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貴民
摘 要:教學是每個教師的主要任務,到底應該如何做好教學呢?最佳的方法就是“教學生如何學”。
關鍵詞:教學;方法;學法
教學的釋義是指教師把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的過程。教學的具體定義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yǎng)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素質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的人。
通過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和面對當今的教學改革,我覺得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學生如何學”。也就是古人所講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能解一時之饑,卻不能解長久之饑,如果想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釣魚的方法。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讀書、讀書、再讀書?!痹谧x中發(fā)現問題,又在讀中解決問題。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個“讀”字,濃縮了教學的核心和靈魂!這里的“讀”應該就是學生的學。教學就是要教給學生如何讀書、如何學習、如何獲取知識。未來學家指出:未來社會的“文盲”,并不是指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指那些不善于掌握學習方法、不會學習的人,所以,教學的主旨就應是教給學生如何學習。
以前很欣賞名師的示范課,喜歡學習他們如何進行備課,使課的設計能吸引學生,而且與眾不同,有時為了一堂新課的導入而絞盡腦汁,不僅自己這樣,學校內每一位上公開課、示范課的老師也這樣;學習名師如何上好課,就要精心備好每個環(huán)節(jié),起承轉結,何時提問什么問題,如何提問,學生集體回答還是個別回答;怎樣板書看起來美觀簡潔;還要想一些幽默風趣的語言等等,這些都在考慮之列。經過這樣的考慮,課上得不錯,學生也學得有趣。但總覺得少了些什么,學生總是跟著老師走,總是被動的學,個別學生還會走神。這是自己的課堂設計忽視了什么,學生的興趣沒有得到激發(fā),還是課堂不夠精彩引不起學生的注意?
這些想法,在很長一段時間的探索與實踐,我漸漸明確了,教學是教給學生如何學,這是培養(yǎng)學生真正走進學習的方式,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這樣的教學才有生命力。學習必須從老師的身上轉移到學生身上,學習是學生的任務。著名教育家的名言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陶行知:凡之為教,目的在于達到不需要教;夸美紐斯:找到一種方法,使教師可以少教,學生可以多學;蘇赫姆林斯基:只有激發(fā)學生自主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這些名言現在仔細思索、理解,確是指明了教學的內涵實質。學生只有自己動起來,掌握了學習方法,參與到學習之中,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否則都是被動的,被動的東西終久走不遠,也走不出獨特的思想來,是不可持續(xù)的,也不會有創(chuàng)新的。
我們現在的課堂教學大多數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老師常常恨不得拔苗助長,總想填鴨式的把學生培養(yǎng)成理想的狀態(tài),但往往是事與愿違,結果是老師常常幫助學,學生卻沒有大的進步。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把課堂教學全部歸在自己身上,沒有讓學生承擔該由他來承擔的責任。沒有內在的動力,外力的作用是非常微弱的。我們老師常常是自己做了充分的準備,加大了自己在課堂上的力度,可是學生卻是在服從你的力度,或者是抵制你的力度,結果也就事倍功半。所以現在是轉變觀念的時候了,課堂的精彩不是教師的精彩,而是學生的精彩,如果只是教師精彩的表演,這就不是課堂,因為主體是學生,只有學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精彩的課堂。就像學生觀看NBA比賽,比賽再精彩,學生看的場次再多,自己仍然不會打球。只有讓他們動起來,遇到問題,老師教給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才會不斷的進步。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指導者、督促者,教學的功夫主要體現在一個“導”字上,或指導,或啟導,或引導,或疏導,舉一反三。善于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善于教給學生各種學習方法,教是為了不教;善于結合教材培養(yǎng)學生各種思維能力,如求異思維、發(fā)散思維、辯證思維、逆向思維;善于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即保障教學不偏離教學目標,又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循循善誘。引導、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要靠教師觀念的更新和積極的引導。
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要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探索以及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的導要引導學生與課本對話、與自我對話、與組員對話、與問題情境對話;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學習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利導還要因勢,即在學生思維受阻、困惑不解時引導,使其暢通;在學生理解膚淺、就事論事時引導,使其深刻;在學生觀點錯誤,出現失誤時引導,使其正確;在學生思路偏離,南轅北轍時引導,使其明晰;在學生思維局限、難以拓展時引導,使其開闊。引導不是主宰,只是要把表達的自由還給學生,把判斷權交給學生,把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把創(chuàng)新的機會讓給學生。幫助就是服務,要幫助學生尋找、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同學設計恰當的學習方式和選擇學習策略;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與反思等。幫助不是包辦,在課堂中切忌教師的“霸權”現象以及學生的“盲從”現象。
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和指導,是教學的關鍵。教學需要我們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傳授和指導,如:“預習的方法”,“閱讀教材的方法”,“解題的方法”,“歸納的方法”等等。只有學生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課堂上才能達到“人人都會學,人人都學會”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鞏亮.教育教學論壇[J].2013(7):114-115.
[2]劉京海,陳德華著.成功教育理論與實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