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琴
(陜西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西安 710119)
“公理”在晚清知識界稱得上是流行詞,它總體上代表著一種公認的、普世的價值原則。何為公理?章太炎給出的定義是:“公理者,猶云眾所認同之界域。譬若棋枰方卦,行棋者所同認,則此界域為不可逾。然此理者,非有自性,非宇宙間獨存之物,待人之原型觀念應于事物而成?!盵1]《四惑論》444公理雖被大眾普遍認同且有一定不可逾越的界限,但章氏認為,這些所謂的“理”并不是永恒、不變的,它只是依托人的觀念而形成,故不應被賦予絕對神圣性的權(quán)威。就“公”而言,受荀子“緣天官”經(jīng)驗反映論的影響,早在《訄書》時期章太炎就借助自然現(xiàn)象、人的感官體驗論證“公言”即“共名”與時間、空間的發(fā)展變化緊密相關(guān),[2]《公言》464得出真理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公與私的界限也并非一成不變。章氏認為,公理在自然科學領域可能是成立的,但在社會領域則不然?!吧鐣畬W,與言質(zhì)學者殊科,幾何之方面,重力之形式,聲光之激射,物質(zhì)之化分,驗于彼土者然,即驗于此土者亦無不然。若夫心能流衍,人事萬端,則不能據(jù)一方以為權(quán)概,斷可知矣!”[1]《〈社會通銓〉商兌》323顯然,章太炎已自覺地將其一貫的相對主義思維模式應用于對普遍性公理的批判之中。
中國近代歷史語境下的公理具有多重內(nèi)涵,既與由西方傳入的民主、科學、進化論等結(jié)合而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準則,也蘊含著國家、政黨等團體本身所攜帶的話語霸權(quán)。與同時期的其他多數(shù)思想家對公理推崇備至幾近于迷信的態(tài)度不同,章太炎對公理囊括的每一個側(cè)面都進行了理性思考和批判。
伴隨著晚清社會秩序發(fā)生劇變,原有的傳統(tǒng)精神權(quán)威開始動搖,不論是知識界還是一般民眾中間均出現(xiàn)了一定程度的價值真空和認同危機。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自由、平等、科學、進化等學說傳入中國,恰好適應了國人重建思想價值體系的迫切需要。盡管最初遭到部分守舊人士的抵制,但在先進知識精英群體的努力下,這些外來思想資源被廣泛吸收借鑒并賦予至高的地位,成為代表“普遍知識和最高價值標準”[3]616的公理,其中最廣泛被宣揚的應當是平等思想和進化論。
康有為是近代提倡平等公理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汲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大同”理想,秉承博愛原則,糅合西方平等觀念,做出“人類平等是幾何公理”的論斷[4],將平等詮釋為絕對的、無差別的平等,其終極目標是人類進入大同社會。這固然反映出新式知識分子渴望沖破傳統(tǒng)思想觀念對人的束縛以尋求個性解放,但卻過于激進和急功近利。相比之下,章太炎對平等內(nèi)涵的理解顯得更加理性。在《訄書·平等難》中,章氏對當時盛行的這種以康有為為代表的絕對平等說進行非難,他指出:“天地之道,無平不陂”。[2]《平等難》471平等只是一個相對概念,而不平是天地之道,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絕對的平等,他批評佛教那種“以為卵毛鱗,皆有佛性,其冥極亦與人等”的看法是“閎侈不經(jīng),以至于濫”[2]《平等難》472。就當時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來看,不平等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要想消除這種不平等進而達到絕對平等完全不可能實現(xiàn),“夫父子夫婦之間,不可引繩而整齊之,既若是矣,君臣雖可平,抑于事故無取”,這里章氏努力要說明的問題是人與人之間存在事實層面的差異性,不可能消除,故“平等之說,非撥亂之要也”。[2]《平等難》481在晚清之世追求平等不僅沒有實際意義,而且不能解決中國面臨的迫切現(xiàn)實問題。基于此種認識,章太炎建構(gòu)了一種獨特的平等觀,即平等是相對的,談論平等問題必須以承認現(xiàn)實世界中的不平等為基本前提,承認差異,尊重每個人的智性,“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2]《平等難》480這才是平等的真諦。寄希望于實現(xiàn)絕對平等的那一類人由于未能認識到差異存在的合理性而試圖消除差異,在章氏看來這樣不僅會限制個體的自由合理的發(fā)展,從宏觀層面來講,還會帶來文明的沖突,“及夫宗教之士,知其宥,不知其別,以杜塞人智慮,則進化之機自此阻”[2]《公言》469。章氏多次使用“進化”一詞,但其意更多是指變化,而沒有與進步等同。
在賦予倫理意義上的平等以相對主義的內(nèi)涵之外,章太炎還從政治層面談論平等。“政平而無威,則不行”,[2]《平等難》471如果人人在政治上絕對平等,則權(quán)威難以建立,易造成政令不行的后果,影響辦事效率,故章氏反對普遍的政治參與。由于認識到西方資產(chǎn)階級民主制度的虛偽本質(zhì),他強烈反對中國盲目效仿西方實行代議制,不僅因為其與中國實際情況不符,最重要的是代議制并不能帶來真正的平等。他說:“議院者,受賄之奸府;富民者,盜民之渠魁。專制之國無議院,無議院則富人貧人相等夷。及設議院,而選充議士者,大抵出于豪家。名為代表人民,其實依附政黨,與官吏相朋比,挾持門戶之見,則所計不在民生利病,惟便于私黨之為。故議院者,國家所以誘惑愚民,而鉗制其口者也?!盵1]《五無論》431在他看來,代議制只是形式上的民主,其背后的金錢、權(quán)勢壟斷決定了真正能夠參與政治的只是少數(shù)人,而這些人的德行、素質(zhì)又難以保障,最終不免會造成“以眾暴寡”的后果,“然則以眾暴寡,甚于以強凌弱”[1]《四惑論》449以一己之私意強加于人,名為平等的民主政體實際上不僅不會保障人民的平等和自由,反而會嚴重抑制個體自主性,滋生諸多新的不平等。故章氏對當時幻想通過代議制實現(xiàn)平等的政治理想主義者進行批評:“庸下者且沾沾規(guī)日本,不悟彼之去封建近,而我之去封建遠。去封建遠者,民皆平等;去封建近者,民有貴族黎庶之分。與效立憲而使民有貴族黎庶之分,不如王者一人秉權(quán)于上,規(guī)模廓落,則苛察不遍行,民猶得以紓其死?!盵5]《代議然否論》456由此可見,章太炎對于在中國實行代議制的批判態(tài)度何其激烈,以至于斷言代議制不如君主制。他認為自唐宋以后,伴隨著門閥等級制度的廢除,中國人已獲得了平等,[2]《平等難》474在這里又強調(diào)中國“去封建遠者,民皆平等”[5]《代議然否論》456,由此看出章太炎對平等的現(xiàn)代性內(nèi)涵還缺乏真正正確的理解,但其平等觀的精華是強調(diào)相對主義的平等,而不是被教條化、程式化,即打上公理烙印的平等,故其思想價值是不容否定的。
從公理批判的角度出發(fā),章太炎除了責難絕對平等觀,還深刻反思了進化論學說被強權(quán)歪曲利用所帶來的嚴重后果。西方進化論傳入中國之后,其所宣揚的人類社會將不斷向好的善的方向發(fā)展的理論預設,恰好適應了當時國人的普遍心理需求,迅速成為一種被廣泛認同的價值觀,且?guī)缀醭蔀檫M步的同義詞。章太炎早年確實受到過進化論的影響,但通過諸多相關(guān)文字可以看出他并不迷信進化,而是在理性思考的基礎上對其時盛行的進化論提出了質(zhì)疑。他首先明確自己對進化的認識:“余謂進化之說,就客觀而言之也。若以進化為主義者,事非強制,即無以使人必行?!盵1]《四惑論》451他承認客觀變化的存在,可是一旦以“主義”加于進化,就會使其帶有公理壓迫的色彩而抑制平等。尤其是近代西方國家以文明的名義到處侵略擴張,還美其名曰“進化”使然,章氏對這一問題不僅看得透徹而且尤其敏感。他反對單線進化說,認為不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進化和退化是同時存在的。當時中國的遭遇即是最鮮明的例子,要是真如進化論所預言人類將會向越來越好的方向發(fā)展,為什么還會出現(xiàn)中國屢被侵略、欺凌的事實。在章氏看來,人的智識確實可以得到進化,道德則不然。他批評道:“望進化者,其迷與求神仙無異。今自微生以至人類,進化惟在智識,而道德乃日見其反。張進化愈甚,好勝之心愈甚,而殺亦愈甚。”[1]《五無論》442-443也就是說,因為以進化相標榜,優(yōu)勝劣汰、弱肉強食的先入觀念使得先進征服落后具有了歷史合理性,激起人的“好勝之心”,為爭奪利益而發(fā)生的矛盾沖突也就越多,這明顯是人性之惡和道德退化的表現(xiàn)。而事實也證明了章氏這一看法的正確性,當中國知識分子以進化論作為思想武器探索民族獨立、社會進步的道路時,西方國家為實現(xiàn)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打著進化公理的旗號對中國及其他弱小民族進行瘋狂侵略,對此章太炎尖銳地譴責道:“是則文明者,即斥大野蠻而成,愈文明者即愈野蠻,……文明為極成之野蠻,形式有殊,而性情無異,安用徒張?zhí)撎栆?。”[5]《駁神我憲政說》406章氏向來反對所謂的“文野之分”,認為各個民族、國家都有其自身存在的歷史和現(xiàn)實合理性,但帝國主義的虛偽和貪婪本性,使其對中國前途命運的憂患意識逐漸加深,故《民報》時期他將批判的重心轉(zhuǎn)向帝國主義,對公理的批判也異常激烈。這是因為他認識到,中國是作為一個弱國被迫卷入近代世界體系當中的,與已經(jīng)發(fā)展了的西方國家相比,中國在經(jīng)濟、軍事上均處于劣勢,而公理一旦上升到國家關(guān)系原則的層面,就會擁有強大的力量,成為強權(quán)和暴力征服的護身符,平等又從何談起。
章太炎不僅反對武力戰(zhàn)爭,也痛斥文化霸權(quán)。不同的國家在自己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蘊含著本民族精神根基的文化,是獨一無二的,因此他非常重視文化,“認為各種不同的文化雖然各各有別,但它們在價值上應該都是平等的,無所謂‘文’與‘野’……不同民族的文化也沒有普適一切文化的一般價值。所以,文化的價值不僅是平等的,而且是相對的”[6]。但是,伴隨著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在西方文化漸處于強勢地位的現(xiàn)實面前,章太炎對他國利用被侵略民族的文化進行統(tǒng)治的潛在危機憂心忡忡,他在談論宗教沖突時指出問題并不是爭教那么簡單,而是以文化為手段進行的征服,“庸渠知夫泰西之黠者,其于中國且善厚結(jié)之,如桑螵蛸而著之,勿易其士,勿變其帖經(jīng)……又令西士之習于華者,籀讀吾《經(jīng)》《緯》以號于眾曰:‘吾有仲尼之遺計籍焉!’若是,則西教愈殺也,而中國自是終于左衽矣!”[2]《憂教》704這種可以稱之為“帝國主義滅國新法”的征服手段在章氏看來甚至比武力征服更可怕、更有力量。
平等和進化學說一旦被公理化,就會喪失其本身的價值和意義。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公理’一旦變?yōu)椤碇髁x’或‘公理論式’(絕對化),就會引起對‘公理’本身的拒斥和輕視”,[3]630章太炎正是從這一點出發(fā),對絕對主義平等觀及與強權(quán)結(jié)合的進化公理進行批判。除此之外,他對公理自身作為一個普遍標準的概念所蘊含的絕對主義話語霸權(quán)對人的束縛和壓制也深有警惕。
由于民族危機的迫切性,“合群”的呼聲盛行于晚清思想界,群己關(guān)系成為知識分子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為利群合群而舍卻個性與不可侵犯的個人權(quán)利,是中國近代人道主義思想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誤區(qū)?!盵7]但可以肯定地說,章太炎是個例外?!队垥窌r期,章氏強調(diào)合群的基調(diào)也很明顯,其目的主要是救國。在重“群”的同時,他更突出“獨”的價值,認為“獨”是第一義的。他說:“大獨,大群之母也”,[2]《明獨》487所謂“大獨”,是指超然獨立于各種束縛之外、超越一己之私同時關(guān)心群體利益的一種精神境界,這樣的真正具有獨立性的個體是能否合群的重要條件。到《民報》時期,章太炎的思想發(fā)生了些許轉(zhuǎn)變,更加重視對個體自由和平等問題的闡發(fā),突顯人的內(nèi)在價值。這當然可能與三年鐵窗生涯中精研給予他精神支撐的佛學有關(guān),但更重要的是他認識到在20世紀初公理籠罩的環(huán)境下,以社會、國家、政黨等群體名義對個體形成的新的束縛,“而今之言公理者,于男女飲食之事,放任無遮,獨此所以為異。若其以世界為本根,以陵借個人之自主,其束縛人與言天理者相若?!渌^公,非以眾所同認為公,而以己之學說所趨為公”[1]《四惑論》444。這就是公理本身所隱含的對人的壓迫意味,即章氏最為反感的“以眾暴寡”,也有論者將這種以群體至上的“公理”名義來實施“群體暴力”“多數(shù)專制”的新型群體主義稱為“公理群體主義”[8],其必然會抑制人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章氏對“大獨”精神的推崇是一以貫之的,他強調(diào)個體必須要有獨立的精神,故極力批判公理對人形成的在他看來是比天理更加“慘刻少恩”的新的束縛。為了突破這些束縛和壓制,他一再強調(diào)人生來是沒有責任的,不論是對他人還是對世界、社會、國家等群體,甚至認為“以個人離于社會,則非不可以獨活”,[1]《四惑論》445所以誰也不應強執(zhí)各種責任之名剝奪人的自由。如本文前面所述,章氏認識到每個獨立個體存在差異,且不可人為消除,故他認為真正的自由即每個人都能按照各自的特殊性獲得充分的發(fā)展,“然則人倫相處,以無害為其界限。”[1]《四惑論》444,當然這種發(fā)展要以不侵犯、不損害別人的利益為前提,更重要的是誰都不要將自己的標準強加于人,不論是個人還是上升到國家層面。不難看出,自由與平等在章太炎那里是相融相通的,它們都不是孤立地存在,也不是為實現(xiàn)現(xiàn)代性目標的手段,而是人本質(zhì)的應然的存在狀態(tài),統(tǒng)一于章氏所追求的個體解放和民族獨立的目標之中。在他看來,既然人與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差異不能消除,那就在平等相處的基礎上,互相尊重彼此的價值,使各自都能得到充分而合理的發(fā)展,即是自由的實現(xiàn)。
章太炎并沒有陷入極端個人主義的誤區(qū)之中,他所倡導的不是那種毫無規(guī)范、無拘無束的自由,也不是那種只為一己之私利的自由,他強調(diào)道德、重視道德,希望通過道德砥礪人心,投身革命?!罢绿滋岢龅赖聠栴},是要提倡一種賴以建國的道德品格,一種新的民族性格”,具體來說,“是一種無私無畏、奮發(fā)蹈勵的民族精神,而不是狹義的道德”[9]。章氏向來強調(diào)民族大義,他雖然在形而上的層面認為真正獨立的、自由的人可以離群而居,不受各種團體之束縛,可以看出他為了突顯個體在與群體的關(guān)系中的主導、優(yōu)先地位和首要價值而做出的理論上的努力,但落實到挽救民族危亡的實踐中則不得不要求個體關(guān)懷群體。章太炎深知,革命事業(yè)并非一人之力即可完成,必須要有眾多“新圣哲人”的共同努力。只是要使個人為群體付出,必須是自愿、自發(fā)的,而不是因束縛在其身上的種種“責任”所驅(qū)使,否則個體對某一群體又會形成無形的依附關(guān)系,其真正解放還是得不到實現(xiàn),其價值也得不到發(fā)揮?!芭懦溃匀魺o人,布衣麻鞋,徑行獨往,上無政黨猥賤之操,下作懦夫奮矜之氣,以此揭橥,庶于中國前途有益?!盵1]《答鐵錚》375這段話可以看作是章氏大力彰揚的“大獨”精神與他所提倡的行為道德的結(jié)合,也是每一位“新圣哲人”應該具備的品質(zhì)。章太炎的終極關(guān)懷還是中國該如何走出困境及中國的前途命運問題,只是這一切必須靠一個個獨立的人來實現(xiàn),所以他始終突出強調(diào)個體價值。
在當時知識界普遍崇信“公理”的時代潮流中,章太炎可能是個“異端”,但他的公理批判思想?yún)s有著不可否定的極其豐厚而深遠的價值。必須認識到,正是因為公理作為一個最高價值標準的預設使得自晚清以來平等、自由、進化等這些來自西方的思想資源傳入中國之后沒有得到健康、良性的發(fā)展,個體的真正獨立和自由未能實現(xiàn),國民性改造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以至于歷史進入民國以后,我們在追求思想解放、社會進步的道路上仍經(jīng)歷了諸多曲折,而這也恰好印證了章太炎公理批判思想所體現(xiàn)出來的相對主義的合理性以及章氏本人的遠見。
不管是作為獨立個體的人,還是一個國家、一種文化,章太炎始終都在強調(diào)殊異性,從中不難看出其思維模式的相對主義特色,這是他基于對中國現(xiàn)實的深刻思考而得來的。試想我們今天的世界何嘗不需要這樣一種理性和包容的精神,使得不同國家、民族乃至各具特色的文化都能夠在互相尊重、平等交流中得到共同發(fā)展。章太炎是近代中國獨有的獨具個性、頭腦清醒、見解深邃的精英知識分子,其思想體系中很多深沉內(nèi)涵值得我們?nèi)ド钊胪诰蚪梃b吸收。
[參考文獻]
[1] 章太炎.章太炎全集:第四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 章炳麟著,徐復注.訄書詳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 王中江.“公理”訴求及其泛化效應[M]∥張岱年,等著.中國觀念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4] 康有為撰,姜義華等編校.康有為全集:第一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48.
[5] 章太炎.代議然否論[M]∥湯志鈞.章太炎政論選集: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7.
[6] 王玉華.多元化視野與傳統(tǒng)的合理化——章太炎思想的闡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96-197.
[7] 高瑞泉.中國近代社會思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7.
[8] 孫風華.章太炎“群學”觀的基本特征[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2,(2):26-33.
[9] 張汝倫.現(xiàn)代中國思想研究(增訂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36.
[責任編輯朱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