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葆華
(青海省人民醫(yī)院,青海 西寧 810007)
肝膽管結石又稱肝內膽管結石,指左右肝管匯合部以上各分支膽管內的結石,可表現(xiàn)為肝區(qū)及胸背部脹痛不適,如發(fā)生梗阻和繼發(fā)感染則可出現(xiàn)寒戰(zhàn)高熱,甚至可出現(xiàn)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表現(xiàn),嚴重者可引起肝膽管癌、膽汁性肝硬化及門脈高壓癥,已成為良性膽道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1]。研究表明,肝膽管結石在西方國家較為少見,在亞洲的發(fā)病率較高,中國內地發(fā)病率高達30%以上,已成為臨床常見疾病之一[2]。目前,現(xiàn)代西醫(yī)治療肝膽管結石以手術干預為主要方式,但術后常因膽汁引流不暢而反復發(fā)作,臨床療效欠佳[3]。祖國醫(yī)學在治療肝膽管結石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認為該病屬“脅痛”“腹痛”“結胸”等范疇,其病位在肝膽,病機為肝失疏泄,膽失通降,濕熱壅阻,肝膽濕熱互結,蘊久而成石[4-5],臨床治療應以疏肝利膽、清熱利濕為主。2015年3月—2016年10月,筆者觀察了三聯(lián)消石法治療肝膽管結石療效及對血清CRP、LTB4及PCT水平的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上述時期收治的肝膽管結石患者80例,均符合《中西醫(yī)臨床外科學》[6]和《中醫(yī)病癥診療全書》[7]擬定標準。①主癥:脅腕隱痛、脹痛或竄痛或脅腕劇痛,持續(xù)不解或脅肋隱痛,悠悠不休,腹脹、惡心嘔吐,厭油、噯氣、舌苔薄白或微黃,舌苔黃膩,苔黃而燥,舌紅少苔,脈弦或弦滑數(shù);②次癥:目赤或目黃、身黃、小便黃赤,納差、發(fā)熱惡寒,口苦,大便溏、秘。以上主癥具備2項,次癥至少具備1項即可診斷。且均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膽道外科組編著的《中國肝膽管結石病診斷治療指南》[8]的相關標準:①反復發(fā)作性右上腹脹痛、畏寒、高熱史;②彩超顯示肝膽管擴張,內有強光團伴聲影;③經(jīng)皮肝穿刺膽管造影或經(jīng)十二指腸纖維內窺鏡逆行胰膽管造影顯示膽管狹窄與擴張病變,擴張膽管內有大小不一結石影。具有第1~2項可診斷,兼有第3項可確診?;颊吣挲g20~75歲,均符合肝膽管結石中醫(yī)、西醫(yī)診斷標準,經(jīng)患者或者監(jiān)護人知情同意;排除合并急性胰腺炎、或膽石癥急性發(fā)作者,妊娠或者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者,嚴重的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tǒng)疾病及精神病史者。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40例,男14例,女26例;年齡20~75(45.3±11.5)歲;體質量指數(shù)22.4~26.5(23.2±2.4)kg/m2;病程1~6(3.5±0.9)年;伴有膽囊結石25例。觀察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齡21~74(43.5±10.4)歲;體質量指數(shù)22.3~26.5(23.3±2.7)kg/m2;病程1~6(3.4±0.7)年;伴有膽囊結石27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均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于常規(guī)治療(護肝、抗感染、營養(yǎng)支持)基礎上給予復方大柴胡湯治療,基本組方:柴胡15g、黃芩10g、白芍10g、法半夏10g、枳殼10g、茵陳10g、梔子10g、大黃6g(后下)、姜黃10g,1劑/d,水煎取汁200mL,于早晚各服100mL,連續(xù)服用4周為1個療程。觀察組給予三聯(lián)消石法治療:①先予補氣健脾中藥以正其本,提高患者機體免疫力,基本組方:黃芪15g、黨參15g、白術15g、肉桂10g、吳茱萸15g、附子6g、補骨脂10g,水煎服,每日1劑,連續(xù)2周。②2周后,再予疏肝排石中藥以治其標,每日1劑,連續(xù)4周。③同時配合電針治療:選擇肝俞、膽俞、脾俞、期門、章門、梁門、曰月、陽陵泉;每次治療留針15~30min,隔日1次;輔以推拿肝膽俞穴,產(chǎn)生按摩肝膽、消炎利濕的效應,推拿手法宜和緩,隔日1次,4周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中醫(yī)證候積分:分別于治療前后進行中醫(yī)證候積分評估。②炎性因子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采取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CRP、LTB4及PCT水平。③臨床療效:治療后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9]對2組療效進行評估,臨床痊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者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中醫(y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且<95%;有效:中醫(yī)臨床、體征有所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且<70%;無效:中醫(yī)臨床、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基本痊愈+顯效+有效為總有效。④不良反應:記錄2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2.1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2組治療前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評分均顯著降低(P均<0.05),且觀察組中醫(yī)證候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2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2組治療前CRP、LTB4及PCT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2組治療后CRP、LTB4及PCT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均<0.05),且觀察組CRP、LTB4及PCT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2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療效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2.4 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近年來肝膽結石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發(fā)病年齡也逐漸降低。該病的發(fā)生涉及多種因素,與膽管感染、膽固醇與膽汁酸濃度比例、膽管梗阻及膽總管擴張形成的相對梗阻、營養(yǎng)不良等因素密切相關[10-11]。肝膽管結石多為長期性的慢性炎癥,合并其他感染時可有急性發(fā)作,其基本病理改變?yōu)槟懝芄W?、膽管感染和肝實質的破壞。長期炎癥刺激可使肝膽管黏膜呈乳突樣增生,導致受累區(qū)域的肝膽管擴張及膽管狹窄,引起梗阻區(qū)域膽汁外溢,進而長期刺激肝細胞,引起肝實質的損害[12]。同時,因長期炎癥性刺激,肝膽結石多并存不同程度的肝膽管狹窄,均為引起結石和復發(fā)的重要因素[13]。此外,肝膽管結石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升高,而CRP、LTB4及PCT均為機體重要炎性因子,其水平升高在肝膽管結石損傷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肝膽管結石病位在肝膽,肝為剛臟,性喜條達,主疏泄;膽附于肝,內藏膽汁,膽汁乃肝之余氣所化,肝膽互為表里,在生理上相輔相成,在病理上相互關聯(lián)。中醫(yī)理論認為,病理因素(情志郁結、飲食失調或外感六淫)作用下,肝失調達,氣機郁滯,失于疏泄,膽汁淤滯,淤而化熱,濕熱煎熬膽汁成石[14]。肝屬木,脾屬土,木克土,肝脾互為影響,而肝氣郁滯,氣郁化熱,可影響脾胃運化功能[15]。脾胃為人體全身氣機之樞紐,維持全身氣機升降有序,外感內傷因素影響下,脾失運化,導致濕熱瘀滯,內生有形之邪?!督饏T要略》指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肝病患者常兼有脾病,肝氣郁滯與脾胃虛弱并見,為本虛標實之癥,治肝之時常兼健脾,即為肝病實脾。本研究的三聯(lián)消石法中,先以健脾補氣之中藥固本,再以復方大柴胡湯疏肝清熱利膽,促進結石排除,同時配合穴位治療和推拿方法,穴位主要選擇足太陽膀胱經(jīng)(肝膽俞穴)及足少陽膽經(jīng)穴位(日月、陽陵泉),足厥陰肝經(jīng)(期門、太沖)為主,肝膽俞穴為臟腑氣機匯聚之穴,期門為肝之募穴,陽陵泉取“合治內腑”之法,諸穴合用可起到疏肝利膽、調理氣機的作用。大柴胡湯為張仲景《傷寒論》少陽、陽明并病主方,此方由小柴胡湯、小承氣湯化裁而成,具有和解少陽、內瀉熱結之功,主治外有少陽之邪、內有陽明熱結腑實,發(fā)揮疏肝理氣、清熱利膽之效?!傲酝橛谩薄澳憵庖越禐轫槨?,膽氣通調則膽汁隨順下行,膽氣下降,膽腑清寧,不致上逆為患。方中,柴胡舒達少陽氣機,祛邪外出兼有養(yǎng)肝陰之效,土生木,故養(yǎng)肝定能顧護脾胃;黃芩清肝膽之熱;大黃可活血化瘀、利膽通腑,可使血行流暢,膽道通暢,而又能清熱解毒,瀉肝膽火,利膽通腑以開邪熱下行之路;法半夏燥濕,恢復脾胃納運升降功能,枳殼行氣破滯除痞,與大黃同用,可增強利膽退黃的作用;茵陳、梔子利濕退黃,姜黃有活血行氣止痛之功,均可增加清利肝膽的功效。而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柴胡具有明顯抗炎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柴胡皂苷又有較好的抗肝損傷、降轉氨酶作用,且可使膽汁排出量增加,使膽汁中膽酸、膽色素和膽固醇濃度降低;黃芩具有利膽保肝作用,其有效成分對四氯化碳所引起的肝損傷有明顯保肝作用,也能使膽汁排泄量增強,另外還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白芍具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作用,對免疫應答也有調節(jié)作用;法半夏、枳殼可促進膽汁分泌,可調節(jié)奧狄氏括約肌張力,也具有一定抗炎效果[16-17]。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治療后中醫(yī)證候評分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中醫(yī)證候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2組治療后CRP、LTB4及PCT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CRP、LTB4及PCT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三聯(lián)消石法治療肝膽管結石療效肯定,并可減輕機體炎性反應,臨床應用安全。
[1] 何小東,劉喬飛. 肝膽管結石病的診斷與治療[J]. 中華消化外科雜志,2015,14(4):275-279
[2] 雷正明,溫劍,付文廣,等. 單個醫(yī)院30年2359例肝膽管結石患者臨床特征的變遷[J]. 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14,20(2):86-88
[3] 田學昌. 膽管鏡聯(lián)合腹腔鏡治療肝膽管結石療效分析[J]. 中國冶金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4,31(6):678-679
[4] 陳秋源,鐘小生,譚志健,等. 梗阻性黃疸的中西醫(yī)治療進展[J]. 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25(2):221-225
[5] 劉名揚,于慶生,梁久銀,等. 膽石癥從肝論治評述[J].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6,35(1):93-96
[6] 韋緒懷. 中西醫(yī)臨床外科學[M].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6,610
[7] 韓冰. 中醫(yī)病證診療全書[M]. 天津:津科技出版社,1999,354
[8] 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膽道外科組. 中國肝膽管結石病診斷治療指南[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
[9]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 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879
[10] 李濤,崔龍,王港,等. 全腹腔鏡膽囊肝管型皮下通道治療肝內膽管結石11例[J]. 北京大學學報:醫(yī)學報,2016,48(5):915-918
[11] 吳建平. 脂肪肝與膽結石的發(fā)病機制與發(fā)病因素的分析[J].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6(81):51
[12] 陳永芳,吳戰(zhàn)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并發(fā)膽固醇性膽結石的發(fā)病機制及危險因素[J]. 臨床肝膽病雜志, 2013,29(12):952-955
[13]GuanT,FangC,MoZ.Long-termoutcomesofhepatectomyforbilateralhepatolithiasiswiththree-dimensionalreconstruction:Apropensityscorematchinganalysis[J].JLaparoendoscAdvSurgTechA,2016,26(9):680-688
[14] 王偉,陳翰翰. 膽石癥的中醫(yī)辨證用藥探析[J]. 黑龍江中醫(yī)藥,2014,43(5):21-22
[15] 周冬平,羅慧麟. 龍膽瀉肝湯加味茵陳治療膽石癥術后黃疸臨床療效觀察[J]. 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15,15(10):24-26
[16] 楊丹丹. 大柴胡湯加減治療急性膽囊炎膽石癥臨床療效觀察[J]. 大家健康,2016,10(5):77-78
[17] 繆輝來,林木生,張利強,等. 加味大柴胡湯對阻塞性黃疸大鼠膽汁酸代謝的影響及機制[J]. 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06,23(8):934-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