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茶陵縣東陽湖原為洮水水庫,因明孝宗時期的首輔大臣、茶陵人李東陽而得名。洮水水庫乃“截沔水建大壩”而成。在今東陽湖原沔水河上,1927年12月26日,毛澤東曾親自指揮了一場鮮為人知的水上漂流戰(zhàn),從水路突破湘東地主武裝羅克紹“挨戶團”的封鎖,到達茶陵城郊,后在湖口圩追上部隊,挽救了年幼的工農(nóng)革命軍,史稱“湖口挽瀾”。
1927年12月24日,毛澤東收到于這年11月18日率部攻占了茶陵縣城的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一團政治部主任兼一營黨代表宛希先送來的軍情急報,得知湘敵第八軍軍長吳尚派他的獨立團同“挨戶團”共十幾個連的兵力進攻茶陵,當時在茶陵的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一營和桂東前來匯合的第三營,共7個連,敵我力量懸殊。宛希先主張撤出戰(zhàn)斗,折回井岡山,團長陳浩(三灣改編后,工農(nóng)革命軍縮編為一個團,陳浩為團長)卻令部隊向湘南撤退,企圖投靠國民黨第十三軍軍長方鼎英。毛澤東心急如焚,立即動身赴茶陵掌控部隊。因途中要經(jīng)過羅克紹“挨戶團”出沒的地區(qū),便要當?shù)剞r(nóng)民武裝領(lǐng)導人袁文才派一個排的兵力護送。
毛澤東湖口挽瀾(油畫)
12月25日,毛澤東帶著毛澤覃、陳伯鈞、黎育教等人和袁文才派來護送的一個排的戰(zhàn)士共26人,從寧岡茅坪出發(fā),走了70余里山路,傍晚進入茶陵坑口圩,住在坑口靠河邊的農(nóng)民家里。次日一早,他們繼續(xù)往茶陵城方向進發(fā)。
12月26日,毛澤東一行在通往茶陵縣城的山間小路上行進,沒走多遠就遇到了羅克紹的哨卡,提出索要1000元光洋才能放行。
毛澤東于是決定由旱路改走水路。他派人找來4架竹排,并指示戰(zhàn)士用紅藤捆綁了4捆一尺多厚的杉樹皮,用作竹排上的座椅,一旦發(fā)生戰(zhàn)斗,也可作為掩體。毛澤東、毛澤覃、陳伯鈞各坐一架竹排,4名戰(zhàn)士斜背步槍、手持長竹篙,站立竹排上。毛澤東的竹排走前頭,其他的跟隨其后,每架竹排隔三四丈遠。
毛澤東等8人坐竹排在沔水河上漂行,一會兒就到了民團哨卡封鎖的河道。這段河道水面寬,水流平緩,竹排漂流速度慢,長約百米的河道完全暴露在哨卡上民團的射擊范圍內(nèi)。毛澤東一行立刻把捆好的1尺多厚、3尺多長的杉樹皮坐椅豎立起來。河岸邊半山腰山路拐角處,毛澤東早已令黎育教布好陣地,戰(zhàn)士們都把槍瞄準了對面的民團哨卡。毛澤東一行4架竹排剛一出現(xiàn)在敵人射擊的目標區(qū)域,黎育教便命令火力齊發(fā),打得民團哨卡前沿陣地塵土飛揚。羅克紹指揮民團還擊,集中火力打竹排,封鎖河道。竹排因水流平緩下行很慢,撐排戰(zhàn)士急了,立即脫掉棉衣長褲下到水中推動竹排前進。
山上射來的子彈打得竹排啪啪響,黎育教非常著急,吩咐戰(zhàn)士集中火力將敵人的攻勢壓住,敵人被打得抬不起頭。4架竹排趁機快速穿過封鎖,駛進安全河道。
竹排進入急流,快速而下。毛澤東終于擺脫羅克紹的襲擊。黎育教在戰(zhàn)士們的掩護下,追上竹排,護送的戰(zhàn)士也撤回井岡山。
下午4時多,毛澤東一行8人到達洮水村河段,上岸改走陸路。傍晚時分,他們來到與縣城一江之隔的中瑤村,在中共茶陵縣委書記陳韶家住下,并派人打聽工農(nóng)革命軍的情況。第二天清早,毛澤東一行往縣城南方向奔去。下午1時許,在湖口追上部隊。當晚,毛澤東在湖口召開連以上干部緊急會議,挫敗了陳浩一伙叛變投敵的圖謀。28日,毛澤東率領(lǐng)工農(nóng)革命軍及茶陵200多名游擊隊、赤衛(wèi)隊、糾察隊隊員上了井岡山。
毛澤東來茶陵遭遇羅克紹襲擊一事,有網(wǎng)名叫“潤花著果”的坑口人說:“突破羅克紹封鎖之戰(zhàn)發(fā)生在我家山上(今山頂還有羅克紹民團哨所遺跡),聽老父親曾經(jīng)講過,戰(zhàn)斗只一小時左右,槍聲很密集。”茶陵湖口鎮(zhèn)上有人也“聽老人說過”此事。
這次遇襲差點誤了大事。要不是毛澤東機智脫險,秋收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可能會毀于一旦,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建設(shè)將無從談起。因此,毛澤東對羅克紹非常痛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澤東親自起草電報,責令將其逮捕。1951年2月,羅克紹在長沙被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