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曲折與艱難: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學校發(fā)展述評

2018-02-24 15:41:13郭中凱郭中曉
現(xiàn)代教育論叢 2018年1期
關鍵詞:務工人員子女辦學

郭中凱 郭中曉

根據(jù)市場經濟學中的供求理論,有需求必然有供給,由于公立學校教育體系不能完全滿足流動兒童的教育需求,于是催生出“隨遷子女學?!边@一特殊辦學形式。隨著異地教育需求的不斷增加,隨遷子女學校數(shù)量也持續(xù)增長。但囿于隨遷子女學?!绑w制外辦學”的身份屬性和辦學條件的簡陋,它們在建校之初不得不頂著“非法辦學”的帽子,在政策和市場夾縫中艱難求取生存。經歷20多年的發(fā)展,并在自身不斷壯大和完善過程中,逐漸得到政府和社會的承認和認可。目前,隨遷子女學校已成為解決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緩解流入地政府財政壓力的重要形式,同時也面臨諸多困境難題。然而目前的各種報道和學術研究多聚焦于流動兒童和教師,對隨遷子女學校自身發(fā)展的關注度相對不足。

一、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學校:民辦教育體系“金字塔”底端

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學?!边@一概念的界定,首先我們應明晰“進城務工人員”和“隨遷子女”這兩個概念的內涵。這里所講的進城務工人員,主要是指進城務工的農民,不包括基于城市人才引進和招商引資而異地流入的人口,也不包括在城市購置物業(yè)的高收入流動人口。[1]對于“隨遷子女”,理論界對此尚未形成一個明確而且統(tǒng)一的界定,但其內涵基本一致,均指隨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從戶籍地遷往現(xiàn)暫住地的這部分兒童。本研究所指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為6-14周歲義務教育階段隨務工父母或其他法定監(jiān)護人在非戶籍所在地暫時居住半年以上的兒童和少年[2]。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學校即專門招收此類學生的學校,是流動兒童的生存空間和發(fā)展載體。鑒于目前公立隨遷子女學校數(shù)量較少,若無特殊說明,本文所指的隨遷子女學校皆是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面向社會舉辦的民辦性質的學校。與硬件設施一流、提供優(yōu)質教育選擇的高端民辦學校不同,辦學條件簡陋的隨遷子女學校只能滿足學生的基本教育需求,處于民辦教育體系“金字塔”底端。在其發(fā)展初期只負責教授讀、寫、算等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即使在發(fā)展中后期,其教育教學質量與高端民辦學校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校園環(huán)境與教學設備更不可與高端民辦學校相比。

二、隨遷子女學校存在之因:“制度自然演化的結果”

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學校作為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現(xiàn)象,最終會隨著城鄉(xiāng)差別的消除和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實現(xiàn)而消失,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目前和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隨遷子女學校作為解決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重要形式將會持續(xù)存在下去:首先,當前以當?shù)貞艏丝跀?shù)為基準的教育供給模式顯然無法完全實現(xiàn)隨遷子女異地教育的需求,隨遷子女學校作為公立學校教育的有效補充,拓展了教育供給的來源和途徑,增加了教育供給數(shù)量,保障了隨遷子女的受教育權利。其次,相比公立學校要求的紛繁復雜的“五證俱全”入學手續(xù),隨遷子女學校入學門檻較低,只需要繳納少量的學雜費,就可以隨時進入學校學習。再次,打工子弟學校辦學形式靈活多樣,在流動兒童飲食起居和教育費用等方面提供人性化的服務以供進城務工家庭選擇,比如負責接送兒童、提供免費午餐、使用通用版教材等,以此充分滿足流動兒童及其家庭的教育需求。最后,隨遷子女學校為流動兒童學習、成長提供了較為舒適和安全的心理環(huán)境,為使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提供了“緩沖區(qū)”。這里沒有來自老師冷漠的目光,也沒有來自同學輕視的眼神,他們與自己的伙伴有著相似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有著相同的生活經歷、身份認同和家庭背景,彼此之間能夠互相理解、包容和支持。因此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學校的存在具有必要性,只要還有流動兒童被遺置在政府合法辦學體制之外,隨遷子女學校會被賦予天然的合理性[3]。

三、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學校發(fā)展歷程:“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流動兒童教育問題某種程度上是我國城市化和工業(yè)化與戶籍管理制度矛盾沖突的結果[4],而作為矛盾沖突結果伴生物的隨遷子女學校,先天發(fā)展不足,后天發(fā)展畸形,它的曲折發(fā)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緣起和生成:私塾式學校(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

我國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出現(xiàn),一般認為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流動人口中第二代移民群形成之時。[4]這些流動兒童或是在家鄉(xiāng)出生被父母帶到城市,或是在城市出生且生活在城市,隨著他們的父母在城市的長時間滯留,他們逐漸長大,接受教育的問題開始浮出水面。[5]盡管當時我國也已確立了全民的九年義務教育制度,但是實施的是以戶籍為前提、以不流動為特征的教育體制。隨遷子女要進入當?shù)毓k學校學習需要交納一定的“借讀費”,而大多數(shù)隨遷子女家庭不具備這樣的經濟條件。而我國向來有重視教育的傳統(tǒng),“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觀念根深蒂固,外來務工人員迫切希望下一代能夠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實現(xiàn)階層上移。面對異地教育訴求不能滿足的辛酸和無奈,部分外來務工人員開始自發(fā)組織起來,委托他們中間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同鄉(xiāng)或親友代為教育子女。這些學校剛剛開始往往只有幾個或十幾個孩子,依托家庭開設,所以有研究者將之稱之為“私塾式學?!薄?/p>

這時期的隨遷子女學校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學校組織,而是彌補公辦教育資源短缺的非正規(guī)教育形式,不僅辦學條件極其簡陋,教學時間和地點不固定[6],而且教師多不具備從事教學資格,“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普遍不高。購買教育服務的家長與提供教育產品的老師多是熟人和朋友,他們之間更多的是“關系型契約”而非“經濟型契約”,教師往往只是象征性收取一些費用。早期的隨遷子女學校有“利人利己”和“不以贏利為目的”的特征。值得一提的是,最初的隨遷子女學校不僅數(shù)量少,規(guī)模小,且未引起社會和政府的關注。

(二)成長和發(fā)展:一幅光怪陸離的教育圖景(20世紀90年代-2003年)

如果說早期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學校在辦學之初沒有將贏利置于首要目的的話,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大規(guī)模出現(xiàn)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學校則主要是市場催生的結果。[6]隨著城市化和工業(yè)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進城務工人員大規(guī)模流動所帶來的教育需求無法以體制內的方式加以解決。初期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學校規(guī)模有了擴大,一些早期的辦學者有了盈利,業(yè)已出現(xiàn)的利益使一些對需求信息敏感的市場主體迅速瞄準了這一潛在的教育市場,在我國東部沿海以及其它經濟較發(fā)達的大中城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學校數(shù)量迅速增加,規(guī)模也進一步擴大。北京市現(xiàn)存的100多所隨遷子女學校多是在此時期成長和發(fā)展起來的。[7]

大多數(shù)隨遷子女學校此時仍處于成長階段,其教學場所以及設施、設備很難達到《民辦教育促進法》規(guī)定的辦學標準,也不具備擁有穩(wěn)定經費來源和辦學資金的條件。這一時期的隨遷子女學校從開辦到教學實施、教育質量測評等每一環(huán)節(jié)都沒有政府投入、監(jiān)管,一開始就處于一種體制外的生存狀態(tài)。由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始終沒有對學校進行審批,學校沒有合法的辦學資質,老師背著“非法教學”的包袱,學生戴著“非法求學”的帽子,學校由此陷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由于不規(guī)范,所以不能獲得合法身份;由于不合法,所以就愈加不規(guī)范。但即使是在這樣的生存狀態(tài)之下,隨遷子女學校在這一時期仍然得到較快的發(fā)展,成為城市正規(guī)、有序的義務教育體系中的一個強烈的不和諧音,匯成了城市里一幅幅光怪陸離的教育圖景。

(三)契機與重生:走上“合法化”和“規(guī)范化”道路(2003年至今)

隨著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日益凸顯,以及隨遷子女學校的教育市場化傾向引發(fā)的問題日漸增多,如何保障隨遷子女受教育權利逐漸被納入政府部門的政策議題之中。2003年,教育部與公安部、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勞動保障部等部門聯(lián)合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yè)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第八條規(guī)定:“各地要將這類學校納入民辦教育管理范疇,規(guī)范其辦學行為,促進其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提高?!盵8]這一政策充分肯定了隨遷子女學校存在的現(xiàn)實性和必要性,也強調流入地政府應承擔扶持和管理隨遷子女學校的責任。

在“兩為主”政策背景下,流入地政府對待隨遷子女學校的處置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其一是強制關停的“北京模式”。從2006年起,北京市以辦學條件不合格為由,先后關停多所隨遷子女學校,導致近萬名學生失學,引起外來務工人員的強烈不滿和社會輿論的普遍關注。其二是妥善安置的“上海模式”。從2008年起,上海市政府將合格的隨遷子女學校納入民辦教育管理體系,并以“購買學位”的方式對民辦隨遷子女學校進行資助和扶持。由于這兩種模式各有其局限性,不具備普遍意義的借鑒性。強制關停的“北京模式”既不符合“以人為本”的政策理念,也容易激化社會矛盾;妥善安置的“上海模式”是建立在地方發(fā)達的經濟和雄厚財政實力基礎之上的,而其他省份大多不具備這樣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目前較為通用的是介于“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之間的“中間模式”,即對民辦隨遷子女學校既不“聽之任之”,也不“趕盡殺絕”。一方面將符合辦學標準的隨遷子女學校納入民辦教育管理體系,使其享有一系列優(yōu)惠待遇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對于那些不能完全符合辦學標準、但在事實上又能夠減輕政府負擔的隨遷子女學校加大扶持力度,幫助其完善基礎設施、提高師資力量,以達到民辦學校的標準。這一時期的隨遷子女學校數(shù)量趨于穩(wěn)定,教育教學質量逐步提升,教學設備、課程設置等硬件設施逐漸改善,逐漸從“隱蔽”“非法”辦學走向“公開”“合法”辦學,但同時也面臨教師流動性大,資源來源不穩(wěn)定等諸多挑戰(zhàn)。

通過對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學校的發(fā)展脈絡梳理,我們可以得知隨遷子女學校的出現(xiàn),某種程度上是哈耶克(Hayeke)所說的制度“自然演化”的結果,是流動人口為了爭取既有制度安排下無法獲得的受教育機會而自發(fā)倡導、組織和推動的“誘致性”制度變遷。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學校作為現(xiàn)行教育體制和社會轉型之間矛盾和沖突的結果,其出現(xiàn)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和合理性[8],“屢禁不止”“再禁還生”的頑強生命力也表明其成長和發(fā)展不以行政意志為轉移。政府部門既不應將隨遷子女學?!岸髿⒃趽u籃之中”,也不應對其“拔苗助長”,正確的做法是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學校提供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和政策支持,使其在規(guī)范化和法治化的道路上進入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

四、隨遷子女學校成長之策

實現(xiàn)隨遷子女學校健康有序、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政府與學校共同努力,“內外兼修”形成合力。首先,要賦予隨遷子女學校合法辦學權利,將其納入民辦教育管理體系;其次,政府應加強政策、物質和財政上的支持,提供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最后,學校需努力改善教師福利待遇,并加強特色課程建設。

(一)使?jié)M足條件的隨遷子女學?!昂戏ɑ保訌娬吆拓斦系闹С?/h3>

隨遷子女學校遭遇的困境與難題,很大程度上源于其“非法辦學”的身份。只有讓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學校合法化,教師才能合法從教,學生才能合法入學,各學校教學質量、辦學條件等優(yōu)勝劣汰的良性競爭才會開始。因此,教育部門應設置合理的辦學標準,在消除衛(wèi)生、食品、安全等隱患以及確保任職教師具備相應的資格后,對隨遷子女學校的辦學標準和審批辦法適當放寬,將合格的隨遷子女學校納入民辦教育管理體系,成為具有獨立法人資質的組織,使其不再是現(xiàn)代教育制度的補充,而是一種合法的教育制度保障形式。[9]此外,各級地方政府對隨遷子女學校應給予關心和幫助,加強財政投入和政策支持。首先,政府可以設立專項資金,以預算內教育財政撥款或者專項轉移支付的形式,直接對隨遷子女學校基礎建設和設備購買進行經費支持和援助;其次,還可以通過購買教育服務或者教育券的形式間接扶持學校發(fā)展,將等同于公立學校生均教育經費的有價證券直接發(fā)放給流動兒童,實現(xiàn)“錢隨人走”,并用教育券沖抵全部或部分學費。最后,在水、電費用以及返還投資辦學所得稅方面給予隨遷子女學校政策優(yōu)惠,明確學校在征地和新建、改建教學科研用房時,享受同類公辦學校的同等待遇[10],減少隨遷子女學校辦學成本,增加其發(fā)展所需的資金積累。

(二)提升教師崗位吸引力,兼顧薪酬待遇與專業(yè)發(fā)展

師資水平的高低決定著學校的辦學質量的優(yōu)劣。為吸引和挽留優(yōu)秀教師,辦學者應樹立“教師第一,良師至上,名師興校”的意識,努力提高隨遷子女學校教師工資水平和福利待遇,縮小與公立學校教師差距。政府部門應探索制定隨遷子女學校教師最低待遇標準,加強對隨遷子女學校教師工資待遇的監(jiān)督力度,對于確因辦學經費困難而未能達到標準的,政府部門應給予一定的補貼[11],以保障隨遷子女學校教師福利待遇的穩(wěn)定性和可預期性。隨遷子女學校還應主動為教師辦理養(yǎng)老、醫(yī)療等社會保險,以確保教師安心工作,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后顧之憂,使教師感受到來自學校的真誠和關懷,從而自發(fā)地產生對教育事業(yè)的歸屬感和責任感。此外,各級地方政府和學校應為隨遷子女學校教師提供更多專業(yè)發(fā)展的機會和平臺。在教師培訓方面,除提供與公立學校教師無差異的新課程教材與教學理念和方法的培訓項目外,教育部門還應針對流動兒童學習和發(fā)展特點,以及隨遷子女學校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遇到的困惑進行專項培訓。此外,教育部門應鼓勵隨遷子女學校與優(yōu)質學校結對幫扶,支持隨遷子女學校教師到優(yōu)質學校觀摩學習,以促進了教師間的了解與溝通,互相取長補短。[12]

(三)加強特色課程建設,改進和革新教學方法

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賦予了學校在施行國家課程和地入課程的同時,開發(fā)和研制適合本校特點的校本課程的權力。[13]因此,隨遷子女學校應抓住這一有利機遇,結合本校的實際來開發(fā)校本課程,為更好地使流動人口子女接受教育創(chuàng)造條件。例如蘇州明珠小學就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該校結合學生實際,大膽創(chuàng)新開發(fā)出許多校本課程教案,如開展了《灑下五色土,共育希望樹》等主題的課外活動[14],意在把農村教育和城鄉(xiāng)教育的優(yōu)勢結合,在活動中滲透環(huán)保知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校本課程的研發(fā)和實施不僅轉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克服了以教知識為主的就教學模式,也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使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變得輕松愉快。

課堂教學實施是學校教育的主要載體,科學、有效的教學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行為習慣都有重要作用。[8]隨遷子女學校教師要根據(jù)流動人口子女的實際情況,改進和革新教學方法,探索出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例如可以采取分層指導的方法,對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分別教學、分別對待:對于基礎知識扎實、學習成績穩(wěn)定的學生,教師給予他們自學和探究的機會,并加以輔助和指導;對于智力因素好,在學習上缺乏刻苦精神的同學,教師要善于引導,嚴格要求;對于智力或非智力因素相對較差的學生,教師則要幫助、扶持其主動學習,從而調動每一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天賦和潛能。此外,隨遷子女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比普通孩子有著更多的生活體驗和感受,也容易受到各種不良影響。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這些問題,自覺地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通過對他們的關愛、鼓勵、期望和暗示,使隨遷子女在智力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和個性心理品質等方面得到良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賈志文.打工子弟學校教師流動性研究——以某打工子弟學校初中部為例[D].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8):22.

[2] 課題組.中國進城務工農民隨遷子女教育研究[M].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0(9):117.

[3] 田慧生,吳霓.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2(4):96.

[4] 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流動人口服務司中國流動人口發(fā)展報告2010[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10(7):12.

[5] 杜越,汪利兵,周培植.城市流動人口子女的基礎教育:政策與革新[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1):27.

[6] 栗學鐘.打工子弟學校學校教師社會支持研究——以北京市某打工子弟學校為例[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2013(5):32.

[7] 公安部等六部委.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yè)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Z].2003-01-09.

[8] 曾文婧,秦玉友. 城鎮(zhèn)化背景下低端民辦學校的發(fā)展困境與發(fā)展能力建設[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5(15):1-6.

[9] 閻鳳橋.山東省某市民辦教育發(fā)展的經濟學分析[J].教育發(fā)展研究 ,2007(5):68-72.

[10] 向明明.打工子弟學校拆遷與流動兒童教育問題[D].中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2(5):44.

[11] 韓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學校教師需求研究——以上海市區(qū)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4):12.

[13] 馬良.流動人口子女學校教育的調查和分析調查報告[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7(3):56-62.

[14] 付堯,袁連生,張雪,沙亞英.流動兒童學校選擇影響因素實證分析——以北京市為例[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5(3):125-138.

猜你喜歡
務工人員子女辦學
云南:800多名務工人員乘“務工專列”外出就業(yè)
云南畫報(2022年3期)2022-04-19 11:15:48
為子女無限付出,為何還受累不討好?
與子女同住如何相處?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4
農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遠?
中外合作辦學在晉招生錄取情況一覽表
網(wǎng)絡平臺補短板 辦學質量穩(wěn)提升
詩歌專列送務工人員返鄉(xiāng)過年
中華詩詞(2017年3期)2017-11-27 03:44:21
我國進城務工人員總量增至 28171萬人
廣電媒體做好外來務工人員“關愛報道”的探討
新聞傳播(2016年18期)2016-07-19 10:12:06
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
湖南省| 徐汇区| 耒阳市| 新安县| 上犹县| 乐亭县| 黄平县| 安远县| 娱乐| 潞城市| 长寿区| 石柱| 吉安市| 垫江县| 哈巴河县| 海阳市| 昭苏县| 海城市| 天台县| 泰顺县| 桐城市| 鹤壁市| 东莞市| 云浮市| 莱阳市| 庄河市| 库车县| 遵义市| 于都县| 绥芬河市| 唐海县| 武汉市| 宜兰县| 长兴县| 北安市| 商洛市| 聊城市| 新竹县| 太谷县| 长治县| 房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