁開導她,而索菲只說了一句:“一切都一樣。生與死。就像胡桃一樣。”[3]214與索菲的冷靜、被動、接納相比,帕帕蓋夫人的心理活動豐富得多。在鬼魂顯靈即將進行自動書寫之時,“她‘本能’地感到,‘如果必須滿足而又不去放大這種情感饑渴,她必須要幫一把。她想要一個好的信息傳達給這個失去希望的可憐的婦人……’”[5]181帕帕蓋夫人本應做好靈媒的本職工作,像“容器”一樣接受靈界信息,卻在此時加入了自己的主觀意愿,體現(xiàn)出她對人的生命關懷。她后來的自動書寫所傳達出的赫恩肖夫人的五個孩子在天堂的玫瑰園中幸福生活以及赫恩肖太太已再次孕有一女的好消息,更讓人看到她在通靈時主觀意愿及想象力所起的積極作用。但對于這樣確定的信息,帕帕蓋夫人感到有些驚恐,因為她深知比起孩子們的“顯靈”,赫恩肖夫人更需要的是安慰。最后赫恩肖夫人驚奇地說:“那幾個可愛的小家伙抓住了我的恐懼心理,而且理解得很透徹,還試圖安慰我。”[2]217與其說是“那幾個可愛的小家伙”抓住了她的恐懼心理,不如說是帕帕蓋夫人“對赫恩肖夫人的某種鼓勵與精神暗示”[5]181。從表面上看,帕帕蓋夫人給委托人提供了安慰,實際上她提供的卻是赫恩肖夫人與生者重新協(xié)調的機會,赫恩肖夫人能夠滿心歡喜地迎接她未出世的孩子而不再執(zhí)迷于過去。對生命的關懷所產生的強烈的道德和情感責任不僅使帕帕蓋夫人本身包含著“反靈媒”的因素,還加速了其認識自我的進程。塔蒂亞娜認為:“書寫內容也體現(xiàn)了帕帕蓋夫人通過自動書寫認識自己身份的方式?!盵6]處于生死之間的靈媒在降神會上撕開了一條裂縫,展現(xiàn)出處于兩個極端的人們之間的掙扎。與其說人們想利用靈媒實現(xiàn)對死者的影響,不如說死去的幽靈更影響了現(xiàn)世的人們。隨著故事的發(fā)展,表面囿于靈媒身份的帕帕蓋夫人最終受影響顛覆了其身份,跨越了生死及虛實的界限,作出正確的人生選擇,并實現(xiàn)了自我的重新認知與蛻變。
在第一場降神會后,故事的敘述重點轉到丁尼生、艾米麗及哈勒姆之間的過往上來。在此過程中,敘述者描述了索菲進入恍惚(trance)狀態(tài),并“看到”哈勒姆的腐朽的尸體,還與哈勒姆一起通過背誦濟慈的詩歌招來了在場的但是活著的老人丁尼生。這兩次靈視與以往不同,因為以往她只能“看到”或“瞥到”他們顯形或他們的半個影子?!皳?jù)她所知,這些實在的幽靈中沒有一個曾把鼻尖探進某一場降神會。”[2]270然而這次,為了讓哈勒姆的亡靈相信他所受到的懷念,她竟應要求觸摸了“他”,不僅將“他的尸體”摟在懷中,還吻了“他冰冷的鬈發(fā)”。這種對生命物質化的渴望與關懷無疑體現(xiàn)了拜厄特式人物的生命觀。哈勒姆卻并不以為然,因為索菲從骨血中感到“這種懷念對他來說非常痛苦”[2]276?!鞍荻蛱匾仓赋觯∧嵘约八姼璧纳σ獮楣漳返耐纯嘭撠??!盵7]當她“看到”丁尼生在作繭卻無法向哈勒姆描述這一情景時,她感覺“這個幽靈想吞噬她的性命,正誓死侵入她的每一條神經纖維”,以前的“那種恐懼與眼前的這種可怕根本無法相提并論”,“索菲意識表層最清楚的一個念頭就是,她永遠不會再嘗試讓這個可怕的死人恢復生命”[3]270。既然通靈無法讓生者得到慰藉,又不能使死者安息,恐懼的索菲此刻切實感受到通靈術有悖自然、于人于己的危害性,并由此產生了深深的懷疑感。
在前往第二次降神會的途中,帕帕蓋對心力交瘁并產生懷疑的索菲深感擔憂與同情,便安慰她:“你千萬別做任何違背自己本性的事,任何難以勝任的事,我們可以以其他方式謀生,我們可以收留房客,可以干漂亮的縫紉活兒。這個我們以后再聊?!盵2]307這說明同樣感到通靈危害的帕帕蓋夫人已心生放棄的念頭,但還未痛下決心。在降神會上遭遇的又一個幽靈讓事情有了轉折。這個長著三只翅膀不完全是人形的幽靈的出現(xiàn),讓飽受折磨的杰西太太拒絕了她死去的愛人哈勒姆,而投入到現(xiàn)世活生生的丈夫的懷抱。此時索菲的狀態(tài)開始急轉直下?!八鞣菩⌒〉哪_跟像鼓點般敲擊著地毯,脊梁彎曲,渾身痙攣。她睜大眼睛,卻什么也沒有凝視。以前她可沒有出現(xiàn)過如此嚴重的癥狀。”[2]317更令她詫異的是“除了她自己,沒有人對索菲的狀態(tài)感到震驚。沒有人替她擔憂”,“好像大家都知道索菲在演戲”[2]317。索菲的狀態(tài)及眾人的態(tài)度喚醒了帕帕蓋夫人的理性與自我意識,正如拜厄特另一部小說《游戲》中的男主人公西蒙一樣,在親眼看著自己的攝影師被水虎魚吃掉后,感到自己不能再置身事外,還“尋求用‘客觀分離以及非個人化’的態(tài)度去亞馬遜叢林面對自己的恐懼”[8]。這種親身經歷沖破了主人公們的情感防御,使其重獲理性及道德情感責任。
接下來她或許有意為之的自動書寫結束了這場降神會,因為其中出現(xiàn)了霍克先生所謂的“邪靈”:“天使張開金色的翅膀/高高地豎起金色的陰莖/男子和妻子共同連成/一具呻吟和歡歌的尸體?!盵2]319霍克先生當即表示停止通靈并憤然離去。在杰西太太將寫有自動書寫的稿紙扔到火里燒毀之后,帕帕蓋夫人便“知道這是大家在這個屋子里舉行的最后一場降神會”[2]319。精神上得到解脫的杰西太太在霍克先生與赫恩肖太太相繼離開之后說:“有人在拿我覺得神圣的東西玩游戲,那不是我,帕帕蓋太太,也不是別的任何人,我不想知道太多。你覺得我缺乏勇氣嗎?”[2]319心里十分清楚杰西太太所指的帕帕蓋夫人心照不宣地說:“我覺得你很聰明,杰西太太。我覺得你很聰明。”[2]319這種點到為止的對話標志著兩位角色人物達成共識,徹底接受了死亡,不再尋求亡靈的慰藉,繼而回歸生命的本真。
拜厄特通過重現(xiàn)靈魂世界給主人公提供了另一種認識物質世界的方法,她卻沒有站在現(xiàn)代人的角度給他們提供一條出路,而是讓他們通過自己的經歷選擇,可謂實現(xiàn)了其“精神上的進化論”??藏悹栐f過:“她展現(xiàn)出她小說中女性人物經歷的思想與感情的冒險歷程,而這種歷程將她們帶到了太陽光下。”[9]小說中幾位主人公帕帕蓋夫人、赫恩肖夫人、索菲以及杰西太太都不同程度地經歷了這種冒險,并最終走出了黑暗,迎接光明。同時拜厄特承認人類知識的局限性,但肯定人們認識世界的能力。帕帕蓋夫人對靈媒身份的徹底放棄,與大家一起回歸平凡瑣碎的物質生活,表現(xiàn)出有思想、有智性的主人公的正確選擇。帕帕蓋夫人通過對生命真諦的領悟,通過自動書寫發(fā)現(xiàn)的自我,推動了故事的發(fā)展,彰顯了故事的主題。這種“蘊藏在靈媒集體間的智慧”,這種神秘的力量,讓“本來都不可能坐在這里愜意地品茶或吃甜點的”他們體會到現(xiàn)世的滿足與美好。
正如小說中出現(xiàn)的濟慈《夜鶯頌》描述的那樣,盡管現(xiàn)實生活讓人憂郁痛苦,也不能沉浸于夜鶯的歌聲所帶來的美好幻覺中,人總該面對現(xiàn)實,不能消極逃避,因為“美即是真”。這部小說的背景設置時間為1875年,此時距哈勒姆亡故已42年,距杰西太太已婚也有33年。在經歷了身心極度痛苦及絕望之后,杰西太太終于發(fā)現(xiàn)原來“婚約天使”就在自己的身邊。而帕帕蓋夫人從一個不怎么成功的靈媒,從一個“純幻想”的女人,通過對生命本真的感悟,肯定了自身的情感訴求和自我意愿,變成了主動放棄靈媒身份的“反靈媒”,并奇跡般地等到了丈夫的回歸。這種反轉是拜厄特對有智性的主人公的一種交代,是她“自反式”寫作的又一體現(xiàn),也延續(xù)了她“以虛構建構真實”的一貫寫作風格。這部小說以靈媒開始,又以靈媒結束,不同的是結尾的靈媒帶著一種經歷過死亡后的領悟投入了新的生活。這部小說不但是對維多利亞時代人們焦慮的一種回應,更體現(xiàn)了拜厄特對女性生命的一貫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