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州
(江蘇師范大學(xué)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xué)院,江蘇 徐州221116)
方宗誠(1818—1888),字存之,號柏堂,桐城人。諸生,曾官棗強知縣。方氏生長于理學(xué)之鄉(xiāng),師從族兄方東樹,一生恪遵程朱之道,于漢學(xué)、心學(xué)則大加排斥,這一點已為研究晚清理學(xué)者所熟知。[1]臺灣學(xué)者田富美更著文指出,“明體達用”是方氏尊朱思想的基本原則。[2]此說確實準確把握住了方宗誠思想的核心所在,不過這只是思想史層面的討論。我們還應(yīng)注意到,方氏著有大量的經(jīng)學(xué)著作,如《讀易筆記》、《書傳補義》、《詩傳補義》、《禮記集說補義》、《春秋傳正誼》、《春秋集義》等。這些經(jīng)學(xué)著作與其明體達用的思想同樣關(guān)系密切。一方面,方宗誠宣稱:“學(xué)者窮經(jīng),所以明體而達用也”[3]309,將明體達用視為治經(jīng)之目的;另一方面,又視治經(jīng)為明體達用必經(jīng)之途徑:“六經(jīng)是明體達用之書……學(xué)而不窮六經(jīng),則吾心之體不明,而經(jīng)世之用不達”[4]2。有鑒于此,我們不免進一步追問:方宗誠如何通過研治六經(jīng)實現(xiàn)明體達用?在明體達用的原則下,其經(jīng)學(xué)研究相較于他人又有何特色?本文以其《書傳補義》為例,站在經(jīng)學(xué)史的角度來審視其中的思想意涵,嘗試對此予以回答。
《書傳補義》成于同治四年(1865),方宗誠自述其作意云:
《書經(jīng)》一書,二帝、三王、皋陶、伊、傅、周、召治身治世之大法備矣,而三代治亂興亡之要莫不令人洞悉其所以然,尤足以為有國有家者之鑒戒焉?!熳印对娂瘋鳌?、蔡氏《書集傳》大體純正無疵,余反覆翫味有年,間嘗引申其義,以發(fā)二書之大綱要旨。至《集傳》中偶有所疑,附記于后,以質(zhì)世之君子,然皆必其關(guān)系世教人心者,然后為之疏通證明,固不敢為微文碎義以破道也。[5]217
方氏于此首先表明了自己對《尚書》的重視,認為經(jīng)國治世不可不讀《尚書》。此論并無新意,但卻是方氏《尚書》學(xué)的前提。此外,方氏還說明了《書傳補義》一書的結(jié)構(gòu),首在闡發(fā)“大綱要旨”,次在疏通疑義。今觀此書共分三卷,卷一為“通論大義”,卷二為“通論要義”,卷三為“附論疑義”。其中,“疑義”無庸深辨,但“大義”與“要義”之區(qū)別,方氏并未詳加解釋。觀其《自序》所言,參以各卷內(nèi)容,似乎“大義”即是《自序》所言之“大綱”,所論皆通篇宏綱;“要義”即《自序》所言之“要旨”,即篇內(nèi)一事一言所蘊含之義。
《書傳補義》以蔡沈《書集傳》為本,表明方宗誠治經(jīng)尊奉程朱之學(xué),所以他對漢學(xué)一派的《尚書》學(xué)持否定態(tài)度,如方氏激烈抨擊孫星衍云:
陽湖孫氏星衍著《尚書今古文注疏》,刪去孔壁古文,所采傳注皆自唐以上及我朝漢學(xué)諸人訓(xùn)釋,其宋元明三朝儒者說經(jīng)之言,一字不入,可謂篤于信古而不精于窮理者矣。夫讀書必窮其理,果其理當乎人心,豈可斷以為偽而棄之;宋元儒者說《書》,真有能發(fā)圣人之精義而為漢唐諸儒所不及者,豈必專以博古為能哉?。?]251
這是批評孫氏不信梅本《古文尚書》,不采宋元經(jīng)說,僅能博古而不能窮理。接下來方氏又借《尚書》“七觀”說譏諷孫氏。《尚書大傳》載孔子“七觀”說,此“七觀”皆在今文二十八篇之中,故漢儒以《尚書》為備,又有所謂法二十八宿之說。孫星衍于其所作《尚書今古文注疏序》中曾稱引此說。而方宗誠則批評說:
圣人刪《書》,所以記四代治亂之跡,以為天下萬世法戒,其篇次多寡亦視其書之關(guān)系當存與否耳,豈必其數(shù)符于二十八宿與斗邪?是何異兒童之見也?且《書大傳》孔子之言亦未可信。如《堯典》何不可以觀仁、觀義、觀治、觀事邪?《咎繇》何不可以觀度、觀誡邪?凡此七觀,每篇皆然。豈圣賢之經(jīng),一篇僅足作一事觀邪?此決非孔子之言也,而孫氏篤信之。至《禹謨》、《伊訓(xùn)》、《說命》之類,真有益于修身治世,不倍于圣人之道,而反不信,非所謂失其是非之真者邪?[5]252
嚴格來講,孫星衍對“七觀”之說實際持保留態(tài)度,但他反對偽古文則是毫無疑問的。方氏此處主要是借機批評孫星衍對義理的把握不準確,對偽古文的質(zhì)疑毫無根據(jù)。觀其所言,全以情理為據(jù),但《尚書大傳》所載之說,尊信者頗眾,方氏僅憑此斷其為不可信,尚嫌武斷?!渡袝窆盼淖⑹琛吩谕砬鍖W(xué)界口碑頗佳,影響極大,方氏對其予以指摘,也是為了捍衛(wèi)程朱理學(xué)在經(jīng)學(xué)研究領(lǐng)域的地位。
通過這一事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方宗誠判斷是非的標準就是是否有益于修身治世,是否違背圣人之道。以這樣一種標準來評判東晉古文真?zhèn)我砂福诜绞峡磥硐嚓P(guān)爭論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他說:“閻氏力辨其偽,則愚所不敢信。夫生千載之后,其偽與否雖不敢知,而其理之精,義之確,詞氣之正大愷惻光明俊偉,可以修己治人,守之無疵而行之無弊,即后人作之,其益人如此,圣人復(fù)起,不能廢也。而況乎后人決不能為也?!保?]148乾隆年間莊存與也曾指出,《古文尚書》于世道人心有益,故不可廢。[7]141-142但他是“心知其偽而不敢廢,意取篤慎,匪云左袒”[8]402,而方宗誠則不承認《古文尚書》是偽作,認為后人不可能具備這一能力。
對于辨?zhèn)蔚穆曇?,方宗誠往往是一味秉持“義理”這一最高準則去打壓。所以他會直截了當?shù)卣f:“《伊訓(xùn)》、《太甲》、《咸有一德》、《說命》,真天下萬世人人可以法守之道,近儒必旁引曲證以為偽書,可謂不急之辨矣”[9]117,“《旅獒》、《蔡仲之命》、《周官》、《君陳》、《君牙》、《冏命》所陳,實是治天下經(jīng)常之道,為君為相者當時諷誦之以為法,攻古文者以為偽,豈知道者哉”[9]120。當然,《古文尚書》是否義理純正也是有爭議的,閻若璩、姚鼐等人即指出偽古文有背理之處[10]174。方宗誠在書中雖未對此予以逐條回應(yīng),但也間有辯駁?!毒悺菲小凹沃\嘉猷”云云,爭議頗大。蔡沈《書集傳》引葛氏(按應(yīng)指葛真)之言云:“成王殆失斯言矣。欲其臣善則稱君,人臣之細行也。然君既有是心,至于有過,則將使誰執(zhí)哉?禹聞善言則拜,湯改過不吝,端不為此言矣。嗚呼!此其所以為成王歟?”[11]229此后沿其波者甚眾。對此,方宗誠回應(yīng)說:
葛氏以成王為失言,是不知政體者也。夫治天下有大體焉,在為君之道必以求言為先,納諫為急,不可拒人言以任一己之私見。成王所以望君陳有嘉謀嘉猷入告也。而為臣之道則必以責(zé)難陳善為要,尤以宣導(dǎo)上德為本,不可矜己攬權(quán),使天下不知有君上,而但知有任事之臣。成王所以勉君陳順之于外曰:“斯謀斯猷,為我后之德”也。此篇乃成王策命君陳之詞,何嫌何疑而不告以為臣之大體乎?。?]139
方氏強調(diào)為臣之大體在于宣導(dǎo)君上之德,成王命君陳善則稱君,正是教導(dǎo)他遵循大體,故不避導(dǎo)諛之嫌。此說極盡辯論之能事,苦心孤詣,于此可見。就此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他對《古文尚書》的衛(wèi)護并不以考證見長,或者說他不屑為之。今人對晚清《古文尚書》辨真之學(xué)多有關(guān)注,然而于方宗誠則往往忽略,原因可能也在于他缺乏考證的深度。
方宗誠治《尚書》,于漢宋、真?zhèn)沃畡e,全以義理為斷。同時,他又強調(diào),《尚書》中之義理絕非空言,而是蘊于實際政事之中:
《尚書》所說心性義理,即實見于政事之中,實行于家國天下。讀其書,須玩其無一事一言非仁至而義盡也,不似后世史書所言所行多不合乎義理;而儒者闡明義理心性之書,又但是說義理、說心性,不似《尚書》即實見于政事之中。故講用者不熟玩《尚書》,則無以明義理之精微而立其體;講體者不熟玩《尚書》,亦無以明事理之至當而達之于用也。[9]122
方氏認為,《尚書》中所言之心性義理即是“體”,所言之政事即是“用”;《尚書》不但說理精湛,更能通過對治國理政的記載來予以體現(xiàn),因此后世治體用之學(xué)者,必須深研《尚書》。
按照方宗誠的理解,體就是“吾心仁、義、禮、智之性”,用就是“吾心仁、義、禮、智之性發(fā)而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情,見之于父子、君臣、夫婦、昆弟、朋友之倫與夫日用事物之微而已”[6]154。以此說分析《尚書》所載唐虞三代之事,圣君賢臣之內(nèi)在德行即謂之體,治國之實踐即謂之用?!稌鴤餮a義》中常見“治本”與“治法”之辨,實即體、用之變稱。觀方氏論《皋陶謨》云:
“允迪厥德,慎厥身,修思永,惇敘九族”數(shù)語,為治之大本也;“在知人,在安民”二語,為治之大法也。一部《大學(xué)》,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諸章,止是發(fā)揮“允迪厥德”數(shù)語之義;治國、平天下諸章,止是發(fā)揮知人安民之義。[9]103
按此處所謂治本即是體,治法即是用。考宋儒真德秀有云:“圣人之道,有體有用。本之一身者,體也;達之天下者,用也?!w其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者,體也;其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者,用也。”[12]7方宗誠正是套用此說,并以《大學(xué)》對應(yīng)《皋陶謨》,雖然對“齊家”的看法稍異,但對體用的理解則并無二致。既明乎此,我們再來看方氏所云“‘無教逸欲有邦’一節(jié),治天下之大本;‘天敘有典’一節(jié),治天下之大法”[9]103,“明目達聰,惇德允元,難壬人,此是先正身心以端治本。而其治法則必首擇賢相以總朝政,次明農(nóng)以足民食……”[9]115諸說,即可明了其背后所蘊藏的明體達用之苦心。
更有可得而論者,“治本”與“治法”的稱謂也透漏出前者是后者之基礎(chǔ)這一含義。唐虞三代君臣只有具備完美德行這一“治本”,方能實施達成盛世之“治法”。換言之,“用”需要以“體”為前提。方氏論《洛誥》云:“‘作周恭先’,‘作周孚先’,誠敬之謂也。欲大振作,非先積誠敬不能?!保?]120其意正以為,必須具誠敬之體,方能有大振作之用。
體、用雖然有別,但卻不可割裂,因此方氏更進而以“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之說來解釋《尚書》中義理與政事之關(guān)系,其言曰:
觀堯之欽明、舜之精一、禹之祗臺德先、湯之懋昭大德,皆是在存心養(yǎng)性上用功,而用人行政自然能順天理當人心,合乎中庸之極,是所謂“體用一源”也。然雖是在體上用功,而于用人行政固無一毫之不盡其道,所謂“顯微無間”也。蓋用人行政即是存心養(yǎng)性之實際,豈可外用人行政而別有存心養(yǎng)性之功?存心養(yǎng)心即是用人行政之主宰,豈可舍存心養(yǎng)性而別求用人行政之術(shù)?異學(xué)之與雜伯,皆不知此道也。[9]117
“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之論,倡自程頤,是程氏《易》學(xué)的基本觀點。[13]方宗誠則將此論施之于《尚書》,認為二帝三王于存心養(yǎng)性、用人行政兩個方面皆渾然天成,絕無隔閡,不但在用人行政過程中實踐存心養(yǎng)性,并以存心養(yǎng)性作為用人行政之指導(dǎo)。所以他不但反對以力服人的霸業(yè),而且反對空談義理的異學(xué)。在闡釋所謂虞廷十六字時,方宗誠專門批評了陸王心學(xué),其言曰:
《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四語,是論心學(xué)之祖。然止此四語說心,其上下文莫非說實政、實事,可見古人心學(xué)功夫即在實政實事上做得純乎天理,無一毫人欲之私,非空言心學(xué)也。孔孟程朱皆是就實事上明天理、盡天理而已,觀《語》《孟》及程朱書可見。陸王之心學(xué),多是蹈空,所以非堯舜禹之正脈也。[9]116
他以《大禹謨》為例,說明不應(yīng)脫離實事而談心性天理,進而對陸王之學(xué)提出批評。有學(xué)者以《柏堂集前編》所載《復(fù)方魯生先生書》為據(jù),認為方宗誠早先拘執(zhí)學(xué)脈之見而不喜陸王,后來則部分認同,“以陸王心學(xué)有‘修己淑世之心’而將之排除于‘異端’之列,這背后實隱含了明體達用的意旨”[2]。不過,成書時間晚于此信的《書傳補義》仍對陸王心學(xué)之蹈空心有不滿。另外,即使是在這封《復(fù)方魯生先生書》中,方宗誠也批評方潛說:“先生之論,往往遺下而語上,舍卑而論高,略工夫而談本體,厭繁難而喜簡易,不將開后學(xué)以荒經(jīng)蔑古、脫略事為之弊,而以性道、人事離而為二邪?……先生于陸王無異詞,而于程朱論學(xué)之旨則間生訾議,鄙意尤所未安。”[14]81-82所謂本體與工夫、性道與人事即體用之變稱,方宗誠于此乃是借批評方潛(字魯生)來表達對陸王心學(xué)舍用而言體的不滿。
按照方宗誠所信奉的道統(tǒng)說來講,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都是圣人,“體”自然毫無瑕疵,所以他在書中常常稱頌他們“仁至義盡”。依據(jù)“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之論,其治國之“用”,自然也是值得效法。如方氏論舜命九官之次序則云:“觀此可悟古帝為政規(guī)模之大、節(jié)目之詳,可為萬世法也”[9]102,論伊尹、周公之行事則云:“當主少國危之時,身為大臣,委曲以成就君德則可,放則不可;攝政則可,踐阼則不可。此伊、周所以為萬世法與(原注:夏氏炘曰:‘放桐、踐阼,皆戰(zhàn)國秦漢諸陋儒語,不可不辨’)”[9]111。仁、義、禮、智之體為儒生所常道,今方氏更提出應(yīng)效法先圣治國理政之用,正與其所提倡的講體用之學(xué)必讀《尚書》的主張相吻合。
前文已經(jīng)提及,方宗誠尊奉程朱之學(xué),反對漢學(xué)派之治經(jīng)方法。就其《書傳補義》來看,完全是徹底的理學(xué)內(nèi)容與方法,是對宋儒理學(xué)化《尚書》學(xué)的繼承和發(fā)展。宋儒治《尚書》,崇尚義理,尤其程朱一脈,喜談天理性命、圣人之心。方宗誠在研治《尚書》時,不但在價值追求上與宋儒一致,而且時常附和程朱之主張。方氏有言:“‘欽明’二字,堯圣德之本也。程朱論學(xué),以居敬窮理為宗,居敬所以希圣之欽,窮理所以希圣之明。欽明者,生安之德也;居敬窮理者,學(xué)利困勉之功也。及其至之則一也。此程朱之學(xué)所以為自堯以來圣學(xué)之正脈與!”[9]113居敬窮理是朱熹最為看重的修養(yǎng)方法,居敬是指內(nèi)心的涵養(yǎng)功夫,窮理實即所謂“格物致知”。[15]396-399按照方宗誠的理解,程朱所言居敬窮理即從堯之欽明而來,這就將程朱理學(xué)直接上溯到唐虞時代,為理學(xué)家所謂道統(tǒng)說增添了一個佐證。在闡述《說命》篇要旨時,他同樣有類似之說:“‘恭默思道’四字,學(xué)道之要法。道不思不得明,然非恭默則精神外馳,心不精一,雖思無所得也。四字即程朱居敬窮理之所本。”由此可見,方氏研治《尚書》過程中總是時刻銘記其程朱信徒的身份。
另外,若深入考究《書傳補義》的內(nèi)容,亦可發(fā)現(xiàn)多有陰襲宋儒之處。如方宗誠所云:
《虞書》言“欽哉”者六七,惟于刑重言“欽哉欽哉”,以刑關(guān)人之廉恥,系人之軀命,尤不可不敬也。能欽才能知恤,后世如漢文頗知此意?!皻J哉!欽哉!惟刑之恤哉!”不可嚴酷,亦不可姑息,止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務(wù)得真實之情而施其平允之法。欽、恤中包有兩意,非一味寬縱之謂也。恤,慎也。[9]115
此論其實是就朱熹之說而展開。觀《朱子語類》中記載:“或問‘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曰:‘多有人解《書》做寬恤之‘恤’,某之意不然。若做寬恤,如被殺者不令償命,死者何辜!大率是說刑者民之司命,不可不謹,如斷者不可續(xù),乃矜恤之‘恤’耳?!保?6]2002施刑當謹慎,不應(yīng)一味寬縱,朱子已有此說,方氏不過稍加修飾,內(nèi)涵仍是一致。又如方氏論《盤庚》云:
“黜乃心,無傲從康”,此指群臣之病根也。群臣所以不愿遷者,只由偷目前之茍且。此一點私心不黜,何能有功?“汝有戕則在乃心”,此指庶民之病根也。庶民所以不愿遷,只由心中無主,聞浮言而不知折衷,故戕逆上命也。若不告以“設(shè)中于乃心”,何能有為?從根本上指點,此三代圣人訓(xùn)民之法所以能感動得人。[9]117
按陳經(jīng)《尚書詳解》云:“傲者,以違君之命而不肯從也,;從康者,以其懷一時之安而不為后日慮也,當時群臣所以不遷,其病在此二字,盤庚直指病而告之?!保?7]164細觀二人之其遣詞造句,顯然有前后承繼之關(guān)系?!吨熳诱Z類》、《尚書詳解》皆影響甚廣,方宗誠自然曾經(jīng)熟讀,或正因二書常見,故方氏未加標識。今欲探討方氏與宋儒之關(guān)系,不得不予以揭出。
更進一步來講,方氏以明體達用論治《尚書》,其實也是受宋儒啟發(fā)。如蔡傳有云:“欽,恭敬也。明,通明也。敬體而明用也”,“道積厥躬者,體之立;教學(xué)于人者,用之行”[11]1、114。又如陳經(jīng)論《大禹謨》“益曰都帝徳廣運”章云:“此伯益申美帝堯也。此一章當與前一章相參而觀之,體用互相發(fā)明?!保?7]39雖然方氏所針對的具體經(jīng)文條目與蔡、陳二人并不相同,但他們對明體達用之說的理解與運用并無二致。
《書傳補義》專事說理,通篇所論皆所謂圣賢之法、世道人心,幾乎全無訓(xùn)詁文字的內(nèi)容,即使有之,也是為說理服務(wù),其理學(xué)化的程度著實超越了前儒,甚至當時及后世的《尚書》學(xué)者亦少有可與匹敵者。從這一點上來說,此書不失為一部有特色的《尚書》學(xué)著作。而《尚書》也確實理、事兼?zhèn)洌绞弦悦黧w達用、體用一源之說予以分析,起碼在表面來看是十分貼切的,這也為晚清理學(xué)貢獻了新的內(nèi)容。當然,方氏所謂《尚書》中之“體”,多陳腐舊說;其所謂“用”,也多不切實際,難以產(chǎn)生廣泛的影響。清末胡元吉評價方宗誠說:“以程朱為宗,凡異于程朱者,亦無不讀其書,考其人,師其行誼,辨其偏蔽,取其長而去其短,有主從之分,無門戶之見。論學(xué)必兼綜漢宋,而以義理為歸。……其所得博大精純,體用完備,一湔儒而寡效之恥?!保?8]191這應(yīng)該是胡氏站在理學(xué)立場上的客套之辭,恐怕與方氏學(xué)術(shù)的實情不符。
[參 考 文 獻]
[1]張昭軍.方宗誠與柏堂學(xué)[J].安徽史學(xué),2007(4).
[2]田富美.明體達用——方宗誠尊朱思想及其學(xué)術(shù)論辯[J].孔孟學(xué)報,2013(91).
[3]方宗誠.春秋傳正誼[M]//稀見清代民國叢書五十種:第71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4]方宗誠.柏堂讀書筆記[M]//稀見清代民國叢書五十種:第72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5]方宗誠.柏堂集續(xù)編[M]//清代詩文集匯編:第67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方宗誠.柏堂集次編[M]//清代詩文集匯編:第67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龔自珍.龔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8]成本璞.九經(jīng)今義[M]//四庫未收書輯刊:第4輯第10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9]方宗誠.書傳補義[M]//四庫未收書輯刊:第2輯第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0]戴君仁.閻毛古文尚書公案[M].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9.
[11]蔡沈.書集傳[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12]真德秀.真西山先生集[M]//叢書集成初編:第2400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
[13]朱伯崑.談宋明理學(xué)中的體用一原觀[J].中國哲學(xué)史,1992,(1).
[14]方宗誠.柏堂集前編[M]//清代詩文集匯編:第67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5]朱貽庭.中國傳統(tǒng)倫理思想史(增訂本)[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3.
[16]黎靖德.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7]陳經(jīng).尚書詳解[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18]方宗誠.柏堂遺書[M]//稀見清代民國叢書五十種:第71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