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聞輿論對刑事司法的影響*

2018-03-08 06:39:35
政治與法律 2018年3期
關鍵詞:許霆輿論監(jiān)督審判

(廣東金融學院法學院,廣東廣州 510521)

新聞輿論與刑事司法之間的關系一直為國內很多學者所關注,某些刑事案件的新聞輿論與刑事司法之間的沖突比較明顯。如何認識在兩者背后潛在的影響因素、如何讓新聞輿論監(jiān)督對獨立審判產生正向的作用等問題,已成為當前社會與理論界討論的一大熱點, 也是司法實踐中的一大難點?,F(xiàn)有文獻對新聞輿論監(jiān)督與獨立審判之間的關系在理論上做出了一系列的研究,①參見熊美榮:《試述媒體輿論監(jiān)督與司法獨立的沖突與治理》,《時代報告(學術版)》;賈忠:《透視傳媒輿論監(jiān)督與司法獨立》,《科技信息》2013年第2期;楊馨淼、宋文華:《論社會輿論監(jiān)督與司法獨立的平衡》,《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王慧、謝禪:《新媒體條件下司法公開與網(wǎng)絡輿論的互動》,《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車英、成協(xié)中、孫磊:《論新聞輿論與司法獨立》,《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6期。但是,很少有文獻運用實證的方法論研究新聞輿論監(jiān)督與刑事司法之間的關系,因此,本文擬借助于網(wǎng)絡爬蟲分別對近幾年社會影響較大的李昌奎案、許霆案、東方創(chuàng)投案、青島聶磊案相對應的貼吧數(shù)據(jù)進行梳理,進而統(tǒng)計得到各個案件的網(wǎng)絡輿論數(shù)據(jù),構建logistic回歸模型研究新聞輿論對刑事司法的影響,并提出完善新聞輿論與刑事司法關系的制度構建。

一、假 設

筆者為研究新聞輿論監(jiān)督與獨立審判之間的關系,選取了近幾年在社會各界影響較大的許霆案、李昌奎案、東方創(chuàng)投案和聶磊案做分析,并做以下假定:假設一,對案件的調查結果與事實相一致;假設二,量刑是否失當以民意傾向的案件終審結果為比較標準;假設三,在李昌奎案中,從其終審被判死緩到再審被判死刑這一段時間作為審判不公正的時段,其余時間均視為審判公正的時段(見表1)。

表1 審判公正判定

二、模型的構建與邏輯分析

筆者通過方差分析對新聞輿論與刑事司法之間的關系進行衡量(方差分析結構見表2)。

表2 單因素方差分析

為研究新聞輿論監(jiān)督對刑事司法的影響,筆者通過爬取相關貼吧的發(fā)帖數(shù)據(jù),分別以李昌奎吧、許霆吧、東方創(chuàng)投吧、聶磊吧為關鍵詞抓取自2007年1月以來四起案件的網(wǎng)絡輿論數(shù),利用MATLAB軟件將數(shù)據(jù)導入Excel表格并對數(shù)據(jù)及其缺失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與填充,獲得四起案件的輿論數(shù)隨時間變化的結果。由此,通過方差分析結果得出了四個案件中新聞輿論對刑事司法的影響。另外,筆者還引入Logistic回歸模型,對新聞輿論對刑事司法的影響程度大小進行衡量。

Logistic回歸研究因變量為二分類或多分類觀察結果與影響因素(自變量)之間關系的一種多變量分析方法,屬概率性非線性回歸。在多元線性回歸中,因變量y要求是常規(guī)數(shù)據(jù),而非定性數(shù)據(jù),以及當因變量為分類變量時不能滿足線性回歸分析的正態(tài)性要求,有些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并非線性,故當因變量y為定性數(shù)據(jù),*參見陳平、黃仲、黃振、周偉健、劉慧玲:《基于Logistic回歸分析的“三高”移動健康管理系統(tǒng)設計》,《現(xiàn)代計算機》2013年第5期。并且只有兩種狀態(tài)時,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不再適用。因此采取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參見王濟川、郭志鋼:《Logistic回歸方法與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12頁。

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中,因變量y的平均值代表y=1的概率,則總體回歸線的表達式為:

選用Logistic回歸模型基于以下三方面考慮。其一,數(shù)據(jù)特殊性。輿論數(shù)量作為一個自變量,公正與否作為一個因變量。由于公正與否數(shù)據(jù)的取值屬于二元取值,只能為0或者1,不符合一般的線性回歸方程的特性,在數(shù)學公式中,針對因變量為二元取值的模型,可采取logistic模型。其二,簡潔性。在眾多數(shù)學關系模型中,一元線性模型是最簡單有效的模型。再結合上面所提及的因變量數(shù)據(jù)的特殊性,所以采用一元線性模型和logistic模型的簡單結合作為一次測試模型。其三,經過數(shù)據(jù)驗證和顯著性系數(shù)的判斷之后,發(fā)現(xiàn)模型剛好適用,故而不需對模型做修改,直接采用該模型。

針對受公眾輿論監(jiān)督而導致案件再審的李昌奎案,筆者建立Logistic回歸模型,通過分別量化四起案件的新聞輿論對刑事司法的影響,得出新聞輿論對刑事司法存在影響,并且影響程度隨著輿論的增加而逐漸減小的結論。

三、實證結果分析

(一)新聞輿論與刑事司法的相關性分析

1.侵犯公民人身權利類犯罪:李昌奎案

李昌奎案,是李昌奎奸殺少女摔死男童案的簡稱,發(fā)生于2009年5月16日。2010年7月一審判決認定李昌奎因犯故意殺人罪,判處其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犯強奸罪,判處有期徒刑5年,數(shù)罪并罰,決定執(zhí)行死刑,并處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參見袁彬、王奉帥:《死刑個案民意的現(xiàn)實性考察——基于217起死刑個案的實證分析》,《刑法論叢》2015年第12期。民事賠償被害者家屬損失3萬元。2011年3月4日,二審判決李昌奎犯故意殺人罪、強奸罪判處其死刑,緩期二年執(zhí)行。2011年8月22日,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在昭通市開庭,撤銷二審原死緩判決,改判李昌奎死刑。*參見李朝:《交往理性視閾下媒體輿論與司法裁判的關系探析》,《品牌》2014年第9期。

圖1 李昌奎案反映的輿論與司法關系數(shù)據(jù)

為了更好的分析輿論與司法的關系,筆者將李昌奎案分為以下四個階段:(1)2010年1月到2010年7月,為審判前期;(2)2010年7月到2011年3月,為一審階段;(3)2011年3月到2011年8月,為二審階段;(4)2011年8月到2012年12月,為再審階段。

如圖1所示,李昌奎案的輿論爭議發(fā)生在二審判決之后。死刑和死緩,僅一字之差,激起圍繞李昌奎案死刑適用的各種紛爭,最終形成輿論焦點,導致輿論數(shù)增多。*參見前注⑥,李朝文。

2.侵犯財產類犯罪:許霆案

許霆案,發(fā)生于2006年4月21日,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07年12月作出一審判決,許霆以非法侵占為目的,伙同同案人采用秘密手段,盜竊金融機構,數(shù)額特別巨大,已構成盜竊罪,判處許霆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沒收其個人全部財產。*參見前注⑥,李朝文。隨后,許霆不服該一審判決提出上訴,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裁定該案發(fā)回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重新審理。2008年3月,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認定許霆犯盜竊罪,判處有期徒刑5年;其后許霆再度上訴,2008年5月,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圖2 許霆案反映的輿論與司法關系數(shù)據(jù)

為了更好的分析輿論與司法的關系,筆者將許霆案分為以下四個階段:(1)2007年1月到2007年12月,為審判前期;(2)2007年12月到2008年3月,為一審階段;(3)2008年3月到2008年5月,為二審階段;(4)2008年5月到2009年12月,為再審階段。

如圖2所示,許霆案的輿論爭議在一審判決之后,針對許霆的量刑問題,引發(fā)了網(wǎng)友的激烈討論,而輿論數(shù)量也在審判的各個階段呈現(xiàn)出階段性爆發(fā)。

3.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類犯罪:東方創(chuàng)投案

東方創(chuàng)投是2013年6月成立于深圳的一家P2P網(wǎng)絡投資平臺,短短4個月后該平臺即宣布停止提現(xiàn)。同年11月,東方創(chuàng)投負責人鄧亮和李澤明自首。2014年7月15日,深圳市羅湖區(qū)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后認定東方創(chuàng)投法人鄧亮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判處其有期徒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30萬元;認定東方創(chuàng)投運營總監(jiān)李澤明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判處其有期徒刑二年緩刑三年,并處罰金5萬元。*參見鐘輝、梅亞琪:《東方創(chuàng)投案:P2P非法集資樣本》,《中國中小企業(yè)》2014年第9期。這起曾轟動一時、涉案金額達1.2億元的網(wǎng)貸維權案件,在歷時9個月之久后,終于結案。

圖3 東方創(chuàng)投案反映的輿論與司法關系數(shù)據(jù)

為了更好的分析輿論與司法的關系,筆者將東方創(chuàng)投案分為以下三個階段:(1)2013年1月到2013年10月,為平臺運營期;(2)2013年10月到2014年7月,為審判前期;(3)2014年7月到2015年12月,為審判后期。

如圖3所示,東方創(chuàng)投案作為國內第一起P2P平臺自融案件,在審判結束之后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并且熱度一直持續(xù)。

4.妨害社會管理秩序類犯罪:聶磊黑社會性質犯罪組織案

青島聶磊黑社會性質犯罪組織案(以下簡稱:聶磊案),自2011年12月起,聶磊團伙144名被告人因涉嫌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和故意傷害罪、組織賣淫罪、開設賭場罪等十余項罪名,在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和有關基層法院陸續(xù)開庭審理。2012年2月,山東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國家森披露,聶磊案涉及的30余名保護傘落馬,主要是公安人員*參見《青島聶磊涉黑案開庭 起訴書80多頁預計庭審兩周》, http://www.fzshb.cn/news/201112/19176.html,2017年11月5日訪問。;2012年3月20日,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在膠州市人民法院對聶磊案一審宣判,聶磊被判死刑,沒收個人所有財產。2013年9月18日上午十時左右,青島中院依法對聶磊執(zhí)行了注射死刑。

圖4 青島聶磊案反映的輿論與司法關系數(shù)據(jù)

為了更好的分析輿論與司法的關系,筆者將聶磊案分為以下四個階段:(1)2011年1月到2012年3月,為審判前期;(2)2012年3月到2012年8月,為一審階段;(3)2012年8月到2013年9月,為二審階段;(4)2013年9月到2014年12月,為審判后期。

如圖4所示,聶磊案在審判前期和后期都引起了非常大的輿論效應,案件甚至涉及當時在任的一些高官,更是又將輿論推上了新一輪高潮。

5.不同案件類型的新聞輿論與刑事司法的方差分析

按照前述四個案件的各個階段,將每個案件的輿論各自分為3到4組,進行方差分析,觀察同一個案件每個階段間的輿論數(shù)量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通過Matlab建模求解形成表3結果。

表3 不同案件方差分析結果

由表3可以看出,四個案件方差分析的p值均小于0.05,也就是在顯著性水平0.05以下全都通過檢驗,四個案件不同階段的輿論數(shù)量和變化是存在顯著性差異的。接下來結合各個案件的審判過程和輿論分析結果,可得出結論即表4。

表4 不同案件輿論與刑事司法判決關系

如表4所示,李昌奎案在輿論的壓力之下,司法判決發(fā)生的波動相對其他案件來說比較大,這說明在這個案件審判過程中,輿論是切切實實對刑事司法的判決起到比較大影響的;在許霆案中,司法判決也由死刑改判為五年有期徒刑,輿論在這一過程中也起到了推動作用;關于東方創(chuàng)投案和聶磊案,實證證明這兩個案件的不同審理階段的輿論變化是存在顯著性差異的,但是司法判決并沒有因此而發(fā)生改變,可能是由于輿論的聲音尚不夠大,不足以撼動司法判決,也可能是在這兩個案件當中,輿論根本沒有對司法判決產生影響。

(二)新聞輿論對刑事司法的影響

要分析輿論對刑事司法是否有影響,結合上文的分析結果,筆者選取由于公眾輿論監(jiān)督而促使案件再審的李昌奎案作為分析案例,假設此案終審(終審判決李昌奎死緩)到再審起動為與事實不一致的時段,其余時段為與事實相一致階段,以與事實是否一致作為二分類變量,表5中的1表示與事實相一致,表5中的0表示與事實不一致,并結合整個過程的輿論數(shù)量變化,建立Logistic回歸模型,從而量化輿論與司法公正的關系,得到輿論監(jiān)督與刑事司法的關系式。

表5輿論數(shù)量與事實差別

借助于SPSS軟件,對上述數(shù)據(jù)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表5為模型系數(shù)的綜合檢驗。由于此處只涉及一個變量,故模型中引入一個自變量x,自由度等于1。此處的卡方值是似然比卡方值,其值為27.844,顯著性概率值P值小于0.01,說明模型整體在0.01的水平下是顯著的。

表6 模型系數(shù)的綜合檢驗

表7為所得回歸方程中的變量,輸出了模型中各自變量的偏回歸系數(shù)及其標準誤(S.E.)、Wald(即Wald卡方,是對總體回歸系數(shù)是否為0進行統(tǒng)計學檢驗)、自由度、P值及exp(B)(即偏回歸系數(shù)β的對數(shù))。由此可看出,輿論量x的顯著性水平為0.001,說明在0.01的水平下通過檢驗,即二元Logistic回歸方程的表達式為:

其中p表示司法公正的概率。

這里對表達式求導,并令x=0,求得在x=0處,所求得表達式的導數(shù)為-0.1870,結合x的取值范圍以及求得表達式的大致函數(shù)圖像,可以說明當輿論從0開始產生一個單位的增量時,司法公正的概率會大約提高18.70%,并且這個概率會隨著x的逐漸增大而越來越小,最終接近于0,就不再對司法判決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表7 方程中的變量

a.在步驟 1 中輸入的變量: x(x為輿論數(shù))

(三)小結

為了分析新聞輿論對于刑事司法是否有影響,筆者選取公眾輿論比較大的李昌奎案、許霆案、東方創(chuàng)投案以及聶磊案作為分析對象,通過司法審判的時間將案件分為3到4個階段,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每個案件各個階段的輿論數(shù)量以及變化,以此來說明輿論對刑事司法是否有影響。在方差分析的基礎上,又選取由于公眾輿論監(jiān)督而促使案件再審的李昌奎案作為分析案例,假設此案中終審到再審為與事實不一致的時段,其余時段為與事實相一致階段,以與事實差別作為二分類變量,并結合整個過程的輿論數(shù)變化,建立logistic回歸模型,從而量化新聞輿論對刑事司法的影響,得到輿論與刑事司法的數(shù)學關系式,代入數(shù)據(jù)得出新聞輿論對于刑事司法有影響的結果,并且,這個結果中的最大單位輿論影響為18.70%,同時,隨著輿論的增加而不斷使影響趨于減少。

基于上述分析結論,可以認為,新聞輿論監(jiān)督對刑事司法是有影響的,有些案件對刑事司法審判的影響比較大。

四、完善新聞輿論與刑事司法關系制度構想

新聞輿論與刑事司法中的獨立審判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矛盾的反映。人們對現(xiàn)狀的不滿都可能通過新聞輿論影響甚至擾亂刑事司法。在當今已進入網(wǎng)絡自媒體時代的情況下,這個問題將更為普遍。如果因此而控制輿論,顯然不合時宜。作為罪刑評價的司法審判和作為自發(fā)評價的新聞輿論,其理論基礎相去甚遠,新聞輿論對刑事司法的影響必須按規(guī)律、有秩序地運行。

(一)尋求新聞輿論與刑事司法的價值契合

1.公平公正的價值契合

審判獨立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刑事審判通過專業(yè)的程序性和實體性規(guī)則實現(xiàn)刑事裁判的公平公正。新聞輿論作為典型的道德評價載體,并無明確的客觀標準。雖然新聞輿論和刑事審判對公平公正的理解存在差異,但終究二者對公平公正這一價值追求是一致的。

要使得二者實現(xiàn)價值契合,需要發(fā)揮新聞輿論的事實發(fā)掘作用,使民眾能有更多的機會關注司法案件,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司法機關還原、揭示案件真相并能快速偵破案件。同時,刑事審判可以適度利用新聞輿論提高司法審判的公開透明和公信力。

2.民意認同的價值契合

在刑事審判層面,民意是民眾對刑事審判結果的普遍意愿,從屬于社會環(huán)境。因為傳統(tǒng)媒體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在以往并沒有全面真實地表達民眾的意愿。*參見張航:《網(wǎng)絡輿論不是民意的全部》,《解放日報》2009年8月28日,第6版。然而,網(wǎng)絡時代下,便捷的言論發(fā)表場所使得民意會集中爆發(fā)。

刑事司法審判的獨立不能被民意所代替,但這并非意味著司法審判完全隔離民意的滲透,排除民意的參與。當刑事審判人員面對新聞輿論對司法案件帶來的民意壓力時,既不應當一味順應,也不應該視若罔聞。獨立審判原則不應當被無限放大,否則便難以達到司法審判的最佳社會效果。*參見駱錦勇:《遵循“法理情”邏輯規(guī)則》,《人民法院報》2017年第8期。因此,刑事司法活動需要兼顧審判獨立性和民意基礎,這樣才能實現(xiàn)審判正確性和社會效應的契合。

3.平衡糾錯的價值契合

刑事司法作為審判活動,具有被動性,當刑事立法出現(xiàn)滯后性,刑事法規(guī)范違背了社會的基本倫理和社會的共同認知時,刑事審判可以作為對刑事立法的最后一道平衡糾錯屏障,通過刑事司法審判權的獨立行使避免錯誤的發(fā)生或繼續(xù)。新聞輿論作為社會監(jiān)督國家權力的重要力量,有著廣泛的監(jiān)督參與主體。同時,新聞媒體還能依據(jù)言論自由參與國家立法活動,以實現(xiàn)對公權力的制約。由此可見,新聞輿論監(jiān)督和刑事司法審判活動在對公權力的制約方面有著高度一致性。

(二)審判機關在新聞輿論監(jiān)督下獨立審判

刑事審判雖然是極具專業(yè)性的過程,但是以“精英優(yōu)越感”作為標準,從而禁止媒體輿論“非專業(yè)”地參與審判,不僅有違言論自由的精神,也不具有正義性。歷史上雖然也曾出現(xiàn)過頒發(fā)禁言令來限制媒體報道刑事案件,甚至出現(xiàn)以藐視法庭罪的方式對影響刑事司法審判的媒體進行懲罰,但這些做法現(xiàn)今幾乎都已被棄用。取而代之的是更為溫和的手段,例如通過延期開庭來躲過輿論熱潮,通過指定管轄改變審判地點,對陪審人員進行輿論隔離等等。這一切都是為了實現(xiàn)審判機關在新聞輿論監(jiān)督下獨立審判。*參見周澤:《“媒體審判”、“輿論審判”檢討》,《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1.新聞輿論監(jiān)督中立化

新聞輿論的第四權力身份在世界上早就有之。早在1975年,美國大法官斯圖爾特就曾經提出出版自由是美國憲法三權分立制度之外的第四制度(afourthinstitution)。*參見陳強:《論美國出版自由原則的發(fā)展與限制》,《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第15期。其存在的價值在于制約立法、行政、司法權利用其強制性來進行專斷統(tǒng)治。權利越大其負面效應也越大,新聞輿論的監(jiān)督權也不例外,一旦濫用就會矯枉過正。新聞自由權濫用的形式多種多樣,針對刑事審判,最為常見的現(xiàn)象就是偏向性、煽動性報道。立場不中立堪稱是新聞媒體干擾刑事司法的最大問題。引導媒體在司法案件的報道中堅持客觀中立無偏見,那么社會大眾就會對案件有更為客觀全面的了解。為了避免高關注度刑事案件被扭曲事實和被輿論裹挾,媒體在行使新聞監(jiān)督權利時應該堅守全面客觀和理性公正的原則,引導社會大眾冷靜和理性地面對事實真相,而不是通過煽動性的語言以及道德綁架讓刑事審判左右為難。

在民主社會中,大眾傳媒應該有作為民意代言人的基本素養(yǎng),應當防止被利益相關者所利用。猶如審判部門一樣,其也應當保持輿論監(jiān)督的獨立性和中立性。換言之,傳媒輿論在披露和評論刑事案件的時候,應像法官裁判案件一般,關注的是事實而非個人主觀喜好。

2.堅持審判獨立性

保持審判獨立性是司法公正的基本前提。當輿論開始影響刑事案件的審判時,法院應當有勇氣排除輿論的不當影響依法裁判。法院不能被輿論所裹挾,而應當有自己的堅定立場。當法院的立場與輿論不一致時,法院應當堅持程序正義高于實質正義,堅持依法判案,才能真正實現(xiàn)刑事司法審判的公平公正。

最高司法機關應當積極支持下級法院排除民意的影響,依法獨立判案。在日本發(fā)生的松川案件審判過程中,隨著該案一審、二審判決的作出,輿論對于法院判決的影響力也日趨強烈。一開始輿論與司法權的較量只是集中在地方法院,在二審判決作出后,輿論的影響開始達到頂峰,并開始向上級法院乃至最高法院轉移。就在此時,日本最高法院院長田中耕太郎向下級法院發(fā)出了一份訓示。該訓示指出,作為法官沒有必要去理會社會上的雜音、迎合潮流,法官應當秉持高尚的道德勇氣為公正、迅速辦案盡最大努力。就在該訓示發(fā)出后不久,原二審判決被撤銷并發(fā)回重審。最終,本案的17名被告被宣告無罪,其中的4人曾被判處死刑,如果沒有日本最高法院這份訓示的支持,該案極有可能得不到公正的審判。可以說,該訓示對于該案的最終結果起到了直接作用。*參見[日]山本祐司:《最高裁物語:日本司法50年》, 孫占坤、祁玫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4-55頁。

(三)新聞輿論在法律規(guī)制下有序報道

新聞自由是保障新聞媒體得以存續(xù)的命脈,在維護司法公正時不能過分抑制新聞自由,同時,司法公正也是刑事審判的終極追求,如果不對新聞自由進行適當限制,極有可能會阻礙司法公正的實現(xiàn)。新聞自由與司法公正并不是完全對立的,相反,它們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要協(xié)調好二者的關系,就必須完善調整二者關系的法律法規(guī)。

1.立法明確新聞媒體的權利義務

我國新聞領域的法律適用非?;靵y,相關的法律規(guī)范也只散見于各個法律法規(guī)之中,沒有統(tǒng)一的新聞立法。*參見張晶晶.:《為什么我們沒有“新聞法”——反思我國新聞傳播立法研究》,《政法論叢》2014年第1期。新聞立法缺乏統(tǒng)一性和協(xié)調性,在實踐中各部法律法規(guī)經常發(fā)生沖突,由此也產生了兩個比較大的問題。一是新聞媒體的權限問題,實踐中新聞媒體并不明確自己在報道中對于報道內容、報道方式擁有何種程度的權限,對于報道不實的法律責任也不明確,由此便產生了很多不規(guī)范的報道。二是違法行使新聞報道權利以及不當干預、限制新聞報道權利的法律后果不明確,實踐中有很多媒體進行不實報道,或者媒體被不當限制報道的情形,但是相關的執(zhí)法機關不僅無法及時查處,就是查處了也不能獲得明顯的執(zhí)法效果。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應當逐步完善我國的新聞立法,推動統(tǒng)一新聞立法工作的進程。

筆者認為,加快統(tǒng)一新聞立法工作,規(guī)范新聞媒體監(jiān)督與司法獨立審判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其一,明確權限。立法應當明確新聞媒體在案件報道中的具體權限。如在報道中應當側重于事實報道,而不能對案件進行結果預測或引導。在報道時應當注意使用規(guī)范的新聞術語,如“兇手”“罪犯”等語詞帶有明顯的歧視性,容易使人先入為主,應當杜絕使用此類語詞,而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語詞代替。在報道庭審過程時,應當注意不進行評論性報道,只對庭審事實進行報道。對于涉及國家秘密或個人隱私的案件,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進行保密或不公開報道。其二,明確案件的公開方式。實踐中案件的公開方式因地域、歷史、社會經濟發(fā)展程度的不同而差異較大,而目前的案件公開方式雖進行了分類,但分類方式依然過于粗糙,應當再進行細分。如對公開審理的案件,再次劃分為不同的小類分別規(guī)定不同的公開方式,以相應限制新聞媒體參與公開審理案件的范圍。其三,賦予法官延遲審判及變更審判方式的權利。當新聞媒體在報道中對案件進行預測性報道或有傾向的評論性報道,使得社會輿論廣泛關注該案件,法官應當有權延遲審判,待輿論高峰期過后,再繼續(xù)審判,或者法官可以根據(jù)案件的實際需要,變更審判方式,決定是否繼續(xù)采用公開審理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法官的前述權利應當以當事人的申請作為前提。其四,對法制新聞進行專門監(jiān)管。法制新聞與刑事審判的關系最為密切,應當對此設立專門的機構進行監(jiān)管。在監(jiān)管時一方面要注意嚴格執(zhí)行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另一方面要注意不能過分抑制新聞報道自由。

2.建立法制報道新聞從業(yè)者準入制度

從我國目前的法制新聞報道行業(yè)現(xiàn)狀來看,最大的問題在于從業(yè)人員的法制素養(yǎng)低下。由于法律知識的缺乏,使得新聞媒體無法發(fā)揮法制宣傳的應有作用,阻礙了法制的進一步發(fā)展。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國的法制新聞報道行業(yè)制度不規(guī)范。從報道主體來看,法制新聞的報道媒體素質參差不齊;從相關從業(yè)者的個人素質來看,也沒有嚴格的從業(yè)準入制度。筆者認為,應當對法制新聞的報道主體及其從業(yè)人員資格進行嚴格規(guī)范。其一,在法制新聞的報道主體方面,可以采用許可證制度。并不是所有的新聞媒體都可以報道法制新聞,要想獲得報道法制新聞的主體資格,不僅要在規(guī)模上達到一定的程度,而且其從業(yè)人員當中必須有一定比例的法律專業(yè)人員。滿足這些條件后,該新聞媒體才能進行法制新聞報道。其二,提高從業(yè)人員素質。法制新聞報道的從業(yè)人員應當具備基本的法律基礎知識,這樣才能保證其在法律規(guī)定的框架內進行新聞報道。由于法制新聞的報道與司法審判關系密切,因此必要的法律知識是這些從業(yè)人員規(guī)范報道的基礎。新聞報道與司法審判對于法治社會的建立都具有重大作用,二者不能偏廢,不斷協(xié)調二者的關系才是當前的制度出路。

猜你喜歡
許霆輿論監(jiān)督審判
許霆:出獄10年,仍奔波在申訴路上
南方周末(2020-08-27)2020-08-27 11:05:39
探索輿論監(jiān)督報道的“破”“立”之道
傳媒評論(2019年9期)2019-11-16 09:25:38
許霆案:ATM故障之后
方圓(2019年19期)2019-10-18 05:02:48
輿論監(jiān)督報道要注重“建設性”
傳媒評論(2019年12期)2019-08-24 07:55:14
輿論監(jiān)督報道如何促成更多“解決”
傳媒評論(2019年10期)2019-06-05 09:26:00
許霆的12年:“我的字典里沒有痛苦,也沒有害怕”
東西南北(2018年24期)2018-01-11 01:35:18
七十年前那場文明的審判
消失中的審判
政法論叢(2015年5期)2015-12-04 08:46:28
未來審判
小說月刊(2015年10期)2015-04-23 08:51:45
“見怪要怪”:輿論監(jiān)督報道的切入點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4
澜沧| 琼海市| 葵青区| 武城县| 洞头县| 富蕴县| 屯门区| 衡东县| 连南| 大安市| 稻城县| 卢龙县| 团风县| 娄底市| 六枝特区| 阿合奇县| 旅游| 阿鲁科尔沁旗| 凤冈县| 玉屏| 个旧市| 德令哈市| 耿马| 乡城县| 崇明县| 大化| 株洲市| 兴隆县| 嘉峪关市| 禹州市| 扬州市| 金川县| 小金县| 山丹县| 龙岩市| 中江县| 石嘴山市| 时尚| 兴城市| 溆浦县| 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