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關,其含義為下面的關口。歷史上,南詔國在建都太和城以后,分別在下關和上關建立衛(wèi)城,設立關口。按照蒼山洱海的方位,下關位于洱海出水口,地勢處于洱海下方;上關位于洱海進水口,地勢處于上方,故有上關和下關的稱謂。在地方史志和民間傳說里,洱海通常會被比喻為一條龍,因此上關也被稱為龍首關或龍首城,下關則稱為龍尾關或龍尾城。
自古以來,下關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西南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在此交匯。在南詔和大理國時期,下關是重要的衛(wèi)城,也是天寶戰(zhàn)爭的主戰(zhàn)場。元朝時,下關隸屬大理路太和縣和趙州管轄,1913年下關以西洱河為界,河北為大理縣管轄,建制為玉洱鄉(xiāng),民間稱為關迤;河南歸鳳儀縣管轄,稱為關外。1950年,政府合并關迤、關外,建下關特別行政區(qū),直屬大理專區(qū)公署。1983年,大理縣與下關市合并,大理市成立,政府在城區(qū)設立下關辦事處。
我在下關生活、工作了半個多世紀,與下關的一些老街道以及一些生活在下關老街的人結下了不解的情緣。
龍尾街旁購皮貨
我的老家在鳳儀,距下關僅11公里。我的父親是本地頗有名氣的鞋匠,由于他做的鞋既美觀大方又舒適耐穿,請他做鞋的人絡繹不絕。當時的鞋還沒有塑料底,大多釆用牛皮,于是父親就經(jīng)常帶我到下關龍尾街旁的劉家營皮貨市場采購牛皮。
龍尾關是南詔王閣羅鳳于唐朝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自蒙舍川遷居太和城后所建,是拱衛(wèi)首府太和城的要塞和堡壘,素有“滇西鎖鑰”之稱。古城歷經(jīng)唐、宋、元、明、清等時期,至今已有l(wèi)270年的歷史。而龍尾關一直是茶馬古道和南方絲綢之路重要路段博南古道的要沖。古人云:“萬里云南道,壯哉龍尾關,氣吞西洱水,勢扎點蒼山?!逼湫蹅鈩?,扼蒼洱之險,構成了蒼山洱海的“珠聯(lián)璧合”之勢。
清早,我和父親坐著小馬車來到下關,跨過黑龍橋來到龍尾街上。這條街位居龍尾城的中軸線上,呈南北走向,北高南低,高差近60米,道寬4~5米,整條街由青石板鋪路,街道長約800多米,臨街兩邊商鋪云集,大多是兩層樓房。
這時已是早上10點多鐘,我肚子有點餓,抬頭看見橋頭有一個賣餌[夬][饣]的攤點。只見攤桌上擺著一塊大理石板,師傅在揉石板上的餌[夬][饣]。他將揉好的餌[夬][饣]按客人的要求包上各種不同的餡料,有糖心、鹽心、腌豆腐心,包好后放在栗炭火盆爐條上烘烤。父親和我每人買了兩個,只花了兩角錢。餌[夬][饣]吃進嘴里讓人感覺味美宜人,清香適口。后來我才得知,這是著名的“石姓揉餌[夬][饣]”。
我們沿著這條依青山、傍秀水的龍尾街緩緩而行,年幼的我對街上售賣的物品充滿了好奇心。我們來到了龍尾街旁劉家營的一塊寬闊山坡上,只見這里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皮貨,有黑色的豬皮、金黃的牛皮,生意十分興旺。我跟著父親這個攤點看看,那個攤位選選,一共買了十多張牛皮。父親將皮卷起來捆綁好,背在身上。父親一看時間還早,說要到他當年學徒的師傅家拜訪一下。于是買了兩盒紅糖,穿過龍尾城,來到中丞街的聚豐號鞋鋪??邕M鋪內(nèi),只見一個垛柜上放著四個站箱,站箱里的一層層隔板上,放著客戶們送來加工的各式鞋子。抽屜里放著做鞋的工具、鞋旋等。桌子上放著一個大圓墩,用來修鞋、切削鞋的底邊。這些都是做鞋的必備工具,與我家的完全一樣。父親在這里學徒三年,師傅對他的言傳身教,讓他內(nèi)心十分感激,這份感恩的心情時時讓他記掛著師傅。相互寒暄后,師傅家盛情邀請我們吃了一頓午餐。
告別師傅家,我們沿著龍尾街往下走,我說口有點渴,父親就帶著我到二井巷。據(jù)說二井的歷史也很悠久,公元739年,南詔王閣羅鳳筑龍尾城時挖掘井源,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我們來到二井,只見井分三塘,上面的一塘用來汲水,中間的一塘用作洗菜,下面的一塘用來洗衣。井水清且淺,探身就可掬一捧而飲。我們拿起放在井邊的一把小勺,舀起井水就喝,井水清冽甘甜,十分解渴。
據(jù)說這條街上的長壽者較多,古俚語云:“不吃仙草壽比南山,常行于坡與鶴同齡?!庇谑侨藗儗⑦@大坡名為“壽康坡”。由于這里的百姓經(jīng)常在這里買賣豆糠,這個坡俗稱“豆糠坡”。這一雅一俗的叫法,亦各有其妙,讓人品味出不同的韻味來。
這次游歷龍尾街這條下關歷史上最古老的第一街,在我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當我長大后,我又曾多次來到這條街。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它給我的是另一種難以言喻的感覺——世事茫茫,人間滄桑。這種感覺與年幼時這條街給我的感覺截然不同。幼年的我只是對這條街保持著單純的好奇心,而現(xiàn)在我卻對這條街充滿了一種難以割舍的深情。這條古舊的街道跨越古今,保留著珍貴的文化,承載著厚重的歷史,也記錄著很多我年幼時與父親相依走過的記憶。
文獻街上話橋梁
我于l963年從昆明水利學校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大理州水利工作隊工作。當年水工隊的辦公地點就在文獻街29號院內(nèi)。這條街全長僅200多米,緊臨黑龍橋。每逢工作之余,我都要來到橋上觀景。此橋正對“下關風”風口,橋上清風習習,橋下流水依依,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故此橋曾以“清風”二字名之,堪稱妙趣。又因大橋橫跨洱河南北,宛若一條巨龍,所以“黑龍橋”又因此而得名。
據(jù)史料記載,黑龍橋始建于公元8世紀中葉,南詔國閣羅鳳時期。據(jù)元代郭松年《大理記行》描述:“川行三十里,至河尾橋(黑龍橋)即洱水之下流也;架木為梁,長十五丈余,穹形飲水,睨而視之,如虹霓然……”元代以前此橋為木橋,后又改為石橋、石拱橋,解放后建成現(xiàn)在的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橋全長87米,寬10米?;刈迤鹆x英雄杜文秀曾撰聯(lián)“一條黑龍跨南北,十萬騾馬馱東西”,形象而生動地描繪出它昔日的輝煌。
在我工作住址的右邊,是昔日著名的子河橋。子河的來歷與黑龍橋有關,子河是當年建黑龍橋時開挖的一條人工河流。由于西洱河河寬,水深,流急,于是在黑龍橋東邊,筑了一座臨時大壩,把西洱河水堵住,再根據(jù)地形、地勢在水壩上方的南側,開挖出一條小河,把西洱河水引導到黑龍橋西邊,回流入西洱河的河道。這樣堵疏結合的辦法,使黑龍橋的河段成為干涸的沙石灘,方便了工匠們的施工。當年我在學校里學的正是水利施工,當我看到眼前的場景,心中也不禁感嘆,沒想到老祖宗早就熟練地應用這些水利知識了。
當黑龍橋建成后,拆去大壩,起導流作用的小河也就完成了使命,后被命名為“子河”。子河的命名與西洱河有關,西洱河是下關的母親河,民間稱大河,這條小河就順理成章地被稱為子河了。說到子河,它還有政治上的意義,當年它曾經(jīng)是一條“界河”。1949年前,下關市區(qū)分屬大理縣和鳳儀縣管轄,子河北面玉龍關及關迤屬大理縣,子河南邊的四方街一帶屬鳳儀縣。雖然屬兩縣管轄,但兩岸百姓的日常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在子河的南岸就是喜洲商幫永昌祥大院的后圍墻,這個大院解放后曾經(jīng)是下關市委、市政府以及后來的州政協(xié)、中醫(yī)院的所在地。子河北岸的“汪家里”有多所庭院,我時常會到里面走動。
別看這條子河只是一條小河,它可是與老下關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凡是家里辦紅白喜事,或者逢年過節(jié),人們都要到小河邊的菜市場備辦副食、蔬菜、水果等必需品。菜場雖小,但各類吃食品種齊全。凡是星期天,我都會到這里選購自己喜歡吃的東西。
歷史上的子河片區(qū)與四方街緊聯(lián),是當年下關人氣最旺、最為繁華的地段。如今子河一帶已被開發(fā)商變成了“樓盤”,但過去的記憶是不會被老下關人遺忘的。
風雨滄桑天寶街
在西洱河邊上,有一條著名的天寶街,此街因有“天寶公園”而得名。園內(nèi)古木幽邃,碑石林立。迎面一座用大青石砌成,好似一座小山丘的建筑,就是著名的“大唐天寶戰(zhàn)士?!?。古墓直徑20米,高5米,墓兩旁刻有鄧子龍和郭沫若的題詩。
1996年,香港鳳凰衛(wèi)視派記者到大理來拍攝關于天寶之戰(zhàn)這段歷史的電視紀錄片,我應邀參與。那一天我?guī)е麄儊淼教鞂毠珗@,在墓前的草地上向他們介紹了這段歷史。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唐王唐玄宗派鮮于仲通率八萬大軍南征,南詔在閣羅鳳的率領下,與吐番合力反擊,唐軍全軍覆沒,死者六萬余人。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唐王朝又派云南郡都督兼侍御史,劍南留后李宓率兵七萬,加上廣府節(jié)度使何履光的三萬大軍進攻南詔。經(jīng)南詔和吐番軍的內(nèi)外夾擊,李宓部隊彈盡糧絕,加上水土不服,疾病交加,導致全軍覆沒,李宓沉江而死。兩次天寶之戰(zhàn)唐軍共死亡二十萬人。“流血成河,積尸壅水,三軍潰衄,元帥沉江”,四句話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戰(zhàn)后,南詔從道義出發(fā),同時為表閣羅鳳忠唐的決心,將陣亡將士的遺骸收集起來,祭而葬之,修筑了眼前的這座“萬人?!焙驮邙P儀地石曲村附近的“千人堆”。傳說當年西洱河一帶每到夜晚,就有鬼哭狼嚎之聲,四周群眾既害怕又不得安寧。這時云南點兵官鄧子龍寫了一首吊詩:“唐將南征以捷聞,誰憐枯骨臥黃昏?唯有蒼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卑矒崃诉@些異地的唐將,從此下關這片古戰(zhàn)場也一片安靜。
鳳凰衛(wèi)視記者聽了這段歷史后,不禁一陣唏噓,為戰(zhàn)爭中屈死者而惋惜,更為南詔王“收亡將等尸,祭而葬之,以存恩舊”的胸懷而慨嘆。隨后他們立即投入緊張的拍攝任務。之后的幾天時間里,我們還到南詔德化碑、將軍洞等有關天寶戰(zhàn)爭的地方進行精心拍攝,表示要盡最大努力,制作好這部電視片,向全世界宣傳。
在天寶公園的對面,就是下關印刷廠,當年的《大理報》以及一些書刊、雜志等印刷品都在這里印刷。當年的印刷還處于鉛與火的時代,過程十分繁復。我多次到印刷廠聯(lián)系業(yè)務,走進排字車間,只見滿屋都放著一排排鉛字,排字工人們正對著稿件,認真地尋找著一個個鉛字進行排版、組版。如果有照片,還得經(jīng)過翻拍、沖印、制版后再放入版面,按照版式設計,拼湊成報紙版面,整個版面排好,校對無誤后再送印刷車間。
走進印刷車間,一陣“嘎達嘎達”的聲音傳入我的耳底。這些機器每滾動一次只能印一張報紙,印完正面后,印刷工人又翻轉過來印反面,工作十分吃力,印刷2000份報紙,要花上5個多小時。
1988年我編了一本《大理州優(yōu)秀廣播節(jié)目選》,這本書僅有80多頁,從排字、組版、校稿、印刷到裝訂整整花了兩個多月時間。如今從寫稿、改稿、排版、發(fā)稿到制圖都可以完全用電腦操作,既方便準確,又快捷高效,真要感謝高科技帶來的福音。就讓那段鉛與火的印刷時代,載入史冊,留在人們的記憶中吧!
在天寶公園的隔壁,矗立著一幢基督教堂——下關感恩堂。據(jù)史料記載,基督教創(chuàng)立于公元元年,至今已有2018年的歷史了。早在唐朝,基督教就傳入了中國。下關基督教會始于1932年,1939年成立了下關基督自立會,目前全州擁有信徒10000多人,我兒媳就是其中之一。
2013年12月4日,我兒子的婚禮就在下關感恩堂內(nèi)舉行。二樓的整個大廳布置得莊嚴肅穆,30多位穿著潔白盛裝的教徒,在牧師的指揮和鋼琴的伴奏下,深情地唱起“贊美詩”,共祝他們喜結良緣。在小夫妻交換互帶戒指后,一部厚重的《圣經(jīng)》壓在他們緊握的雙手上,表示兩人終生共享歡樂,同度苦難,不論富貴或是貧窮都要不離不棄,白頭偕老。
這樣文明典雅的婚禮,我只在電視、電影中多次看過,如今能夠作為父輩親自參與,身臨其境,我感到十分榮幸與欣慰。相比那些不文明的鬧婚場面,這樣的婚禮更為高雅,讓人永生難忘。
振興街上品佳肴
在下關有一條古老而繁華的街道,雜貨、食館匯聚,商鋪、茶室林立,這就是有名的振興街。
在西街口屹立著三層樓的新華書店,這是我經(jīng)常光顧的地方。我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因此需要經(jīng)常借書或買書。我每隔兩三天就要到書店來,看是否有新書上架。盡管我當年每月工資只有35元,但仍會省吃儉用,掏出5~6元錢來買書。
當時新書較少,好書十分緊俏,我與書店中一位姓焦的同志關系甚好,他專管內(nèi)部書籍的發(fā)行與銷售,只要有新書、好書,他都會留下給我,尤其是古典名著、世界名著。這些好書我都會愛不釋手,肯花錢購買。天長日久,我現(xiàn)在已擁有各類圖書6000多冊,2009年還被大理州文化局、大理州圖書館授予“大理藏書家”稱號。
當聽說《毛澤東選集》要在下關發(fā)行,我清早6點鐘就趕到新華書店。這時我前面已有十多人在此等候,幸好我隨身帶了一本書,邊看書邊耐心地等待書店開門。直到8點鐘書店開門后,我終于購到了這套“紅寶書”。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認真地讀完了四卷《毛澤東選集》。
在東邊的街口上,有一家名叫“小桃園”的飯館,這里最出名的佳肴是“砂鍋魚”,這是白族傳統(tǒng)的美味食品。有一天我的幾位老同學從昆明來下關,我就帶上當年8元錢一瓶的茅臺酒,請他們到這里品味這道佳肴。對于這道佳肴的做法,我非常好奇,于是走進廚房,想一探究竟。只見廚師把幾尾活蹦亂跳的洱海鯉魚刮洗干凈后,放進白族人燒制的專門用來煮魚的土陶砂鍋里清燉。然后再加上鮮雞肉、火腿、魷魚、金鉤、冬菇、筍片、豆腐、腰花、蛋卷、豬肝等20多種配料,放在炭火上燒煮半個多小時。當砂鍋端到餐桌上時,鍋內(nèi)的魚湯還在不停地翻滾著,散發(fā)著濃郁的異香。大家不由地往鍋里一看,只見砂鍋里是一尾銀亮的魚,周圍碼著金黃的蛋卷、翠綠的青蔥、雪白的豆腐、鮮紅的火腿,五色煥然。同學們紛紛拈匙提箸,品嘗佳肴,大呼這道菜鮮美清香,十分爽口,真是色香味俱全。
正吃得高興時,老板走過來悄悄對我說,剛剛有個漁民從洱海里打到幾尾弓魚,問我是否愿意品嘗。我毫不猶豫地回答他,趕快做來。要知道這弓魚可是洱海最著名的特產(chǎn)啊!由于它能以嘴銜尾,躍出水面,形象如弓而得名。弓魚喜逆水而上游,決不回頭,游不上去就弓著腰射向前面,以致能沿著蒼山十八溪逆游而上。
懷著好奇心,我再次走進廚房。只見廚師拿著10多條體形不大,每條重2~4兩的弓魚刮洗后,放進鍋內(nèi)煮,不一會就端上了桌。弓魚吃起來肉質(zhì)嫩軟而細膩,籽多、刺少、苦膽小,其味香甜鮮美。難怪明代學者楊慎贊之為“魚魁”,清代學者師范曾為它吟下“內(nèi)腹含瓊膏,圓脊媚春酒”的動人詩句。
這頓飯大約花了我近一個月的工資,但我感到非常值。像這樣讓人大飽眼福和口福的機遇不是很多,尤其要吃上弓魚那可是千載難逢呵!
在往回走的路上,傳來了一陣慷慨激昂的說書聲。我循聲抬頭一看,發(fā)現(xiàn)這聲音是從我初中時一位龐姓同學家開的茶室里傳來的。于是我提議在酒足飯飽之余,不妨去這家茶室喝點茶,聽聽評書。大家興高采烈地邁進了茶室,我叫老板給每人端上一杯蓋碗茶,并要了兩盤瓜子,邊品茶,邊聽評書。直到《說岳全傳》講完,我們才依依不舍地離開,回住地休息。
我們的住宿地點振興旅社就在離茶室20米的地方。當年的振興旅社,門面雖小,但里面布局嚴謹,清凈整潔。前院是住宿區(qū),后院還有一個馬廄,接待來往的馬幫人員。我在的州水工隊,當年因沒有職工宿舍,就向振興旅社簽約,讓沒有住房的職工暫時住在這里,每晚住宿費5角,一個月結一次賬。我們有三位職工住在這里4個多月,直到單位建房后,才搬出振興旅社。
鴛浦街內(nèi)牽紅線
從振興街口橫穿過人民路,就來到了鴛浦街。當年的鴛浦街與并排的紫云街,是下關地區(qū)最繁華的兩條商業(yè)街。這里商鋪云集,服裝店、家具店、小食店、縫紉店一應俱全,特別是家庭用的鍋、碗、瓢、盤以及婦女用的針頭線腦應有盡有。外地人到大理購買貨物,首選的就是這兩條街。在鴛浦街上,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街的中段有一口“玉龍井”。井水清澈,過路行人口渴了就在這里喝上一勺水,頓時干渴全消。當年因沒有汽水、棒冰之類解暑消渴的冷飲,在這里喝口井水就可解除疲乏。我記得關于玉龍井還流傳著一副對聯(lián)“天生玉龍身長七五”,將下關的天生橋、玉龍井、生(身)長村、七五村四個地點聯(lián)系起來,十分形象巧妙。上聯(lián)出來后,難倒了許多人,至今也沒有理想的下聯(lián),可算是一副絕對了!
當年我從事水利建設,在賓川海稍、花橋,巍山福慶和劍川金華的大中型水庫都灑下過汗水,也在云龍和永平、南澗的山區(qū)留下過足跡。長期翻山跨水,我的衣服、褲子經(jīng)常磨破,布票又十分緊張,不能買新衣,只能穿補丁衣褲。那一天,我拿著一條被磨破的褲子,走進鴛浦街中段的一家縫紉鋪。這家店鋪的主人十分賢惠,翻著褲子對我說:“左邊的膝蓋破了必定要縫補,你看右邊的也磨得差不多了,要不要我找相同的布料,以相同的尺寸,把兩邊都補上,這樣看起來既美觀又適用?!蔽伊⒓赐饬?,就坐在那兒邊等邊與她拉家常。不到半小時褲子就縫好,我很滿意地離開了店鋪。一個多月后,我的衣領壞了,又找到她家,她很快為我換了一個衣領。這次碰到她的女兒走出來,我一看,發(fā)現(xiàn)她長得溫柔漂亮。她母親見我是熟人,就悄悄地對我說,女兒也到談婚論嫁的年齡了,至今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對象。我把這件事情記在心上,回到單位一想,我們局里不是有一位姓田的小車駕駛員從部隊轉業(yè)回來后一直沒有女朋友嗎?這位年輕人工作積極,為人誠懇,于是我就把這個姓陳的姑娘介紹給了他。兩人經(jīng)過一年多的相處,彼此都很滿意,終于走進了婚姻的殿堂。我在單位上還主持了他們的婚禮。
關平路里訪名醫(yī)
從鴛浦街、紫云街往北走,就到了關平路,顧名思義就是“下關平安之路”。在這條路上,有一家著名的“保元堂”藥鋪,門前掛著一副對聯(lián):“保壽延齡醫(yī)宗仁術,元培正本藥獻丹心。”這家店的主人就是著名的白族胃病專家段洪光。
提起我和段洪光醫(yī)生的相識,那是在1970年,那時他還在太和老家行醫(yī)。當年太和村要建一個廣播室,需要收擴音機、喇叭、話筒等器材。有一天楊慶龍帶著段醫(yī)生來找我?guī)兔◤V播室。當年我在廣播辦公室工作,管理著全州廣播器材,雖然器材很緊張,但我還是想辦法滿足了他的要求,村里很快建起廣播室,廣播的聲音響徹全村。段醫(yī)生對我十分感激,我倆也就此結下了友誼。隨后他離開太和,在關平路開了這家藥鋪。我經(jīng)常到他那里,有時是為朋友訪藥,有時是與他拉家常,我們相處得十分融洽。
在我與他相處的40多年中,我對他的醫(yī)術和為人都有十分深刻和全面的了解。他出生于1918年2月,至今已整整100歲。他的祖父、父親早在1920年就在老家太和村建了個中藥鋪,他從小就受到中醫(yī)的熏陶。1937年,29歲的他考取了當時中國唯一的中醫(yī)高等學府——天津國醫(yī)函授學校。經(jīng)過兩年的系統(tǒng)學習,他順利畢業(yè)。在龍云的救命恩人包文彩的推薦下,段洪光到當時的云南省主席龍云家做私人保健醫(yī)生,隨后在昆明崇仁街開了保元堂診所。國民政府駐蘇聯(lián)大使、大理籍人士楊杰先生還為他題寫匾額,同時還為其書寫了“塔映海中如玉筆,峰橫云外似鐵成”的對聯(lián)。
段洪光醫(yī)生最擅長的是治胃病,在大理乃至整個云南地區(qū)都赫赫有名,被稱為胃病專家,美、英、日等國和港澳臺地區(qū)的患者都慕名前來找他求醫(yī)問藥,一時間蜚聲中外。
段老醫(yī)生不僅醫(yī)術高超,而且醫(yī)德高尚,樂于助人。1986年11月,他應邀到成都軍區(qū)給部隊領導和兩百多位戰(zhàn)士治病。當他聽說參加自衛(wèi)反擊戰(zhàn)的戰(zhàn)士們由于長期在“貓耳洞”內(nèi),患上風濕病、胃病時,他不顧70多歲的高齡,帶著全家人攀上蒼山挖中草藥,并夜以繼日地研制藥劑。他把親自研制的兩百多副藥交給兒媳送往前線,同時還把價值一萬多元的“風濕靈”“潰瘍靈”送給部隊。我立即將這一消息寫成新聞,并被多家報社刊登。
1983年,時任國家衛(wèi)生部部長的崔月梨來訪大理時,親自為段洪光題詞:“為患者著想的好大夫,繼承和發(fā)揚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模范中醫(yī)工作者?!痹谒鹟00歲生日來臨前,我詳細地采訪了他,撰寫了《百歲名醫(yī)段洪光》一文,發(fā)表在《白族》2017年第3期上。我拿著雜志,來到關平路保元堂,一句一句讀給他聽,他萬分高興,同時告誡兒孫們要牢記習總書記的教導,弘揚傳承好中醫(yī)事業(yè),為患者獻出懸壺濟世的丹心。
從保元堂向南走100米就是大理州血吸蟲病防治所。過去,大理州是血吸蟲病的重災區(qū),血吸蟲病會嚴重損害人體健康,甚至引發(fā)死亡,導致農(nóng)村勞動力喪失,田園荒蕪,滿目瘡痍,如同黑色風暴過境,帶給人類一場浩劫和災難。當年在大理地區(qū)還流傳著“人死無人抬,家家哭聲哀,屋倒田地荒,親戚不往來,有女嫁不出,有兒娶不來”的民謠,令人悲慟。
為了廣泛宣傳血吸蟲病的防護、治理知識,展示我州血防戰(zhàn)士的工作和風采,加強對血防工作的重視。1992年初,我應血防所之邀,編撰和拍攝一部《情系白州送瘟神》的電視專題片。在我寫好腳本后,又與血防所的同志一道踏遍瀾滄江畔、哀牢山區(qū),穿行于蒼洱之濱的田野、農(nóng)莊,拍攝群眾消滅釘螺、挖溝切流、防病治病、參加宣傳講座等動人場景。經(jīng)過五個多月的拍攝、配音、制作,紀錄片于同年6月份在大理電視臺播出,并制成光盤,廣泛宣傳了全州各族人民防治和消滅血吸蟲病取得的成績。
建設路上結情緣
建設路是如今下關市區(qū)最寬闊的路之一。可是在20世紀60年代,建設路卻是一條塵土飛揚、房屋稀少的道路?,F(xiàn)在的金沙林堪一帶原來是荒地和水塘,南詔賓館則是原來的鶴慶會館。建設路的西面矗立著一幢三層高的下關飯店。說起該飯店還真與我有緣。當年的黨代會、人代會、政協(xié)會的食宿都在這里。我負責會議的廣播宣傳,早、中、晚都在飯店的廣播室進行宣傳報道。這樣一來二去就結識了飯店的一位女服務員。后來我倆經(jīng)過多年的相處,相知相愛,終于在1976年喜結良緣。
l978年7月29日晚,妻子臨產(chǎn),我立即將她送往市醫(yī)院。當年的市醫(yī)院就在下關飯店隔壁,條件十分簡陋。前面是兩層高的樓房作為門診和看病室,后面的住院部僅有6~7間平房。妻子在第二天早上生下兒子后就住進了婦產(chǎn)室。這間不足20平方米的房間內(nèi),放著10張高低床。妻子被安排在上床,我一個男人在里面招呼,十分不方便。
為了照顧好愛人和小孩,我只好打電話回鳳儀,請母親來幫忙。當時的郵電局就坐落在建設路口。要打長途電話,首先得掛號,等值機員把對方聯(lián)系上,叫到電話機旁才能通話。打一個電話有時得等半個多小時,有的時候信號不好,還得大聲呼喊,幸好每部電話都有一間小房,互相才不干擾。
在市醫(yī)院旁就是下關當時最大的單位——下關總站了,開往昆明和各縣的班車都從這里始發(fā)。當時開往昆明的班車是一天兩趟,票價6元,需要兩天才能到達。第一天住南華或楚雄,第二天下午4點多鐘才到達昆明。開往各縣的班車,有的縣是一天一趟,有的是兩天才開一趟。
1960年我考取昆明水利學校,家中只給了20元錢,頭天就得坐小馬車到下關買票和住宿,第二天早上8點鐘上車,到達南華已是下午5點多鐘了。我在南華住了5角錢的旅社,吃了3角錢的晚餐,第二天下午4點多鐘終于到達昆明。幸好校址就在昆明西站,使我免于奔波。我去學校報到后還剩10多元錢作為學習、生活用品費??梢姰敃r的生活是多么簡樸拮據(jù)!
人民街上傾心血
在下關鎮(zhèn),有一條現(xiàn)今在市區(qū)街道名錄中已找不到原名稱的街道,但它曾是大理的政治、經(jīng)濟、商貿(mào)和文化娛樂中心,在大理下關乃至滇西歷史上輝煌一時,為大理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發(fā)揮過重大作用,它就是下關仁民街。此街后來改為人民街,從南至北,貫穿下關城區(qū),南起南華街口,與振興街、鴛浦街交匯,往南直通滇緬公路,北至下關新橋,與蒼山路交匯,直通滇藏公路。
當初建街道時,由大理“喜洲商幫”錫慶祥商號創(chuàng)始人董澄龍先生之子董仁民先生捐款資助,故以其命名為仁民街。此街以衡和、復春和、錫慶祥、萬通、義順昌、述德廬、鴻興號、遠盛昌、元春茂、福順昌、永盛興為代表的白族民居建筑,無論從美學角度,還是從設計布局、建筑格調(diào)、工藝質(zhì)量和實用價值等方面審視,都可稱下關第一街。
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后,大理地區(qū)的主要黨政機關都設在仁民路上。它集中了中共大理地委各部門及州人委所屬的州財政局、民政局、輕工局、交通局、紡織局、文教局、衛(wèi)生局、農(nóng)牧局等十多個單位。當年我在的廣播辦公室就在文教局和衛(wèi)生局之間。辦公室前面是一塊籃球場,當年每個局只有1~2間辦公室,職工也僅有8~10人,我們廣播辦公室只有6個職工。
在我們辦公的老地委會上面,就是州禮堂。1956年11月22日,除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大會在師部廣場舉行外,其他一切會議都在這里舉行。州禮堂因“文化大革命”被毀,后又重新修復,改為新州禮堂。1969年大理州革命委員會成立后,要召開全州“第一屆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54軍軍代表領著我們幾個年輕人沖洗禮堂,安排座位,同時為代表端茶送水。
1973年4月20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大寨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到大理,在州禮堂作報告,講大寨的經(jīng)驗。上級派我負責現(xiàn)場廣播音響。周圍警戒森嚴,我在二樓的廣播室內(nèi)除轉播好他的報告外,還錄下了他的講話全文,后又復制成錄音帶送往全州各縣學習。
當年在下關有兩座電影院,除下關電影院外,還有州禮堂作為電影放映的場地。記得當年看一場電影十分困難,國產(chǎn)片處于蕭條狀態(tài),最走紅的是朝鮮的《賣花姑娘》《金姬與銀姬的命運》《摘蘋果的時候》,這些影片在下關城轟動一時,真是一票難求。我的親戚朋友從鳳儀、大理趕來紛紛要票。當時每張票僅1角5分錢,我想方設法地讓他們看上電影。
在老地委會對面,有個小禮堂長期空閑。當年革委會生產(chǎn)組讓我組織、參與建設大理州三電廠,我從各單位借調(diào)了十多位無線電專業(yè)的同志。帶他們到昆明無線電廠學習回來后,我們就在小禮堂內(nèi)生產(chǎn)收擴音機、四速唱機等廣播器材。我就住在旁邊的小平房里,一邊負責全州的廣播網(wǎng)普及,一邊管理三電廠工作,用盡千方百計地生產(chǎn)更多的廣播器材,滿足全州廣播網(wǎng)的建設。
我就在小禮堂周圍工作了8年時間。1986年結婚時,我也只有10多平方米的平房。記得當時辦喜事發(fā)請柬要分兩種:一種是請茶點,一般是邀請單位的同事和朋友,單位里每人拼上3~5角錢,買上臉盆或生活用具送給新人,有的則送上一本《毛澤東選集》或筆記本;如果是關系比較親近的家屬、親人,就必須請他們吃便飯。當年肉食要憑肉票購買,每月每人只有一斤肉票。我節(jié)省了半年的肉票,又和愛人托好友從冷凍廠搞到點豬下水,在老家鳳儀請了六桌客。每位客人送了兩元錢和1斤糧票的賀禮。我當時僅收了人民幣150元和60斤糧票,就辦完了終身大事。相比現(xiàn)在的大操大辦,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隨著廣播事業(yè)的發(fā)展,州政府在198l年撥款6萬元,讓我們在礦山救護隊的地基上建蓋單位辦公樓和職工宿舍。這個位置就是現(xiàn)在的人民南路15號。當年單位派我負責基建,由滿江基建隊施工,在5個多月的時間里,蓋起了一幢600平方米的三層樓房,僅用資金5.8萬元。房子建好后,周圍都是一片農(nóng)田和果園,進出十分不便。當年的州醫(yī)院周圍還是一片農(nóng)田。但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fā)展,如今的人民南路,道路寬敞、高樓林立、商鋪云集,幼兒園、學校、醫(yī)院、干休所、旅社、菜場都一應俱全,滿足了市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需求。
我就在這條全長近兩公里的人民路上,整整生活、學習、工作了三十多個春秋。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能輕易地勾起我曾經(jīng)的回憶。如今,人民路上的許多建筑都面臨或經(jīng)歷著拆遷、改造,我只能無數(shù)次在腦海里回想它們曾經(jīng)的模樣和我與它們曾發(fā)生的故事。
在下關生活、工作的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里,我的足跡還遍及西大街、文明街、興盛路、吉昌路、萬花路等街道。下關的每條老街,都折射著時代的變遷和發(fā)展。除去歷史的硝煙,抹去古舊的痕跡,迎來新城的朝暉。相信經(jīng)過幾代人的勤奮努力,下關的街道布局將更加合理,功能將更加齊全,環(huán)境也會更加優(yōu)美潔凈,讓居住在這里的人們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康!
編輯手記:
一個城市的老街道和老建筑體現(xiàn)著一個城市過去的面貌和承載的精神,而人與城市的關系,也依靠著街道和建筑聯(lián)系著。本期作者郭鋒老師,通過自己在下關城生活、工作了近六十年的經(jīng)歷,向我們講述下關代表性老街道和老建筑的變遷歷史,與我們分享他與這些老街居民發(fā)生的點滴故事。無論是與父親一起走過的龍尾街,還是與老同學品味佳肴的振興街,與妻子相識相知的建設路,又或是自己曾經(jīng)灑下過汗水的人民街……每一條街道、每一處建筑都記錄著作者曾經(jīng)的故事,盛放著他深厚的感情。歲月流轉,城市變遷,記憶漫漶,但那些屬于老街道的歷史文化,那些人們過去的生活方式,那些讓人無法忘卻的感情,始終會停留在記憶深處,照亮著生命,溫暖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