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 胡葉力
近年來,英才教育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熱點。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國家尖端人才的培養(yǎng)變得尤為重要,科技領域人才是評判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因此,英才的培育是各國教育發(fā)展的重要任務。作為以精英教育為主要發(fā)展目標的印度,對英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非同一般。英才教育是主要面向智力水平遠超于同齡人平均水平或者自身具備某種天賦的孩子所進行的一種教育。世界各國為了培養(yǎng)本國尖端人才,普遍重視國家的英才教育。文章圍繞印度中小學英才教育,探討了印度中小學英才教育的歷史背景、組織機構與選拔方式、特色以及對我國中小學英才教育的借鑒。
18世紀時期,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直至1947年,印度宣布獨立,并于1950年成立聯邦制共和國。獨立后的印度未能迅速擺脫英國在殖民統(tǒng)治時期遺留下來的種種問題。英國的英才教育理念也在此后印度的教育思潮中悄悄生根發(fā)芽,并產生了深遠影響。
印度在中小學階段原本實施五三三學制,即小學5年,中間學校3年,中學3年。1968年變革為十二三制,即小學加初中10年,高中2年,高等學校3年。初等教育為8年免費義務教育,有初小和高小之分。中等教育包括兩年初中和兩年高中。中小學階段公立學校居多,私立學校既有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宗教團體辦的學校,又有以英國公學模式辦的學校,稱為“公學”及“模范學?!薄1M管后來印度宣告獨立,卻沒有廢除英國在殖民統(tǒng)治時期的教育體系。獨立后的印度始終把大力發(fā)展精英教育放于重要戰(zhàn)略地位,便有了1963年由全國教育研究與培訓委員發(fā)起的“全國英才尋找計劃”(National Talent Search Scheme,簡稱NTS)。[1]所謂“追求卓越”理念,要求教育在促進大部分學生的發(fā)展的同時,不能埋沒極少數英才學生。教育應充分尊重每一個群體,為每個群體提供成長成才的機會。
英國學者德·朗特里編寫的《西方教育詞典》認為:英才教育(elitist education)是“根據下列設想而實施的教育:社會中一個少數人集團,通常特別稱為學術尖子集團,應該得到與他們人數極不相稱的龐大教育經費—既因為他們具有更大的內在價值,又因為通過對這些特殊尖子的培養(yǎng)領導和探索創(chuàng)新,能期望他們對社會作出更大貢獻”。[2]英才教育并非指超常孩子的教育,它也指開發(fā)尋常孩子潛能的高素質教育。英才教育可以看成全才教育與偏才教育,全才是指具有廣泛基礎性綜合知識的人才,偏才是指對某一專業(yè)或領域極其精通的人才。
如前文所述,早在1963年印度便開始實施了英才教育計劃。旨在發(fā)現和挖掘智力超常的學生,方便對其以后的學習生活提供相應的經濟支持。
重視英才教育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的重要任務。由于各國地域文化、民俗背景等不一,各國針對英才教育采取的選拔方式也不盡相同。印度中小學英才教育主要由地方政府監(jiān)管,為避免扼殺學生潛質,印度從多方面著手,最大限度地發(fā)現天才學生,使英才學生的選拔過程盡可能的具有靈活變通性與包容性。
印度的私立學校較為發(fā)達,一部分私立學校秉承著以英才教育為宗旨的理念進行辦學。在全國中小學學校總數中,其中私立小學占11%左右,私立中學占總數的55%左右。[3]私立學校主要以較高的升學率來吸引生源,加之印度存在許多為了應付各類考試而設置的教育補習機構,收費高昂。一部分機構有余力免費招收經濟條件不足的天才學生,對他們實施定向培養(yǎng),一方面通過提高升學率對招生起到一個很好的宣傳作用,另一方面也為英才教育計劃作出了卓越貢獻。
印度在中小學教育階段設置有不同學科的奧林匹克競賽,在競賽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學生有機會參加高等學校的單獨考試或者面試。一旦被錄取,學校及相關部門會對其實施英才培養(yǎng)計劃,還能享受高額度的獎助學金。這樣一來,智力超常的學生無需和普通學生一樣花費相同的時間受教育,針對英才特定的教育計劃省時又省力,能夠更好更快地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
在印度,社會上存在專門的民間教育組織從事英才教育。比如:“全國天才兒童”“天才兒童中心”等民間教育組織,這些組織會定期舉行學術研討會以及培訓班,組織者會邀請學生、學生家長和教師等相關研究人員參與討論。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方便學校、社會及家庭能時刻掌握孩子的成長動態(tài),方便社會各界更好地理解英才教育理念。在面對孩子已經出現或者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協商解決辦法或者預防,幫助英才學生在自身優(yōu)勢方面取得更大進展。
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yǎng)人,印度的中小學英才教育從英才孩子起步時期著手,努力做到教育過程的公平化。通過國家法律及政策的保駕護航,把英才教育納入國家教育體系,使印度中小學英才教育得以穩(wěn)步發(fā)展。
英才的選拔和培養(yǎng)要從小開始,如果忽略基礎教育階段人的可塑性發(fā)展,那么當人發(fā)展到高等教育階段再去塑造天才學生則是事倍功半。這不僅是對優(yōu)秀人才資源的一種浪費,從國家層面來講,這更是降低了國家棟梁之才的成才幾率。印度各辦學主體注重從孩子起步階段開始有意向地去發(fā)現英才,提前為未來的世界培養(yǎng)未來的人這一舉措十分具有前瞻性。
1968年,印度政府頒布的《國家教育政策》中,第五條便是針對發(fā)現和挖掘智力超常兒童的,它明令要求“為了開發(fā)智力資源,各地區(qū)必須從兒童中發(fā)現和培養(yǎng)超常兒童,對此要積極鼓勵并提供一切機會”。直到1992年《國家教育政策》修訂后,提出要建立“超常兒童學?!?,之后印度的“新星學校”應運而生。如前文所述,大多數人們認為,政府和社會應該對具有特別天賦的學生提供獨特的教育服務,無論是經濟條件允許的學生家庭還是經濟條件不足的英才家庭,都應該全力以赴支持天才學生成長。由于新星學校招生范圍主要面向貧困地區(qū)的優(yōu)秀孩子,開設新星學校的初衷也是為了英才學生,在落實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思想的過程中,新星學校為農村地區(qū)等經濟條件落后的家庭提供了一定的教育服務,有力促進了教育公平。
印度英才的選拔考試主要包括地方考試與國家考試兩級,參考的學生必須在地方考試中出類拔萃才能進入到國家考試一級。國家考試加設了面試環(huán)節(jié),待選英才需達到較高的筆試分數才可進入到最終的面試環(huán)節(jié)。
印度獨立后,國家相關領導人意識到了“教育救國”方針的重要性。要想印度聯邦制共和國快速穩(wěn)固發(fā)展,提高國民綜合素養(yǎng)勢在必行。在教育問題上,他們普遍認為,精英式的英才培養(yǎng)與普通勞動者的培養(yǎng)同樣重要。既要為國家各領域培養(yǎng)拔尖人才,也要考慮解決絕大部分人的正常生活問題。政府對于英才培養(yǎng)計劃制定了《國家教育政策》等法案,以法令的形式保障了英才教育計劃的實施。
獨立后,印度英才教育得到了快速發(fā)展。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zhàn),印度有意通過大力發(fā)展英才教育來實現國家綜合國力增強這一目標。從印度中小學英才教育發(fā)展的進程中,我們可以看出英才孩子在基礎教育階段受教育程度與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是有間接關聯的。此現象足以激發(fā)我們國內對英才孩子如何盡早發(fā)現、挖掘以及對尖端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機制的思考,注重國家新興領域人才的培養(yǎng)。科學技術實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國家綜合國力,因此,對在科技領域方面具備天賦的孩子提供針對他們的教育尤為重要。在英才教育進程中,不忘并抓針對普通孩子的大眾教育,努力使教育公平最大化是我們國家的重要戰(zhàn)略目標。其次,教育本身應是生活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特質與專長始終是教育的重點。
目前我國中小學英才教育體系不盡完善,理論以及實踐方面還十分薄弱,特別是要平衡好傳統(tǒng)教育和英才教育這兩者間關系?,F結合我國中小學教育實際情況,從英才教育培養(yǎng)起點、國家法律法規(guī)及英才教育評價標準這三方面切入,以期為我國中小學英才教育事業(yè)提供借鑒。
獨立后的印度精英教育之所以一直在發(fā)展中國家名列前茅,與他們注重對基礎教育階段孩子的英才教育存在直接關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走向培養(yǎng)精英道路,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高質量人才。在精英教育發(fā)展迅猛的過程中,印度政府更加強調提供優(yōu)質基礎教育服務的重要性,加強了對中小學教育質量的管理。
中小學階段是人生的起始階段,既是學生是非觀念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生基本道德行為初步形成與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有意識地挖掘和培養(yǎng)英才的行為都將對學生未來的受教育程度及效果產生深遠而重大的影響。利用學生在兒童時期可塑性極強的生理及心理特征,及時對天賦孩子因材施教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中小學階段的教育將直接影響到終身教育的發(fā)展,提倡從事英才教育的各辦學主體根據英才教育精髓。尤其注重對天賦異稟的孩子的特別教育,因勢利導,提早進入英才教育狀態(tài),為我國科技等領域輸出頂尖人才。
從印度的英才教育發(fā)展來看,對英才教育確立相關政策與法案是保證英才教育實踐的關鍵因素。政策和法案本身帶有強制性,有了國家的政策方針,英才教育才能順利發(fā)展。要改變我國英才教育被動的處境,政府需承擔主要責任,在英才教育計劃中起到主導作用。目前我國英才教育政策方面存在政策體系不全,缺乏系統(tǒng)等問題。對中小學階段的英才教育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重結果、輕過程。忽略了中小學階段基礎英才教育,致使我國英才教育基礎極為薄弱。雖然國家一直強調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但對英才教育仍沒有提供足夠的法律保障,因而完善我國的英才教育法律體系的問題亟待解決。從政府、財政、英才選拔方式、英才教育模式等各個方面著手,重新考慮我國的英才教育法律方案。同時可借鑒別國在英才教育立法方面的經驗,創(chuàng)建我國“本土化”英才教育體系。有了國家作為英才教育計劃的強力后盾,以及法律方面的有力保障,英才教育的實踐過程方可順利進行。
正如印度為響應“全國英才尋找計劃”創(chuàng)辦的“新星學?!保靶滦菍W?!痹谡猩鷷r側重貧苦家庭的孩子。英才教育并不是單純意義上的頂尖人才的教育。另一層意義是在實施英才教育計劃實踐過程時,顧及了一部分無法接受正規(guī)教育的學生,讓其有機會享受應有的中小學基礎教育,這對印度大多數貧苦家庭的學生來說也是某種意義上的英才教育。
建議采用全方位的選拔標準來選拔英才,客觀標準可與主觀推薦相結合。英才學生的選拔過程既要充分發(fā)揮考核的客觀性,又要注重發(fā)揮政府、各辦學主體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有效避免埋沒潛在的英才學生。多樣化的選拔標準不僅能通過智力測試、能力考核等客觀檢測,也融入了老師和社會各界相關人士的主觀推薦因素。在保證公平公正選拔英才學生的同時,也要顧及到貧困群體中英才學生的選拔。天賦異稟的學生存在于社會各階層,尤其作為發(fā)現和挖掘英才學生的教育者或者教育機構更應擔負起如何設置多方位選拔標準的責任,讓更多的英才學生的才能得以展現,實現其應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