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赴左宗棠(1812—1885)入贅之家——湖南湘潭縣隱山桂在堂走訪調(diào)研。傳說中的八卦陣式青磚小瓦庭院已蕩然無存,撲倒在荒草中的一方欽賜碑刻仿佛在向我們傾訴曾經(jīng)的輝煌——“皇清誥贈榮祿大夫、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周公千巖府君之神道”。據(jù)說清代時,凡來桂在堂的文官武將,見此石碑,都要落轎或下馬叩拜。
桂在堂,俗稱貴子堂,早年叫亭子屋場,位于湘潭縣排頭鄉(xiāng)辰山村,距隱山東麓3公里,是左宗棠的岳父周系輿(1788—1815,字立齊,號衡在,誥贈奉直大夫,早卒)與岳母王慈云(1790—1864)的故居。
桂在堂占地萬余平方米,設(shè)計精巧,規(guī)模宏大。背靠鳳凰山,前傍護莊河,過護莊河吊橋有一開闊地坪,入坪有墻,墻開三槽門。中槽門入正廳,左右槽門入左右橫屋。整座庭院,曲折逶迤,縱橫交錯,難辨方向,生人入內(nèi),如闖迷宮。
宅院整體呈八卦圖狀,五棟房屋,三進五開。房屋多為兩層,青磚小瓦,結(jié)構(gòu)奇特,在南方民宅中實屬罕見。居中三棟,坐北朝南,呈乾卦形狀。前棟大門居廳中,廳屋兩邊為門房,左門房旁邊為廂房,右門房旁邊為廚房。前棟后有一甬墀,甬墀內(nèi)兩棵桂花樹東西相映,每逢八月,香飄全院,“桂在堂”即得名于此。有甬道入中棟,“桂在堂”鎦金大字橫匾高懸于大門之上。中棟鼓壁大門前后對開,廳兩邊分別為放置器物的八方屋,開的八角門,再兩邊為廂房。中棟棟梁下藏有歷書。后棟正中為廳屋,廳屋兩邊各有廂房兩間。宅院東西兩側(cè)各有一棟橫屋相抱,結(jié)構(gòu)與中間屋宇相似。五棟房屋分合自然,渾然一體。全院有天井四十八座,均按八卦圖形排列,兩邊橫屋亦有甬墀、甬道和天井。
據(jù)湘潭縣文史專家雍家聲介紹,周系輿在世時已與左宗棠之父左觀瀾訂為兒女親家。左宗棠出生于湖南湘陰縣東鄉(xiāng)左家塅(今湘陰縣金龍鎮(zhèn)新光村)一個世代書香而漸趨沒落的地主家庭。他出生時,上有兩個兄長,三個姐姐,祖父母健在,全靠父母維持一家生計。全家僅有“遺田數(shù)十畝,歲收租谷只四十八石,家用日不給”。十口之家,日子過得越來越艱難,左宗棠的父親只得外出設(shè)館授徒,靠“脩脯”(本意為干肉,舊時指致送老師的薪金)來維持全家生活。后來,家庭屢遭變故:左宗棠3歲時,祖母故;6歲時,祖父故;11歲時,長兄夭亡;16歲時,母親病逝;19歲時,父親病逝。其間,三個姐姐先后出嫁,十口之家,只剩下左宗棠和二哥左宗植兩地分離,艱苦度日。左宗植遠走他鄉(xiāng),靠謀個小差使糊口。左宗棠則師從賀長齡、賀熙齡兄弟和湖南巡撫吳榮光,在長沙城南書院和岳麓書院寒窗苦讀。1831年,周老夫人王慈云命其子周詒煜將貧困無依的左宗棠接到桂在堂,次年農(nóng)歷八月,左宗棠21歲(虛歲),因家貧入贅周家,與周詒煜之妹周詒端(1812—1870)結(jié)為夫妻?;楹筻l(xiāng)試發(fā)榜,左宗棠中第十八名舉人,左宗植中解元(第一名)。直到1844年10月,左宗棠才攜妻妾和四個女兒舉家遷回原籍湘陰縣“柳莊”,其蟄居桂在堂達13年之久。
左宗棠岳母王慈云、夫人周詒端及其姊妹,都是湘潭有名的女詩人。王慈云工詩文,通八卦,嫻于相術(shù),她欣喜地發(fā)現(xiàn)左宗棠將是“日后大貴之人”。因此,雖是常人難為情的入贅生涯,左宗棠卻在岳家得到了岳母的器重和諸多關(guān)愛。
在入贅湘潭的漫長歲月里,左宗棠治學(xué)一直堅持經(jīng)世致用,厭倦八股文章,直接導(dǎo)致3次會試落榜,雖然依舊自信,仍不免偶爾嗟嘆連連、情緒低落。他29歲時曾作《二十九歲自題小像》詩8首,其六為:
九年寄眷住湘潭,廡下棲遲贅客慚。
嬌女七齡初學(xué)字,稚桑千本乍堪蠶。
不嫌薄笨妻能逸,隨分齏鹽婢尚諳。
賭史敲詩多樂事,昭山何日共茅庵。
夫人周詒端看了,不但沒有埋怨,反而作詩來慰勉他:
軒軒眉宇孤霞舉,矯矯精神海鶴翔。
蠖屈幾曾舒素志,鳳鳴應(yīng)欲起朝陽。
清時賢俊無遺逸,此日溪山好退藏。
樹藝養(yǎng)蠶皆遠略,從來王道重農(nóng)桑。
1833年春天,左宗棠赴京參加會試不中。1834年,胸懷郁悶的他借用岳家西頭后屋,另起爐灶。1835年,二次進京參加會試,因文章寫得好,初步選取為第十五名,不想因湖南多中一名,只被取為“謄錄”,他不甘屈就,返回湘潭。岳家雖殷實,但長期靠岳家養(yǎng)活小家庭的日子終不是男兒所愿。他在攻讀之余,多方尋找養(yǎng)家的出路。
1837年春,應(yīng)吳榮光之邀,左宗棠開始主講醴陵淥江書院。那年“雙搶”時節(jié),他回湘潭家中,于西屋書齋撰聯(lián)曰:“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惫湃苏哒l?三國諸葛亮是也,從此,左宗棠以臥龍自居,自稱“今亮”。
左宗棠執(zhí)掌淥江書院時,適逢兩江總督陶澍告假回安化途經(jīng)醴陵。醴陵官紳為迎接陶澍,特請左宗棠在陶澍下榻的行館題撰門聯(lián):“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贝寺?lián)洋溢著對陶澍的景仰和敬佩,并寫出了陶澍一生的曠世榮光——道光皇帝曾14次召見陶澍,并親筆為陶澍幼年讀書的印心石屋題寫匾額。陶澍一見此聯(lián),激賞不已,稱左宗棠為“奇才”,并和他訂了忘年之交,后又訂立兒女婚姻。后來左宗棠能顯山露水、名垂千古,很大程度上有賴于陶澍屬下林則徐、陶澍女婿胡林翼和湘軍領(lǐng)袖曾國藩的大力舉薦。
蟄居桂在堂期間,左宗棠還著有《廣區(qū)田制圖說》,并抄錄《畿輔通志》《西域圖志》以及各省通志。1840年春,他赴陶澍老家安化擔(dān)任陶澍之子陶桄的私塾先生。陶館藏書萬卷,左宗棠如魚得水,深入鉆研各類文獻和典章制度。1841年,清軍在鴉片戰(zhàn)爭前線屢敗,他寫感事詩四首,抒發(fā)內(nèi)心憤懣。他還為岳母刊印《慈云閣詩抄》,并作序題簽。
在桂在堂,他精心將4個女兒哺育成人。所以說,湘潭桂在堂是左宗棠的第二故鄉(xiāng),蟄居20年之后的他能厚積薄發(fā)、威震華夏,桂在堂的隱忍儲能應(yīng)該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在左宗棠曾住過的西邊后屋,墻壁上還掛著一塊塑料牌,是2001年湘潭市政府辦公室掛的,上面寫著“左宗棠故居”幾個字,桂在堂從那時起就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桂在堂現(xiàn)在的樣子著實讓人擔(dān)心:一塊石碑,一棟破屋,一根石柱,四幅壁畫。筆者詢問排頭鄉(xiāng)文化宣傳干部徐俊,桂在堂為什么會破敗至此?現(xiàn)在保護得怎么樣了?他說,桂在堂歷經(jīng)滄桑,年久失修,故此破敗?,F(xiàn)在,地方政府很重視對桂在堂文物的保護和文化的挖掘整理,已將包括桂在堂文化在內(nèi)的隱山文化挖掘整理,并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了專著《天下隱山》。對于桂在堂現(xiàn)存文物,鄉(xiāng)政府也已成立專門機構(gòu)予以保護,護舊如舊。
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