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躍東+蔣國林
一、聚焦課題,感知整體
師:在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有一位作家,她被魯迅稱為——(課件出示:蕭紅——“當今最有前途的女作家”)這個“當今”指上世紀30年代。這個當今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寫了一本書,叫作——
生:《呼蘭河傳》。
師:都知道,但我還是要補充一句。(課件出示:《呼蘭河傳》——“回憶式文學的巔峰之作”)有人把它稱作是“回憶式文學的巔峰之作”,什么叫巔峰之作?
生:寫得最好的。
師:最好的,最上面的,對不對?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課文就是選自這本《呼蘭河傳》的第三章。編者把它編在了教材里,然后給它取了個題目——
(師指板書,生讀:祖父的園子。)
師:在這本書當中,它僅僅是一段話。但編到了教材里后,我們的編者給它加了個名字叫《祖父的園子》。有的教材里面題目不一樣,比如說,江蘇的教材叫《我和祖父的園子》。我在想,編者可以給它取題目,我們也能給它取取題目。我的要求很簡單,只要半個題目就可以了。(課件出示: 的園子)下面請大家再快速瀏覽一遍課文,如果要你來給它取題目,你打算取什么?
(生瀏覽課文并陸陸續(xù)續(xù)舉起手來)
師:有同學還在思考,來,你先說說看。
生:自由的園子。
師:為什么?
生:因為整篇文章第1~3自然段寫的是昆蟲和樹,第4~15自然段寫“我”在園子里,第16~17自然段寫的是園子里的一切,“我”睡著了是第18~20自然段。所以呢,我覺得整篇文章都在寫她的這一份快樂和自由。
師:你一開始說“自由”,后來說“快樂”和“自由”,其實快樂和自由是有關系的,是吧?自由了才——
生:快樂。
師:我把這一個詞寫到黑板上。我覺得你們特別的棒,才讀課文就知道這篇文章里面主要是寫什么的。(板書:自由)
師:其實,給文章取題目,有很多種方法。比如說,我們可以按照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按照它主要寫什么內容給它取題目。剛才這位同學說的“自由”,文章里面有這個詞,對不對?在哪里呀?把它圈一圈好嗎?
(生找圈“自由”)
師:抓住一段文字當中的關鍵的詞語,甚至是句子,也能給課文取題目。明白了嗎?
(生點頭)
師:好,抓關鍵詞句,剛才抓住了“自由”,你們有沒有意見?
生:沒有。
師:感覺這篇文章從頭到尾好像都跟自由有關系,是吧?好像還有不同意見。
生:我有點意見,因為課文里有一些不是寫自由的,一開始是在寫園子里的東西是怎么樣的,這和自由沒有關系。
師:我知道你的意思,就是前面寫的這一些好像跟自由沒有什么關系,就是寫了里面的一些動物。作者是怎樣寫這些動物的?
生:主要寫了這些動物的外形和動作。
生:我對他的話有意見,因為這里作者寫了很多動物,像蜜蜂、蝴蝶、青蛙、螞蚱,還有白云一類的,它們都是自由悠閑的代表,所以可以看出作者小時候的自由。
師:還是覺得“自由”這個詞能夠把這篇文章所寫的內容做一個概括的,對吧?
生:第17自然段,她說要怎樣就怎樣,都是自由的。說明這些小動物都是自由的。
師:看來這句話很重要。我們就可以抓住這句話,抓住這個詞,來給文章取個題目,對不對?既然這個詞很重要,那我們就來研究一下這個詞。
【評析:閱讀是對話的過程。周老師尊重文本但不拘泥于文本,他從編者取題的意圖入手,讓學生嘗試“我的意圖”,“讓學于生”。在初讀的基礎上,用抓關鍵詞句的方法為文章取題,使其成為整體感知的一個抓手,也為更深入了解“編者意圖”制造沖突,為體會編者取題為《祖父的園子》的奧妙埋下伏筆。】
二、聚焦表達,體會自由
師:你能不能用課文當中的一句話說說什么是自由?
生: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
師:你們太厲害了!來,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出示: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注意啊,這是課文當中的一句對自由的描述,讀的時候想想要怎么讀。
(生讀)
師:哎,我覺得讀得有點自由了,我們再來一次好不好?
(生讀)
師:你們有沒有過這種自由的狀態(tài)???
生:有時候,在出去玩或者旅游的時候,在外面住上一段時間,就覺得特別無憂無慮,只想著接下來要去哪玩,怎么玩。
師:在心情放松的情況下非常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我們來看看,祖父的園子哪些東西是自由的,拿支筆畫一畫。
(生找畫)
師:好,我們來說一說。這位女同學,你來說。
生:我覺得自由的是“我”,還有祖父,還有里面所有的小動物和植物。
師:被你一個人說光了。你的意思就是,一切都是自由的。那你們看看,文章里面有幾個段落,寫園子里的這些物、人,都寫得特別的好。我們讀完這篇文章,發(fā)現這些段落一下子就跳出來了,就感覺寫得特別好,有沒有?
生:第17自然段中,說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她這樣子寫就把那些植物寫得像人一樣,有了自己的想法。
師:嗯,她說的是這些動物和植物是自由的,對吧?(課件出示: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你們先讀讀看,這一段讀了之后有什么感覺,我們等下來交流交流。
(生讀)
生:我感覺這些植物的生長都是自由的,它們都富有endprint
靈性。
師:這是你的感受。
生:這段話并沒有用什么好的詞語,就是很平常的一段話。
師:嗯,沒好詞語。那你的意思就是她寫得不好了?
(生笑)
生:雖然沒有好詞語,但表現出很自由,如果你加了很多好詞語,也不會覺得很自由。
師:她的目的就是要把自由給寫出來,是吧?你看,我們說自由就是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這一段,就是圍繞這兩句話在寫的。
生:我認為她寫得很自然,不拘束。
師:對呀,孩子們,我覺得你們的感受和我一樣。倭瓜愿意爬上架——
生:就爬上架。
師:愿意爬上房——
生:就爬上房。
師:黃瓜愿意開一朵花——
生:就開一朵花。
師:愿意結一個瓜——
生:就結一個瓜。
師:這一段就是按照上面
這種格式來寫的。她總是用“愿意……就……”“愿意……就……”,有多少個“愿意……就……”?。?/p>
生:7個。
師:對,有7個。讀起來特別有意思,是吧?我們再來試一試。
(師生合作讀)
師:連續(xù)出現了7個,在不斷反復的過程當中,讓我們感受到,這些東西都是——
生:自由的。
師:其實,像這一段話,周老師也寫了一段,我感覺意思也差不多。(課件出示:倭瓜有的爬上了架,有的爬上了房。黃瓜有的開了花,有的沒有開花,有的結了瓜,有的沒有結瓜。玉米長得很高很高,好像要長到天上去了。)
生:老師寫的這一段和她
寫的這一段比起來,就是不悠然,不自由。
師:你的感覺很準確。我感覺我這段寫得也挺好的,很簡潔,字數還少了。是不是?
生:我覺得還是作者寫得好,我覺得老師寫的這一段不是很自然的。但是,作者這一段很自然,有一種真實感。
生:我也覺得是作者寫得好,因為作者寫出了它們有很多選擇,悠然自得。老師寫的這一段,它們的選擇性很少。比如倭瓜,有的只能爬上房,有的只能爬上架。書中寫了倭瓜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通過這個“愿意”顯得悠然,自由自在,想怎樣就怎樣。
師:是的,是它們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對吧?“愿意”這個詞你覺得特別有意思。好,同學們,剛才我們已經感受到了,園中的這些動物植物都是很自由的。我又在想,園中的這些動植物那么自由,它們?yōu)槭裁茨苣敲醋杂桑?/p>
生:因為作者當時的心情是非常好的,她特別快樂。她就是用了借景抒情的寫法。如果她當時的心情很差,很低落的話,就覺得這些植物沒有那種活躍感了。
師:你把我想說的話都說了。這些動物植物自由,歸根到底是“我”自由。因為“我”自由,“我”借著這個景來抒這個情。我們難過的時候看什么都是難過的,高興的時候看什么都——
生:高興。
師:就是這個道理。課文當中有沒有寫“我”自由?
生:有。
師:剛才作者用了不斷反復的方法寫植物。(板書:反復)如何寫“我”自由,你們從課文中找找看。
生:第13自然段。
師:這一自然段寫得很自由,你們體會到了,是吧?來看這一段。
(師課件出示)
……一抬頭,看見一個黃瓜長大了,我跑過去摘下來,吃黃瓜去了。黃瓜還沒有吃完,我又看見一只大蜻蜓從旁邊飛過,丟下黃瓜追蜻蜓了。蜻蜓飛得那么快,哪里會追得上?好在也沒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著蜻蜓跑幾步就又去做別的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個綠螞蚱,把螞蚱腿用線綁上,綁了一會兒,線頭上只拴著一條腿,螞蚱不見了。玩膩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亂鬧一陣。……
師:同樣是寫自由,對于園中的動物植物她用了反復的寫法。讀了以后是不是覺得也很自由?但她寫得又不一樣,你說說看哪里不一樣。
生:因為她在這個自然段里寫了“我”一個人可以做很多事情,而且沒有人來管。
師:是寫一個人的,后面都是寫好幾種植物,對吧?
生:她中間吃黃瓜,從跑過去摘下來的時候開始到后面,就跟小猴子下山一樣,采了什么然后看見別的就去干另外的了??梢钥闯鲎髡弋敃r是非??鞓返模羞b自在。
師:這個同學聯(lián)想得不錯啊,就像小猴子下山。但是你看,如果我們把這種自由也學著后面的這種寫法來寫寫看,你會不會用?(課件出示:我愿意 就 ,愿意 就
。)你先自己心里想好一句,根據課文的內容想,等一下我請一位同學來說一說。
師:誰來說?
生:我愿意吃黃瓜就吃黃瓜,愿意捉蜻蜓就捉蜻蜓。
師:對了。
生:我愿意采倭瓜花就采倭瓜花,愿意捉螞蚱就捉螞蚱。
生:我愿意捉螞蚱就捉螞蚱,愿意把螞蚱腿用線綁起來就將螞蚱腿用線綁起來。
師:我發(fā)現最后一位同學說得非常好。她不但按照周老師的這種句式來說,還有變化,發(fā)現了吧?其實后面那段話寫的時候也是有變化的。它并不是說“我”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從頭到尾就是這樣寫的。但是你有沒有發(fā)現,為什么前面和后面寫得不一樣?
生:都一樣了,讀起來就沒有那種味道了。
師:嗯,覺得缺少變化。
生:后面是襯托她心情很快樂,而這一段是她更要突出自己當時是非常自由的。
師:有道理。你們聽明白了沒有?這一段作者是寫她自己——
生:玩。
師:玩得快樂。而后面一段是用景抒她的情,情況不一樣。那我們來讀讀這一段,想想這一段又是用什么方法來寫的,邊讀邊想。
(生讀)
生:我覺得這一段是用事情的發(fā)展順序來寫的。endprint
師:就是事情發(fā)展到哪里就寫到哪里。對不對?有補
充嗎?
生:感覺作者寫的時候肯定不是在當時的情景下寫的。但是作者這樣寫就會讓讀者
感覺到好像身處在當時的情
景中。
師:當時的情景中。好,看著文字你能想象到,當時在園子里“我”是怎么玩的,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是吧?周老師做了一個提示,我們來看一下。(課件出示,將文中三個“又”顯紅。)有一個字是反復出現的。
生:“又”。
師:做了一件事又做了一件事,又做了一件事情,又做了一件事情。老師給它取個名字,我把這種寫法叫——(板書:承接),就是后一件事情承著前面一件事情,以后你們還會學到這種句式關系,我們不需要記住它,我們知道它的寫法就好。
師:兩個段落都是表達自由的,我們再把它們放在一起。
(師課件出示)
……一抬頭,看見一個黃瓜長大了,我跑過去摘下來,吃黃瓜去了。黃瓜還沒有吃完,我又看見一只大蜻蜓從旁邊飛過,丟下黃瓜追蜻蜓了。蜻蜓飛得那么快,哪里會追得上?好在也沒有存心一定要追上,跟著蜻蜓跑幾步就又去做別的了。采一朵倭瓜花,捉一個綠螞蚱,把螞蚱腿用線綁上,綁了一會兒,線頭上只拴著一條腿,螞蚱不見了。
玩膩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亂鬧一陣?!?/p>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
師:我們發(fā)現,表達同樣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我們能夠找到其中的規(guī)律,這種規(guī)律能夠幫助我們很快地把這段話給記下來。你們覺得哪段話最好記?
(生指)
師:讓我們來記一記,背背看。我來給你們帶個頭,如果背不出來呢,偷偷地看一看。倭瓜愿意爬上架,預備起——
(生背)
【評析:以上兩段文字應該是文本在表達“自由”這個主題時最為典型的句子,前者用了“反復”,后者用了“承接”。在比較、仿寫、朗讀、積累等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秘妙?!?/p>
三、聚焦祖父,感受溫情
師:我們現在似乎證明了,這篇文章就是在寫這些人和事的自由,對吧?我在想,這篇文章的題目為什么不是“自由的園子”,這個編者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你們猜猜看,他可能是怎么想的。
生:這樣寫就可以給讀者一個懸念,讓他知道后面要寫什么。
師:什么懸念?
生:這是要寫祖父的,還是園子的,還是其他什么的。
師:自由的園子,祖父的園子。按照剛才我們說的,這似乎完全可以呀。
生:我覺得這篇文章都是在寫自由的,但是在講“我”很開心很自由的同時,又在襯托祖父的園子是一個非常好玩的
地方。
師:其實,差一點你就能把我們所猜的編者的想法說出
來了。
生:因為我的自由是祖父給予的。
(生鼓掌)
師:你們都表示贊同。這個園中一切的自由,誰給的?
生:祖父。
師:現在你們明白了,這個編課文的人用《祖父的園子》還是很有道理的。那你們從課文中給我找找證據,為什么說是祖父給了這一切的自由?
生:第4自然段,寫了她和祖父一起在園子里干活。她說其實不過是東一腳西一腳地瞎鬧。她每次幫祖父干活的時候其實就是給祖父添亂。但是祖父會覺得她很天真。因為祖父是很愛她的。
師:剛才說到了一點,“我”在園子里干嗎?瞎鬧是吧?確實是這樣,看似好像在幫祖父的忙,其實只是在幫——
生:倒忙。
師:你剛才還說到了,說祖父很愛“我”。是不是?這個我倒要請你們說說看,你能不能找找證據把我說服?
生:因為第5~12自然段,“我”在鏟地,結果把谷子都鏟掉了。這樣子會有一個問題,就是說,家里沒有糧食,但祖父沒有怪“我”犯了那么大的錯誤,還慢慢地教“我”,說明祖父很愛“我”。
師:我覺得這位同學說得真好。你還想到在當時的年代,民以食為天,糧食,對一家人來說,那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作者卻把谷穗給——
生:鏟掉了。
師:把狗尾巴草給——
生:留下了。
師:祖父有沒有罵她?
生:沒有。
師:沒有罵她,而是怎么樣?
生:教她。
師:來,我們來看一看。
(師課件出示)
祖父鏟地,我也鏟地。因為我太小,拿不動鋤頭桿,祖父就把鋤頭桿拔下來,讓我單拿著那個鋤頭的“頭”來鏟。其實哪里是鏟,不過是伏在地上,用鋤頭亂鉤一陣。我認不得哪個是苗,哪個是草,往往把谷穗當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當作谷穗留著。
祖父發(fā)現我鏟的那塊地還留著一片狗尾草,就問我:“這是什么?”
我說:“谷子?!?/p>
祖父大笑起來,笑夠了,把草拔下來,問我:“你每天吃的就是這個嗎?”
我說:“是的。”
我看祖父還在笑,就說:“你不信,我到屋里拿來給你看?!?/p>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個谷穗,遠遠地拋給祖父,說:“這不是一樣的嗎?”
祖父把我叫過去,慢慢講給我聽,說谷子是有芒針的,狗尾草卻沒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師:我們來把對話讀一讀,體會體會祖父對“我”是怎么
樣的。
(生讀)
師:根據你的理解,你把祖父的這兩句話再讀一遍。
(生讀)
師:你覺得你剛才讀的時endprint
候,是怎么樣的一種態(tài)度?
生:我覺得是帶一些幽默的。
師:幽默的。不管怎么樣,鏟地這一個部分,作者寫得非常具體。我們也從中知道了,祖父對于“我”來說,是怎么樣的一個祖父?
生:慈祥的祖父。
生:關心,慈愛。
(師板書:愛)
師:同意嗎?
(生點頭)
【評析:當學生似乎證實了用《自由的園子》作為題目是可行的同時,讓他們重新審視課題《祖父的園子》,明白祖父才是作者擁有快樂自由的源泉。通過批注、交流和朗讀充分感受祖父的寬容與慈愛,從而明白編者取題的良苦用心,懂得取題不僅要從內容上思考,更應該從情感內涵上提煉?!?/p>
四、回扣課題,延伸閱讀
師:其實,在蕭紅的這部《呼蘭河傳》里,她寫到了一句話,我覺得應該拿出來給大家看一看。(課件出示)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個慈祥、溫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關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門里門外,我寸步不離他,他常教我讀詩,帶我到后花園游玩,我走不動的時候,祖父就抱著我,我走動了,祖父就拉著我,祖孫倆相依相伴,有著無窮的快樂。
師:這里面有一句話,我覺得最要緊。
生:家里面只有祖父最關心“我”。
師:再小一點范圍,哪一個詞?
生:最關心。
師:最關心“我”,我們從這里也能看出。現在我要問的是,你對這個題目叫《祖父的園子》又有什么新的認識?
生:其實里面的自由都是祖父給“我”的。所以里面寫的一切的自由其實也表達了“我”對祖父的愛。
師:我們似乎搞清楚了一種關系,園中的東西是自由的,因為“我”是自由的?!拔摇笔亲杂傻模且驗樽娓傅摹?/p>
生:愛。
師:同學們,蕭紅快樂的童年,自由自在的童年,是不是就一直這樣延續(xù)下去呢?我可以告訴大家,不是的。在《呼蘭河傳》這本書里邊,這是唯一的一篇寫得那么自由、快樂的文章。想知道后來蕭紅怎么樣了嗎?(課件出示蕭紅簡介:蕭紅8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父親性格暴躁。18歲的時候,祖父就去世了,20歲的時候,她離開了自己的家,流浪在外,生活從此陷入了困頓,起碼的吃、住也經常沒有著落。1941年,在貧病交加中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年僅31歲?!逗籼m河傳》就誕生于她逝世的前一年。)自己輕輕地讀一讀。
(生讀)
師:現在再來看這個題目,你覺得標題為什么會取為“祖父的園子”?
生:這一切都是祖父給予
的,因為祖父對“我”有很深的感情和愛,這園子也是祖父對“我”充滿愛的園子。
師:這仿佛就是作者的一
個精神家園。是不是?你們看看這本《呼蘭河傳》是什么時候寫的。是1940年,那個時候,再回憶著當時祖父的園子的情景,你覺得她還有怎樣的目的或
想法?
生:我覺得她在想,現在雖然我生活得很苦,但是我以前的生活非常快樂。
師:這是一種對以前生活
的懷念。(板書:懷念)還有呢?
生:眷戀。
(師板書)
生:向往。
(師板書)
生:憧憬。
(師板書)
師:祖父的園子,其實就是作者心中的一種精神寄托?,F實那么的殘酷,然而曾經的童年卻是那么快樂和自由。現在大家應該明白編者為什么要把它作為文章的題目了吧?它是有道理的。
師:作者不僅在第三章花了大量的篇幅來寫祖父,還在書的結尾寫道——(課件出示)
呼蘭河這小城里邊,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那園里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仍舊,也許現在已完全荒涼了。小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地種著,也許現在根本沒有了……
這些人、事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里了。
師:記在哪里了?
生:《呼蘭河傳》。
師:有興趣可以來讀讀《呼蘭河傳》這本書,來了解了解蕭紅和她的那段記憶。今天的課就到這里。
【評析:周老師揭示《呼蘭河傳》中作者短暫的快樂與自由,與整本書的孤獨、傷感、寂寞的氛圍和基調形成了鮮明對比和強烈反差,無疑能引發(fā)學生對人生的深度思考。】
【總評】
《祖父的園子》選自蕭紅的《呼蘭河傳》。作者回憶童年跟隨祖父在園子里“勞動”和無拘無束的生活,寄托了對故鄉(xiāng)、對祖父的懷念,對自由純真的生活向往。周老師在教學時沒有沿著課文內容按部就班,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變設計“教”為設計“學”,變“教師的課堂”為“學生的學堂”,把學習的空間和時間更多地讓給學生,使“學”成為課堂的主旋律。
一、導入課題:未成曲調先有情
課的開始,周老師沒有拘泥于文本,而是為學生鋪開了一個寬闊的場面:“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寫了一本《呼蘭河傳》——被人稱為“回憶式文學的巔峰之作”。
一部好電影,精彩別致的開頭能迅速吸引住觀眾,讓人產生往下看的強烈欲望;一首好歌,只要前奏一響,就可撥動聽眾心中的琴弦。教學也同樣如此,好的課堂導入,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為整堂課的學習奠定一個良好的基調。
周老師的導入最大特點是“場”的概念,他不是簡單地教知識,也不是單純地訓練能力,而是站在學生的立場,基于建構的原理,將學生帶入語言實踐“場”。
二、感知整體:于無聲處聽驚雷
整體感知的一般方法是: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事,讀了這篇課文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等等。周老師換了一種方式,更換了一個立場——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站在與編輯平等的位置展開對話,角色不同責任就不同,學生閱讀的視角從仰視變成了俯視,閱讀的成果也非常明顯:endprint
《童年的園子》——作者在園子里度過了很美好的童年;
《美麗的園子》——園中有那么多的小動物:蜜蜂、蝴蝶、蜻蜓、螞蚱等;
《自由的園子》——整篇文章都在寫她的一份快樂和自由;
……
感知整體的方式看似很不經意,甚至一開始很多教師都沒注意,但學生的表現就像是一個“驚雷”,讓我們回味過來:灌輸,學生得到的只是知識;訓練,學生能獲得能力;“讓學于生”,學生才會給你驚喜。
三、錨定“自由”: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祖父的園子》課文很長,語言精彩的地方很多。周老師沒有一段一段按部就班地教學,而是緊扣了這篇課文給學生印象最深的那個詞——自由。當然,周老師沒有脫離文本空談“自由”,而是順著文本的脈絡,按著學生的閱讀習慣,引領學生沿著“自由”探索作者表達的秘妙。
什么是自由?——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學生聯(lián)系生活體驗讀出了自由的感覺。
哪些東西是自由的?寫得怎么樣?“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边B續(xù)7個“愿意……就……”不斷反復。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比較,體會語言的表達特點以及效果。
課文是怎么寫“我”的“自由”的?周老師結合課文語境引導學生用“我愿意……就……,愿意……就……”說話,語言無痕遷移。
接著,周老師話鋒一轉,寫她“玩”又是用什么辦法寫的……同樣的事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法,找到規(guī)律背一背。
周老師在閱讀教學的主體部分強調學生的語言實踐,如快速瀏覽、感情朗讀、句式遷移、寫法比較、熟讀成誦……讓學生在充分的語言實踐中落實語用。
四、回眸“祖父”:不逐東風自蕩搖
“這個題目為什么不是《自由的園子》?”周老師的這一招“回馬槍”,與感知整體時的“取題目”的設計呼應起來。
經過閱讀討論,學生注意到這篇課文大量的篇幅是在寫植物、動物和“我”的自由,覺得《自由的園子》似乎成了理所當然的選擇。而祖父這個角色若隱若現,不是很惹人注意。但編者為什么取《祖父的園子》?
這個問題引發(fā)了學生的深層思考,經過周老師的引領和點撥,學生領悟到:園中的一切自由都是源于祖父,是祖父的愛和寬容給予了“我”幸福的童年。
適時,周老師拓展了《呼蘭河傳》里的一段話:“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個慈祥、溫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關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門里門外,我寸步不離他,他常教我讀詩,帶我到后花園游玩,我走不動的時候,祖父就抱著我,我走動了,祖父就拉著我,祖孫倆相依相伴,有著無窮的快樂?!?/p>
一幅溫馨的畫面呈現在了課堂上,觸動了學生最柔軟的心靈。
周老師的課堂大氣,視野開闊,不拘泥于細枝末節(jié);聚焦,沒有眉毛胡子一把抓,關注表達,落實語用;深刻,文本的解讀不停留在字面意思,有獨到的理解;細膩,對關鍵詞的把握,對祖父情感的拿捏恰到好處。最重要的是課堂設計站
在學生立場,鋪設了學習場景,提供了語言實踐活動,學生收獲了閱讀體驗。
(作者單位:浙江桐鄉(xiāng)市崇德小學/浙江桐鄉(xiāng)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鳳鳴小學)
責任編輯 田 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