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巖壁
在理想國里,美女是怒放的鮮花,芳香,嬌嫩,永不凋零;在現(xiàn)實(shí)中,美女和我們常人一樣,有生,也有老、病、死,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時候。于是,在歷史上,這個地方如同沙場,理想與現(xiàn)實(shí)旅進(jìn)旅退、此起彼伏、交互作用,美女的下場總是莫衷一是,眾說紛紜,沸沸揚(yáng)揚(yáng),永無定論。西施就是這樣。
關(guān)于這位美女的本事,我們多少都知道一些,史書上雖有記載,但詰屈難讀,不妨看詩仙——王安石抱怨李白“詩詞十句九句言婦人、酒!”(《冷齋夜話》卷五)——的描寫:“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浣紗弄碧水,沉吟碧云間。勾踐征絕艷,揚(yáng)蛾入?yún)顷P(guān)。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保ā度圃姟肪?81李白《西施》)說西施本是苧蘿山里一個浣紗的村姑,越王勾踐出于滅吳的戰(zhàn)略考慮,把西施作為尤物獻(xiàn)給吳王夫差,誘他沉迷聲色,不治國事,終致吳國敗亡。這是沒有異議的;但關(guān)于這位美人的下場,說法就不一了。太白只是說,吳破后,西施沒再回越地。曾被貶謫嶺南的宋之問則說:西施“一行霸勾踐,再笑傾夫差。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入松網(wǎng),魚畏沉荷花”。(《唐詩品匯》五古卷二宋之問《浣紗篇》)西施是衣錦還鄉(xiāng)!大概也有根據(jù),宋之問曾到會稽游覽過,謁過禹廟、游過禹穴、泛過鑒湖。(《全唐詩》卷52/53)
晚唐皮日休說:“半夜娃宮作戰(zhàn)場,血腥猶雜宴時香。西施不及燒殘蠟,猶為君王泣數(shù)行。”“響屧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保ā度圃姟肪?15皮日休《館娃宮懷古》之三、五)埋怨在夫差面前,國破家亡身將死,這個美人卿卿我我蝴蝶雙雙多年,卻一滴同情的眼淚都沒有!但西施還是(被)淹死了。和皮子唱和陸龜蒙卻溫和一些,沒有那么苛刻,說:“三千雖衣水犀珠,半夜夫差國暗屠。猶有八人皆二八,獨(dú)教西子占亡吳?!薄皩氁m香綦碎曉塵,亂兵誰惜似花人?伯勞應(yīng)是精靈使,猶向殘陽泣暮春?!保ā度圃姟肪?28陸龜蒙《和襲美館娃宮懷古》之一、五)慨嘆西施死于亂兵。和皮日休一樣,李商隱大概也持此觀點(diǎn),西施在吳亡后淹死,所以在《景陽井》中說:“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保ā度圃姟肪?41)
其實(shí),西施在吳亡后就(被)淹死了,這一說法大有來頭。墨子說:“西施之沈(沉),其美也。”(《墨子·親士》)意思是,西施所以被淹死,因?yàn)樗敲廊?!孫詒讓在《墨子閑詁》中為此說張目,認(rèn)為“墨子書記當(dāng)時事,必有據(jù)”。此說影響遠(yuǎn)大。在我們上面征引的唐代五位詩人的詩中,宋之問持西施滅吳后衣錦還鄉(xiāng)。皮日休和李商隱都說是淹死。李白和陸龜蒙雖沒有明確表態(tài),但和西施吳亡后淹死說并不捍格。就是說,在唐代或唐詩里,西施在吳滅后淹死,是個多數(shù)人同意的說法。
此外還有一個說法,西施在吳滅后,“隨范蠡泛舟五湖而去”。(《香艷叢書》第三集卷三楊淮《古艷樂府·白苧歌·序》)此說在唐詩里也有反映。杜牧《杜秋娘詩》:“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保ā度圃姟肪?20)鴟夷子皮是范蠡的號。(《史記·勾踐世家》)此說在宋詞里蔚為大觀。柳永《瑞鷓鴣》:“西子方來、越相功成去,千里滄江一葉舟。”蘇軾《水龍吟》:“空江、月明千里。五湖聞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杜旟《摸魚兒·湖上》:“待學(xué)取鴟夷,仍攜西子,來動五湖興?!睆埿⑾椤端{(diào)歌頭·垂虹亭》:“欲酹鴟夷西子,未辦當(dāng)年功業(yè),空擊五湖船?!标惾私堋肚邎@春·鐃鏡游吳中》:“過鴟夷西子,曾游處所?!?楊冠卿《賀新郎》:“西子五湖歸去后,泛仙舟、尚許尋盟否。風(fēng)袂逐,片帆舉?!?辛棄疾《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白馬素車東去??昂尢?,人道是、子胥冤憤終千古。功名自誤。謾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煙雨?!?/p>
耐人尋味的是,南宋的道學(xué)家也認(rèn)同西子范蠡泛舟五湖的說法。但他們意在維護(hù)圣賢,不是憐香惜玉。羅大經(jīng)說:
范蠡霸越之后,脫屣富貴,扁舟五湖,可謂一塵不染矣。然猶挾西施以行,蠡非悅其色也,蓋懼其復(fù)以蠱吳者而蠱越,則越不可保矣。于是挾之以行,以絕越之禍基,是蠡雖去越,未嘗忘越也?!保ā耳Q林玉露》乙編卷三)
由此我們知道,西施原來是危險的罪犯,為避免她再犯,終身被監(jiān)禁于五湖煙水,小牢子是范蠡,義工。對范蠡的良苦用心,羅大經(jīng)言之鑿鑿,發(fā)覆于千載之下,雖然令人笑來,卻不失可愛。至少也沒有太煞風(fēng)景。明代楊慎則不然,說是見《吳越春秋》逸篇有“吳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隨鴟夷以終”的話。楊慎考證:“隨鴟夷者,子胥之譖死,西施有力焉。胥死盛以鴟夷,今沉西施,所以報子胥之忠。故云隨鴟夷以終?!保ā兜ゃU總錄》卷十三)似是而非。到底是誰來為子胥報仇?越是勝國,吳是敗國,子胥是吳國大臣,被夫差賜死。吳人沒資格、沒能力來為子胥報仇。如果西施滅吳有功,越國應(yīng)該獎賞她,而不是明詔大號地以給越國仇敵子胥報仇而淹死她。所以,楊慎的說法不能成立。
無獨(dú)有偶,還有一位明人要致西子于死地。馮夢龍說:勾踐班師回越,攜西施以歸。勾踐夫人潛使人引出西子,負(fù)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國之物,留之何為!”(《東周列國志》第83回)明確把勾踐的夫人定為致死西施的罪魁禍?zhǔn)?。這是前所未有的。作為妻子,從妻妾斗爭的角度看,這大老婆心狠手辣,是妒婦。作為王后,從國家政治健康的層面看,她是要江山,不要美人,是揮淚斬馬謖。這后一說法合理性就比楊慎強(qiáng),雖然有點(diǎn)煞風(fēng)景。
雖有楊慎、馮夢龍之類的不同意見,但明代關(guān)于西施的下落,還是沿襲宋代,以范蠡西子泛舟五湖為主調(diào)。而且在梁辰魚《浣紗記》傳奇中定格。傳奇中,西施是范蠡的未婚妻,為實(shí)現(xiàn)滅吳計劃,西施在范蠡勸說下,同意入?yún)菍m,并把當(dāng)年定情物溪紗一分為二,各留一半,以志不忘。吳亡后,勾踐拜謝西施。范蠡與西施功成不受賞,一起泛舟五湖,云水生涯,終成眷屬。(《六十種曲》第一冊)
刪繁就簡地說,西施的下場有兩個:一個是吳亡后,被作為禍害而處死,這大概也是現(xiàn)實(shí)的結(jié)局;一個是和意中人一起,泛舟五湖,看霧卷云舒,這是個理想的結(jié)局。我們更愿意相信這后一個結(jié)局,滿足普遍對大團(tuán)圓的渴望。曹鄴說:“常聞詩人語,西子不宜老!”(《全唐詩》卷592《登岳陽樓》)西子不但不宜老,而且也不老,始終是原來的嬌俏模樣,經(jīng)常在詩文里浣紗、泛舟,不經(jīng)意地裝點(diǎn)我們從書頁打開的窗口瞭望下的風(fēng)景,使之成為人文的景觀。
(作者系鄭州師范學(xué)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