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 粲,金麗馥
(1.江蘇大學 管理與倫理研究所,江蘇 鎮(zhèn)江 212013;2.南京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23;3.江蘇大學 管理學院,江蘇 鎮(zhèn)江 212013)
孔子是我國自古以來最為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開創(chuàng)了對中華民族乃至世界都有深遠影響的儒家學派。他博學多才,集文化之大成,被后世尊稱為“至圣先師”。因孔子的因材施教,門下弟子多成為賢達,其名聲與日俱增,儒家學派應運而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鬃诱f:“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鬃悠呤畾q的時候達到了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而這個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走向成熟、睿智,最后達到自己最自由、舒適的狀態(tài)的過程。本文著重分析孔子思想中對自由與秩序的理解以及其思想對現(xiàn)代社會的啟發(fā)。
無論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家思想變成國家意識形態(tài)也好,還是文學上以司馬相如為代表的漢代大賦作家那種“苞括宇宙,總覽人物”的寫作沖動也罷,都無一例外地表現(xiàn)出對秩序的強烈追求。綜觀中外古今歷史,幾乎每一個盛世來臨之時,時代本身及生活在這個時代中的有識之士們,都會有對某種秩序自發(fā)的、積極的渴望和追求。世界和歷史,可以說本就是在一種秩序的破滅,及另一種秩序的重新建立的反復運動中向前發(fā)展的。對秩序的追求自然地也逐漸積淀下來,成了人類難以磨滅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大至國家、時代、整個世界,小至一個團體、家庭,甚至個人,都有此沖動、渴望和追求[1](p95-100)。
然而,與對秩序的追求相對的,還有人類對自由的追求——這種追求的強烈程度,絲毫不遜色于對秩序的追求。自由與秩序,這看似對立的兩極,既兩難又統(tǒng)一地存在于人類的意識和行為當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什么樣的秩序,當它支配、左右人類社會一定時間之后,都會變得僵化,而失去現(xiàn)有的生機與活力。這時,一直在一定程度上以潛伏姿態(tài)存在的自由沖動,便表現(xiàn)出其驚人的力量以企圖突破秩序的束縛,而其最終,卻又以一種新的秩序的建立和完成為結果。這一點在社會的發(fā)展進程中體現(xiàn)得最為淋漓盡致;就個人來說,也是如此。 對秩序與自由之間到底是何關系這一問題,孔子也是尋求了很久才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鬃印爸洳豢蔀槎鵀橹钡谋澈?,傳達的實乃個人在無道之世中那種強烈的主觀能動性,亦即自由精神追求之實踐化。而他后來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則是對秩序與自由和諧統(tǒng)一的強調,背后傳達的不僅有對將無道之世的規(guī)范、改造為有道之世的追求,實還有對個人存在方式及境界的最高認知。回首一生,孔子最后的答案是:人的整個一生是不斷成長的過程,是一步步走向成熟,最后達到自己最自由狀態(tài)的過程。他對于道德自覺十分提倡,在不斷追求道德提升的過程中輔以“禮”和“仁”,從而達到秩序和自由的和諧統(tǒng)一,以下分別對孔子的“禮”和“仁”的思想進行分類闡述,隨后闡述兩者之間的有序統(tǒng)一。
就自由與秩序的關系而言,秩序是自由形成的基礎,同時自由這一價值必須包含在秩序的價值體系之中,并與其他價值相協(xié)調,共同促進個體與社會的統(tǒng)一??鬃訉τ谧杂膳c秩序的理解主要集中在“禮”和“仁”的思想上面。
對“自由價值”的秩序最好的詮釋莫過于孔子力圖重建的“禮”的秩序??鬃铀枷胫袩o不體現(xiàn)了“禮”的秩序,孔子在《論語·衛(wèi)靈公》中提到“動之不以禮,未善也”“不知禮,無以立”“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等觀念。禮,是從上到下一系列明確的禮制、禮法、禮儀,是通行于社會的各種禮俗,是尊敬他人的禮節(jié)、禮貌。應該說,禮是國家運轉、社會發(fā)展、人際交往的基本規(guī)矩。缺少“禮”,一個國家就無法正常運轉,整個社會無法有序發(fā)展,人與人無法和睦交往;沒有“禮”,社會永遠是史前的野蠻人群落。
傳統(tǒng)的認知體系認為,孔子的禮是以周禮為標準,也就是說這個“禮”主要包括了一些傳統(tǒng)的制度、禮節(jié)、習俗等等。需要指出的是,孔子繼承和發(fā)揚周禮,并不代表孔子全盤接受周禮,凡事都按照周禮為標準。而是說,他在周禮的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周禮最根本的思想“以人為本”接納下來。這才是孔子遵循和支持周禮的原因。對于周禮中和“仁”的思想背道而馳的部分,孔子給予強烈的駁斥并將其毫不留情地摒棄掉[2](p18-26)。例如,他對于商、周時期的奴隸殉葬制度就極其地不贊同。
孔子全心全意地推崇“禮”的思想。據《論語·先進》記載,孔子是以“為國以禮”的思想來治理國家的。孔子之所以把“禮”當成政府管理國家的根本,是由于“禮”在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秩序的過程中至關重要。從孔子的“禮”治思想可以看得出來,“禮”不單單是一種治世原則和秩序標準,它對于每一個社會成員明辨是非,遵循一定的道德秩序都是不可或缺的[3](p132-136)。
孔子“禮”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規(guī)范了人們的行為,使其符合道德準則,這樣就能夠有效地維護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家庭的安定和社會的穩(wěn)定有序?!岸Y”作為“仁”的進一步向外延伸,從外化的角度進一步解釋了人與人之間應該如何相處。家庭是社會關系的最小單位,因此,家庭的和諧與否對社會的和諧與否有著重要的作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維系社會穩(wěn)定的秩序是建立在以血緣關系為單位的宗法制度之上的,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孔子的思想,他對于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特別重視,甚至認為孝悌之道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他才積極地引孝、悌為處事原則,向社會宣傳和推廣。在他眼中,社會秩序從根本上來看其實就是一種家庭關系的不斷擴展,不過家庭關系所要求的“禮”更加偏向于情感方面,而社會秩序的維護更偏向于社會性??鬃犹岢摹暗乐缘拢R之以禮”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他對社會秩序如何維護的思考,在“禮”的基礎上建立的社會秩序對于彌補制度和法律法規(guī)的不足,為個體與社會提供一種普遍適用的價值觀指引。由于在現(xiàn)實社會中憑空建立起一個自由公平的標準基本不可能,所以不僅需要政府強制力保證的法律與制度支持,還需要一種被普遍接受的價值標準和道德標準的輔助。因此,把“禮”作為社會普遍性的價值標準和道德標準,對生活在當下的人們構建道德體系仍然具有積極的作用。
道德的主體是人,人格的健全有利于個體價值的實現(xiàn)。儒家提倡的“仁”的思想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精華的積淀,是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的思想之一,這種思想不僅體現(xiàn)了一種社會風氣,而且體現(xiàn)出作為社會個體的個人所具有的精神面貌和個人氣節(jié)[4](p4-10)??鬃诱J為“仁”的體現(xiàn)在于通過不斷的努力完善自我的過程中把“仁”作為一種內在的道德情操來培養(yǎng),而不應當將其作為牟取利益的工具或手段,更不應被特定團體、階層所利用,成為通過強權或形式上的脅迫而獲取利益或實現(xiàn)其他目的的工具??鬃訉τ趥€體的獨立人格是十分尊重的,尤其是強調作為獨立個體具備獨立的意志和道德人格的重要性。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來自堯、舜、禹一脈的上古先賢,再參考了一些后來商、周時期與“仁”的思想相符合的部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的整個思想體系的基礎和核心就是“仁”的思想。“仁”最初表達的是一種情感關系,是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下人與人之間的友善關系的總稱??鬃釉诮忉尅叭省钡膯栴}時,主張“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其中五者包括為“寬、信、恭、敏、惠”。在這一系列標準的指導下,孔子在《論語·泰伯》中分別對堯、舜和禹進行了評價。他對先賢堯的評價是:“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這體現(xiàn)了孔子對先賢堯的贊賞。在對舜禹的評價中,孔子指出這兩位“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據此可知,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心的淳樸、秩序的穩(wěn)定、優(yōu)秀的習俗的延續(xù)。
而根據《論語·顏淵》記載,樊遲問什么是仁,孔子答道:“愛人。”這里,孔子明確將“仁”規(guī)定為“愛人”。所謂“愛人”,指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親、相近、相趨、相合??鬃釉诮嬜约旱娜蕦W思想體系時,主張以血緣宗法為基礎,建立和保持一種有著嚴格等級秩序而又充分體現(xiàn)“仁愛”精神的社會關系?!皭廴恕辈粌H要關愛與自己親近的人,而且要關愛社會上所有的人,正如孔子要求弟子們所做的那樣:“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這是一種普泛化的愛,既要求普通民眾之間相互關愛,更側重于要求統(tǒng)治者對人民群眾的關愛。更為重要的是,孔子的仁愛不僅要及于自己的親人,而且要及于同類之他人乃至自然萬物。其所以能夠如此,是由于人與萬物是“一氣相通”的,也就是說,人與萬物是息息相關、生命相通的。在“生命相通”的意義上,人與萬物是平等的??鬃雨P于“仁”的這一思想,可以說開啟了人類最真誠的同情心,這一基本精神具有超越歷史的恒久價值。孔子仁學認為,要實現(xiàn)全社會人際關系的和諧,實現(xiàn)的手段是以個人主觀努力為主,先求諸己,后推己及人,最終影響全社會。
通過進一步分析孔子的思想,我們可以從中推斷出,孔子的“禮”有著堅實的支撐基礎,這便是“仁”,“仁”通過“禮”的形式,反映在社會制度和行為規(guī)范中?!叭省笨梢詺w屬于一種情感,仁者愛人的意思是要從關心、愛護、同情出發(fā)與人交往,主要是側重于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叭省钡某霭l(fā)點和著重點是“人”,重點關心個體在其生活中是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自己以及待人接物的方法是否符合道德標準。在“仁”為基礎的價值觀念上,構建起了“禮”的秩序,并在此秩序下繼續(xù)為以關心、“仁”、互助、包容等為代表的“仁”來為“禮”的發(fā)展提供沃土,也就是說在肯定自己的同時也極大地對他人加以肯定,最終實現(xiàn)個體的自由[5](p5-14)。
孔子所推崇和倡導的“仁”和“禮”從本質上來說是相輔相成的。只講求“禮”而不講求“仁”,國家不會安定,人民也不會得到真正的自由;反之,凡事只講求“仁”,不講求“禮,人們不再受到道德的約束,長此以往,人們越來越無視政府的管理,國家就會陷入無政府狀態(tài)[6](p122-131)。因此,“仁”和“禮”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并不是毫不相關而孤零零存在著的。遠古時代的人類生產力和科技都很低下,導致對抗大自然的威脅能力亦相當?shù)拖?,因此人們?yōu)榱烁玫厣鎯H僅依靠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依賴整個群體的力量才能夠更好地生存和發(fā)展下去。正因于此,遵守群體所共同制定的道德規(guī)范就在人們的潛意識里根深蒂固,人們普遍認為群體性的道德規(guī)范對個性的約束是合理的。然而,社會和科技的進步降低了大自然的威脅,人們開始對共性的約束產生越來越多的反抗意識,越來越渴望對于個性自由的追求。由此可見,人們對社會的認知會受制于時代的局限,不同的歷史背景下,人們所追求的道德觀念也是不盡相同的[7](p141-146)。因此,我們必須要與時俱進,從當下的視角去解讀偉大的圣人孔子對自由與秩序的理解。
孔子所倡導的“道德”的自由與“價值”的秩序,很好地回答了如何將自由與秩序相統(tǒng)一這一難題。他提倡個人要能夠在道德上多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到達道德自覺的高度,并在仁愛的基礎上對秩序共同體的身份進行進一步地確認。面對如何平衡集體和個人之間的關系,孔子認為中庸是最好的答案。一方面,中庸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對待、處理事情時候的尺度和原則,也就是說在對待、處理事情的時候要采取適中的態(tài)度,做到不走極端;另一方面,孔子思想十分排斥極端的個體主義,對極端的個體主義持強烈的反對態(tài)度。但是如果從積極方面來看,孔子對個人的個性十分尊重,在維持群體秩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給個體個性和自由的生存空間,正如后來的亞圣孟子所說——“物之不齊,物之情也”[8](p121-128)。正是因為有孔子及儒家學派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在集體秩序得以維持的前提下,大力宣傳個體價值的重要性,才使得近代思想家能如此順暢地接受和傳播來自西方的民主自由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一方面對個體的歸屬感提供很好的認同平臺,另一方面也為社會穩(wěn)定、和諧公平、正義等社會正能量提供發(fā)育的思想搖籃。自由、民主是現(xiàn)代社會最為重視的兩個價值觀念。然而,僅僅有這些是仍然不夠的,在人與人之間如何能夠和諧相處的問題上,孔子也有一些影響深遠的思想。其一,孔子一直都宣傳他的“仁者愛人”的思想??鬃影选叭省崩斫獬墒且环N和他人有關的情感——“愛人”,又從簡單的“愛個人”上升到“愛眾人”。其二,孔子將“禮”看成是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基本原則。在“禮”的指導下,人與人之間才能和睦相處,禮對于化解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和不愉快有很大幫助,可以長時間地將社會秩序維持在一種穩(wěn)定和諧的狀態(tài)。其三,孔子主張“和而不同”,對于持堅決反對意見的態(tài)度,孔子強調求大同存小異,對于那些應該給予肯定的,必須堅決地肯定,而對于那些應該否定的東西必須堅決地給予否定。其四,“誠信”是一個社會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因素,這也是孔子再三強調的品質,它是維持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最為基礎的橋梁。還有就是,孔子對于自己的要求十分嚴格,要求自己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切記避免以自我為中心的主觀臆斷,更不要獨斷專行。另外孔子還對于關心和幫助他人十分重視,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提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正是關心幫助他人的行為規(guī)范。
孔子的這些思考對于當下社會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意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并非輕而易舉,和諧社會的建立是以作為社會細胞的人所達成和諧的人際關系為基礎。為此,要做的還有很多,社會秩序的進一步完善是當前要面對的一大重要問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在當下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中,競爭變得無處不在,而且越來越激烈。當然競爭并不是消極的,它對個人的進步和社會的向前發(fā)展都有十分積極的作用,但是這種積極作用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秩序之下,只有整個社會在遵循制定好的標準下進行的有序競爭,才會起到推動社會發(fā)展的積極作用。反之,無序的不良的社會秩序必定會導致不良的惡性的競爭,導致人格的退化和社會的畸形發(fā)展。所以,為了營造良性的、有序的競爭環(huán)境,必須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的社會秩序,并且要加強對規(guī)則的合理性和平等性的重視。再者,對整個社會進行誠信教育也至關重要,通過不斷完善信用制度,引導和強化每一個人對個人信用的重視。如果在自律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結合法律法規(guī)進行輔助,對于幫助人們把誠信刻進骨子里,進而將其上升至人們的日常行為的金科玉律,在這種環(huán)境下構建和諧社會必將事半功倍。
此外,個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對于整個社會十分重要。因為個人價值是社會價值實現(xiàn)的基礎,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是個體追求成功、維護社會穩(wěn)定最大的動力,只有實現(xiàn)個人的自我價值之后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社會價值。維護自我價值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只有個體感覺到自己存在這個社會中是有價值的,對社會的發(fā)展是能夠起到推動作用的時候,他才會更加容易達到自我肯定。而對于整個社會來說,如何去創(chuàng)造更好實現(xiàn)個人價值的條件,保證每個人都能夠順利地實現(xiàn)自己的個人價值是最為重要的問題。假如在一個社會大環(huán)境里的每個成員都能夠公平合理地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還能夠分享整個社會進步的成果,那么他必然會變得越來越積極,其會愈加努力,實現(xiàn)更高的個人價值,從而成就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最后構建出一個文明有序的社會,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都能夠享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
春秋末年,正值各諸侯國連年交戰(zhàn)的動蕩時期,同時也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一大重要時期。出于爭奪土地和人口的需要,各諸侯國頻繁發(fā)動戰(zhàn)爭,國富兵強成為這一時期各國追求的重點。想要在亂世中生存,就必須要提高國家的軍隊實力。因此,孔子“為國以禮”的“禮治”超越了歷史局限性與人心的現(xiàn)實性,這一特點使其能夠不以外在的物質條件為轉移,超出百家學說而成為中國文化的“實質性傳統(tǒng)”。在“禮治”中,行禮者通過踐行禮,一方面獲得穩(wěn)定社會關系而成為合格的參與者,真實表現(xiàn)社會政治關系的行為準則;另一方面則使個性化的修身成果具體化,從獨特的角度改造社會政治關系,實現(xiàn)遵循傳統(tǒng)、復活傳統(tǒng)和創(chuàng)造傳統(tǒng)的統(tǒng)一。由此形成的政治社會層級,自然地關注了個人的價值與興趣,擴展了個體的政治文化意義。所以,孔子“禮治”中的個性主體,絕非是以人與人之間的對立為前提的自主性與獨立性,雖然個性的主體在禮治政治中也具有自主性與獨立性,這就形成了孔子政治哲學對個體獨特性的關注與闡發(fā)[9](p158-162)。
盡管孔子的時代離我們有兩千多年,但是孔子的“仁”與“禮”的思想對于當下的現(xiàn)代社會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考察孔子的“仁”學思想的形成和發(fā)展,我們可以思考華夏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形成和發(fā)展的軌跡。而他含蓄公正、大度無私的治學品格,使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日臻完善,而不像有些西方學者,以推翻別人、甚至全盤否定先師的理論來構建自己全新的知識體系。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述而不作”最終使先輩之學“集大成”,是繼承和發(fā)展華夏文明的光輝師表,使春秋時代中華文化的經驗及其智慧得到總結和升華。孔子及其開創(chuàng)的儒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整個中華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寶,不僅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實質性傳統(tǒng)”,對當前處于十分動蕩的現(xiàn)代觀念中的世界也有著積極的引導和修正作用,在今時今日依然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生在當下,我們不僅要守護好孔子的思想,更要讓它在當今社會繼續(xù)發(fā)光發(fā)熱,更好地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張波.人本主義、國家秩序與經濟增長:試論孔子、孟子、荀子經濟思想中的“人本經濟學”研究范式[J].經濟評論,2009(3).
[2]王愛俠.孔子的“仁”及其現(xiàn)代意義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1.
[3]葉碧.從“仁”“禮”“和”的關系看孔子的和諧思想[J].浙江社會科學,2007(2).
[4]杜維明.建構精神性人文主義:從克己復禮為仁的現(xiàn)代解讀出發(fā)[J].探索與爭鳴,2014(2).
[5]魯鵬一,杜維明.論軸心時代孔子的存在選擇[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
[6]孔德立.道不遠人:早期儒家禮儀之道的形成[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4(1).
[7]王冠.論儒家禮樂文化的形成與構建及對當下的意義[J].江蘇社會科學,2016(5).
[8]徐朝旭.論孔子德治思想的方法論視角及現(xiàn)實意義[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
[9]冷霜.對孔子儒學中政治思想的幾點認識[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